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领域中国太有钱了,科研人员富得流油

reine02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12-02-27
消息
9,438
荣誉分数
2,120
声望点数
273
研发项目投入,国家动辄就投入几百亿。
项目负责人,一水的年青人。试验成功一个项目,国家给负责人百万奖金,团队的其他人吃肉的吃肉,喝汤的喝汤,皆大欢喜。

辽宁省委书记:国产航母正在大连建造

2014-01-18 05:22 观察者网
新浪网1月18日转载大公网报道,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在当天的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透露,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已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2020年前可以完工。此外,他还透露,继上海江南造船厂之后,大连造船厂也将开工建造052D型导弹驱逐舰。

437d8b161f56ff72403ef6ce20fed059.jpg

资料图:在大连造船厂舾装时期的辽宁号航母

大公网文章称,辽宁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在沈阳召开。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18日上午在参加大连代表团分组讨论时透露,继“辽宁号”交付后,我国第二艘国产航母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预计周期六年,未来我国将至少拥有四艘航母。此外,大连造船厂还将负责建造两艘有新版“中华神盾”之称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


中国被指试验超级武器 军方低调回应猜测

2014-01-16 多维

近日,有关中国军方首次试验高超音速武器的消息引发极大关注。中国并不是唯一研发该武器的国家,以美俄中为代表的大国都在试验高超音速飞行器,并开发可以对付这类飞行器的天空防御系统,这可能意味着军事科学领域又一场技术革命拉开序幕。
d03950ee067a24101a6dcaa8dfb4d172.jpg

中国高超音速武器想象图

美国媒体报道称,1月9日中国军方首次试验了10倍音速的超级武器,美军方将其命名为WU-14。据信该飞行器能够轻而易举突破美军正在大力建设的导弹防御系统,目的是突破美国防御圈,向美投射导弹弹头。


快!中国正试验时速605公里列车

2014-01-17 凤凰网
aeb3eddf7ebfa2e8726b8c9ef174bc79.jpg

中国正试验时速605公里列车

中国高铁的速度有望再翻倍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列银灰色超速试验列车停放在厂区的铁轨上,这列台架试验速度每小时达到605公里的列车,被命名为更高速度的试验列车。

实际上,这项试验早在两年多前就已开始,为了这次试验,南车四方公司经过七次方案讨论会。

参加试验的电气开发部部长焦京海最近回忆说:“100-200公里时一点担心都没有,车速上了550公里以上心情开始激动,到600公里时就开始有点紧张了。”试验止步于605公里,是因为制定的试验目标为600公里,“试验台建设时是按600公里设计的,再往上冲速度,担心对试验台不好”, 高级主任设计师李兵解释说。

当时速提升到605公里的时候,试验没有马上停止,保持速度运行了10分钟,这相当于在地面上行驶了100.8公里。

技术难度比飞机高

“高铁就像一架飞机在不停地起降”,中科院力学所杨国伟研究员这样说。杨国伟创立了跨声速非线性气动弹性研究,为中国高铁与大飞机研制提供空气动力与气动弹性的技术支撑。

“坐飞机最危险的是起飞和降落,因为地面效应包括建筑、风对飞机的激扰,所以,飞机设计的难点在起和降的过程。而高速列车始终在地面上高速运行,从空气动力学车与空气相互的作用角度,既要考虑地面对列车的强激扰,也要考虑到高速运行状况下气流激扰。波音737的巡航阻力系数约在0.028左右,6辆编组试验列车整车阻力系数约为0.48左右,所以说更高速列车比飞机在天上巡航时的技术难点要复杂得多。”杨国伟说。

民用飞机每小时飞行距离800-850公里,中国研制的更高速试验列车设计速度在每小时500公里以上,与目前在线上以每小时380公里最高时速运行的CRH380A相比,技术的边界条件必须清晰。

“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受轨道不平顺影响,振动激扰响应不断加大,如何保证列车高速运行的安全性;如何保证舒适的乘车环境;比提高速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的停下来。” 试验现场指挥梁建英说。

列车运行的阻力,包括车轮与轨道摩擦的机械阻力和车辆受到的空气阻力。高速下制约速度的抗衡者是空气,“当列车以每小时200公里行驶的时候,空气阻力占总阻力的70%左右,和谐号CRH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时速486.1公里时,气动阻力超过了总阻力的92%,如果跑到500公里以上,95%以上都是气动阻力了”,李兵说。空气阻力和列车运行速度的平方成近似正比关系,速度提高2倍,空气阻力将增至4倍。正是这个平方关系,让设计师绞尽脑汁。

空气阻力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车头迎风受到正压力,与车尾受到的负压力间产生的压差阻力;二是由于空气黏性作用于车体表面的摩擦阻力;三是列车底架以及列车表面凹凸结构引起的干扰阻力。

工程师们为降低空气阻力,应用仿生学和空气动力学理论,创作了100多种头型概念,优选构建了80余种三维数字模型,开展了初步空气动力学仿真,比选出20个气动性能较优的头型,进一步进行气动优化,制作出1:20实物模型,根据仿真数据和美观效果,最终制作五款1:8头型分别做了风洞力学试验和气动噪声试验,名为“箭”的头型被选中,其气动噪声、气动阻力参数最优。“从气动性能来讲,‘箭’与民航客机是可以PK的。”李兵说。

让数百吨重的更高速列车在线路上飞跑,除了减少气动阻力外,加大牵引能力是另一个关键。“六辆编组更高速试验列车牵引总功率可达到21120千瓦。正是有了我们自主开发的大功率牵引系统,才有高速试验列车实现台架试验605公里/小时的可能。”焦京海说。

大功率的牵引传动系统的技术研发,具有强大的技术扩散效应,除列车之外可应用在其他制造领域。“大功率的牵引传动系统技术具有很好的外延性,除轨道交通领域以外,大功率的牵引传动系统在很多工业传动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比如轧钢系统、船舶推进系统、石油钻井、电力系统等等。”南车时代电气技术中心主任荣智林说。

高速列车运行依靠电能,是由受电弓与接触网接触完成的,这个过程被称为“受流”环节。这项技术也是迄今为止技术专家们最关注的技术之一。“双弓受流”技术曾经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技术难点,“现在看来这个也不太像技术难点了”,梁建英说。“车辆在高速运行时,前弓在取电滑过接触网时,会形成一个激扰波,导致后弓的离线可能性加大,影响车辆的牵引性能。如何保证后弓受流的稳定性,这是技术上的难点。但是现在看来,已经不存在了”。

追求更快速度

速度是技术发展的综合实力。如同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举全国之力,近万名科研技术人员参与了高速列车的技术创新。“试验列车的速度还只是实验室内的数据,实际的线路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我们希望有个高的速度值,让全世界都能进一步了解中国的高铁技术和产品水平,其中的过程需要踏踏实实去做,而决不能急于求成。”梁建英说。

“时速605公里是试验台上跑出的,不是在线路上的数据,实际的线路试验还需要一系列的考核。”李兵说。2007年4月3日,法国TGV在线路上创造574.8公里/小时试验最高速度,目前为止尚未有新的记录刷新。2010年12月京沪先导段试验蚌埠-枣庄,CRH380A达到最高时速486.1公里,这个速度尽管是运营试验速度,它有别于法国TGV的纯粹试验速度。就运营试验的速度值来讲它是世界上最高的。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中国高铁开始了对更高质量目标的追求,其中包括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事实上事故并不是缘于车的质量,但是这次事故却对中国高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所有的铁路人,包括南车四方的技术人员都在反思,那就是如何更好、更稳健地推进国家的高速铁路事业。试验列车的研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它以CRH380A新一代动车组技术创新成果为基础,遵循安全可靠的运行目标,针对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牵引、网络控制、制动系统进行了诸多技术创新,实现了碳纤维材料、镁铝合金、纳米材料、风阻制动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的装车试验验证。整个列车的研制历经了两年多的时间。

试验列车完成在实验室的测试后,在厂区内一条3.7公里的环形试验线上进行了一个月可靠性试验,运行里程约1000公里。受线路条件限制最高速度不得超过时速30公里,“对整车、系统及部件完成了初步可靠性验证”,工程师告诉记者。

多项新技术有待验证

高铁,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更高速列车则是中国创新能力的又一标志性作品。工程师与科学家渴望上线试验衔接试验台的验证结果,更加深入地探索超高速列车三大核心技术理论,即轮轨技术、空气动力学性能与弓网关系。

对工程师而言,诸多项设计是无法在台架试验中完成的,更高速列车的三项核心技术有两项无法验证,即空气动力学性能与弓网关系。

比如,台架试验在室内完成,缺少了风,则无法完成空气动力的试验。“更高速列车首要的验证是车的阻力特性,牵涉到能耗;其次是升力特性,涉及到脱轨系数;第三是脉动力的大小,涉及到列车的安全性。还有就是交汇瞬时风的阻力,以及安全的避让距离。从理论上讲,目前已有的公式对400公里与500公里的车应该是适用的,就研究和印证来说,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线上试验进一步验证。”杨国伟说。另外,即便是双向滚动试验台,也无法完成受电弓与接触网的受流试验。

对做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而言,他们希望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机理。以脱轨系数为例,车辆运行时,在线路状况、运用条件、车辆结构参数和装载等因素最不利的组合条件下可能导致车轮脱轨,评定防止车轮脱轨稳定性的指标叫脱轨系数,这个系数越大越容易脱轨。

根据国际标准,0.8作为脱轨安全性的指标。“但是我们对高速列车试验时发现,列车在线上以480公里的速度,脱轨系数只有0.1-0.2左右,远远小于0.8。如果以每小时550公里的速度,实际运行时的脱轨系数是多少?它涉及到高速基础力学的研究。全球范围的科学家们一直希望破解脱轨系数之谜。”转向架高级工程师马利军说。

带动行业发展

本世纪是高铁的时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表示,“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奥巴马强烈意识到,高铁将是重塑美国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制高点。“技术上一定是要抢占制高点,谁有抢占技术的制高点的能力,谁就有带动行业发展的能力。以技术的先进性驱动市场的需求,这是全球市场经济竞争的规律。”梁建英说。

2007年法国TGV创造“全球第一速”,以抗衡德国磁悬浮列车抢占市场的挑战。“法国正是因为在路上跑了570多公里,给世界各国明确的信号,我的技术是可行的。从此之后,世界高铁市场法国成为佼佼者。”杨国伟说。中国高铁驶向世界的脚步正在提速,说明高速仍旧是趋势。探索500公里以上超高速列车的技术,既是一项前瞻性的研究,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技术储备。

技术的成熟需要积淀,而市场的拓展则是瞬间的外延。中国高铁从2004年开始,经过9年的时间,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如今技术的全面领先,更高速试验列车的研制是技术纵向发展的制高点,只有掌握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够使技术纵向与横向相互传递,覆盖市场的面积递增。“这个试验列车它的基础是在CRH380A技术向上拓展的,而城际列车则是向下的拓展。高铁这么多年的技术创新,其技术先进性已经向上下游产品传递。”梁建英说。

对技术的追求并未停止。为了更好地理解空气动力学的作用关系,南车四方股份公司正在计划筹建一个小规模的风洞实验室。“虽然我们是一个工程单位,但是我们需要自己去突破,掌握和积淀一些新技术,想为以后留下点什么。”梁建英对记者说。

对更高速试验列车的线路验证,国家有关方面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列车的上线试验工作已在全面展开,列车的各项技术性能将在线路试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整个过程将分阶段实施,会一步步获取各种技术参数。“我们期盼它有非常好的表现,让全世界都进一步了解中国高铁技术。”工程师们说。(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最后编辑:
中国在建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主体在贵州合龙 塞满整个山谷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4_01_02_196905_s.shtml

2013年最后一天,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主体圈梁合龙,标志着这个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天文望远镜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FAST是我国天文望远镜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由于它的大口径,FAST能让我们看到更远的太空,帮助人类窥探宇宙最初始的面貌。

635242571299545279.jpg


即将实现主体圈梁合龙的FAST建设工地

主体圈梁合龙

2013年12月31日,FAST完成钢结构主动反射面环形支撑圈梁的制造与安装。

当日下午13时30分,整个环形支撑圈梁中最后一个厢梁被缓缓吊起,半个多小时后,厢梁被吊至环形支撑圈梁连接间,精准、稳妥地镶嵌在圈梁的最后一节空位中。

最后,随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FAST工程经理严俊一声令下,FAST工程中的钢结构主动反射面环形支撑圈梁工程实现合龙。

主动反射面环形支撑圈梁是FAST工艺设备中最关键的一步,在整个FAST工程中犹如人体的骨架,支撑着望远镜。其成功合龙,标志着FAST工程工艺设备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635242585989623081.jpg


合龙后的“FAST”骨架

90%以上材料自主研制

座落于平塘县“大窝凼”的FAST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项目2008年12月26日奠基,预计2016年9月建成。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主动反射面系统总指挥郑晓年说,“FAST应该说是世界第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从射电望远镜地位来说,如果建成的话,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它在射电望远镜中,可以做盟主。跟它可比的就是美国305米的阿雷西博(Arecibo)望远镜,目前是最大的单口望远镜。”

635242572758771842.jpg


FAST效果图

早在1995年,我国天文学家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喀斯特洼地中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设想,并选址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FAST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创造性地铺设4600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将首次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郑晓年说,平塘FAST工程作为世界领先水平的射电工程,它首先带动了很多技术的发展。“因为没有人做过,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意义。工程建设中的材料、结构、光激电控制和测量等,都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基本上没有跟踪和模防。目前,平塘FAST工程90%以上的材料都是我国自己研制的。如果要说有国际合作,那么将是后期工程中的接收机方面,但这也仅仅是合作而已。因为平塘FAST工程,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基础设施。”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项目负责人之一、平塘县副县长高龙介绍说,FAST项目具有三大自主技术创新:一是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天然地貌建设巨型望远镜;二是采用主动反射面技术,整个反射面由4600多块可运动的等边球面三角形叶片组成;第三项创新是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技术,将万吨平台降至几十吨,实现了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

据悉,FAST最大的技术成就是解决了球面镜随时变抛面镜,这一难点,中国是世界上首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635242573293228781.jpg


FAST反射面材料

有助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交了研究观测计划。

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的形成及演化至今的过程,在天文学家眼里,大型射电望远镜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

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相比,FAST将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宇宙观测空间。

“FAST是我们国家在大射电望远镜方面的探索,由于它的大口径,能让我们看到更远的太空,由此也许能解开宇宙形成的一些奥秘,”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系主任杨志良解释,我们现在接收到的光都是宇宙天体很多年以前发出的。如果说FAST建成了,它就能将我们探索宇宙的眼睛投射到更远的太空,大大缩短了信息传达到地球上所花费的时间。

另外,FAST将会使我们的观测范围涵盖从脉冲星、黑洞,到星系、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广泛的天体物理学目标。“由此,我们也许就能探索到宇宙结构的形成及演化的奥秘。”这一众多天文人的梦想也许再过7年就将实现。

635242573880413812.jpg


FAST“底座”大窝函全景

可用于寻找外星文明

“在众多的用途中,也许公众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是用来搜寻地外文明。”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指出,FAST对于人类寻找外星文明的梦想也有重要意义。

南仁东解释说:“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人马座的比邻星是除太阳外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距离地球4.27光年,所以我们不可能发射一种能够直接到达的探测器去探索它们。”

“而现代电子技术、无线电通信、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天文学家们搜寻地外文明提供了一种好办法——利用射电波即无线电波寻找地外文明。一旦在遥远的某个恒星上有理性社会及文明存在的话,他们的活动所产生的无线电波(电磁波的一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外发送,并很可能会传到地球。如果我们在地球上建立了这种电磁波的接收装置,就可能接收到外星射电波,从而获得地外文明存在的信息。”



中国望远镜建设赶超世界

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第一架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300多年中,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不过受到可见光本身特性的局限,光学望远镜在宇宙更深处的观测上是无能为力的。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射电望远镜与以接收可见光进行工作的光学望远镜不同,它依靠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来工作。由于无线电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无法通过的星际尘埃介质,不太会受光照和气候的影响,射电望远镜可以透过星际尘埃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

当代先进射电望远镜有: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0米望远镜为代表的大﹑中型厘米波可跟踪抛物面射电望远镜;以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瑞典翁萨拉天文台和日本东京天文台的设备为代表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以及拥有27个射电望远镜的美国甚大天线阵。

近年来,我国在射电望远镜建设方面正在实现赶超。2008年,亚洲最大的65米口径可转动射电天文望远镜工程在上海天文台落成。这台射电望远镜的综合性能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能够观测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将参与我国探月工程及各项深空探测。

由于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受到环境和技术局限巨大,人类尝试以多个相对较小的望远镜组成并联阵列来实现更大的观测范围,建设中的SKA项目就是这类望远镜的代表。

15个国家、30个研究机构,自1993年开始就卷入一个雄心勃勃计划中,这便是SKA计划。SKA全称为“一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试图建造出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这一阵列将由上百架绵延3000公里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犹如一个超大麦田怪圈。

中国、澳大利亚、南非、阿根廷都曾参与到SKA项目的选址之争。这一旷日持久的项目直到2012年才确定落户南非和澳大利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欧元,根据计划将于2022年投入运营。

中国的FAST项目原本就计划作为SKA的一部分,但国际合作项目阻力重重的状况下,FAST最终独立出来。

635242574937159669.jpg


位于波多黎各的美国阿雷西博30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

635242575743681085.jpg


已建成的SKA项目射电望远镜阵列

635242577454224090.jpg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甚大阵射电望远镜
 
钱花不完都挨罚~~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紧张施工 预计2014年将首飞
文章提交者:围棋 加贴在 尖端科技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71-0-1.html



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最初为中国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的测试基地,后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该地建设继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内陆发射场后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建设工程于2009年9月14日正式开工。






作为中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该发射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而且作为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不仅可用于满足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需要,还能借助接近赤道的离心力,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减少(同型号火箭推力可增加10%),亦可采用海运解决巨型火箭运输难题并提升残骸坠落的安全性。



建设新航天发射场是为了适应中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需要。



海南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将主要承担民用及国际商业航天器发射,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大质量极轨道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新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完全对外开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国现有三个航天发射场由于历史的原因,均建在内陆和边远地区,各发射场的设施设备技术状态也不尽相同,发射任务互补能力不足,不利于综合发射能力的提高。



航天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中国有三大航天发射基地,即酒泉、西昌和太原,但都深处内陆,生成诸多不利于新型航天器发射的困扰,海南航天发射基地的建成将弥补这些不足。



首先,由于当前中国铁路隧道直径的限制,超过3.5米直径的火箭箭体和发动机就不能使用铁路运输。而当前三大发射基地酒泉、西昌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都在内陆,因此5米直径的新型火箭将无法运抵这些地点发射。而文昌位于滨海地区,邻近的清澜港是海南省五大枢纽港之一,可停泊5000吨级船只,稍加改建就可以容纳运送大型火箭的滚装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次,当火箭助推器和一级箭体工作完毕后被抛掉时,这些残骸一般将坠落在发射点以东1,000千米以内。海南发射场以东1000千米之内几乎都是南海,只有几个零星岛屿,极大地提高了残骸坠落的安全性。



三大发射中心的纬度都比较高。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南是我国距赤道最近的省份,如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入轨距离较近,卫星可以消耗较少的能量就能到达预定轨道,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能量,从而节省了卫星的能源,延长了卫星的运行寿命。目前,国际上公认理想的发射场是设在南美洲圭亚那库鲁的发射场。该发射场的纬度为南纬5°。欧洲的“阿丽亚娜”火箭就是在这里发射的,这也是“阿丽亚娜”火箭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海南文昌的纬度约为19°30”,若建成发射场,将成为全球第二最佳位置的发射场。



在海南建设发射场,可利用纬度低的优势,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延长卫星使用寿命,效费比高。有利于优化我国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我国航天发射综合能力,促进国际合作和扩大对外航天发射服务,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旅游等区域产业发展。海南的新发射场毗邻大海,不仅具有良好的海上运输条件,而且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09年9月14日上午9时20分许,海南航天发射场在海南省文昌市破土动工,标志着新建航天发射场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预计到2013年6、7月份就可以把海南发射场整个机组工程建设完成,具备火箭合练的条件,发射场建成之后,对提升国家的航天发射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海南航天发射场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综合发射能力强,安全性、可靠性和信息化程度高,利于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带动科普、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保、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新型航天发射场。



海南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可以实现沿海和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发射场格局,提高发射场之间的备份和互补能力,满足我国航天事业长远发展需求,使我国航天发射场的整体布局更为合理,体系更为完善,极大提高我国航天发射综合能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大型航天发射场作为展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窗口”,往往成为科普教育的基地。利用建设新一代航天发射场的契机,充分发挥航天发射的巨大影响和科技人才优势,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环境,可以建设一个国家级开放型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



通过修建大型航天博物馆、开放航天发射场设施等,向广大青少年和参观游客介绍航天科普知识,宣传祖国航天事业,使航天科普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航天发射场配套区位于文昌市东郊镇东北部地区,文昌——东郊公路南侧,距文昌市文城镇约25公里。文昌市地势平坦,公路畅通便利,四通八达。海口至文昌有海文高速公路相通,全程70公里。文昌市——东郊镇有市级公路相通,东郊镇——发射场配套区约6公里。从发射场配套区至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里程仅70公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发射场配套区至粤海铁路轮渡码头公路里程约96公里,沿粤海铁路可通往全国各地。规划东环城际快速客运铁路北起海口火车站,在文昌市境内从中心城区和滨海旅游区之间通过。从发射场配套区至文昌市清澜港公路里程约15公里,清澜港现有5000吨位码头一个,500吨位码头二个,年吞吐量60万吨,为一级开放港口,可通往全国港口(含香港)和世界各地。
 
最后编辑:
应该多给钱,设立奖惩制度,给的钱花不完就立即罚款。
奖励那些精英,多研发先进武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