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下:涵蓋渥太華的中文作家組織

lfe634

灰體輻射
注册
2011-10-07
消息
6,106
荣誉分数
3,502
声望点数
373
請問目前渥太華有沒有 "作協" 這樣的組織,或被類似的組織涵蓋到?
不一定是做得很正式的,西岸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這樣的:http://www.ccwriters.ca/index.html
比較鬆散的,單純鼓動寫作風氣的都行。
只是好奇,謝謝。
 
问笑言和青草地,都是俺们老乡,太荣幸了。
 
先說一下我的另類想法,歡迎討論反駁等等。

一般作協組織比較容易被局限在 "形式主義" 上面,似乎搔不到癢處。

身為喜歡寫些東西的人,我覺得作者最關心的是幾件事:

1. 自己不斷進步突破
2. 把作品介紹給目標讀者,與讀者交流
3. 找到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4. 把一身微薄的技藝傳承下去

所以一個作協組織應該能有效做到這些。

1. 自己不斷進步突破
當然作家本身必須不斷地充電,可以通過網路讀書會的形式 (上次有些討論但還沒落實) 來做。
另一個我覺得是建立一個 (自願參加) 的內部審稿機制,每個人都扮演其他人的編輯,
努力地吐槽挑錯,提供有建設性,深刻的建議。

2. 把作品介紹給目標讀者,與讀者交流
個人覺得傳統出書已經勢微了,頂多是自掏腰包印幾箱送人。未來一定是在網路上推廣交流的。
作者可以自己到文學網站去發表,再使用個人博客與既定讀者溝通交流。
那麼一個作協組織是不是能有系統的把兩樣東西連接起來,既能發表又能交流,
而且還是一群人一起搞的。

3. 找到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承 (1)(2), 有了這樣一個平台,交流起來就容易許多。

4. 把一身微薄的技藝傳承下去
除了能有效吸引到新人代代相傳,是不是可以與中文學校接軌,或者辦些講座什麼的。
 
先說一下我的另類想法,歡迎討論反駁等等。

一般作協組織比較容易被局限在 "形式主義" 上面,似乎搔不到癢處。

身為喜歡寫些東西的人,我覺得作者最關心的是幾件事:

1. 自己不斷進步突破
2. 把作品介紹給目標讀者,與讀者交流
3. 找到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4. 把一身微薄的技藝傳承下去

所以一個作協組織應該能有效做到這些。

1. 自己不斷進步突破
當然作家本身必須不斷地充電,可以通過網路讀書會的形式 (上次有些討論但還沒落實) 來做。
另一個我覺得是建立一個 (自願參加) 的內部審稿機制,每個人都扮演其他人的編輯,
努力地吐槽挑錯,提供有建設性,深刻的建議。

2. 把作品介紹給目標讀者,與讀者交流
個人覺得傳統出書已經勢微了,頂多是自掏腰包印幾箱送人。未來一定是在網路上推廣交流的。
作者可以自己到文學網站去發表,再使用個人博客與既定讀者溝通交流。
那麼一個作協組織是不是能有系統的把兩樣東西連接起來,既能發表又能交流,
而且還是一群人一起搞的。

3. 找到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承 (1)(2), 有了這樣一個平台,交流起來就容易許多。

4. 把一身微薄的技藝傳承下去
除了能有效吸引到新人代代相傳,是不是可以與中文學校接軌,或者辦些講座什麼的。
好!可是干这些得有时间和毅力啊。现在就是觉得下了班也没多少时间看书和看很多东西。心里有好几个计划呢,又觉得开头很不容易。渥太华能找到的有能力写出真正小说和诗歌的我估计都在这里。我写的几篇朋友倒都说耐看,可自己觉得成为博客文章还可以,实在不能成为文学作品。我什么时候能有能力把我脑子里记下来的那些细节组织成小说我才觉得成为作品了。
 
好!可是干这些得有时间和毅力啊。现在就是觉得下了班也没多少时间看书和看很多东西。心里有好几个计划呢,又觉得开头很不容易。渥太华能找到的有能力写出真正小说和诗歌的我估计都在这里。我写的几篇朋友倒都说耐看,可自己觉得成为博客文章还可以,实在不能成为文学作品。我什么时候能有能力把我脑子里记下来的那些细节组织成小说我才觉得成为作品了。
時間我覺得擠一擠都是有的,用在聊天的也可以轉到嚴肅的討論上面。(這話一聽就知道是我說的 :p)
開頭的時候可以是很柔性鬆散的組織,將您說的一些好計畫開個頭,
在反覆的內部交流,靈感併發中一步步將作品錘鍊出來。
 
另外身為打字的,我覺得作品的 "企畫" 佔了非常重要的比重,
也就是真正的劇情大要,中心思想,作品的本質與靈魂,其實在動筆以前就想好了。
但作者本人肯定是有局限的,這個階段如果有同仁能參加那是最好的,
可以擴大許多視野,提供很多靈感,挑出作者計畫中不太合理的,讀者可能不接受的部份,
我以前曾經有這樣的經驗,獲益非常大。
 
大致看了一下幾個涵蓋渥太華的作家協會的網站:
聽說過有渥太華的作協但沒找到。
我覺得上面都做得很用心,但對於自己來說就是少了作者與作者 & 作者與讀者之間緊密交流的管道。
加入這樣正式的作協,我覺得還不如腊八粥,黑晚板主, Raid 等等熱心網友給我幾行批評來得有用。
不知道是我比較另類還是怎樣,我覺得沒有正式組織頭銜,沒有比賽獎項,只有作者讀者自發的交流也就夠了。
自己再往這方面想想。
 
最后编辑:
發現 文心的作家論壇 不錯,至少作者之間有些交流,分享深具價值的寫作技巧文章;
但個人還覺得可以更針對彼此一些 (然後吵起來:p),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大家批評。

讓一些彼此看得還算順眼的作者,做一個不公開的論壇交流是不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人多了,公開了以後反而變得客套,反而要故意分成小組呢。
或許這樣的論壇組織已經存在,只是因為不公開所以查不到...
 
美剧编剧是如何炼成的?(ZT)

民国时期的导演蔡楚生曾说:“一个编剧导演人不仅仅是随便把一个故事搬上胶片就算完事,而他至少应该是一个作家,一个有独特的风格、正确的认识而为大众所有的作家。”编剧,就是讲故事的人,是使一部剧集戏剧引人入胜的灵魂人物。相比于拖拉的韩剧、说教的日剧、日渐衰落的台剧和良莠不齐的国产剧,美剧以其环环相扣的结构,峰回路转的剧情和紧凑的节奏获得了国人的青睐。《生活大爆炸》《傲骨贤妻》《纸牌屋》《摩登家庭》,当代都市人对各种各样的美剧可谓如数家珍,而美剧背后的编剧,那些讲故事的人,那些潜移默化影响数千万观众的核心人物,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编剧也要靠运气

  做一个讲故事的编剧,首先要学会讲故事的技巧。在美国,职业编剧拿到MFA 剧本创作硕士学位的比例很高。MFA剧本创作课程的训练量非常大,每周都有几十页的写作要求。在美国,剧本写作课基本上是以 workshop 的形式存在,教授不会单纯介绍技巧,而是大量练习,然后让学生把草稿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互相批评。相比国内利益优先的教条化训练,美国教授给学生很大的创作自由,学生作品从精神分裂心理医生的审讯到同性爱情故事都有,跨度十分之大,但是在创作自由外,教授对学生在格式上有很多硬性规定,比如字体要求、粗体字要求,甚至标点要求。
  剧本是一个要求简练和效率的艺术形式,在美国编剧行业有这么两条准则:永远不要浪费笔墨写摄像机捕捉不到的画面; 以及永远不要把电影剧本当作戏剧剧本来创作。前者要求编剧把笔墨关注在可以被拍摄到的画面上,如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而国内编剧擅长,甚至过于擅长的心理描写,在美国编剧行业是条禁令。毕竟写故事的人,不是演故事的人。编剧应当把角色创作空间留给演员,而不是用语言来操控演员。而后者则要求编剧不能过分追求于戏剧化,因为戏剧是高于生活但绝不脱离生活的艺术形式。被美剧熏陶得理性惯了的观众,怎么可能受得了《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对艾米说:“你的笑融化了我的手指,我的眼睛,我的心。你是我阴暗时的阳光,阳光时的阴暗。”而这种严重的戏剧化夸张,在韩剧和国产剧中反而成了吸引人眼球的卖点。这估计就是在亚洲大热的《来自星星的你》在欧美遇冷的主要原因: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被说服,这世上能有一个女生,同时被一个守身如玉四百年的外星人教授和一个青梅竹马为她肝肠寸断的财阀二代呵护的故事。
  可惜艺术不只是技巧,也是运气。笔者的教授从一所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毕业,进入哥大学习剧本,自己摸爬滚打几年,在电影圈里铺垫了人脉关系之后,在靠近纽约的学校,也就是笔者的学校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谋得一份教职,在有经济依靠的情况下继续创作。今年剧本创作课,教授也请来学校校友,编剧和演员关妮薇·特纳(Guinevere Turner)为学生举办讲座。她从莎拉·劳伦斯学院毕业后,端盘子做打字员几年,靠爱人的关系进入好莱坞,创作了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电影《美国精神病人》。然后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继续创作并出演轰动一时描写女性同性爱情的电视剧《拉字至上》。她在讲座时曾说:“好莱坞就是一个圈子,你要进攻,你也要等,等一个机会,但你要记住机会也只是留给勤奋的聪明人的游戏。”规则就是这般残酷。
  在美国,很多编剧都是默默无闻地积累素材,写让自己最满意的东西,无数次修改构思,只为了一次30秒的机会被赏识。艺术这回事,都是瞬间的运气,老天不宠幸苦心人,只看得见幸运儿。笔者的教授曾说:“永远记得写你最感兴趣的东西,有时学会闭上耳朵,别听那些制片人投资商的意见,别被成功的可能性绑架,只有你被你的故事说服,别人才能被打动。”教授说,他曾经有一次几千万美元投资的机会,却为了取悦每个人,不断修改剧本,黄了,他最后都认不得自己的故事了。他说,他最重要的故事,是在酒吧里喝醉了卖出去的。

  编剧以专业和细节取胜

  除了写作技巧和运气之外,要成为一个讲故事的编剧,也必须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虽说美剧编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是事实上,很多成功的编剧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以编剧为专业。不像韩剧只要一个“九头身”的“欧巴”,和一个祖上积德同时被几个帅哥宠爱的傻气女主就可以撑起一部几十集的剧集。美剧的题材十分广泛且具有深度,如以白宫政治角斗为背景的《纸牌屋》和描写芝加哥律政精英的《傲骨贤妻》,都需要专业背景和写作技能同时具备的编剧来完成,而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权力崇拜不分国籍,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被中国观众称为“白宫版《甄嬛传》”的《纸牌屋》在全球受到热捧,其原作者迈克尔·道布思(Michael Dobbs)曾是英国保守党的副主席,这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可信性,而故事中的政治操作在历史上都有迹可循。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权力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政客的自白和反省。
  改编这么一部真实且曲折的半自传式的作品,需要编剧有极高的政治素养和说故事的能力。《纸牌屋》的创作人兼主编剧鲍尔·威利蒙(Beau Willimon),在编剧行业中可能只算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但他绝对是个有政治经验的人。鲍尔·威利蒙本科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98年,立志于成为一个画家的他被朋友杰伊·卡森(2004年霍华德·迪恩总统竞选和2008年希拉里总统竞选的发言人)雇佣,成为霍华德·迪恩竞选团队的一员。2004年,鲍尔·威利蒙创作了剧本《法拉格北站》,此剧后来被搬上百老汇且被改编为电影《总统杀机》。只是无心插柳的鲍尔·威利蒙,并没有进一步继续创作的意图,但有一天,他接到了大卫·芬奇来自加州的电话:“我有一个故事,需要你来写。”于是鲍尔·威利蒙便成为了《纸牌屋》的创作人兼主编剧。
  不同于那些还在政治泥潭摸爬滚打的角色,鲍尔·威利蒙选择了另外一种办法来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把那些年在政坛里看到的戏剧,听到的流言,学到的手段写成了故事,写成了《纸牌屋》。因为鲍尔·威利蒙自身多年的政治经验,在描写故事里的政治手段、内幕和潜规则时才能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让人信以为真。不同于那些用幻想来构建华府的编剧,鲍尔·威利蒙早就对政治幻灭,而这种幻灭,则帮助他理智而冷静地看待这么一部真实得可怕的原著。曾听过黑幕,才能传播黑幕。鲍尔·威利蒙所创作的美剧《纸牌屋》,相比于原著,更符合美国国情,更是扒下了美国政治的画皮,也更加符合有阅历和话语权的观众的口味。
  到底什么是一个好的故事?对于注重于细节的美剧,好的故事就是真实。就像《纸牌屋》,能同时说服熟悉规则的政客和不知内幕的观众一般的真实。所以在美剧中,专业性较强的美剧的编剧,都是曾在各行各业摸爬滚打的专业人士,像 《律师本色》的编剧大卫·凯莱(David Kelley)本身是一名律师,《急诊室》的编剧麦克·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毕业于哈佛医学院。除此之外,但凡涉及专业内容的情节,美剧都会请教专业知识丰富的相关人士来审查剧本,使其真实可信。
  看过《生活大爆炸》的人,都不会忘记超级宅男谢耳朵不时冒出来的大段涉及极强专业知识的台词。在创作这些台词时,编剧最初写的时候会把专业词汇空出,请专家来填入科学内容,这些剧本顾问被称作“剧本医生”(Fact-Checkers)。他们从技术层面确保剧情的真实性没有漏洞,确保剧中用到的行话和术语全都正确,而生活大爆炸的“剧本医生”,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博士后,目前供职于加州大学物理系的44岁的大卫·索兹伯格(David Saltzberg)。他经常前往拍摄现场,审查黑板上的物理公式是否正确,过滤剧中关于科学理论的对话和情节。
  戏剧是靠观众的共鸣才能获得生命的艺术形式。而美剧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其能获得各行各业观众的肯定和回应。而美剧编剧对细节的较真,对专业背景的熟谙,才能使他们在创作时不会露怯,不会疑惑,不会夸张。而这种职业道德和专业态度,才是对投资方、创作团队和观众的负责和尊重。

  编剧是权力的中心

  编剧的创造力是戏剧行业前进的动力,是吸引观众的故事背后的金字招牌。而在利益为上的好莱坞,创作更像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剧本创作是美剧产业链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在美剧创作中,编剧的权利远远大于演员甚至导演,而这和美剧的运作机制有关。绝大部分美剧都采取了“制播同步”的方式播放,剧本的创作和电视剧的拍摄同步进行,剧本的品质决定了剧集的流畅性和精彩度,而剧集的流畅性和精彩度决定了美剧的生杀大权:收视率。在美剧创作中,为了保证剧集的连贯和质量,一般不随便换编剧,因为不同编剧的不同创作水平会使剧集的水平直线下降。编剧如此重要的地位,让他们对创作自由,创作条件有更大的权利。2008年为期100天的美国编剧协会的罢工让许多好莱坞制作公司心有余悸,让至少60部电视剧电影被迫停播。最后,制作公司只能和编剧妥协,签订新的薪资协议来结束这场“好莱坞地震”。
  因为编剧的地位,许多一线演员都需要对金牌编剧谦让三分,否则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由于美剧拍摄时期相对较长,多数长达数年,很多演员得到更好的机会,为了演艺前途会中途退出。有些较为幸运的演员会“被搬家”,比如《巴菲》中的安吉尔,偶尔还能回来客串演出。有些不幸的,就只有死亡的命运等待着他。比如《实习医生格蕾》第六季中的乔治,因为戏外演员解约的缘故,在戏里舍己救人被撞得面目全非。所以哪个演员敢惹编剧?这可是随时让你被乱刀砍死街头,或是睡梦中被外星人绑架的节奏。
  与韩国或者中国需要编剧一人完成整个剧本不同,每一个美剧背后都有8-12人的编剧团队,由铁打的主编剧和流水的客座编剧组成。团队里每一个成员拥有不同分工,有的负责设计对白,有的负责规划环境,有的负责创作情节,有的负责感性描写,有的负责理性考量,最后由主编剧统一审查修改和润色。有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取长补短,让“头脑风暴”的智慧最大化。有人则认为这种方法会削弱剧本整体的力量,使剧本的主线不够清晰。于是一个同时拥有艺术造诣和理性诉求的主编剧,就至关重要。而美剧的主编剧,一般也是美剧的创作人,需要对故事走向,情节合理性,甚至要对收视率负责。而在利益驱动下大规模生产出的电视作品,很有可能就被流水线化和庸俗化。作为一个编剧,只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盲目迎合市场口味,不媚俗不附众,才能使自己的剧集被观众长久肯定。
  作为全球电视剧产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编剧是一个故事是否有价值的决定性角色。编剧是一个故事的良心,因为他在戏剧中担任输出价值观,分享专业知识,表达感性诉求的角色。在利益化市场里,艺术往往因为利润而牺牲。如何平衡艺术和利润,是一个有良心的编剧应该思考的问题。而除此之外,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如何有逻辑,有深度,流畅地讲述一个长达几百集的故事,更是一个考验。中国电视剧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而第一步,就该为编剧正名。一个精彩的故事,和一个会说故事的人,都比盲目的投资,华而不实的排场和靠脸吃饭的演员重要得多。
 
  与韩国或者中国需要编剧一人完成整个剧本不同,每一个美剧背后都有8-12人的编剧团队,由铁打的主编剧和流水的客座编剧组成。团队里每一个成员拥有不同分工,有的负责设计对白,有的负责规划环境,有的负责创作情节,有的负责感性描写,有的负责理性考量,最后由主编剧统一审查修改和润色。有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取长补短,让“头脑风暴”的智慧最大化。
謝謝分享。這是一個組織(如果順利)成立之後很好的嘗試,幾位作者聯手寫一個很棒的小說。想著就很心動呀。
 
謝謝分享。這是一個組織(如果順利)成立之後很好的嘗試,幾位作者聯手寫一個很棒的小說。想著就很心動呀。
我觉得写作可能还是要先靠自己不断的努力尝试,有几个合得来的文友网上交流一下就可以了,搞什么组织其实是很消耗精力的事情,还要相互拍马屁,打哈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烦都烦死了:monster:

总之,自己不断的写,不断的改,不断的提高,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就去参加大型的征文比赛,比如你发现的这个文学社里就有很好的征文通知
http://wxs.hi2net.com/home/typel2.asp?typeID=3&bigclassid=11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获奖最好,不得也无所谓,主要是喜欢写,愿意将写作当作终身为继的兴趣爱好就行。
 
最后编辑:
我觉得写作可能还是要先靠自己不断的努力尝试,有几个合得来的文友网上交流一下就可以了,搞什么组织其实是很消耗精力的事情,还要相互拍马屁,说假话,烦都烦死了:monster:

总之,自己不断的写,不断的改,不断的提高,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就去参加大型的征文比赛,比如你发现的这个文学社里就有很好的征文通知
http://wxs.hi2net.com/home/typel2.asp?typeID=3&bigclassid=11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获奖最好,不得也无所谓,主要是喜欢写,愿意将写作当作终身为继的兴趣爱好。
謝謝回應。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鬆散非正式不公開組織正好能打破 "消耗精力,相互拍马屁,言不由衷" 的必要。
作者們簽下生死狀,私下切磋,字字見血,句句見骨。這樣進步得很快。
而一般徵文比賽也不會長篇大論告訴作者要怎麼改進,都是要客氣地說 "所有參賽的作品都非常棒" 這樣的話吧 :p
 
最后编辑:
謝謝回應。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鬆散非正式不公開組織正好能打破 "消耗精力,相互拍马屁,言不由衷" 的必要。
作者們簽下生死狀,私下切磋,字字見血,句句見骨。這樣進步得很快。
而一般徵文比賽也不會長篇大論告訴作者要怎麼改進,都是要客氣地說 "所有參賽的作品都非常棒" 這樣的話吧 :p
我懂你的意思,只是这论坛上还随意,一组织起来,就要有所贡献。我参加过年轻人的读书会,但感觉没时间去读那个书,就不好意思再去了。

你所期待的那种氛围在文坛里是不会存在的,打个比方,以前总有人让我帮着看看英语的写作,小论文那类,但是,一旦指出什么地方应该改,他们却总是有他们的理由那样写。文人之间更是自我欣赏比较多,这是正常的,所以,不管以哪种形式组到一起,要有真的直率,加上真的虚心,都会很难。
 
一旦指出什么地方应该改,他们却总是有他们的理由那样写。
謝謝您的意見。我再仔細想想。上面這個經驗/錯誤自己也常犯,別人有什麼建議,
我常本能地反駁,我本來是怎麼想的,一切都挺合理,但事後想想人家也說得有理。
我想作者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後面的理由,而習慣了獨裁式編劇的作者 (而非合議式編劇),
習慣了被吹捧的作者對逆耳忠言會本能地抵抗吧。
但這樣的閉門造車,剛愎自用,集體吃搖頭丸的自然現象,反而更顯出一個彼此提升的組織的需要,與其所能帶來的好處。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