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向李开复开战,公开质疑其患癌事实

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淋巴癌病人还神经病一样的刷微博的,那病致死率很高很高的。保命都来不及。
 
我(李开复)的出生

1939年,父亲和母亲相恋一年后结婚。母亲跟随父亲回到四川,小两口单住一年后,搬去跟我严厉的祖母和父亲的两个孩子一起生活。 那时候,我的母亲只有20岁,父亲的两个孩子,一个6岁,是我的大姐李开芸,一个4岁,是我的大哥李开宁,他们刚开始很排斥这个“后妈”,甚至拿东西扔她,但这个“后妈”对他们视若己出,他们后来也渐渐地爱上了母亲,一生都把她当亲生母亲看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身心俱疲,拉扯他们十分不易。 父亲在大陆期间,和母亲生了二姐、三姐和四姐三个孩子,5个孩子让这个家庭变得闹哄哄的。 这一大家子人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竟是一场离散。 1949年初,解放战争即将结束,国民党政府已经风雨飘摇。从四川往台湾撤退时,父亲没有带走母亲,也没有带走一个至亲骨肉。母亲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尽管她深知没有男人支撑的世界,很可能像河流上的孤舟一样绝望,像风雨中的残叶一样飘摇,更何况,这种骨肉分离的生活,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是尽头,但母亲还是放父亲走了。她独自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不但要抚养5个孩子,还要照顾婆婆,不但要忍受对亲人的思念,还要承受各种外来的压力。 1950年初,坚强的母亲终于决定结束这种分离的生活,冒险带着5个孩子去台湾寻找父亲。通过各种途径,母亲辗转得到一张去广州的“路条”,也叫“通行证”。得到了通行证后,一家人就立即乘火车从成都到达重庆,经过一个星期的等待以后,才千辛万苦地从重庆到达广州。 据说,在去广州的路上,母亲带着5个孩子辗转奔波,一路上经常遇到检查。尤其是从广州到香港的路程中,非常艰辛,他们在香港生活的费用,只能依靠一小块金子。我哥哥把金子焊入手电筒中,希望不被发现。一次检查人员看到了母亲带在身上的手电筒,刚刚想要拆下来检查。在我妈妈怀里的四姐姐,当时也就一岁半,用稚嫩的四川话叫了一声“baibai(伯伯)”,还不断地微笑。检查的那个人愣了一下,俯下身去拍拍她的脸,摸摸她的头,就忘记去拆手电筒了。这一声“baibai”,可谓在危在旦夕之际挽救了我们全家。 这只是千山万水跋涉的一个插曲。全家到达广州以后,下一步便是坐船去香港。据说,当时很难找到愿意去香港的船只,更何况是对于拉扯5个孩子的母亲。因此,母亲在到达广州后,在广州滞留长达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到达香港。到了香港,她才打电话通知父亲,她即将带孩子们赴台,这是他们分居海峡两岸之后的第一次联系。 母亲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性格谱写了她平凡却动听的人生乐章。这种性格深深地交融在她的血液中,此后的每个关键时刻,要作各种选择时,这种坚忍就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让我每每遇到困难时,总会抱着坚定的信念去放手一搏。因为我坚信,我的基因里有一种物质来源于我的母亲,它叫做“坚持”。 在台湾,我们的生活不算拮据,但由于孩子众多,也不算富裕。父亲在台湾任“立法院立法委员”,有一定的收入,但远远不够抚养成群的孩子。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从一个家庭妇女转变成职业妇女,在台湾金瓯女专当了11年体育教师。在我出生前,即使是母亲在1953年生了五姐以后,也依然一边工作,一边抚养6个孩子。 1961年,43岁的母亲意外怀孕了,这在我们的大家庭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个家已经有6个孩子了,分别是大姐李开芸、大哥李开宁、二姐李开蓉、三姐李开露、四姐李开菁以及五姐李开敏。 能否让这个生命降临?无论是医生还是家人,都劝说母亲放弃。对这个年纪的女人来说,分娩的过程与其说是生理上的一次煎熬,不如说是精神上的一场炼狱。而且按照医生的说法,如此高龄的产妇,生下痴呆儿的概率很大。 但是,执拗和冒险的天性这时候在母亲的身上再次表现出来。母亲只是咬住嘴唇,轻轻地说出了三个字——我要生。 1961年12月3日,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我。 母亲后来对我说,她当时就是有一种信念,觉得我会是个非常聪明健康的孩子,才不顾一切地将我生了下来。我现在觉得,相对于别的母亲给予孩子生命,我母亲孕育我的过程则拥有更多的未知和变数,对母亲身体的考验也更大,这个过程充满了生命的奇迹和坚韧的味道。
 
李开复父亲确实是国民党官员,反革命份子。幸亏他妈妈有远见,及时逃离大陸。:eek:
 
李开复一直把他的养育了七个孩子的妈妈视为人间圣母。妈妈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倾听儿子的诉说,仔细揣摩什么才是儿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且她还知道儿子内心深处潜藏的愿望,知道那愿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里终将爆发出来,一点一点地引导儿子朝着那个方向走去。她对儿子有一种执拗的期待和信任,相信儿子不同凡响。可是作为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儿,开复总要惹妈妈生气。每逢这时候,她就显露出一个平凡母亲的特点:焦躁、愤怒,甚至专横。   "我有一个很独裁的、但是非常好的母亲。"开复总是这样说。听上去有些矛盾,其实母亲正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温和又严厉,既传统又开放,既独断又宽厚。   等到长大成人、功成名就、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时,他才认识到,生命和自由,正是母亲给予他的最好的礼物。   开复出生的那一年,父亲55岁,母亲44岁。对这样年龄的女人来说,分娩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生理上的煎熬,不如说是精神上的炼狱。很多人都说她的年龄不再适合生这个孩子,母亲只是轻轻地重复着三个字:"我要生"。分娩的那个夜晚,医院的专家说,"这孩子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白痴。"看到这女人眼睁睁地望着他,专家又说:"科学上低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母亲还是那三个字:"我要生"。   就像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在这个家庭里,母亲对孩子有着更强烈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小儿子的出生让这个中年女人的生命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她坚信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对他的宠爱最甚、期望最高、管教最严。   母亲的视线里永远都有这个儿子,而且是把一种非常标准的中国式教育施加在儿子身上。她要求儿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程度。开复多年以后回忆说,"就是无论什么都要最好,不会有任何一项可以通融。"   开复本来聪明,又如此努力,所以成绩很不错。这让妈妈满意,但是儿子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讨厌背书,讨厌考试,讨厌做作业。最讨厌的是课堂上的那些纪律。他天性调皮,上课总爱动来动去,还爱讲话,爱和老师作对,所以总是挨打。那老师姓徐,惩罚学生的方式之一,是用竹条打手背。   母亲对儿子的淘气行为不大在意,她在意儿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再聪明的孩子也不可能次次争先。有一次成绩单发下来,分数不好,开复心里一阵害怕,怕母亲打他,就把分数改了。他改得很有技巧,等母亲签字之后,又改回去,所以母亲和老师都没发现。这对他是个巨大的鼓励,连续几天都很得意。然后,他第二次修改自己的分数,不料这一次弄巧成拙,留下痕迹。他觉得这次不可能蒙混过关,索性学着母亲的样子挥一下手,就把卷子扔到水沟里去。   1972年春天,开复过完11岁生日之后不久,大哥从美国回来,看到这孩子在如此严厉的管教之下读书,整天被试卷和成绩单包围着,没有时间出去玩,也没有朋友,承受着升学的压力,千辛万苦拿回一个好分数,也不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忍不住说:"这样下去,考上大学也没用。不如跟我到美国去吧。"   母亲从没去过美国,她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但却出奇地保留了一份开明的天性。现在,这位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母亲,居然决定给儿子一片自由的天地。   那一天,母亲把手放在儿子的头上,对他说:"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出在那里。你就到那里去吧。"   开复敬畏地看着母亲。她是个独裁的、严厉的女人,信奉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但是现在,她居然让他自由,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她了解自己的儿子,明白大洋那边有他的未来,明白他的儿子是属于全世界的。   最优秀的人都应该属于全世界,这本来就是这个女人的信念。   多年以后,如同妈妈期待的那样,儿子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闲下来的时候回首往事,他就"特别感谢母亲虽然这么严厉,却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自由。"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学生"的起跑线上,那就确立第二个观念:你不仅仅属于你的父母,你属于整个世界。   父亲的遗产   看到父亲多年来的工作,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儿子为什么能把那么多智慧和激情投入到学业中去。事实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还不只这些。   开复成年以后,试图把对父亲的零星回忆编织起来,发现父亲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而且“他非常不爱讲话,只是埋头写他的东西。”   童年的时候,开复每天晚上都会去父亲的书房,看他伏案写作。那个男人个子不算高,寡言少语,平和从容,难得一笑,即使高兴的时候,也只是把一丝淡淡的笑容挂在嘴角上。可是父亲的笔似乎永远也不会停下来,那里面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激情。开复还小,看不懂其中奥妙,但却已经感觉到,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让他好奇极了。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力通常不是看他们说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什么。在开复的心目中,父亲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给他留下经久不褪的烙印。多年以后回想当日情景,他渐渐明白是父亲为他上了宝贵的第一课,给了他第一个人生启示。那并不是父亲的成就,而是父亲的品行。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说:“父亲的成就是儿子最大的荣耀;儿子的善行是父亲最大的骄傲。”可是在这个家庭,无论父亲还是儿子,始终把品行当作为人处世的第一要务。很多年以后,开复已成为世人瞩目的计算机科学家,才华出众,但他仍然认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智力,而是品格。有一次他和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在电视上讨论学生的素质,后者把“人品”排列在“智力”之后,这让他极为震惊,结果导致了一场公开的辩论。他对于人的品格的认真和执著,甚至让电视机前的那些中国学生也有些惊讶。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家庭有一份最重要的遗产,它来自他的父亲。   父亲工作的时候相当专注。每天清晨,他总是以一个60多岁的老人所能具有的最快的速度开始工作。他对桌子上的稿纸和资料几近疼爱,堆得越高越是混乱,他就越是兴奋,甚至常常对着桌子说些旁人听不懂的话。每当他写完一本书,长长地抒出一口气来,开复就会走过去,偷偷看看父亲写了些什么。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刘少奇传》、另一本叫《林彪评传》、还有《邓小平传》和《周恩来传》。对一个刚刚上学、又完全没有大陆生活经验的小男孩儿来说,要理解这些东西是困难的。他只觉得父亲脑子里面的世界是那样宽广多彩,无边无际,一直伸向遥远的地方。   他会偷偷地伸手触摸父亲写下的文字。就在那个房间里,他第一次看到爸爸最珍爱的那个条幅,并且认识了上面的字。字是钱穆写的,苍劲而又从容: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当年父亲的朋友看了,都说这就是父亲;后来儿子的同事看了,又说这就是儿子。李开复自己说,第一句像他,但第二句的境界,他与父亲比起来还差得远。也许他真的是一半像父亲,一半像自己。可是你无论怎样看待这幅对联的含义,都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力。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年轻人的禀性和思想虽然叫你觉得新奇,其实都是几代人延续和发展的结果。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他们父辈的深深的烙印。   当年父亲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风尚。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政权顷刻瓦解,他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对政治也已彻底失望。他辞官回家,拼命写作。他是那种少有的出身官场又没有沾染上官场恶习的人,拥有独立的精神,而且坚持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率真坦然,既不附势,也不媚俗。他热衷于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台湾海峡两岸势不两立,没有政治往来,没有经济往来,连民间往来也没有。台湾没有大陆的访问团。大陆这一边也是一样,没有台湾游客,没有台湾企业,也没有台湾人的投资者。警察公开监视那些在台湾有亲友的人,说他们有“特务之嫌”。大陆的报纸上总是说“解放台湾”。台湾的报纸上总是说“反攻大陆”,吹嘘“蒋总统”多么英明,或者诅咒大陆是“共匪”。两岸都在自己的孩子中间培养着敌意,但开复的父亲是个例外,他从来不说这样的话,也从来不在儿子面前贬损大陆。事实上,父亲对共产党高层领导人有着很深的了解,晚年陆续写出书籍,几乎全部牵涉共产党的领袖,却从来不肯按照台湾当局的要求把“中共”改成“共匪”。他本性孤傲,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总是说,做人应该秉公周正,每个国家每个政党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他就是以这样的观点来评价海峡两岸的是是非非。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在台湾和大陆都不能容纳,只有香港肯出版。但这些事情都是开复长大之后才能悟出的。至于当时,开复只是在奇怪,父亲为什么只是不停地写作却从来不肯拿去出版?   开复11岁那年,家里多了一个话题,那就是该不该让这孩子到美国读书。当时这个又矮又瘦的男孩儿完全不能理解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父亲出面阻止,他一定会很乐意地留在父亲身边,但是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父亲从来不肯说出对这个儿子有什么期望,现在只是平静地看着儿子从他身边离开。   儿子就这样离开了父亲,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到达异国。大多数孩子都有一种心理倾向,离父母越是遥远也就越是在内心深处激发起对父母的依恋,开复也是一样。闲下来的时候,他忍不住向着东方遥望,他能感觉到他的家,感觉到母亲在他耳边絮叨,但却怎么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   不过,父亲的形象仍旧在他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他后来说,“在美国上中学的时候,只是想跟着父亲的路子走,因为我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   像这样发自内心的交流,在这一对父子之间很少发生。就像很多父子一样,他们也有太多的情感和太多的话放在心里,想要告诉对方却又始终不肯开口,也不敢猜测对方外表之下的真实想法,结果是,彼此都觉得越来越远,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才忽然发现原来父子之间竟是如此心心相印。   到了1990年,在离开大陆40年之后,父亲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四川。这是“很震撼的一次旅行。回来后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回到台湾的那个晚上,81岁的老人把自己在大陆拍的照片取出,令家人观看,指出哪个是祖母之坟,哪个是家乡的文殊院。又交代家人,在他去世后一定要将他的骨灰送回家去,葬于祖母身边。最后取出一方石印,那是四川一位金石篆刻家送他的纪念。老人默默诵吟石印上的诗文,及至念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时候,不禁失声。   这一切都是妈妈在电话中告诉开复的,那时候开复正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为了突破他的语音识别技术,昼夜苦读,根本没有机会回到台湾去看望父亲。儿子和父亲一直依靠电话保持着联系,直到1994年的那天清晨,电话铃声响起,这一次不是父亲,他听到了姐姐的声音,在心底感到一阵颤抖。姐姐用她最伤感、最沉静、最温和的声音告诉他,说他再也不能和父亲通电话了。   父亲终于病逝的时候,面容安详,嘴角带着微笑,但所有家人都明白,在他的内心深处必定留下极大遗憾。他在弥留之际曾经告诉儿女,他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来到海边,在一块石头上捡到一方白纸,上面写着:“中华之恋。”还说,他有一个计划竟然不能实现,那就是再写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人未来的希望》。当然他也把他最珍爱的东西遗传开复,表明他在多少年以前就对儿子有着巨大的期待。父亲的遗产就是那十个字:“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拿着这条幅的时候,开复感觉到父亲的力量。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人,同时也是最富有的人。此后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把它带在身边。回到中国的时候挂在他家的墙上,回到美国的时候仍然挂在他家的墙上。回想过去种种,还有以后的路,他渐渐明白,父亲是在用他自己为儿子作榜样,用一种无声的权威指引儿子的未来。父亲的品格丰富了儿子的生命,而儿子的品格则是父亲生命的延续。这与智慧无关,与财富无关,与权势无关。
 
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淋巴癌病人还神经病一样的刷微博的,那病致死率很高很高的。保命都来不及。
我认识一人,脑癌,化疗,疗完发email。死前三天还在发。
人有点事做可以忘掉病痛。
 
他老爸丢下老婆和5个孩子跑了,永远不回来了,这还算是个男人吗!
 
ZT

有网友转发了一份现代“大字报”给我,咋一看以为是文革旧作,但却读到“李开复”名字,才知道是某“现代红卫兵”正对他口诛笔伐。 前段时间我采访《中国必然说不》作者,也是那位“五毛教头“王教授,记得他说过如何写”现代大字报“的口诀:”三个对立,三个分割,三个一致“,如今把这个”九九口诀“用来解读这份大字报颇感得心应手,竟然发现每段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文革“批判句式”::第一问:李开复先生,您为何支持对未成年少女进行公开性骚扰?“与人民对立”:你没有阻止有些人语言冒犯14的林某,你是个变态,变态就是包藏祸心,于是你就是与社会主义道德为敌,是人民公敌!第二问:李开复先生,google.cn作恶多年,暗藏后门程序盗取网友信息资料以及银行信用卡信息,作为当时的企业总负责人,您怎么看?“敌人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你怎么看并不是我需要的答案,关键是我怎么看你。你是阶级敌人的一员,因此你一定是杀害革命烈士的凶手。据说刘少奇也是被如此评定为敌人的。第三问:李开复先生,请问您作为一个失败人士,为何大谈成功学?“你的成功就是我的失败”:你不是盖茨,因此你是失败者;你若成功就是等于我失败,你就是我的敌人。这种情况造成“每个中国人都是另个中国人的敌人”。第四问:李开复先生,请问您为何要伪造历史,为何要把杀人犯美化成善良人?“你是历史反革命”:因为你同情某个国民党"凶手",因此你就是帮凶,也就是个历史反革命。连历史都不清澄清,先把要澄清历史的人給打倒了,这就是这类人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第五问:李开复先生,请问您住持的创新工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你有组织问题,就是有立场问题”:这种罪名文革中最为普遍,只要你不是毛主席认可的组织,就是反动组织,这种罪名弄死人不用偿命,派别自相残杀,也但更多的是杀人,包括杀了刘少奇。第六问:李开复先生,您眼里的优秀青年就是那些鼓吹吃烤人肉和仇恨祖国的青年吗?“你弄脏了革命领袖像,就是仇恨革命领袖”:断章取义,割断前因后果关系,于是让斗士们动手打人,打死人不偿命。第七问:李开复先生,请问您和美国到底是什么关系?“你在美国留学就必然是美国走狗”:这类批判词在文革中的大专院校最为流行,所有老一辈留学生无一幸免,他们要你有什么关系就有什么关系,你的罪就是你在美国呆过,美国就是一种罪。第八问:李开复先生,您为何专注收拢网权力,专门渗透没有商业利润的宣传意识领域?“你是藏在革命队伍中的特务,是现形反革命”:没等你搞明白你如何犯了收买革命者的罪,马上就被判决成现行反革命,剩下的只是判死罪还是活罪了。第九问:李开复先生,您为何多次传播“央视宣称全国人民喜迎油价上涨”等谣言,您为何长期为与藏独势力不清不楚的壹基金鼓吹并抓住一切机会造谣抹黑红会?您为何称“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你为何说生活很差?明明是攻击伟大革命运动”:你没有任何幽默的权力,你和某某人照过相就是罪证,不过,如何你同时和蒋介石和毛泽东在一起照了相又当如何?当然你只能是蒋介石的人。第十问:李开复先生,您到底有没有患癌?您去台湾是推销药物还是治病?您与台独势力和藏独势力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你流血是装的,大家打死这个骗子”:这台词在文革非常流行。非常奇怪,推销药物要依靠装病,而且还要得癌症,真是空前绝后的商业奇谋,这恐怕只有文革红卫兵能想到,而且这位红卫兵一定得了臆想症,健康人听了他的疯话不病也气病了。
 
我认识一人,脑癌,化疗,疗完发email。死前三天还在发。
人有点事做可以忘掉病痛。
真不懂,都疯了。
李开复据说20多处肿瘤,一般过不了一年,拭目以待
 
已经有5个孩子了,还不带套。台湾套套很贵吗?
 
他老爸丢下老婆和5个孩子跑了,永远不回来了,这还算是个男人吗!
潜伏看过没,剧情一模一样的,逃的时候都来不及带上家属
 
他老爸丢下老婆和5个孩子跑了,永远不回来了,这还算是个男人吗!
话不能那么说,毛主席也不是丢下老婆和三个孩子跑了?老婆还给反动派杀了,孩子也一傻一失踪。。。。。:tx:
 
话不能那么说,毛主席也不是丢下老婆和三个孩子跑了?老婆还给反动派杀了,孩子也一傻一失踪。。。。。:tx:


老毛是去闹革命了,闹革命带家属给家属带来风险,不是去逃命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