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对唱-杰伦和丽君

哈哈哈哈哈哈,你要想想穿比基尼的夏威夷的圣诞老人样子就好了

木油想象力 :rolleyes: 再说比基尼太小了,圣诞老人穿不下 :evil:
 
1378692955191.jpg
 
少瑞少瑞,我理解错了,我还以为是味道好,大家食指又动了呢,请原谅我这大专文科生吧,我自己也捉鸡啊:tx:

不要捉鸡。 友情提示:您撞墙便好 :evil:
 
邓丽君的经典歌是很多的,我也喜欢她。不过我一直没敢说的是,邓丽君也有不少歌很“市井”气 ,不知道为什么从没遭到过高级知识分子们的吐槽?:rolleyes:比如这首《你怎么说》,”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三百六十五个日子不好过,你心里根本没有我,把我的爱情还给我。。。” 好像和咪咪哥你介绍过的那首《爱情买卖》差不多啊。:tx:

原来你是这么理解的, 知道了。 你不知道邓也唱很雅的歌么?

 
原来你是这么理解的, 知道了。 你不知道邓也唱很雅的歌么?
]

嗯嗯,还真是,偶尔唱一曲,难为她了。 方肘子不唱歌,不是偶尔也唱一回吗
 
原来你是这么理解的, 知道了。 你不知道邓也唱很雅的歌么?


欧,你真的知道了吗?我赌你不知道。:cool:“也有不少”的那个“也”字是啥意思?再次提醒你,要注意上下文呀,上下文。:tx:

另外,你以为很“雅”很“上流社会”的东西,和“市井”的东西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这样的句子,你以为是雅还是俗?:rolleyes: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这年头,还有几个人不会google啊,问题是你google到我举的那几句是出自《风》还是《雅》了吗?:rolleyes:
 
这年头,还有几个人不会google啊,问题是你google到我举的那几句是出自《风》还是《雅》了吗?:rolleyes:

雅人变俗易,俗人变雅难。
 
雅人变俗易,俗人变雅难。
哈,侬又想搅浑水回避问题的核心啊?o_O
我引那几句明明出自《风》,你贴一大段关于《雅》的作者是贵族的说法做什么?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流传最广最有魅力也最有文学价值的基本都在《风》里面,而风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按今天的话讲,多是社会流传的段子,属于民间集体创作,连最初的原作者都难找。
这网上曾经有傻X(特别声明不是你)唧唧歪歪,以为语言不够晦涩就是口水话,以为“高雅”一定是他/她都读不懂的东西。实际上,风里面的那么多“雅”诗,本来就是那个年代的大白话,之所以他/她不能完全读懂,是因为语言随时代变迁产生的变化(也不排除其本身的智力因素哈)。。。所以说,雅和俗的界限有时真是很难确定,但无论如何,真情自然流露的语言总是容易打动人,即使经过千年也仍然有生命力,不象《雅》里的很多诗,都只能成为木乃伊一样的死的东西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