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个嘴,捧个场。
诗这东西,本是写出来“吟诵”的,所以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读起来上口。所谓规矩,究其意思,不过是为了不拗口。写出来的句子,大声读一遍,如果觉得拗口,一定是犯了规。
个人理解,律诗中所谓平仄, 基本的讲究就是个对和粘。通常,只要这两样不离大谱,读起来就不会太难受。有时即便有些“拗”,还可以“救”。另外这些规矩,如楼上斑竹说的,读多了,自然有感觉。比如在格律上被前人奉为经典的杜诗,朗诵它们真真是一种享受。近代诗人写的律诗,也有上品。比如前些天提到汪精卫的“风萧易水今犹昨,魂度枫林是也非”,就曾被时人誉做“工切绝伦”。
音律上的工,容易。读过些诗词,自然就做到了。而用音律表达情绪,则是更深一层的功夫。比如辛弃疾的词,有些读起来激昂,有些读起来轻快。做到这个层次,才算功夫到家。再有,辞意上做到“工切绝伦”,比音律要难多了。
不过这些把戏,说到底还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诗的灵魂在于意境。譬如那个喜爱到处写字的乾隆老儿,他的诗,音律上挑不出什么毛病。可那些玩意儿,即便是在儿时住处不远的石碑上刻着的,我都记不起半句了。
最后,琢磨音律,不妨看宽些,读读两晋的文章。记得第一次接触,是中学时候听老师讲向秀的思旧赋。短短一百多字,单是音调的起伏和节奏,就能营造出一种气氛,让人觉得想喊又喊不出声。这等功夫,让人景仰。另外还可以参照某几个大腕写的电视剧。看那些演员们端着架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背诵着大段的书面语,你马上就会想到把自己写过的东西拿出来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让人读着受罪的句子。
'
对 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