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可望而不可及也!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raid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raid

* 烟景弥淡泊 *
VIP
注册
2012-11-10
消息
20,080
荣誉分数
3,765
声望点数
373
古诗词 ,虽可望而不可及,但读时却有无穷的回味。 还是想用心学一点,请黑晚指点。

网上各处抄了些文字。 谁愿意,也请一起放上面吧
 
'
@黑色晚装 ,读到这里已经开始晕了。 要用多久,才可探得古诗词的大致轮廓? 如此清规戒律,很考验耐性啊。 要学写格律诗,这些声韵都要背下来吗?

还有,你觉得,那个方文山,是否必熟练通晓这些声韵,平仄,方可写出周杰伦歌曲里那样的诗词?
 
'
@黑色晚装 ,读到这里已经开始晕了。 要用多久,才可探得古诗词的大致轮廓? 如此清规戒律,很考验耐性啊。 要学写格律诗,这些声韵都要背下来吗?

还有,你觉得,那个方文山,是否必熟练通晓这些声韵,平仄,方可写出周杰伦歌曲里那样的诗词?
别急。诗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其精髓的,需要日积月累。读,很重要,读多了,自然平仄就有感觉。如果你忽然读了一句七连平的句子或者五连仄的,就会感觉不舒服。

清规戒律多,可是你也可以不遵守。先写起来比较重要。

另外,方文山写的是歌词,这些平仄对于歌词来讲,一点也不重要:p
 
插个嘴,捧个场。

诗这东西,本是写出来“吟诵”的,所以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读起来上口。所谓规矩,究其意思,不过是为了不拗口。写出来的句子,大声读一遍,如果觉得拗口,一定是犯了规。

个人理解,律诗中所谓平仄, 基本的讲究就是个对和粘。通常,只要这两样不离大谱,读起来就不会太难受。有时即便有些“拗”,还可以“救”。另外这些规矩,如楼上斑竹说的,读多了,自然有感觉。比如在格律上被前人奉为经典的杜诗,朗诵它们真真是一种享受。近代诗人写的律诗,也有上品。比如前些天提到汪精卫的“风萧易水今犹昨,魂度枫林是也非”,就曾被时人誉做“工切绝伦”。

音律上的工,容易。读过些诗词,自然就做到了。而用音律表达情绪,则是更深一层的功夫。比如辛弃疾的词,有些读起来激昂,有些读起来轻快。做到这个层次,才算功夫到家。再有,辞意上做到“工切绝伦”,比音律要难多了。

不过这些把戏,说到底还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诗的灵魂在于意境。譬如那个喜爱到处写字的乾隆老儿,他的诗,音律上挑不出什么毛病。可那些玩意儿,即便是在儿时住处不远的石碑上刻着的,我都记不起半句了。

最后,琢磨音律,不妨看宽些,读读两晋的文章。记得第一次接触,是中学时候听老师讲向秀的思旧赋。短短一百多字,单是音调的起伏和节奏,就能营造出一种气氛,让人觉得想喊又喊不出声。这等功夫,让人景仰。另外还可以参照某几个大腕写的电视剧。看那些演员们端着架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背诵着大段的书面语,你马上就会想到把自己写过的东西拿出来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让人读着受罪的句子。
 
最后编辑:
"长相思" 说的好: 填词能记得模子很好,但是千万别拘泥了。还是诗意为上,在不损诗意的前提下,略微修改平仄是可以的。如果为了平仄损了诗意,就是削足适履!
 
别急。诗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其精髓的,需要日积月累。读,很重要,读多了,自然平仄就有感觉。如果你忽然读了一句七连平的句子或者五连仄的,就会感觉不舒服。

清规戒律多,可是你也可以不遵守。先写起来比较重要。

另外,方文山写的是歌词,这些平仄对于歌词来讲,一点也不重要:p

好滴。 也只好慢慢来了。 其实,写这种格律诗并不是我奢望的,只是想从中学习一种思路。 但只好继续学下去了,好难呀,,,
 
插个嘴,捧个场。

诗这东西,本是写出来“吟诵”的,所以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读起来上口。所谓规矩,究其意思,不过是为了不拗口。写出来的句子,大声读一遍,如果觉得拗口,一定是犯了规。

个人理解,律诗中所谓平仄, 基本的讲究就是个对和粘。通常,只要这两样不离大谱,读起来就不会太难受。有时即便有些“拗”,还可以“救”。另外这些规矩,如楼上斑竹说的,读多了,自然有感觉。比如在格律上被前人奉为经典的杜诗,朗诵它们真真是一种享受。近代诗人写的律诗,也有上品。比如前些天提到汪精卫的“风萧易水今犹昨,魂度枫林是也非”,就曾被时人誉做“工切绝伦”。

音律上的工,容易。读过些诗词,自然就做到了。而用音律表达情绪,则是更深一层的功夫。比如辛弃疾的词,有些读起来激昂,有些读起来轻快。做到这个层次,才算功夫到家。再有,辞意上做到“工切绝伦”,比音律要难多了。

不过这些把戏,说到底还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诗的灵魂在于意境。譬如那个喜爱到处写字的乾隆老儿,他的诗,音律上挑不出什么毛病。可那些玩意儿,即便是在儿时住处不远的石碑上刻着的,我都记不起半句了。

最后,琢磨音律,不妨看宽些,读读两晋的文章。记得第一次接触,是中学时候听老师讲向秀的思旧赋。短短一百多字,单是音调的起伏和节奏,就能营造出一种气氛,让人觉得想喊又喊不出声。这等功夫,让人景仰。另外还可以参照某几个大腕写的电视剧。看那些演员们端着架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背诵着大段的书面语,你马上就会想到把自己写过的东西拿出来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让人读着受罪的句子。


哈哈,又是汪精卫。 好吧,我去多读。

其实,我不是真要学写古诗词。 我只是想明白古诗的渊源,想来可以领略些那种把荡气回肠又温婉优雅巧妙融合于音律中的技巧,并顺便窥测一下古人是如何得到那种清灵,那种风雅的意境。 您是否可以给我指点一二 ?
'
 
"长相思" 说的好: 填词能记得模子很好,但是千万别拘泥了。还是诗意为上,在不损诗意的前提下,略微修改平仄是可以的。如果为了平仄损了诗意,就是削足适履!


嗯,我现在苦于找不到那种我特别欣赏的,古人的那种传神的风情,精致优美脱俗的感觉。 格律诗要记住那么多规矩,还要顾盼意境,感觉脑子不够用大大地 :(
 
继续摘抄:

律 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一读就觉得这样是对的,非常优美。 却很难记住这些规律。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

中华新韵 (十四韵):
一麻 a ,ia ,ua; 二波 o , e , uo; 三皆 ie ,üe; 四开 ai ,uai; 五微 ei ,ui(uei); 六豪 ao , iao; 七尤 ou , iu(iou); 八寒an ,ian ,uan ,üan; 九文en ,in (IEN),un (uen),ün (üen) ; 十唐 ang , iang , uang; 十一庚 eng, ing (ieng), ong (ueng) iong,(üeng); 十二齐 i ,er ,ü; 十三支 (-i)(零韵母); 十四姑 u

*** 哎,刚要琢磨一下“平水韵”,偏又逢改革的春风。 好啊,不用晕死了,直接疯掉吧 !
 
'
*** 嗯,怎么心里冒出了“陈词滥调”,我太坏了。 感慨呀,新文化运动是何等的必要啊啊啊啊啊。 OK,直接跳跃到:

古诗词创作学习必备一百五十首常用词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对 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说起对仗这玩意儿了。首联对仗,要些功力。因为颔联必须对仗,有首联镇着,颔联的对仗总要再进一步再深一层。比如老杜的《登岳阳楼》,开头便是一个极工稳的对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往下怎么玩?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读“fou2")。”在前句的基础上,诗人看得更远了,想得更深了。

接下来,话头一转,从写景到抒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

绝句对仗,更显华丽。再拣个老杜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前浪如此,哪个后浪敢来推推?
 
最后编辑:
说起对仗这玩意儿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言诗不都是这个模子吗: (后记:此为基本句式,非模子也。 丢人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还说逢双必反,,,,

但,杜甫的这首,我怎么放不起模子里呀。 谁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到底怎么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