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12-11
- 消息
- 18,918
- 荣誉分数
- 4,257
- 声望点数
- 373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65585-1.shtml
伊斯兰之窗穆斯林门户网 2004-5-28
在辛伯达航海的故事里,有一个情节值得回味。那是在他的第7次航海中,辛伯达因赞美真主 (上帝)而被一群身上能长出翅膀的“魔鬼、邪神的伙伴”丢弃在荒山上。辛伯达孤身一人,处于危难之中。这时这伙人中有人向辛伯达提出了一个可以获救的条 件,即保证今后不再赞颂真主(上帝)。出于无奈,辛伯达只得从命。后来那人就掮起他,一起飞回城中。在穆斯林道德伦理中,辛伯达的这种行为,是否被允许 呢?辛伯达如此表现,是否算得一种“变节”行为呢?也许人们会推断,有如此严谨的宗教功课的穆斯林,自然会拒斥此类“保命”行为的。但结论正好相反。因 为,辛伯达的行为是完个符合伊斯兰教的塔雅亚原则的,是塔基亚原则给了他生的希望。
什么是伊斯兰教塔基亚原则呢?塔基亚,是阿拉伯语 Tagiy音译,原意为谨防。“塔基亚”是《古兰经》确认的一个原则,即穆斯林在受到迫害时,可以隐瞒内心的信仰,暂时不履行宗教功课,否认宗教身份,以 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逊尼、什叶和哈瓦利吉三大教派,都不同程度地奉行过这一原则。什叶派出于所处的地位,更是将塔基亚原则奉为基本教义之一。辛伯达以此 原则,逃出险境。回家之后,成为更为虔诚的穆斯林。因为他深信,每一次得救,都是真主(上帝)的恩典。千百年来,塔基亚原则拯救了千万个像辛伯达那样陷于 险境的穆斯林。
信仰和务实交融的智能,在塔基亚原则中又一次闪现出神妙的光芒。
退一步为了进二步,塔基亚原则是 应变的智能。没有塔基亚原则,就没有伊斯兰的今天。在伊斯兰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几次重要的迁徙,这些迁徙也可以称之为战略性转移,每一次转移,都给了穆 斯林重整旗鼓的机会。第一次是从麦加迁往阿比西尼亚。穆罕默德成圣之后,在传教过程中,他本人及他的跟随者受到的迫害日益严重,有的被杀害,有的受折磨, 还有的遭凌辱。显然,在人少力弱、势孤力单的情况介,与反对派鲁莽对峙,可能会有灭顶之灾。这时,智能的穆罕默德就劝穆斯林们迁徙到信仰基督教的阿比西尼 亚(即埃塞俄比亚)。于是,一部分穆斯林为了躲避迫害,继续信守他们的宗教而迁往那里。先后共有二次,第一次去了10名男子与4名妇女,他们是悄悄离开麦 加的。在阿比西尼亚,他们与当地人友好相处,生活安定,当听说故乡麦加的形势有所好转,他们就又返回麦加。当他们回到麦加后,异教徒对他们迫害得更加厉害 了。于见,80名男子抛下妻子和孩子,再次迁到阿比西尼亚。这些人一直住到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才返回。这次战略性转移,不仅保存了一大批有生力量,而且锤 炼出一批忠诚信仰的中坚骨干。另一次是穆罕默德和麦加的穆斯林集体迁往麦地那,这是伊斯兰历史上最为辉煌成功的战略转移。迁居麦地那,是穆罕默德事业成功的转折点,是伊斯兰历史的 新纪元。尽管麦加是伊斯兰的发源地,在麦加有穆斯林朝觐的天房克尔白,但是。在麦加,伊斯兰的反对派力量强大,因为麦加本来是拜物教的中心,一切违反拜物 教风尚的新事物,都会遭到反对。在整个阿拉伯半岛,“血缘和宗系”影响之大,莫有甚于麦加地区者。任何侵犯部落和家族利益之事,都必遭到麦加贵族的强烈反 对。所以当穆罕默德成圣之后,有一段时间,他所在的古莱氏部落曾同他断绝了往来,并对其追随者们进行封锁。这期间穆罕默德及其亲属与跟随他的人都躲避在麦 加郊外的山上。只有在禁月,穆罕默德才能来到穆斯林中间。因为依阿拉伯风俗,在禁月是禁止相互为敌、不能仇杀、不能以强凌弱、不能侵犯别人,也不能复仇 的。
与其与强敌对峙,还不如避其锋芒,到麦加以外“血缘宗系”’影响小的地方再图发展。穆罕默德在做好了准备之后,毅然决定让麦加的 穆斯林迁到麦地那去。为了避人耳目,他们是分批悄悄退出麦加的。穆罕默德自己,也是穿上别人的衣服,在夜色中择小路而秘密离开的。整个迁徙行动,生动体现 了伊斯兰精神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作为一种宗教的伊斯兰,却不像一般宗教那样僵化固执;作为一位先知,却像常人那样能进能退,能屈能伸。迁徙,作为战略后 退,却是一次更大前进的前奏。在麦地那,穆罕默德使穆斯林们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不到8年,就创造了一支由几百人壮大到几万人的穆斯林大军。公元630 年,穆罕默德亲率一万大军,攻克了麦加,终于凯旋而归。如此引来了穆斯林历史上 著名的“代表团之年”。那是穆罕默德光复麦加后,声威大振,远近各部落纷纷来归顺。他们派出各自的代表团,前往麦加,向穆罕默德表示,他们决心皈依伊斯兰 教。阿拉伯半岛由此从分裂走向了统一。当成功的辉煌展现在面前时,我们不妨顺着时间隧道作一番逆向思维,如果穆斯林当初不退出麦加,如果穆罕默德坚持要 “与异教徒战斗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口气”,那末,全部历史就将完全改变。塔基亚精神给了穆斯林权变之术。
重内容胜于重形式,塔基亚原则是务实的智能。在所有的世界性宗教中,也许穆斯林们的宗教功课,是最为特别的了。在伊斯兰世界,没有神职人员,没有修道 院,没有和尚、尼姑、道土。清真寺不是供神之处。而是人们集会礼拜的场所。全体穆斯林过着世俗生活,但每个穆斯林又必须完成每日五次的礼拜,每年一月的戒 斋,甚至一生一次的去麦加的朝觐。在其它宗教中这也许是一部分神职人员的“功课”,但在伊斯兰教则是每位信徒的职责。这种宗教生活的严谨性、普遍性,甚至 会使不信教者想起来都觉烦难。但一千多年来,自穆罕默德时代开创的宗教习俗,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畏难,而且被完好无损地流传至今,在今天仍焕发出蓬勃生 机。追根溯源,也许人们应该赞美体现于塔基亚原则中的一个基本思想:重实质胜于重形式。塔基亚原则甚至允许穆斯林在受到迫害时,可以假意否认自己的宗教身 份而躲避灾难,给了人们在“坚持信仰的前提一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最大自由。事实上,由于每一个穆斯林与真主(上帝)的联系都是他个人内心的事,所以 出于无奈的虚假的口头否定,也是无伤他心中的虔诚的。这种重内容胜于重形式的思路,使穆斯林的宗教功课,在繁文缛节背后,体现出其它宗教中所罕见的合情合 理性。
以穆斯林的几大功修为例,虽然礼拜前的大净和小净对每个做礼拜的穆斯林都很重要,因为“大净是穆斯林的盔甲,小净是礼拜的钥 匙”(穆罕默德语)。但是,伊斯兰教法还是规定了小净中的一些特殊便利,如在作了小净之后穿上袜子,而且一直穿在脚上,那末在你需要再作第二次小净时,就 不需要脱掉袜子再洗一次脚了。同样的做法还被扩展到穿靴子上。只要靴子的鞋面与鞋底都没弄脏就行。这意昧着,一天之中,除了第一次要脱袜洗脚之外,只要后 来没有脱过鞋、袜,一天之内的其余几次礼拜,就不必那样做了。又比如,身体某一部位受了伤,若在小净时用水洗会使伤口恶化,那就只需用湿手抹过那包着伤口 的纱布绷带就可以了。
斋戒,也是穆斯林的一次重要功课。但是,也不是每个人不分老幼病弱或意外特殊情况而“一刀切”的。伊斯兰教法规 定,儿童、神经病患者、理智不健全和残疾者可以不封斋。病人、孕妇、哺乳期妇女、旅行者、在经期的妇女或因工作而不停流汗的人也可以不封斋。不过一旦上述 情况过去了,就要补足斋期;对另外一些特殊情况,如年龄过大或身体虚弱者,也可以不封斋,但他们每缺一天斋得供给一位贫苦的人每日两餐的伙食或者缴纳特别 慈善费作为补救。对于在戒斋中出现的另外一些特殊情况而坏斋的,教法也规定了具体的补救办法。
伊斯兰之窗穆斯林门户网 2004-5-28
在辛伯达航海的故事里,有一个情节值得回味。那是在他的第7次航海中,辛伯达因赞美真主 (上帝)而被一群身上能长出翅膀的“魔鬼、邪神的伙伴”丢弃在荒山上。辛伯达孤身一人,处于危难之中。这时这伙人中有人向辛伯达提出了一个可以获救的条 件,即保证今后不再赞颂真主(上帝)。出于无奈,辛伯达只得从命。后来那人就掮起他,一起飞回城中。在穆斯林道德伦理中,辛伯达的这种行为,是否被允许 呢?辛伯达如此表现,是否算得一种“变节”行为呢?也许人们会推断,有如此严谨的宗教功课的穆斯林,自然会拒斥此类“保命”行为的。但结论正好相反。因 为,辛伯达的行为是完个符合伊斯兰教的塔雅亚原则的,是塔基亚原则给了他生的希望。
什么是伊斯兰教塔基亚原则呢?塔基亚,是阿拉伯语 Tagiy音译,原意为谨防。“塔基亚”是《古兰经》确认的一个原则,即穆斯林在受到迫害时,可以隐瞒内心的信仰,暂时不履行宗教功课,否认宗教身份,以 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逊尼、什叶和哈瓦利吉三大教派,都不同程度地奉行过这一原则。什叶派出于所处的地位,更是将塔基亚原则奉为基本教义之一。辛伯达以此 原则,逃出险境。回家之后,成为更为虔诚的穆斯林。因为他深信,每一次得救,都是真主(上帝)的恩典。千百年来,塔基亚原则拯救了千万个像辛伯达那样陷于 险境的穆斯林。
信仰和务实交融的智能,在塔基亚原则中又一次闪现出神妙的光芒。
退一步为了进二步,塔基亚原则是 应变的智能。没有塔基亚原则,就没有伊斯兰的今天。在伊斯兰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几次重要的迁徙,这些迁徙也可以称之为战略性转移,每一次转移,都给了穆 斯林重整旗鼓的机会。第一次是从麦加迁往阿比西尼亚。穆罕默德成圣之后,在传教过程中,他本人及他的跟随者受到的迫害日益严重,有的被杀害,有的受折磨, 还有的遭凌辱。显然,在人少力弱、势孤力单的情况介,与反对派鲁莽对峙,可能会有灭顶之灾。这时,智能的穆罕默德就劝穆斯林们迁徙到信仰基督教的阿比西尼 亚(即埃塞俄比亚)。于是,一部分穆斯林为了躲避迫害,继续信守他们的宗教而迁往那里。先后共有二次,第一次去了10名男子与4名妇女,他们是悄悄离开麦 加的。在阿比西尼亚,他们与当地人友好相处,生活安定,当听说故乡麦加的形势有所好转,他们就又返回麦加。当他们回到麦加后,异教徒对他们迫害得更加厉害 了。于见,80名男子抛下妻子和孩子,再次迁到阿比西尼亚。这些人一直住到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才返回。这次战略性转移,不仅保存了一大批有生力量,而且锤 炼出一批忠诚信仰的中坚骨干。另一次是穆罕默德和麦加的穆斯林集体迁往麦地那,这是伊斯兰历史上最为辉煌成功的战略转移。迁居麦地那,是穆罕默德事业成功的转折点,是伊斯兰历史的 新纪元。尽管麦加是伊斯兰的发源地,在麦加有穆斯林朝觐的天房克尔白,但是。在麦加,伊斯兰的反对派力量强大,因为麦加本来是拜物教的中心,一切违反拜物 教风尚的新事物,都会遭到反对。在整个阿拉伯半岛,“血缘和宗系”影响之大,莫有甚于麦加地区者。任何侵犯部落和家族利益之事,都必遭到麦加贵族的强烈反 对。所以当穆罕默德成圣之后,有一段时间,他所在的古莱氏部落曾同他断绝了往来,并对其追随者们进行封锁。这期间穆罕默德及其亲属与跟随他的人都躲避在麦 加郊外的山上。只有在禁月,穆罕默德才能来到穆斯林中间。因为依阿拉伯风俗,在禁月是禁止相互为敌、不能仇杀、不能以强凌弱、不能侵犯别人,也不能复仇 的。
与其与强敌对峙,还不如避其锋芒,到麦加以外“血缘宗系”’影响小的地方再图发展。穆罕默德在做好了准备之后,毅然决定让麦加的 穆斯林迁到麦地那去。为了避人耳目,他们是分批悄悄退出麦加的。穆罕默德自己,也是穿上别人的衣服,在夜色中择小路而秘密离开的。整个迁徙行动,生动体现 了伊斯兰精神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作为一种宗教的伊斯兰,却不像一般宗教那样僵化固执;作为一位先知,却像常人那样能进能退,能屈能伸。迁徙,作为战略后 退,却是一次更大前进的前奏。在麦地那,穆罕默德使穆斯林们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不到8年,就创造了一支由几百人壮大到几万人的穆斯林大军。公元630 年,穆罕默德亲率一万大军,攻克了麦加,终于凯旋而归。如此引来了穆斯林历史上 著名的“代表团之年”。那是穆罕默德光复麦加后,声威大振,远近各部落纷纷来归顺。他们派出各自的代表团,前往麦加,向穆罕默德表示,他们决心皈依伊斯兰 教。阿拉伯半岛由此从分裂走向了统一。当成功的辉煌展现在面前时,我们不妨顺着时间隧道作一番逆向思维,如果穆斯林当初不退出麦加,如果穆罕默德坚持要 “与异教徒战斗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口气”,那末,全部历史就将完全改变。塔基亚精神给了穆斯林权变之术。
重内容胜于重形式,塔基亚原则是务实的智能。在所有的世界性宗教中,也许穆斯林们的宗教功课,是最为特别的了。在伊斯兰世界,没有神职人员,没有修道 院,没有和尚、尼姑、道土。清真寺不是供神之处。而是人们集会礼拜的场所。全体穆斯林过着世俗生活,但每个穆斯林又必须完成每日五次的礼拜,每年一月的戒 斋,甚至一生一次的去麦加的朝觐。在其它宗教中这也许是一部分神职人员的“功课”,但在伊斯兰教则是每位信徒的职责。这种宗教生活的严谨性、普遍性,甚至 会使不信教者想起来都觉烦难。但一千多年来,自穆罕默德时代开创的宗教习俗,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畏难,而且被完好无损地流传至今,在今天仍焕发出蓬勃生 机。追根溯源,也许人们应该赞美体现于塔基亚原则中的一个基本思想:重实质胜于重形式。塔基亚原则甚至允许穆斯林在受到迫害时,可以假意否认自己的宗教身 份而躲避灾难,给了人们在“坚持信仰的前提一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最大自由。事实上,由于每一个穆斯林与真主(上帝)的联系都是他个人内心的事,所以 出于无奈的虚假的口头否定,也是无伤他心中的虔诚的。这种重内容胜于重形式的思路,使穆斯林的宗教功课,在繁文缛节背后,体现出其它宗教中所罕见的合情合 理性。
以穆斯林的几大功修为例,虽然礼拜前的大净和小净对每个做礼拜的穆斯林都很重要,因为“大净是穆斯林的盔甲,小净是礼拜的钥 匙”(穆罕默德语)。但是,伊斯兰教法还是规定了小净中的一些特殊便利,如在作了小净之后穿上袜子,而且一直穿在脚上,那末在你需要再作第二次小净时,就 不需要脱掉袜子再洗一次脚了。同样的做法还被扩展到穿靴子上。只要靴子的鞋面与鞋底都没弄脏就行。这意昧着,一天之中,除了第一次要脱袜洗脚之外,只要后 来没有脱过鞋、袜,一天之内的其余几次礼拜,就不必那样做了。又比如,身体某一部位受了伤,若在小净时用水洗会使伤口恶化,那就只需用湿手抹过那包着伤口 的纱布绷带就可以了。
斋戒,也是穆斯林的一次重要功课。但是,也不是每个人不分老幼病弱或意外特殊情况而“一刀切”的。伊斯兰教法规 定,儿童、神经病患者、理智不健全和残疾者可以不封斋。病人、孕妇、哺乳期妇女、旅行者、在经期的妇女或因工作而不停流汗的人也可以不封斋。不过一旦上述 情况过去了,就要补足斋期;对另外一些特殊情况,如年龄过大或身体虚弱者,也可以不封斋,但他们每缺一天斋得供给一位贫苦的人每日两餐的伙食或者缴纳特别 慈善费作为补救。对于在戒斋中出现的另外一些特殊情况而坏斋的,教法也规定了具体的补救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