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加拿大创业的可行性

创业的人多了去了,远的不说,你现在用的论坛就是加拿大Ottawa著名华人企业家张瑞文先生创办的.
语言的魅力,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
 
创业的人多了去了,远的不说,你现在用的论坛就是加拿大Ottawa著名华人企业家张瑞文先生创办的.
听到这些很受鼓舞啊,谢谢大家,创业有成或有心得的前辈是不是可以搞些活动给我们后辈介绍一下经验?
 
对加拿大还是了解太少,税法,公司法,劳动法,进出口等等,都要有些了解才好
 
为什么华人很少考虑在加拿大创业,开公司,貌似除了食杂店就是修车行或者饭馆, 除了这些我们别的做不了么? 有没有试过的同学? 介绍一下在这里创立公司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困难, 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很有意义. CFC甚至连个创业板块都没有,大家来加拿大都是给西人卖命的么? 我有些想法,想从现在就开始了解,谢谢.
難度你覺得開修車的很一般嗎?
我們洋蔥從brainstorm, equipment suppliers, parts suppliers, strategies and location, 差不多用了3年的時間

我們的3年跟10年的計畫都已經定好

開業以後對市場的了解,生意對手的方向 也要有分析
 
为什么华人很少考虑在加拿大创业,开公司,貌似除了食杂店就是修车行或者饭馆, 除了这些我们别的做不了么? 有没有试过的同学? 介绍一下在这里创立公司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困难, 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很有意义. CFC甚至连个创业板块都没有,大家来加拿大都是给西人卖命的么? 我有些想法,想从现在就开始了解,谢谢.
渥村华人创业,华人不亚于其他民族。 我华人中高科技创业有: Charles Chi
Dan D. Yang
创业去 http://www.startupcan.ca/
 
難度你覺得開修車的很一般嗎?
我們洋蔥從brainstorm, equipment suppliers, parts suppliers, strategies and location, 差不多用了3年的時間

我們的3年跟10年的計畫都已經定好

開業以後對市場的了解,生意對手的方向 也要有分析


丝毫没有看不上从事修车,餐馆这些职业的人,在加国通过打拼拥有自己一番事业不论如何都让人敬佩。我主要是以为华人从事的行业面窄。 其他族裔从事的比如,建筑,设计,艺术,制造,科技,农业,军事,似乎华人都少有涉足,不明就里,在这里询问一下根结在哪儿
 
丝毫没有看不上从事修车,餐馆这些职业的人,在加国通过打拼拥有自己一番事业不论如何都让人敬佩。我主要是以为华人从事的行业面窄。 其他族裔从事的比如,建筑,设计,艺术,制造,科技,农业,军事,似乎华人都少有涉足,不明就里,在这里询问一下根结在哪儿
请问,准备投资多少?启动资金多少?
 
我老婆想開一間老人院,
可以brainstorm一下
 
丝毫没有看不上从事修车,餐馆这些职业的人,在加国通过打拼拥有自己一番事业不论如何都让人敬佩。我主要是以为华人从事的行业面窄。 其他族裔从事的比如,建筑,设计,艺术,制造,科技,农业,军事,似乎华人都少有涉足,不明就里,在这里询问一下根结在哪儿
你可以看到华人的生意绝大部分是家族少数人可以打理的.

华人不善于充分利用团队和合作方式, 对小利益和得失斤斤计较.这不光是在生意领域, 在Professional 的领域比如IT也一样.基本上是单打独斗.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个公司找了一些人, 华人自然学历高, 单人计算机能力很强, 另外是本地的Colleague 毕业生 , 刚开始华人占优势, 过一段时间, 那些 本地的Colleague 毕业生马上赶上来了, 他们经常交流技术心得, 张三在A领域比较强, 李四在B领域比较强, 王五在C领域比较强, 通过交流, 三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知识和Trick都用较快的方式传递给另外的人. 比如一个新的编程技术, 如果没有人点Hands on tricks, 可能要两个星期才能入个门, 经过人点拨, 两天足够了. 很少看到老中码工互相交流技术, 一般都是自己掌握的东西都奉为至宝. 哪能轻易把自己花了2个星期琢磨出来的东西让人家两天就能上路呢?

长此以往, 差距就显现出来啦, 过几年(不用很长时间), 那三个本地的Colleague 毕业生可能成为Team Leader或Project Manager, 而老中还在做码工.
 
你可以看到华人的生意绝大部分是家族少数人可以打理的.

华人不善于充分利用团队和合作方式, 对小利益和得失斤斤计较.这不光是在生意领域, 在Professional 的领域比如IT也一样.基本上是单打独斗.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个公司找了一些人, 华人自然学历高, 单人计算机能力很强, 另外是本地的Colleague 毕业生 , 刚开始华人占优势, 过一段时间, 那些 本地的Colleague 毕业生马上赶上来了, 他们经常交流技术心得, 张三在A领域比较强, 李四在B领域比较强, 王五在C领域比较强, 通过交流, 三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知识和Trick都用较快的方式传递给另外的人. 比如一个新的编程技术, 如果没有人点Hands on tricks, 可能要两个星期才能入个门, 经过人点拨, 两天足够了. 很少看到老中码工互相交流技术, 一般都是自己掌握的东西都奉为至宝. 哪能轻易把自己花了2个星期琢磨出来的东西让人家两天就能上路呢?

长此以往, 差距就显现出来啦, 过几年(不用很长时间), 那三个本地的Colleague 毕业生可能成为Team Leader或Project Manager, 而老中还在做码工.
同意想法
交流是必須的,但交流的對象要選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