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印度经济增长质量超中国 zt

vitamin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7-04
消息
19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记者王海川编译报导/中国被海外看作经济上的成功和主要竞争威胁。中国的出口力量不仅帮助数千万人脱贫,也令世界各地制造商和工厂工人害怕。但中国和印度两个学者却认为印度更有前途,这种预言也许落空,但它却引起人们关注中国经济中的问题和印度的潜力。

华尔街日报24日发表文章说,印度尽管电话中心、软件行业和制药工厂给人印象深刻,但被看作较小成功的经济和较小的威胁。中国人有秩序、纪律、现代化通讯和道路,较少贫困人口和快速增长。印度有民主、混乱、糟糕的通讯和道路、更多贫困人口和较低的增长。

但现在有两个学者说前途属于印度。他们是中国出生的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科学家黄亚生(音译)和印度出生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堪纳(Tarun Khanna)。

中国的成功和全球声誉是因为外商在工厂、建筑和机器上的巨大投资。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印度的十倍。中国成功的部份原因在于越来越多、富有的海外华人。中国也欢迎外国公司,部份避免创造自己的资本家阶层。哈佛大学的印度学者堪纳说,中国绕开自己的企业家,把自己卖给跨国公司。但那种情况正在变化。

堪纳和黄亚生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很难发现一个中国企业具有全球经营规模、在海外销售自己的产品。

华尔街日报说,印度在一个时期避开外国投资,即使改变心意之后也没有吸引太多投资。但印度有中国没有的东西:能同欧美最好公司竞争的印度公司,例如生产软件的信息系统技术(Infosys Technologies)和瑞地实验室(Dr. Reddy's Laboratories)等制药公司。印度缺乏现代经济的物质硬件,但它比中国有更多现代经济的软件--法庭、金融制度等。

他们的底线是,同中国效率低下的银行和金融市场相比,印度的本土企业家有长期优势。

他们的说法在印度很受欢迎。印度媒体广泛转载、报导他们的文章。中国则谨慎翻译、转载这篇文章。

至于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问题,华尔街日报说,简短概括区别这么大的两个国家不可能准确。中国1978年开始经济改革,印度1991年采取新经济战略,两个国家的任何对比也不能否定他们实施新经济战略以来的取得进步的现实。

问题归结到一点:印度能否在今后20年缩小同中国的差距,促使更多人富裕,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竞争者?堪纳和黄亚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它观察家都持怀疑态度。

布鲁金斯学院的达斯古波塔(Sunil Dasgupta)说,他们说中国走错路的提法是错误的。中国已经比印度富裕,印度今后20年是要追赶。

7月1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总理府外,刚刚参加完内阁安全委员会会议的印度外交部长亚什万特.辛哈(中)被记者团团围住。辛哈表示,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对出兵伊拉克一事进行了慎重考虑,认为只有联合国就伊拉克安全、稳定和经济重建等问题做出详细决议后,印度政府才会考虑向伊拉克派遣部队。新华社

但斯坦普公司跟踪印度和中国的姆克基(Joydeep Mukherji)认为他们的说法有一定道理。采用数字分析法,他发现中国奇迹没有媒体报导的那么辉煌。减去官方统计数字的夸大部份,中国过去十多年的增长可能平均每年百分之七,而印度增长率为百分之六。但中国储蓄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加上外资都被投入经济发展;印度储蓄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四,外资也比较少。

因此,按照一个企业的做法就是中国投入四十美元每年挣七美元,而印度投入二十四美元挣六美元。姆克基说,中国很多钱都浪费了,尤其是中国政府的投资。对于这么大、储蓄率这么高的国家来说,中国不寻常地依靠外国投资。这是它成功的关键,也说明国内投资多么差。中国银行的一半贷款将永远收不回来,中国人的许多储蓄都被浪费了。

印度资金利用的更好。印度银行的坏债比中国低一半。姆克基认为,只要印度能温和提高储蓄率和外资,就能很快加速增长。

但那种假设经常进入印度人的谈话中,也是个重要的条件。堪纳和黄亚生的预测可能被证明很差劲。但他们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持久性提出明智的怀疑,引起人们对印度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关注。







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世界论坛军事论坛 http://www.wforum.com/wmf)
 
看了这个,我想说,原来,自己多年来的学习没有白费,不知不觉我已经超过了中国出生的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科学家黄亚生(音译)和印度出生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堪纳(Tarun Khanna)这两个人.而且是远远的超过.更令人感到幸运的是,这两个白痴还以为他们是专家.以他们这样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再追上我,是遥遥无期了.
 
中国银行的呆账数额的确很大,如果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国有四大银行都该破产。
印度的贫富差距让人侧目,那是一个贫富差距大得足以引起内乱的社会,奇怪的是,印度政局还是比较稳定
 
印度政局稳定?????????????????请给个例子!
首都底下的各个邦还不是天天在闹!!!看看锡克人那边吧!

在国内工作的时候,银行里的一个法国人在结束了在中国的工作后,被巴黎总行派到印度去了,他给我们打电话说:在印度,在孟买(相当于印度的上海)的生活就像是二十一世纪的流放!

那位法国哥们一有空就飞回上海。一年不下7-8个来回。就喜欢中国,还找了个上海MM 作情人。


;)
 
最初由 vitamin 发布
记者王海川编译报导/中国被海外看作经济上的成功和主要竞争威胁。中国的出口力量不仅帮助数千万人脱贫,也令世界各地制造商和工厂工人害怕。但中国和印度两个学者却认为印度更有前途,这种预言也许落空,但它却引起人们关注中国经济中的问题和印度的潜力。

华尔街日报24日发表文章说,印度尽管电话中心、软件行业和制药工厂给人印象深刻,但被看作较小成功的经济和较小的威胁。中国人有秩序、纪律、现代化通讯和道路,较少贫困人口和快速增长。印度有民主、混乱、糟糕的通讯和道路、更多贫困人口和较低的增长。

但现在有两个学者说前途属于印度。他们是中国出生的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科学家黄亚生(音译)和印度出生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堪纳(Tarun Khanna)。

中国的成功和全球声誉是因为外商在工厂、建筑和机器上的巨大投资。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印度的十倍。中国成功的部份原因在于越来越多、富有的海外华人。中国也欢迎外国公司,部份避免创造自己的资本家阶层。哈佛大学的印度学者堪纳说,中国绕开自己的企业家,把自己卖给跨国公司。但那种情况正在变化。

堪纳和黄亚生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很难发现一个中国企业具有全球经营规模、在海外销售自己的产品。

华尔街日报说,印度在一个时期避开外国投资,即使改变心意之后也没有吸引太多投资。但印度有中国没有的东西:能同欧美最好公司竞争的印度公司,例如生产软件的信息系统技术(Infosys Technologies)和瑞地实验室(Dr. Reddy's Laboratories)等制药公司。印度缺乏现代经济的物质硬件,但它比中国有更多现代经济的软件--法庭、金融制度等。

他们的底线是,同中国效率低下的银行和金融市场相比,印度的本土企业家有长期优势。

他们的说法在印度很受欢迎。印度媒体广泛转载、报导他们的文章。中国则谨慎翻译、转载这篇文章。

至于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问题,华尔街日报说,简短概括区别这么大的两个国家不可能准确。中国1978年开始经济改革,印度1991年采取新经济战略,两个国家的任何对比也不能否定他们实施新经济战略以来的取得进步的现实。

问题归结到一点:印度能否在今后20年缩小同中国的差距,促使更多人富裕,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竞争者?堪纳和黄亚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它观察家都持怀疑态度。

布鲁金斯学院的达斯古波塔(Sunil Dasgupta)说,他们说中国走错路的提法是错误的。中国已经比印度富裕,印度今后20年是要追赶。

7月1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总理府外,刚刚参加完内阁安全委员会会议的印度外交部长亚什万特.辛哈(中)被记者团团围住。辛哈表示,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对出兵伊拉克一事进行了慎重考虑,认为只有联合国就伊拉克安全、稳定和经济重建等问题做出详细决议后,印度政府才会考虑向伊拉克派遣部队。新华社

但斯坦普公司跟踪印度和中国的姆克基(Joydeep Mukherji)认为他们的说法有一定道理。采用数字分析法,他发现中国奇迹没有媒体报导的那么辉煌。减去官方统计数字的夸大部份,中国过去十多年的增长可能平均每年百分之七,而印度增长率为百分之六。但中国储蓄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加上外资都被投入经济发展;印度储蓄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四,外资也比较少。

因此,按照一个企业的做法就是中国投入四十美元每年挣七美元,而印度投入二十四美元挣六美元。姆克基说,中国很多钱都浪费了,尤其是中国政府的投资。对于这么大、储蓄率这么高的国家来说,中国不寻常地依靠外国投资。这是它成功的关键,也说明国内投资多么差。中国银行的一半贷款将永远收不回来,中国人的许多储蓄都被浪费了。

印度资金利用的更好。印度银行的坏债比中国低一半。姆克基认为,只要印度能温和提高储蓄率和外资,就能很快加速增长。

但那种假设经常进入印度人的谈话中,也是个重要的条件。堪纳和黄亚生的预测可能被证明很差劲。但他们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持久性提出明智的怀疑,引起人们对印度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关注。


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世界论坛军事论坛 http://www.wforum.com/wmf)

嘿嘿,猪脑子里想出来的!!!!!!!!!!!!

:D
 
Hey, guys, there are some good points in this article. Learning from criticism is always a virtue. No one denys that current India falls far behind China, the question is "Can they quickly shorten the distance and how ?". About 10 years ago, when I was in school, I raised the question in class "Are we sacrificing our future generations' resources to boost our current economy ?", look at the pollution issue, look at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Zi River, and look at the unfairness in our legal system !
I somehow have a feeling that we are exploited by the foreign capital in terms of our resources, esp the forest (remember the Jap chopsticks?), the banking loans (e.g Japness loans to buy Jap products etc), the grassland etc.
A serious/patriotic reader will consider the validing side of the argument, instead of attacking the authors of the arguments.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