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消得人憔悴

正声

独立寒秋
注册
2014-01-10
消息
379
荣誉分数
359
声望点数
173
所在地
渥太华
看了老向提到的电视剧"风华正茂"注意到一个人:陶毅,不免引起我的一片唏嘘。
陶毅(陶斯咏)这位小毛泽东三岁,与蔡畅(蔡和森妹妹),向警予并称"周南三杰"的"江南第一才女",大约在1918年她24岁的时候与时年27岁的毛泽东在长沙的政治活动中相遇了.他们一起参与组织了新民学会,一表人才且文采出众的湖南一师高才生毛泽东深深的吸引了这位才女.他们的年龄即便是在今天也属于大龄青年了,又是"郎才女貌",碰撞出点火花实属自然!1918年毛泽东毕业后两个月即去北京并带到次年四月才会长沙,其间二人一直有书信往来.而陶毅则留在周南女中任教.回到长沙的毛泽东先在修业小学任教,1920年任一师附小主事(校长),在此期间与陶毅等人一起创办"文化书社".因为多种原因(家庭,政治追求,思想认识等)未能结合,但是依然保持了朋友关系,后来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后还一直有来往.1921年左右陶毅去南京进修期间,毛泽东赴上海参加"一大"后,还去南京看望了她.后来两人天各一方,但是彼此恐怕是永远难以忘掉对方的.陶毅1931年因病去世.毛泽东1938年从陶毅的学生丁玲口中在知道,并书写了1922年所写的"贺新郎.别友"一词给丁玲,说明毛泽东对陶毅的怀念同时也说明这首词中的"知己"便是陶毅.我想,陶毅终身未嫁,恐怕是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吧!
 
最后编辑:
12684021_13942015724573.jpg
前排左四为陶毅
 
看了老向提到的"风华正茂"注意到一个人:陶毅,不免引起我的一片唏嘘。
陶毅(陶斯咏)这位小毛泽东三岁,与蔡畅(蔡和森妹妹),向警予并称"周南三杰"的"江南第一才女",大约在1918年她24岁的时候与时年27岁的毛泽东在长沙的政治活动中相遇了.他们一起参与组织了新民学会,一表人才且文采出众的湖南一师高才生毛泽东深深的吸引了这位才女.他们的年龄即便是在今天也属于大龄青年了,又是"郎才女貌",碰撞出点火花实属自然!1918年毛泽东毕业后两个月即去北京并带到次年四月才会长沙,其间二人一直有书信往来.而陶毅则留在周南女中任教.回到长沙的毛泽东先在修业小学任教,1920年任一师附小主事(校长),在此期间与陶毅等人一起创办"文化书社".因为多种原因(家庭,政治追求,思想认识等)未能结合,但是依然保持了朋友关系,后来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后还一直有来往.1921年左右陶毅去南京进修期间,毛泽东赴上海参加"一大"后,还去南京看望了她.后来两人天各一方,但是彼此恐怕是永远难以忘掉对方的.陶毅1931年因病去世.毛泽东1938年从陶毅的学生丁玲口中在知道,并书写了1922年所写的"贺新郎.别友"一词给丁玲,说明毛泽东对陶毅的怀念同时也说明这首词中的"知己"便是陶毅.我想,陶毅终身未嫁,恐怕是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吧!


英年早逝, 可惜, 也没留下回忆录什么的
 
英年早逝, 可惜, 也没留下回忆录什么的
不知你是怎么看那首“贺新郎.别友"的?我也很困惑,如果真是1923年所写,并且那句"今宵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看似当年毛杨所居住的长沙某地,好像应该是写给杨开慧的.不过,从我的个人感情上以及整首词的意境来看,我更愿意相信是写给陶毅的.另外,我坚信陶毅一直未婚的原因应该与毛泽东有关系.无论从各方面来说,毛陶之间应该有更多的激情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的年龄接近,爱好兴趣一致)而毛杨(年龄相差大,经历也差别大,我个人感觉毛是雄才大略而杨则是小家碧玉的人)之间似乎更多的则是相知相随的感情,虽然毛杨夫妻感情也很不错,但是心中有那么一个初恋的女知己也无可厚非.
 
不知你是怎么看那首“贺新郎.别友"的?我也很困惑,如果真是1923年所写,并且那句"今宵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看似当年毛杨所居住的长沙某地,好像应该是写给杨开慧的.不过,从我的个人感情上以及整首词的意境来看,我更愿意相信是写给陶毅的.另外,我坚信陶毅一直未婚的原因应该与毛泽东有关系.无论从各方面来说,毛陶之间应该有更多的激情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的年龄接近,爱好兴趣一致)而毛杨(年龄相差大,经历也差别大,我个人感觉毛是雄才大略而杨则是小家碧玉的人)之间似乎更多的则是相知相随的感情,虽然毛杨夫妻感情也很不错,但是心中有那么一个初恋的女知己也无可厚非.

正声果然厉害!《贺新郎》正是写给陶斯咏的!!!soooo unbelievable !!! but true !

现在再回头看词中的那些“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今朝霜重东门路”、“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的确让人 不 胜 唏 嘘。毛泽东为了政治理想,能够(在必要时)斩断 一切的 儿女私情,实乃伟丈夫!
 
最后编辑:
就着泪写诗/词,而且是出于情,这在毛泽东,除《祭母词》以外,好像是唯一的一次。
 
就着泪写诗/词,而且是出于情,这在毛泽东,除《祭母词》以外,好像是唯一的一次。
谢谢你的回复!就着泪写诗应该还有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其中的“泪飞顿作倾盆雨”不是同样的催人泪下吗?这种痛失亲人的感觉应该比别友人更苦更痛更撕心裂肺!先后失去两个同胞兄弟以及另外的两个幼子和幼女,后更失去刚过而立之年的爱子,那眼泪怎么能不似“倾盆雨呢?!任何一个英雄,然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沉溺于儿女私情,如何能成为英雄伟人呢?
 
谢谢你的回复!就着泪写诗应该还有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其中的“泪飞顿作倾盆雨”不是同样的催人泪下吗?这种痛失亲人的感觉应该比别友人更苦更痛更撕心裂肺!先后失去两个同胞兄弟以及另外的两个幼子和幼女,后更失去刚过而立之年的爱子,那眼泪怎么能不似“倾盆雨呢?!任何一个英雄,然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沉溺于儿女私情,如何能成为英雄伟人呢?
正声,你就叫我马甲或惹祸马甲好了,大家都这么叫。你说的“泪飞顿作倾盆雨”能和这首词比吗?“倾盆雨”中的泪并不是诗人本人的泪,况且那也是喜悦的泪。这首《贺新郎》做完,词人伤心得已是泪流满面了。毛泽东这首词曾经几度修改,最早的版本,最后是以“泪如雨!”三个字结尾。“泪如雨”般的悲戚在毛词里实在是绝无仅有(另外一首“对此不抛泪眼也无由”,也不是悲伤所致)。
 
另外,这首词的准确写作日期是1923年12月,而不是像你猜测的是1922年。
 
另外,这首词的准确写作日期是1923年12月,而不是像你猜测的是1922年。
写作时间是1923年12月。从1923年9月16日毛泽东携妻儿到长沙一直到11月份,大概有近三个月的时间,毛泽东一个有机会见到当时在长沙教育学院教书的陶斯咏。有一个人的解释更好转发如下:
1923年秋天,毛泽东曾回过长沙一次。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毛泽东年谱》(笔者在80年代也参加过此书的编写)记载,他是在“九月十六日,回到长沙”。此次回湘的原因之一,是送快要临盆的妻子杨开慧回老家生产。
毛泽东何时又离开长沙,不见于文献记载,却大体可判断在1923年11月下旬之前。因为此时杨开慧在板仓老家(距长沙还有40华里)分娩生下次子毛岸青,毛泽东并没有在她的身边。至于毛泽东为何未等到妻子分娩便离开长沙,原因是1923年11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三届一中全会,主要讨论如何进行国共合作和参加改组的国民党召开一大的事。此时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陈独秀,自然要参加这次全会并担负重要工作,并在会后赴广州。
从时间表看,毛泽东离开长沙时,分娩期的杨开慧不可能前去码头相送(当时板仓到长沙连公路都没有)。何况毛泽东标定写《贺新郎·别友》的时间是1923年12月,那时他又是从上海启程去广州,杨开慧此刻还在长沙“坐月子”,更不会有码头上“凄清如许”的离别一幕。此时陶斯咏到底在哪儿,虽找不到明确记载,不过她经常在长沙和上海之间活动,前往送别倒是很有可能的。
《贺新郎·别友》一词中所用的“过眼滔滔云共雾”以及“曾不记:倚楼处”的用语,又不像是写给几年来绝大多数时间在一起生活的妻子,而像是赠给已分别很久即“过眼滔滔”的昔日情侣。难怪当年同毛泽东和陶斯咏都很熟悉的易礼容看到此词,便认为可能是写给陶毅的。这一判断应该是准确的。
“不为昵昵儿女语”,更显可贵情操
自提倡思想解放,让领袖“走下神坛”后,众多历史当事人的回忆都说明,毛泽东是一位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也非常念旧。他在1961年春又修改那首《贺新郎》,并手书赠给副卫士长张仙鹏,此时修订的全稿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
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山欲堕,云横翥。
用这首1961年改过的《贺新郎》同1937年的版本对照,下阕的两句话即“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剿珠树”被删掉,而添加上“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这两句话再加上原有的“割断愁思恨缕”词句,明显是表示当时要斩断儿女私情而“欲为江海客”,更证明了该词所赠对象应是陶斯咏。
从1923年末毛泽东的个人生活来看,当时很快要同杨开慧重聚,修改时写下这种表达“割断”之情的对象不可能是当时的妻子,而应该是昔日的恋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毛泽东从此确以“肠已断”的心情舍弃旧时的“昵昵儿女语”,成为投身于革命波澜的“江海客”。随后他为实现革命理想,奋斗奔走在万里神州,与留在教育书院中的陶斯咏算是彻底分道扬镳。
毛泽东对青年时代的情词《贺新郎》在几十年间反复修改,生前又不让发表,这又反映出他毕生难忘却难以对外人言的情感。人到老年时常愿意怀念自己的初恋。如宋代诗人陆游年过八十时还特别怀念年轻时被迫离异的爱妻唐婉,写下了著名的《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垂绵”。毛泽东在80岁时改词时,又特别标明这首《贺新郎》是写给女“友”的,大概怀有同样的情思。
说明毛泽东珍视同陶斯咏的情感,反而能体现出当年这位“润之先生”志向高远。若论才华,陶斯咏在长沙曾有“江南第一才女”之称,据说又是才貌双全,家中更是省内富豪。陶本人对毛泽东充满敬慕,后来又一直未嫁,至1931年不幸病逝,年仅35岁。毛泽东当初若想追求荣华安逸,同陶斯咏结合是最好选择。但他最终却选择了一条不惜舍家舍命的革命道路。面对“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旧情人,尽管心碎到“重感慨,泪如雨”的程度,以政治理念为择偶标准的毛泽东还是毅然斩断旧情。杨开慧在政治上完全跟随毛泽东,于1921年就加入了共产党并甘当斗争中的助手,自然被选择为妻子。
今天的人可以试想一下,像陶斯咏这样一个习惯于富裕生活只想“教育救国”的小姐,能跟随毛泽东下乡搞农民运动吗?能上井冈山过穿草鞋、过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的日子吗?显然这是很难办到的。只有像杨开慧、贺子珍这样的女性,才能跟随毛泽东历尽革命斗争和战火中的艰辛。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对毛泽东同陶斯咏最终未能结合表示了深深的感叹。
 
还有比毛更虚伪, 更无耻的人吗?
idolou,你肯定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你肯定这首《贺新郎》的词表现的是毛泽东的虚伪和无耻而不是恰恰相反?能不能来点具体的???
 
idolou,你肯定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你肯定这首《贺新郎》的词表现的是毛泽东的虚伪和无耻而不是恰恰相反?能不能来点具体的???

也没什么具体不具体了,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稍微有点正常思维或没有被洗脑的都知道, 对他的诗真的不感兴趣。 有些事情, 对普通人来说是无耻, 但是对他来说, 叫做风流和“感情丰富”。 有机会去读读杨开慧, 贺子珍的文献; 再读读江青同志的,也许你会有所理解。 不提上到开国元勋, 下到普通百姓死在他手里有多少人; 也不提他那斗天斗地的运动给华夏文明带来多少摧残; 更不提从他手里失去的那些土地和资源。 单从对他最好的两个女人的命运上, 毛的虚伪和无耻, 大家可窥得一斑了吧。
对毛的评论, 我到此为止。 没有兴趣, 也没有时间再浪费在这上面。 不好意思, 打扰了你们的雅兴。 对不起。
http://zh.wikipedia.org/wiki/杨开慧
http://zh.wikipedia.org/wiki/贺子珍
 
最后编辑:
还有比毛更虚伪, 更无耻的人吗?
我已经给毛润之两个诨名:毛庆,毛奸主席。
毛庆源自毛爱读《水浒》及《金瓶梅》,且其与西门庆之淫荡不相伯仲;
毛奸主席源自毛是国家主席却作奸犯科,奸也和奸臣、奸贼的奸同意思。
大家互相转告,广泛应用啊!
 
最后编辑:
也没什么具体不具体了,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稍微有点正常思维或没有被洗脑的都知道, 对他的诗真的不感兴趣。 有些事情, 对普通人来说是无耻, 但是对他来说, 叫做风流和“感情丰富”。 有机会去读读杨开慧, 贺子珍的文献; 再读读江青同志的,也许你会有所理解。 不提上到开国元勋, 下到普通百姓死在他手里有多少人; 也不提他那斗天斗地的运动给华夏文明带来多少摧残; 更不提从他手里失去的那些土地和资源。 单从对他最好的两个女人的命运上, 毛的虚伪和无耻, 大家可窥得一斑了吧。
对毛的评论, 我到此为止。 没有兴趣, 也没有时间再浪费在这上面。 不好意思, 打扰了你们的雅兴。 对不起。
http://zh.wikipedia.org/wiki/杨开慧
http://zh.wikipedia.org/wiki/贺子珍
开慧应该是变鬼也不会放过他的
老毛虽说坏事做绝,对开慧还是有点内疚的(魔头也是人啊),从他写的那些诗歌里,可以看到。到后来老年了,见一个长的象杨开慧,就马上收了下来,对那个女人相当宠爱,这女人到后来都敢对老毛吆喝骂娘,老毛也就嘀咕几句不满而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