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07-18
- 消息
- 46,552
- 荣誉分数
- 20,457
- 声望点数
- 1,393
(八)
77年过去了。
一九七八年春节给人们带来了十年没有过的兴奋和希望。年三十晚上,他们一
家老小四代七口挤在里屋的两张床上,磕着瓜子、吃着糖果、看着在九寸银光屏上
多年未见的节目。女儿紧紧地挨着他,慢慢地睡着在他的怀中。他轻轻地把她放倒
在床上,女儿醒了,他问:“看,还是睡?”“看,看”说完又倒在他怀里睡着了
。
开学后,文革后第一批经过统考的新生到校了。
星期天,校门口在乱哄哄的人群中,女儿一眼把提着行李的安新给认出来了,
“安新哥--”。
安新一楞,很快就对上号了,高兴的一下把女儿举到头顶转了一圈。安新73
年在松庵小学毕业后,只花了4年就读完了中学,赶上了文革后大学恢复招生的头
班车。他说本想在报到完安顿后再来找他们,没想一进门就遇上了。
他们陪着安新办完了所有手续,在宿舍里铺好卧具,收拾好行李,然后一起去
小饭馆吃晚饭。安新坐定刚想开口,他给安新使了个眼神,他怕安新当着女儿的面
谈起松花的事。安新有点惑然,但马上接到了信号,尽管女儿瞪大眼,安新只字没
提青湖场的事,一直在讨教到上海到大学的注意事项。
晚饭后,乘着女儿上厕所,安新几句话把关键的事说清楚了。他们离开江西后
,松花真病了,查出来是结核。大龙提了干,和松花退亲后,与隔壁公社书记的女
儿结了婚。
“她现在怎么样,病重吗?”
“我来时问了王大夫,说是基本控制,现仍在继续用药,好像还在吃中药调理
。”
“场里现在谁负责?”
“吴书记调回地区法院了,小蒋现在是主持工作的副书记。”
“他还住场部家属宿舍?”
“嗯。”
他和安新都没再说话。忽然他想起女儿去厕所该是回来的时候了,回头一看,
女儿远远地看着他们,站着那里有一会了。
女儿走过来抱住他的腰,头埋在他的军棉衣中,没说话。他叫安新先回宿舍休
息,等明天再聊。安新走后,女儿抬起头,一脸的泪,哽咽着问,“松花阿姨,她
,她怎么了?”
他牵着女儿,到行政大楼大厅中的长凳上坐下,把安新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女儿
。女儿松了口气,大眼睛泪光闪闪的象是在询问,“我们怎么办?”
怎么办?他脑子在飞快的转动,第一件要做的事很快就叠现出来了--和小蒋
挂长途。他和女儿在上海长途电话局等回电的时候,女儿紧紧偎在他身上,父女俩
没说话,都在想着一个共同的心事。
“江西九江长途通了,3号。”
他几个箭步冲进隔音通话室,和小蒋接通了。
“松花和大龙的关系清了没有?”他问。
“清了,清了。”小蒋在那边大声喊着。
“场里开结婚介绍信没问题吧?”
“没问题,没问题。”
“我的呢?”
“也没问题。”
“松花到上海来歇长病假有问题吗?”
“没问题。”
“松花肯与我结婚吗?”
“我的娘哦,那要问你自己了。”小蒋在那边笑了。
他也笑了,他相信自己,他了解松花。
“我争取后天晚上到场里,你这几天别出去。”
“行欧,等新官人大驾光临。”
“先别走漏了消息。”
“晓得罗。”小蒋笑着挂了电话。
他走出通话室,女儿抬着头看着他,等着他说话。父女俩的目光中交流着只有
他们才感觉得到的光感电流。
“明天我们去松庵接松花阿姨来好吗?”
“嗯。”女儿抱住他,又哭了。
“哭什么?想想好,松花阿姨来了,你小妈妈就作不成了。”
“我不做,让松花阿姨做。”女儿望着他,带着一脸疲惫的幸福和一丝狡颖。
他看看表,半夜11点了。
第二天夜里,上海开往南昌的77次普快在浙赣线上疾驰西行,轻轻地颠簸中
女儿卷着腿靠在他怀里酣睡,长长的睫毛和略皱的眉头构描出梦中的深思,嘴角偶
尔浮出的笑意,点明了梦的色彩。车到鹰潭,女儿从梦中惊醒,忙不迭地问,“到
了?”
等他们乘慢车循南浔线赶到九江,赶上最后一班去青湖的班车,到达去青湖场
的下客站时,天已全黑了。他看到小蒋和司机老陈穿着军大衣迎上来,心里一股暖
流,他真的把这里看成是他的第二故乡了,在某种含义上其生活当量将超过了上海
,因为这方泥土塑造了他,山中云雾滋润了他的女儿,他今后的生活必将连着这片
土地,连着青湖起伏的脉搏,连着松庵掠过的长风……。
“小蒋叔叔--”女儿扑向小蒋。
穿着军大衣的小蒋试了两次都没能把穿的鼓鼓囊囊的女儿抱起来。
“小心!别闪了腰,这丫头沉着呢,”他告诫着小蒋,“这么晚你们还来接,
要是我们没赶上班车,你们不白跑了。”
“这种大喜事,怎么能叫白跑,只要接到了人,跑100次都不算白跑。”
等他们一行,回到场部,吃完晚饭,在招待所安顿下,女儿刷完牙洗好脸脚,
钻进了被窝。他和小蒋坐在火炉旁。
“四年前,也是你接,也是在这个招待所,我们父女俩亏你啊--。”他挺感
慨。
“别谈这些了。主意打定了?”小蒋直接进入主题。
“嗯。”他掏出一包凤凰烟,给小蒋点上一支。
“结婚介绍信,我这里随到随开。松花再休半年病假也没问题,工资每个月同
你们的一起寄上海。王大夫那里已打了招呼,内米封他可以给松花准备三个月的,
就是中药有点困难,你们把药方带去,配好了,发票寄回来报销。结婚证书公社老
王那里也可办,我觉得你们是不是到九江吴书记那里去办,关键的忙还是他帮的。
”
“行。”
“昨天我上了次松庵,把情况告诉她了。”小蒋吐了口烟。
“你告诉她了?!”
“怎么?你要人家得心脏病啊?”
“她怎么说?”
“第一,我只告诉她,你们会回来看她,其它什么都没说。第二,你怎么说?
她怎么说?这出戏的最高潮得由你们来演,我想演也没这福份欧。”小蒋说完笑着
喝了口水。
他也笑了,小蒋说的是这个理。
“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回上海?”小蒋接着问。
“今天是星期二,明天上松庵,如果顺利,争取星期五坐船回上海。”
“你这是抢亲啊!”
“小蒋叔叔,什么叫抢亲啊?”
“你还不睡?”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天晚上,他没能睡着,腾云驾雾似的,他第一次看表,2点。第二次看表,
3点。第三次看表,4点15分。再看表,4点45分,这时对面床上的女儿说话
了,“爸爸,你醒了吗?”
“什么事?要上厕所?”
“我们可以上松庵了吗?”
“天还没亮啊。”
“我们不是有手电吗?”
“那我们走!”他一下坐起来。
“走!”女儿跟着下了床。
通往松庵的小路上,两个人影随着手电的光柱在寒风中晃动,夜色在他们身后
慢慢退去,曙光追着他们的身影越来越近,小的那个人影越来越慢,但他们终于上
了山脊。他们转过身来,看着东方那轮正跃出地平线的红日和天边的万缕红霞。
“真美!”女儿捋了捋头发,喃喃地赞叹。
但此刻在他们胸中有着更美的,如那轮红日那万道霞光。
他们穿过松林,林中鸟儿开始晨鸣,他们到了去小学校的叉路口,那熟悉的庙
宇仿佛在向他们致意,他们走进了松庵林业队,一片静悄悄,怎么连铁头家那只大
黑狗也不叫?当他敲响松花家的大门,他和女儿的心象是停止了跳动。
“谁呀?”是松花的声音。
“是我~~”女儿颤颤的童音。
门开了,那日夜不敢思念的越来越抽象的容貌,一下就成了活生生的了。女儿
把手上的围巾和书包往地上一放,一下扑到松花的怀里,紧紧地搂住松花,一句话
也说不出来。松花低着头把脸埋在女儿蓬散的头发中,强忍着抽泣。
“进屋吧,别冻着了。”他看松花穿得单薄,检起女儿的书包和围巾,进了屋
。
松花一边用热毛巾帮女儿擦脸脱棉衣,一边手脚麻利地往火炉中加柴并开大风
门,“ 这次来了,住几天?”
他没有回答松花的话,对女儿说,“怎么还没叫人啊?”
女儿转过身来,看了看松花,轻柔地搂住松花的脖子,认真地深情地平生第一
次地叫了声:“妈-妈--。”松花再也忍不住了,抱住女儿,哭出了声。
他们想着这天,想了三年。他们揪心地遗憾,以为得遗憾终生。炉中火熊熊,
烧成暗红色的炉板,散发出一阵强似一阵的辐射热,溶去了在母亲、父亲和女儿间
苦苦相思相恋的绝望,烘干了母女流也难流不尽的泪,映红了三个人的脸笼。
半晌,松花抬起头来,捋了捋头发,静静地看着他,象是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他拖过一张长凳,面对着松花坐下。
“待会我和你爹你妈说去,今天帮你一起收拾东西,晚上在松庵或者在场部,
我们赶办一桌,后天我们到吴书记那里去办手续,晚上我想请小蒋吴书记和兵团的
小刘古师傅俞秘书他们,不知他们能否赶来九江。后天我们一起坐船去上海。你看
这样行吗?”
松花继续看着他,好像没听见他在说些什么。他在琢磨着怎样进一步解释。
“行。”松花说话了,象以往那样利落果断,“场里松庵都不用办酒了,明天
我们去九江。”
星期五下午,小蒋、小刘、古师傅把他们三人送上了东去的江轮。
星期六中午,船过芜湖,江面骤宽。船仓里空气混浊,他和松花披上军大衣,
女儿围着围巾,走上了船尾甲板。江鸥在螺旋浆翻出的尾流中击浪寻食,跨江电缆
在白云下凌空而过,江风扬起了松花和女儿额前的头发,女儿来了兴致。
“爸爸,妈妈,我给你们唱支歌。”说完往后走了几步,拉下遮住嘴的围巾,
站正了。
他和松花转过身来,背靠着船舷,看着女儿。
“歌声震荡着万里山河,
山河也唱起欢乐的歌。
这支歌--
献给亲爱的党,
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献给亲爱的祖国。”
充满稚气和激情的童音随着江风,和着一声两声的鸥鸣。这是少年宫合唱团去
年国庆时表演过的节目。
“你看那……”
他和松花看的很仔细:昨晚女儿睡着后,他和松花盘算着生活预算,他和女儿
一人23元,松花27元,一家人一月73元,够小康水平的了。
“你看那……”
他和松花看不到很远:去上海住哪里?当然住家里,和女儿一起住阁楼。那么
你呢?我?我住学校。傻话!你那个阁楼宽不宽?我们三个能挤挤吗?倒是能挤,
但天热了怎么办?天热了,我的病假也差不多了,该回松庵了。你傻话!轻点,吵
醒了丫头。
“公路直上昆仑顶, 新疆石油流成河……”
此刻,他们什么都不想,经过这样的感情劫难,陶醉在这样的幸福之中,他们
还要再想得到什么?餐厅午饭后的旅客们被女儿的歌声所吸引,围了过来。
松花捋了捋头发,靠上了他宽厚结实的肩头。
---------------
这里写的仅仅是一个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们跨过了他们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里
程碑,走向了在那个年代人们都寄予莫大希望的未来……。
第一部完
1998.6.2 于蒙特利尔
77年过去了。
一九七八年春节给人们带来了十年没有过的兴奋和希望。年三十晚上,他们一
家老小四代七口挤在里屋的两张床上,磕着瓜子、吃着糖果、看着在九寸银光屏上
多年未见的节目。女儿紧紧地挨着他,慢慢地睡着在他的怀中。他轻轻地把她放倒
在床上,女儿醒了,他问:“看,还是睡?”“看,看”说完又倒在他怀里睡着了
。
开学后,文革后第一批经过统考的新生到校了。
星期天,校门口在乱哄哄的人群中,女儿一眼把提着行李的安新给认出来了,
“安新哥--”。
安新一楞,很快就对上号了,高兴的一下把女儿举到头顶转了一圈。安新73
年在松庵小学毕业后,只花了4年就读完了中学,赶上了文革后大学恢复招生的头
班车。他说本想在报到完安顿后再来找他们,没想一进门就遇上了。
他们陪着安新办完了所有手续,在宿舍里铺好卧具,收拾好行李,然后一起去
小饭馆吃晚饭。安新坐定刚想开口,他给安新使了个眼神,他怕安新当着女儿的面
谈起松花的事。安新有点惑然,但马上接到了信号,尽管女儿瞪大眼,安新只字没
提青湖场的事,一直在讨教到上海到大学的注意事项。
晚饭后,乘着女儿上厕所,安新几句话把关键的事说清楚了。他们离开江西后
,松花真病了,查出来是结核。大龙提了干,和松花退亲后,与隔壁公社书记的女
儿结了婚。
“她现在怎么样,病重吗?”
“我来时问了王大夫,说是基本控制,现仍在继续用药,好像还在吃中药调理
。”
“场里现在谁负责?”
“吴书记调回地区法院了,小蒋现在是主持工作的副书记。”
“他还住场部家属宿舍?”
“嗯。”
他和安新都没再说话。忽然他想起女儿去厕所该是回来的时候了,回头一看,
女儿远远地看着他们,站着那里有一会了。
女儿走过来抱住他的腰,头埋在他的军棉衣中,没说话。他叫安新先回宿舍休
息,等明天再聊。安新走后,女儿抬起头,一脸的泪,哽咽着问,“松花阿姨,她
,她怎么了?”
他牵着女儿,到行政大楼大厅中的长凳上坐下,把安新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女儿
。女儿松了口气,大眼睛泪光闪闪的象是在询问,“我们怎么办?”
怎么办?他脑子在飞快的转动,第一件要做的事很快就叠现出来了--和小蒋
挂长途。他和女儿在上海长途电话局等回电的时候,女儿紧紧偎在他身上,父女俩
没说话,都在想着一个共同的心事。
“江西九江长途通了,3号。”
他几个箭步冲进隔音通话室,和小蒋接通了。
“松花和大龙的关系清了没有?”他问。
“清了,清了。”小蒋在那边大声喊着。
“场里开结婚介绍信没问题吧?”
“没问题,没问题。”
“我的呢?”
“也没问题。”
“松花到上海来歇长病假有问题吗?”
“没问题。”
“松花肯与我结婚吗?”
“我的娘哦,那要问你自己了。”小蒋在那边笑了。
他也笑了,他相信自己,他了解松花。
“我争取后天晚上到场里,你这几天别出去。”
“行欧,等新官人大驾光临。”
“先别走漏了消息。”
“晓得罗。”小蒋笑着挂了电话。
他走出通话室,女儿抬着头看着他,等着他说话。父女俩的目光中交流着只有
他们才感觉得到的光感电流。
“明天我们去松庵接松花阿姨来好吗?”
“嗯。”女儿抱住他,又哭了。
“哭什么?想想好,松花阿姨来了,你小妈妈就作不成了。”
“我不做,让松花阿姨做。”女儿望着他,带着一脸疲惫的幸福和一丝狡颖。
他看看表,半夜11点了。
第二天夜里,上海开往南昌的77次普快在浙赣线上疾驰西行,轻轻地颠簸中
女儿卷着腿靠在他怀里酣睡,长长的睫毛和略皱的眉头构描出梦中的深思,嘴角偶
尔浮出的笑意,点明了梦的色彩。车到鹰潭,女儿从梦中惊醒,忙不迭地问,“到
了?”
等他们乘慢车循南浔线赶到九江,赶上最后一班去青湖的班车,到达去青湖场
的下客站时,天已全黑了。他看到小蒋和司机老陈穿着军大衣迎上来,心里一股暖
流,他真的把这里看成是他的第二故乡了,在某种含义上其生活当量将超过了上海
,因为这方泥土塑造了他,山中云雾滋润了他的女儿,他今后的生活必将连着这片
土地,连着青湖起伏的脉搏,连着松庵掠过的长风……。
“小蒋叔叔--”女儿扑向小蒋。
穿着军大衣的小蒋试了两次都没能把穿的鼓鼓囊囊的女儿抱起来。
“小心!别闪了腰,这丫头沉着呢,”他告诫着小蒋,“这么晚你们还来接,
要是我们没赶上班车,你们不白跑了。”
“这种大喜事,怎么能叫白跑,只要接到了人,跑100次都不算白跑。”
等他们一行,回到场部,吃完晚饭,在招待所安顿下,女儿刷完牙洗好脸脚,
钻进了被窝。他和小蒋坐在火炉旁。
“四年前,也是你接,也是在这个招待所,我们父女俩亏你啊--。”他挺感
慨。
“别谈这些了。主意打定了?”小蒋直接进入主题。
“嗯。”他掏出一包凤凰烟,给小蒋点上一支。
“结婚介绍信,我这里随到随开。松花再休半年病假也没问题,工资每个月同
你们的一起寄上海。王大夫那里已打了招呼,内米封他可以给松花准备三个月的,
就是中药有点困难,你们把药方带去,配好了,发票寄回来报销。结婚证书公社老
王那里也可办,我觉得你们是不是到九江吴书记那里去办,关键的忙还是他帮的。
”
“行。”
“昨天我上了次松庵,把情况告诉她了。”小蒋吐了口烟。
“你告诉她了?!”
“怎么?你要人家得心脏病啊?”
“她怎么说?”
“第一,我只告诉她,你们会回来看她,其它什么都没说。第二,你怎么说?
她怎么说?这出戏的最高潮得由你们来演,我想演也没这福份欧。”小蒋说完笑着
喝了口水。
他也笑了,小蒋说的是这个理。
“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回上海?”小蒋接着问。
“今天是星期二,明天上松庵,如果顺利,争取星期五坐船回上海。”
“你这是抢亲啊!”
“小蒋叔叔,什么叫抢亲啊?”
“你还不睡?”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天晚上,他没能睡着,腾云驾雾似的,他第一次看表,2点。第二次看表,
3点。第三次看表,4点15分。再看表,4点45分,这时对面床上的女儿说话
了,“爸爸,你醒了吗?”
“什么事?要上厕所?”
“我们可以上松庵了吗?”
“天还没亮啊。”
“我们不是有手电吗?”
“那我们走!”他一下坐起来。
“走!”女儿跟着下了床。
通往松庵的小路上,两个人影随着手电的光柱在寒风中晃动,夜色在他们身后
慢慢退去,曙光追着他们的身影越来越近,小的那个人影越来越慢,但他们终于上
了山脊。他们转过身来,看着东方那轮正跃出地平线的红日和天边的万缕红霞。
“真美!”女儿捋了捋头发,喃喃地赞叹。
但此刻在他们胸中有着更美的,如那轮红日那万道霞光。
他们穿过松林,林中鸟儿开始晨鸣,他们到了去小学校的叉路口,那熟悉的庙
宇仿佛在向他们致意,他们走进了松庵林业队,一片静悄悄,怎么连铁头家那只大
黑狗也不叫?当他敲响松花家的大门,他和女儿的心象是停止了跳动。
“谁呀?”是松花的声音。
“是我~~”女儿颤颤的童音。
门开了,那日夜不敢思念的越来越抽象的容貌,一下就成了活生生的了。女儿
把手上的围巾和书包往地上一放,一下扑到松花的怀里,紧紧地搂住松花,一句话
也说不出来。松花低着头把脸埋在女儿蓬散的头发中,强忍着抽泣。
“进屋吧,别冻着了。”他看松花穿得单薄,检起女儿的书包和围巾,进了屋
。
松花一边用热毛巾帮女儿擦脸脱棉衣,一边手脚麻利地往火炉中加柴并开大风
门,“ 这次来了,住几天?”
他没有回答松花的话,对女儿说,“怎么还没叫人啊?”
女儿转过身来,看了看松花,轻柔地搂住松花的脖子,认真地深情地平生第一
次地叫了声:“妈-妈--。”松花再也忍不住了,抱住女儿,哭出了声。
他们想着这天,想了三年。他们揪心地遗憾,以为得遗憾终生。炉中火熊熊,
烧成暗红色的炉板,散发出一阵强似一阵的辐射热,溶去了在母亲、父亲和女儿间
苦苦相思相恋的绝望,烘干了母女流也难流不尽的泪,映红了三个人的脸笼。
半晌,松花抬起头来,捋了捋头发,静静地看着他,象是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他拖过一张长凳,面对着松花坐下。
“待会我和你爹你妈说去,今天帮你一起收拾东西,晚上在松庵或者在场部,
我们赶办一桌,后天我们到吴书记那里去办手续,晚上我想请小蒋吴书记和兵团的
小刘古师傅俞秘书他们,不知他们能否赶来九江。后天我们一起坐船去上海。你看
这样行吗?”
松花继续看着他,好像没听见他在说些什么。他在琢磨着怎样进一步解释。
“行。”松花说话了,象以往那样利落果断,“场里松庵都不用办酒了,明天
我们去九江。”
星期五下午,小蒋、小刘、古师傅把他们三人送上了东去的江轮。
星期六中午,船过芜湖,江面骤宽。船仓里空气混浊,他和松花披上军大衣,
女儿围着围巾,走上了船尾甲板。江鸥在螺旋浆翻出的尾流中击浪寻食,跨江电缆
在白云下凌空而过,江风扬起了松花和女儿额前的头发,女儿来了兴致。
“爸爸,妈妈,我给你们唱支歌。”说完往后走了几步,拉下遮住嘴的围巾,
站正了。
他和松花转过身来,背靠着船舷,看着女儿。
“歌声震荡着万里山河,
山河也唱起欢乐的歌。
这支歌--
献给亲爱的党,
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献给亲爱的祖国。”
充满稚气和激情的童音随着江风,和着一声两声的鸥鸣。这是少年宫合唱团去
年国庆时表演过的节目。
“你看那……”
他和松花看的很仔细:昨晚女儿睡着后,他和松花盘算着生活预算,他和女儿
一人23元,松花27元,一家人一月73元,够小康水平的了。
“你看那……”
他和松花看不到很远:去上海住哪里?当然住家里,和女儿一起住阁楼。那么
你呢?我?我住学校。傻话!你那个阁楼宽不宽?我们三个能挤挤吗?倒是能挤,
但天热了怎么办?天热了,我的病假也差不多了,该回松庵了。你傻话!轻点,吵
醒了丫头。
“公路直上昆仑顶, 新疆石油流成河……”
此刻,他们什么都不想,经过这样的感情劫难,陶醉在这样的幸福之中,他们
还要再想得到什么?餐厅午饭后的旅客们被女儿的歌声所吸引,围了过来。
松花捋了捋头发,靠上了他宽厚结实的肩头。
---------------
这里写的仅仅是一个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们跨过了他们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里
程碑,走向了在那个年代人们都寄予莫大希望的未来……。
第一部完
1998.6.2 于蒙特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