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及时说明指正!
词是产生于唐代,盛于宋代的抒情诗体。早期的词,本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因此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也称「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一般58字以下者为「小令」,如辛弃疾《采桑子》(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者为长调。 按段分,词分为单调、双调等。词的一段又叫一片。单调只有一段,一般就是小令;双调有两段(片),分前、后阙,或上、下阙,也称上、下片;双调包括小令、中调、长调,这一类为数最多。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上阙)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下阙)」
每首词都有词牌,也是词调的名称。作一首词必先选用一个词调,然后按它对字句和声韵的要求填上词句,这样才协音合律,便于歌唱,所以作词叫「填词」。南宋时,词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体,因此词牌仅表示格式和用韵了。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但是后人所写的词牌与内容无关,因此后人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轼有一首《江城子》,另注题为《密州出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