中国要加强处理东亚事务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领土大国,人口大国,历史文化大国,现在国民总产值排行世界第六,也可以算是一个经济大国了。不但在东亚是大国,在世界上也是这个位置。
1974年中美建交,当时的很多条件都不太乐观,中国已经能够从一个世界大国的立场出发,对以后的世界走势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可以说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所做出的选择,不但符合民族的利益,对世界和平也有长远的贡献。今天的中国,已经从一个自然条件的大国变成了一个能力的大国,发展的大国,是很多国际友人所看好的,因此,今天的中国,就没有理由凡事都表现得很琐碎,处处都打着小九九。中国应该在东亚发挥一个有作为的大国的主导作用,力争为东亚地区人民多作一些贡献,给本地区带来更大的繁荣和稳定。
关于新加坡和香港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就是我们发展国际关系的准则。只要愿意和我们谈的,愿意交流的,都是我们的朋友,谈得多的是老朋友,谈得深的是好朋友。就是要广交朋友,用这个态度去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交流和合作。几十年来我们坚持了这样的态度,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以后还要坚持下去。
改革开放不久,我们就提出向亚洲四小龙学习。请新加坡来作老师。新加坡面积不大,算是一个小老师,小老师敢教大学生,就很令人佩服。一些年下来,我们学会了不少原来不懂的东西。应该说这个小老师也是个好老师。我们就是不搞师道遵严那一套,也还是要尊师重教的。对老师的辛苦是要重重感谢的。这一点一定要提出来,作为判断中新关系的出发点,新加坡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珍贵的帮助,是负责任的。深层次的友好交流和合作,是中新关系的实质,其他的都是枝节。
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加强了,和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也加强了,近距离接触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相互之间出现一些不适应,不要紧。只要我们有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就都能解决好。现在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国际社会的知识,又有一大批的专门人才,什么道理都可以搞清楚,什么事情都可以处理好。
我们对于香港一直就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的方针。这既是承诺,也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实现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六年了,我们向实现全民族最终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民族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人民是满意的。六年来香港总的情况也是令人满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驻扎在那里,代表着国家的主权。“一国”看来没有大的问题了,需要加强的是“两制” 和保持香港活力的问题。所谓“两制”,就是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内地和 香港在社会制度上互不干涉,而且五十年不变。对于这一点,我们有足够的诚意和决心。现在一些人总担心我们企图改变香港的制度,是没有根据的。也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够,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统一的长远目标还没有被充分地了解。
当然,“两制”并不是没有来往,还有一个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管理关系。如何让两个制度下的管理往来活动都严格符合“两制”的要求,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探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理顺这个不寻常的管理关系,丝毫没有干涉香港社会制度的目的。
保持香港的经济活力也是一个大问题。牵涉的比较多,而且会随时变化。有时好一点,有时差一点,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有机遇,也有风险。香港在这些方面比我们经验多。总之,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主张发挥香港政府和人民的积极性,现在内地到处都搞了改革,就是把条件给你,让你自己去发展。我们近些年的经验主要也就是这一条。香港的自身条件比内地好得多,不要向国家缴税,还有内地这个大舞台,长远来看前途是很光明的。
中国要在东亚有所作为,就首先要处理好和新加坡的关系,处理好内地和香港的关系。都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目标着眼。不但要胸怀坦荡,还要善于总结共同利益,发展共同利益。这方面的能力还要提高。
关于克拉运河
中国现在有能力搞一些大的工程。要争取使克拉运河成为中泰两国间的合作。如果由于国际竞争不能实现这个目的,那就不是一个战略问题,而是一个投资问题。就是战略问题,也完全是从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本地区的繁荣发展出发来作决策,而不是其他别的原因。
关于日本
日本政府不能对侵华战争作彻底的反省,不意味着要限制中日交流,相反我们要一如既往的扩大和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各种交流。只不过日本政府不反省,中国就不能考虑亚洲经济有两个发动机的情况,就只能按照只有一个发动机来考虑。具体讲,就是要继续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持7-9%的经济增长率,系统性的将日本的经济增长压缩在0%左右,把日本的企业和资金都吸引过来。中国有这个能力。当然,双发动机或许会快一些,轻松一些,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中国不可能再为军国主义作任何铺垫。
中国是一个领土大国,人口大国,历史文化大国,现在国民总产值排行世界第六,也可以算是一个经济大国了。不但在东亚是大国,在世界上也是这个位置。
1974年中美建交,当时的很多条件都不太乐观,中国已经能够从一个世界大国的立场出发,对以后的世界走势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可以说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所做出的选择,不但符合民族的利益,对世界和平也有长远的贡献。今天的中国,已经从一个自然条件的大国变成了一个能力的大国,发展的大国,是很多国际友人所看好的,因此,今天的中国,就没有理由凡事都表现得很琐碎,处处都打着小九九。中国应该在东亚发挥一个有作为的大国的主导作用,力争为东亚地区人民多作一些贡献,给本地区带来更大的繁荣和稳定。
关于新加坡和香港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就是我们发展国际关系的准则。只要愿意和我们谈的,愿意交流的,都是我们的朋友,谈得多的是老朋友,谈得深的是好朋友。就是要广交朋友,用这个态度去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交流和合作。几十年来我们坚持了这样的态度,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以后还要坚持下去。
改革开放不久,我们就提出向亚洲四小龙学习。请新加坡来作老师。新加坡面积不大,算是一个小老师,小老师敢教大学生,就很令人佩服。一些年下来,我们学会了不少原来不懂的东西。应该说这个小老师也是个好老师。我们就是不搞师道遵严那一套,也还是要尊师重教的。对老师的辛苦是要重重感谢的。这一点一定要提出来,作为判断中新关系的出发点,新加坡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珍贵的帮助,是负责任的。深层次的友好交流和合作,是中新关系的实质,其他的都是枝节。
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加强了,和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也加强了,近距离接触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相互之间出现一些不适应,不要紧。只要我们有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就都能解决好。现在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国际社会的知识,又有一大批的专门人才,什么道理都可以搞清楚,什么事情都可以处理好。
我们对于香港一直就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的方针。这既是承诺,也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实现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六年了,我们向实现全民族最终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民族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人民是满意的。六年来香港总的情况也是令人满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驻扎在那里,代表着国家的主权。“一国”看来没有大的问题了,需要加强的是“两制” 和保持香港活力的问题。所谓“两制”,就是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内地和 香港在社会制度上互不干涉,而且五十年不变。对于这一点,我们有足够的诚意和决心。现在一些人总担心我们企图改变香港的制度,是没有根据的。也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够,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统一的长远目标还没有被充分地了解。
当然,“两制”并不是没有来往,还有一个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管理关系。如何让两个制度下的管理往来活动都严格符合“两制”的要求,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探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理顺这个不寻常的管理关系,丝毫没有干涉香港社会制度的目的。
保持香港的经济活力也是一个大问题。牵涉的比较多,而且会随时变化。有时好一点,有时差一点,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有机遇,也有风险。香港在这些方面比我们经验多。总之,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主张发挥香港政府和人民的积极性,现在内地到处都搞了改革,就是把条件给你,让你自己去发展。我们近些年的经验主要也就是这一条。香港的自身条件比内地好得多,不要向国家缴税,还有内地这个大舞台,长远来看前途是很光明的。
中国要在东亚有所作为,就首先要处理好和新加坡的关系,处理好内地和香港的关系。都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目标着眼。不但要胸怀坦荡,还要善于总结共同利益,发展共同利益。这方面的能力还要提高。
关于克拉运河
中国现在有能力搞一些大的工程。要争取使克拉运河成为中泰两国间的合作。如果由于国际竞争不能实现这个目的,那就不是一个战略问题,而是一个投资问题。就是战略问题,也完全是从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本地区的繁荣发展出发来作决策,而不是其他别的原因。
关于日本
日本政府不能对侵华战争作彻底的反省,不意味着要限制中日交流,相反我们要一如既往的扩大和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各种交流。只不过日本政府不反省,中国就不能考虑亚洲经济有两个发动机的情况,就只能按照只有一个发动机来考虑。具体讲,就是要继续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持7-9%的经济增长率,系统性的将日本的经济增长压缩在0%左右,把日本的企业和资金都吸引过来。中国有这个能力。当然,双发动机或许会快一些,轻松一些,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中国不可能再为军国主义作任何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