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建议大家不要买烟花 ZT

中国这种人口大国,尤其是大城市,就不该发展汽车工业。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其便宜,乃至免费!那么多钱不敢话,大力修建体育场所呗,公园绿地呗,所有市民村民免费!网络上也别总报道这个暴乳了,那个有小三了。不如多报道民间的文艺活动和比赛。发展民间体育,开展各项体育比赛,有奖金的那种,这才是真正关心民生。
 
想通过直接禁止一些排放来解决污染问题?NO WAY!

这只是个系统中的一环,涉及各行各业,涉及所有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本来保证这些质量的应该靠每个人管理好自己,现在还有几个相信自己管好自己还有意义?为什么?因为让大家同心协力的最后保障--法律规章已经一钱不值了,最初是个别官员和刁民不尿法律规章,现在是大部分都主动或被动不尿了。

想想污染确实和排放有关,可是排放是有标准的,天朝有多少排放能达到标准?发动机质量不过关,车辆淘汰管理不过关,油品质量不过关,除尘设备质量不过关等等,这些不过关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螺丝容易溢扣、阀门容易渗漏、材料容易生锈、销售只靠回扣、升迁只需作秀”引起的必然!

还有一些间接产生污染的因素,每天的交通堵塞多产生多少无效的燃烧?建筑、交通、管道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故处理、重建、维修又多产生了多少本来不会有的垃圾和人力、财力、能源的浪费和排放?涉及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以及法规的一切,可以说是社会的生产力,当然是必要和必须的,但是人人也都应该知道,一个好的企业、好的社会应该是这些部门越清闲越好,说明没有那么多违反质量标准和违反法律的事情发生,可是天朝的地沟油、毒奶粉、爆炸、犯罪、维稳,这些存在吞噬了多少生产力?人民生活能不难吗?

国人的特点是“基于情感”做事而不是“基于职责”,我亲眼看见在天津繁忙的5叉路口,车辆在红绿灯兼交警、协警的控制下,都很难避免堵死,这时还居然有交警熟视无睹的和旁边的年轻女协警聊得火热!

豹之一斑而已!
每个人尽一点微薄之力而已。
 
这都是小事。
中国人口这么多, 根本不该发展私人小汽车。
私人小汽车跟西方普世价值一样, 不适合国情。

我以前的观点和你一样,看了些资料觉得有时候面对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时,环境问题可能对当局者的压力相对小些




新华网天津9月3日电(记者张毅 孙洪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3日在此间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自主品牌汽车能力大幅提高,出口明显加快。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10年贡献了13%的税收和6.13%的GDP。

  苏波在天津举行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表示,过去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超高速发展的十年,国产汽车产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猛增到2010年的1826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

  据工信部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13%直接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税收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13%。

  苏波说,汽车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苏波强调,过去十年,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中,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得到长足发展。从一般的整车开发到核心部件的升级、综合品质的提高、品牌的持续 建设,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不断提速,并向中高档延伸。2010年,乘用车自主品牌已有211个,较2005年增长了200%,轿车自主品牌数 103个,较2005年增长了196%。自主品牌汽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有率45.6%,轿车占有率30.9%,商用车的自 主品牌占有率达到了88.2%。

  相关统计显示,近十年我国整车出口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出口平均增速高达28%,出口国家和地区超过180个,并小批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财经网专稿】记者 廖宗魁 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和政策的选择,各界存在很大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存在不同的估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多种方法估算,认为当前中国的潜在GDP增速为8%左右。而对于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明显下降,诸建芳认为主要原因并非劳动力的短缺,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的下降。

  “以政府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诸建芳进一步分析,“既然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的TFP增速下降,那么提高潜在产出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TFP增速,这需要改革。”

  不过,诸建芳指出,目前中国仍然需要至少保持7%的增速,才能避免就业的恶化和通缩的出现。如果未来每年保持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的话,就需要保持7.5%的GDP增速。根据GDP缩减指数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当经济低于6.7%时,会进入全面的通缩状态。

  所以,诸建芳认为,当前宏观政策的核心是促进经济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而政策的底线是维持“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经济增长”,即大约7%的经济增速。
 
mmexport1386700681801.jpg
我以前的观点和你一样,看了些资料觉得有时候面对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时,环境问题可能对当局者的压力相对小些




新华网天津9月3日电(记者张毅 孙洪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3日在此间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自主品牌汽车能力大幅提高,出口明显加快。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10年贡献了13%的税收和6.13%的GDP。

  苏波在天津举行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表示,过去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超高速发展的十年,国产汽车产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猛增到2010年的1826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

  据工信部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13%直接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税收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13%。

  苏波说,汽车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苏波强调,过去十年,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中,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得到长足发展。从一般的整车开发到核心部件的升级、综合品质的提高、品牌的持续 建设,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不断提速,并向中高档延伸。2010年,乘用车自主品牌已有211个,较2005年增长了200%,轿车自主品牌数 103个,较2005年增长了196%。自主品牌汽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有率45.6%,轿车占有率30.9%,商用车的自 主品牌占有率达到了88.2%。

  相关统计显示,近十年我国整车出口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出口平均增速高达28%,出口国家和地区超过180个,并小批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mmexport1386700681801.jpg
 
由版主最后编辑:
美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和2013年1月的北京相对比。。。。。

美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洛杉矶,去年最高值是15微克/立方米;2013年1月的北京的PM2.5值是990微克/立方米,几近突破1000大关。

2013011614_6b3d312a1ef0769e110aBNSk8GTVQncR.jpg




==============================

 PM2.5,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悬浮颗粒。名字有点拗口,但说白了很简单:首先它是一种固体污染物,你可以将它想象超级小的尘埃;其次它很小,直径小于2.5微米,什么概念呢?就是它可以直接通过人的口鼻,进入到肺泡和毛细血管;最后,它很危险,相比三聚氰胺之类的化学品,PM2.5的危险性要严重得多得多,因为它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呼吸。
2013011615_3a628e8dc65f245bdf91IBdIc5m1Cde1.jpg



PM2.5最大只有头发丝的1/30


  PM2.5的万恶之源在于它实在太小了。它的直径最大也就2.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人体组织的防护,直接杀到肺泡和毛细血管,可以说是长驱直入,普通的口罩根本拿它没辙。
  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它就像一个运输大队长,可以源源不断朝人体运送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很少有装备可以将它拦在体外。
2013011615_03e59d212fc1becfa5efSwB4u1DLSBwG.jpg


PM2.5直接入侵肺泡和毛细血管


  更致命的是,PM2.5还有很强的吸附性,超级喜欢和有毒有害物质勾勾搭搭,所以几乎每一颗PM2.5都是一枚“小毒弹”。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致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2013011615_87c6d1edfde4bcc06af5AJ0AKvOGJzio.jpg


我国北方是全球PM2.5污染最严重地区
  总之,PM2.5是非防不可,但又非常难防!早先,我们对PM2.5的危害知之甚少,糊里糊涂在污染空气中生活了许久,要不是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领事馆与PM2.5”事件,可能大家伙还真的以为只是“三聚氰胺第二”。

“PM2.5事件”始末
  PM2.5事件究竟是怎样被引爆的呢?说来也巧,始作俑者居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

  为了保障美国外交人员的身体健康,或者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原因,美国大使馆在自家的院子里安了一台空气质量检测仪器。在11月的某一天,这台机器“爆表”了,它检测到空气污染指数超过了最高500的系统上限,到达了522,而500意味着“非常危险”(美国标准,胆小者慎入)!实际上,早在去年的11月21日,美驻华使馆的PM2.5监测数据就爆过一次表,当时使馆描述其为“Crazy bad”(令人疯狂的糟糕)。


2013011615_3613852d1c1fa4873223z7G7d3Pc4ZBD.jpg


“美国大使馆”与“轻度污染”


  但这事没完,美国人认为“Crazy bad”的同时,政府的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大气质量仅仅是“轻度污染”,巨大的落差让普通民众对生存环境早已脆弱的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这个过程都在微博的介入之下,很快地PM2.5成为了年度热词,也引发了无穷尽的“口水仗”。




2013011615_d4b1afa93adcce83c237Nw8WxpR4WqAB.jpg


口水仗解决不了问题


  经过一番愤怒又略带无奈的口诛笔伐之后,人们更想知道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是怎样造成的。有媒体指出,“从城市里PM2.5的来源看,汽车尾气是产生这种污染的最主要渠道。同时来自道路扬尘、工矿企业的粉尘,甚至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病毒、细菌,都属于PM2.5的范畴。而在这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将长期存在:那就是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范围内,我们都将难以逃离PM2.5污染的魔爪。”




2013011615_36a2eb966ff5888e82374RFTYVqrJU3z.jpg


微博助推PM2.5事件


  人们在关心PM2.5何时会被纳入空气质量标准的时候,其实更想知道,我们要怎样才能预防PM2.5的危害?但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却从来没有成为过主流。



普通人如何监测PM2.5?


  要想战胜PM2.5,我们需要“知己知彼”,首先要弄清楚严重污染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我们发现美国大使馆的两次“爆表”事件都发生在秋冬季节,这告诉我们两个事实:第一,PM2.5空气污染并不是每天都发生,没必要每天都如临大敌,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第二,某些季节或者月份会是PM2.5污染的高发期,应重点防治。

空气净化机能否拯救你的肺?
  当改变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已经对抗PM2.5的时候,我们需要特殊装备来阻止它的肆虐。而如果医用口罩之类的轻量级防护装备有效的话,小编也不用破费心力来写这篇文章了。对于顽固如PM2.5的敌人,我们只能出重招、下血本来防治。其中,最强力的当属空气净化机。




2013011615_5b36575565a29d1e0354l3Ra4mfTGBUb.gif



空气净化机能否对抗PM2.5


  空气净化机离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比较远,但在日本,类似夏普迷你型负离子空气净化机之类的小玩意还是颇受欢迎的。不过,能够防治PM2.5的空气净化器可都是大个头。它的使用范围一般是室内,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对室内空气做多次过滤,将有害颗粒“滤”掉,从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洁净。

  常用的空气进化技术有:多层过滤净化技术、臭氧净化技术、离子净化技术、静电除尘技术、光触媒净化技术等等。其中,臭氧净化产生的臭氧对人体有害,副作品明显,已被淘汰;光触媒,主要针对生物性有害物质,强调杀菌消毒,对于PM2.5作用较为有限;离子净化会产生带电颗粒,甚至臭氧,且较难净化彻底,也不做推荐。推荐多层过滤净化和静电除尘净化这两种方式。




2013011615_aaa3866e57ca0abae458DCcvmnhas23i.jpg


多层过滤技术


  多层过滤净化,是让污浊的空气通过特殊过滤器,利用多孔状的过滤器能捕捉颗粒物的形式,捕获空气中的污染物。高效空气微粒(HEPA)过滤器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多层净化技术。HEP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被开发用来防止核反应堆设施排出的废气中的放射性颗粒物。HEPA过滤器具有非常高的过滤效率,对于0.3微米的悬浮颗粒有效率达到99.97%,刚好可以对付PM2.5(2.5微米以下悬浮颗粒)。记住,HEPA滤网的特点是空气可以通过,但细小的微粒却无法通过。


2013011615_64774a637ef10ba00766quKz801KDabF.jpg


多层过滤技术的核心——HEPA过滤器


  可以说,HEPA过滤器就是对付PM2.5的神器,但我们还不可以沾沾自喜,还需要谨防奸商“偷梁换柱”。由于HEPA过滤器造价不菲,很多山寨空气净化机可能会将这一核心组件更换掉。而采用廉价滤网的机器其过滤效率通常只有50%~60%。奸商可能用到的另一条“奸计”是偷换概念。想要成为货真价实的HEPA过滤器,需要0.3微米颗粒的过滤率超过99.97%。许多奸商不强调0.3微米颗粒,仅仅标榜99.97%,这完全没有意义。

什么样的口罩能抵御PM2.5?
  面罩是我们外出时最应该佩戴的防护装配,就算被人视为“大惊小怪”,也务必顶住众人不解的目光,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请毫不犹豫地佩戴起来。从城市里PM2.5的来源看,汽车尾气是产生这种污染的最主要渠道。同时来自道路扬尘、工矿企业的粉尘,甚至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病毒、细菌,都属于PM2.5的范畴。因此当空气污染发生时,大街就是“屠宰场”,只有强力的防护面罩能“救你一命”。




2013011615_c5d09d84983312539f4drWVx64ItAXyC.jpg


面罩能否拯救你的肺?


  前文提到过,医用口罩不能够有效抵御PM2.5,因为它们大都是基于无纺布,或者类似的大孔径纤维制成的,微小的PM2.5对此表示毫无压力。为了大家的健康,我们建议佩戴类似3M的专业防护口罩。这就让人不禁想起了“非典”时期红极一时的3M N95口罩。N95其实并不是口罩的型号,而是代表了口罩的防护能力。


2013011615_4404fa4e8ca4e42b4717TOi7s0s772A1.jpg


普通面罩Hold不住,求强力专业品种


  据了解,口罩的防护能力有三个主流标准:欧洲FFP标准,推荐购买FFP2和FFP3的口罩,对0.3微米颗粒的防护效率超过94%;美国NIOSH标准,推荐N95以上级别的口罩,对0.3微米颗粒的防护效率超过99%;中国GB2626-2006标准,推荐KN95、KP95以上级别的口罩,对0.02~2微米的颗粒防护效率在95%以上。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3M公司的9332/9322是比较容易购买的到的产品,且价格相对合理的一款产品,FFP2级别的淘宝售价20元左右。此外,市面上有许多防化学制剂、保温、防飞沫、运动型等不同种类的口罩,但大都面向特定用途,不一定对PM2.5有效,哪怕它们的售价很高。





2013011615_1f530e6e738fd9934c86060e6n5nQ5tg.jpg


3M出品9322型口罩
 
"在这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将长期存在:那就是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范围内,我们都将难以逃离PM2.5污染的魔爪"
 
2013年1月14日,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北京经历了PM2.5瞬间值逼近1000微克/立方米的“历史性”时刻,这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经历让他的团队开始观察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1月24日,环保部表态力争2030年中国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其中包括将所有城市的PM2.5年均值降到35微克/立方米——这是个艰巨的任务,马骏的团队开始研究中国目前的政策体制是否能实现这一点,于是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用于模拟行业政策与公共政策对PM2.5影响的定量模型。

在《政策要大变,才能将PM2.5降到30》的报告中,马骏指出,如果目前的煤炭、汽车、资源税、环保税费、公共交通政策不改变,是无法达到2030年将全国城市平均PM2.5降到3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的。由于各城市的污染程度明显不同,若要使大多数城市的PM2.5年均值都降到35微克/立方米,这些城市的平均PM2.5至少要降到30微克/立方米。“实际上,这些政策如果继续下去,不但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甚至还会继续加剧空气污染。”马骏说。

资料链接

《政策要大变,才能将PM2.5降到30》报告建议摘选:

1.大幅降低未来4年的煤炭消费增速,使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在2016年见顶(而目前业界对这一时点的平均预期是2025年左右),在2017-2030 年间将煤炭消费量减少22%;

2.通过使用各种煤炭清洁技术,使每吨煤炭消费的污染排放在未来18年中降低约70%;

3.通过实行严格的燃油和汽车排放标准及提高燃油效率,使每辆汽车平均污染排放降低约80%;

4.将清洁能源(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及太阳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目前的13%大幅提高到2020年的27%和2030年的46%;

5.将2030年乘用车保有量控制在2.5亿辆(而目前的“专家”预测为4亿辆左右),使乘用车保有量的增速从过去5年的年均20%大幅削减至今后18年的年均6%;

6.建议在未来8年中,将铁路总里程提高约60%,将地铁总里程提高4倍;并在2020至2030年间,进一步将铁路里程提高约60%,将地铁里程提高约230%。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中国的空气治理政策?

马骏:中国过去的空气治理政策措施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二是没有量化。环保部门的研究着重于环保部能够掌握的政策,很难涉及能源结构、交通结构问题;一些专家提出的建议多针对具体问题,零敲碎打,缺乏顶层设计。另外,目前的煤炭等行业政策其实是与减排目标互相矛盾的。如何把它们整合起来,让最高决策层能清晰判断对空气污染的影响,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哪个部门在做这项工作。

此外,很多研究机构空气治理政策比较泛,提出大方向,没有量化。比如大家都提到要提高煤炭资源税和排污费,但提高多少,提高后对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多少,都不知道。比如新加坡实行汽车牌照拍卖制度后,成功将汽车保有量的增速控制在了0.5%,由于中国部分地区没有这个制度,导致中国的乘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达到20%,这是中国PM2.5的最大增长来源,这都需要具体的量化措施来控制。

南方周末:在你所做的报告中,提及如果目前政策不变,不但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甚至还会继续加剧空气污染。为何会出现加剧污染的情况?

马骏:这跟目前的行业政策有关。如果现行政策不变,在未来10到20年内,我国的煤炭消费可能会再增加50%,乘用车数量可能再增加300%,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政府在采用清洁煤炭技术、提高油品质量、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等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2030年我国年城市平均PM2.5水平依然会高达45微克/立方米左右,届时我国城市百姓依旧无法生活在清洁的空气之中。实际上,要让PM2.5年均下降4%是很艰难的,我们在模拟中已经用到了很强的假设,比如单位煤耗已经用到了现有技术的极致,单位排放已经用国际最好的标准做目标了。

南方周末: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空气污染治理的十条措施,此前环保部也提出了相应目标,你认为要达到上述目标,政府应如何改革?

马骏:政府应该大幅改变目前的政策,采用新的、更强硬的行业发展和环保政策目标(具体参见资料链接)。同时,还要进行配套的财税政策改革,我们建议在几年之内将煤炭资源税的税率提高5至9倍,将对SO2和NOX等排放物征收的环境税费标准提高1至2倍,将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一倍。

南方周末:如何评价这些改革受到的阻力,推动决策层采取措施的因素有哪些?

马骏:决策层决心的大小相当程度取决于老百姓的呼声。如果对比一下去年和今年老百姓对PM2.5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的话,你可能就会对改革有信心。空气污染是一个巨大的民生问题,也是政府巨大的改革动力和压力。随着正能量提高,以前“动”不了的行业和利益集团,现在就可能“动”得了了。另外,受损的行业也能享受改革的成果,比如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也可以搞煤层气、页岩气、煤制甲烷、煤化工。

南方周末:你提到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增速的控制目标,但城镇化势必意味着汽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增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马骏:大城市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应该以地铁等公共交通为主,中小城市根据国际经验应该以公路交通为主。但公路交通单位公里创造的污染是地铁的10倍,搞大城市是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因为大城市的能源使用效率比小城镇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要重新审视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到底是要搞大城市还是全面铺开搞小城镇,从减排的角度讲,我是赞成搞大城市的。

南方周末:最后,你提到的政策可能会推高一些商品价格,你们的测算结果是怎样的?空气治理措施是否会抑制经济增长?

马骏:空气污染治理政策跟行业、经济增长、财政赤字、通胀密切相关。对消费者来说,如果实行我们提出的征收煤炭资源税、给予新能源更大补贴等改革措施,煤炭、电力、天然气、汽油、汽车等价格将有所上升。但我们计算,这些价格变化对CPI的最终影响为每年0.1%左右,完全可以承受。

这些改革确实抑制了一些行业的增长,但同时推动了另一些行业的增长,正负效益相抵,对经济的整体影响是有限的。与基准情况(即政策不变的情况)相比,2020年煤炭和汽车行业的GDP将由于实行我们提出的改革措施而总共下降约5000亿元,但同时新能源和铁路、地铁等行业的GDP却会总共提高约5000亿元。因此,中国治理空气污染对GDP的影响有限,因为它主要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而不是增长的速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