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民族没有英雄史诗?

荷马史诗、格萨尔王这些叙事诗,都是基于远古民间口头传颂的故事编写而成的,有史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传奇传说的内容。
如果按照远古民间口头神话传奇这个尺标来看,华夏民族最早的故事集是《山海经》,里面的夸父追日、女蜗补天、大禹治水等故事的魔幻和精彩程度跟特洛伊木马计之类的不相上下。但是《山海经》的文体不是诗,而且里面的各个故事是按空间顺序(山、海、东南西北)而非时间顺序记载的,而通常史诗都有一条时间的主线贯穿其中,所以《山海经》无法成为史诗。
《春秋》《诗经》则是文学文化已经比较发达的时期的作品了。中国从周朝起就已开始设置史官,可见统治者对历史记录的严肃程度,所以如前面 @b4w 所说,史家和诗家是分开的,史家注重严肃记录事件,而不屑走文艺路线。另外《诗经》是从各地收集整理出来的作品汇集,多是各种场景下的即兴或助兴之作,以表达情感为主,少有叙事性,所以形式大多精干短小,且300首作品之间没有必然的情节联系。
所以,综合本楼各位有识之士的见地,我觉得汉民族之所以没有长篇英雄史诗,跟华夏民族的文化特点密不可分,包括汉语语言文字本身的特性特点:上古时期(山海经形成的初期)应该和汉语本身的特点关系比较大,汉语不像多数西方语言一样重视时间顺序的逻辑性,汉语语句篇章的布局形式一般看起来比较散,其逻辑脉络往往隐藏得比较深,而且并不一定按时间来排列,例如上面讲的《山海经》以空间顺序来记录故事,后来的《史记》更是开创了以纪传体取代编年体记录历史的先河,这个大概就是 @RareEarth 所说的汉语叙事性不强的道理(?);之后则和汉名族较早就形成的成熟的历史观以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抑制态度关系更大。
 
按西方文化标准,项羽应该算一个,但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成王败寇,正史不方便把他树成英雄。

但大部分中国的成者,又都是刘邦一样的小人,恶心到正史都不好意思把他们树成英雄。

按照中国文化标准,很多西方的悲剧英雄,都是SB。
我觉得你对中国古代修史的方式有误解。
中国历朝历代对史料的收集和记录其严密严谨程度是其他国家近代以前难以企及的。比如各朝的皇帝实录,有专人把皇帝每天说的话做的事都记录下来,并且皇帝本人不能看这些记录(当然有个别皇帝破例过,不过那是少数),皇帝驾崩后才由下一个皇帝命人把这些记录整理录入公开的史籍,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封建君王说话行事总还有所顾虑,极少再有荒淫无度堪比商纣王的暴君的原因之一。另外,官史的修订一般是由后朝修订前朝的历史,这样史官自然可以不必忌讳得罪前朝皇帝及其权臣,对前朝各个君王统治时期的重大事件能够以比较客观的立场来评述。这些制度都决定了中国在近代以前的官史是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和可信度的,不至于将英雄彻底抹黑、小人无限美化。
至于说项羽,司马迁的《史记》对他的记述并非是完全贬低的,与此同时也没有把刘邦塑造成完美的英雄形象,可以说他的立场还是非常客观公允的,也正因如此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才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和尊重。
再一个,不管官方正史如何,民间对项羽的认可恐怕不象你说的那样低。倒是刘邦没少被嘲讽,元杂剧《高祖还乡》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综合本楼各位有识之士的见地,我觉得汉民族之所以没有长篇英雄史诗,跟华夏民族的文化特点密不可分,包括汉语语言文字本身的特性特点:上古时期(山海经形成的初期)应该和汉语本身的特点关系比较大,汉语不像多数西方语言一样重视时间顺序的逻辑性,汉语语句篇章的布局形式一般看起来比较散,其逻辑脉络往往隐藏得比较深,而且并不一定按时间来排列,例如上面讲的《山海经》以空间顺序来记录故事,后来的《史记》更是开创了以纪传体取代编年体记录历史的先河,这个大概就是 @RareEarth 所说的汉语叙事性不强的道理(?);之后则和汉名族较早就形成的成熟的历史观以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抑制态度关系更大。
《春秋左传》远早于《山海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难道它不是“按时间来排列”?何以见得它就不“重视时间顺序的逻辑性”?
 
屎詩史屍使師,飛老入鮑魚之肆久矣。
以老兄出身而言,《东方红》当然是很难接受的。
一个人从小就受台湾那种畸形社会背景下的教育,这『蒋公、蒋公』已经不知不觉融入了你的血液中,怎能怪你呢?要怪也只能怪时代之不公。其实老兄已经远比台湾来的许多人进步太多了。
 
最后编辑:
《春秋左传》远早于《山海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难道它不是“按时间来排列”?何以见得它就不“重视时间顺序的逻辑性”?

http://zh.wikipedia.org/wiki/山海经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是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2445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由上可知,《春秋左传》肯定是春秋时期形成的,《山海经》虽然成书也许稍晚,但其素材(口头传说)则极有可能早于这个时期,甚至也许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期,所以我在上贴里专门加注“山海经形成的初期”。之所以拿《山海经》而不是《春秋》和《荷马史诗》比,也是因为荷马史诗的素材同样是基于口头传说,而非官方正式的历史记录。
中国从周朝开始设史官,所以到春秋时期,我认为已经达到了历史观比较成熟的年代,有编年史不奇怪,但时间顺序的逻辑的确不是汉语唯一或者最重要的逻辑脉络。这一特点甚至在现代汉语里也可看到:例如现代汉语在表达时态的时候,远不象英语那样清晰严密。
参见这里的介绍:
http://zh.wikipedia.org/wiki/汉语语法
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而时态也不如英语中那么分明和强烈,通常是通过时间状语和一些“时态词”(如原来、曾经、了、掉、完成、将、正在、已经、开始、结束等)来表示动作的时间性,称之为时貌(aspect)。
 
最后编辑:
看来有人非要把汉民族没有英雄史诗归因于汉语有毛病,什么“表达不清晰”啦,什么“容易造成歧义”啦,什么“不重视时间的逻辑顺序”啦等等等等,不辣不辣不辣。
还是请回答我这个问题吧:天下所有英雄史诗中,究竟有哪一篇、哪一段、哪一行、哪一个词无法用咱们这“没有时态”的汉语来完整地、清晰地、逻辑性地、不引起歧义地、地、、地、、、表达?
 
看来有人非要把汉民族没有英雄史诗归因于汉语有毛病,什么“表达不清晰”啦,什么“容易造成歧义”啦,什么“不重视时间的逻辑顺序”啦等等等等,不辣不辣不辣。 还是请回答我这个问题吧:天下所有英雄史诗中,究竟有哪一篇、哪一段、哪一行、哪一个词无法用咱们这“没有时态”的汉语来完整地、清晰地、逻辑性地、不引起歧义地、地、、地、、、表达?

几千年下来,把雅言折腾成白话,进而现代汉语,汉人都是傻瓜,瞎折腾? 现在国内出版的所谓古文,都是有标点注释,用简化字修正过的。和古人完全不同。 随便拿一篇原汁的先秦古文,怕你断句都断不出。 你找5000字现代汉语,翻译成没有标点,满是转借通假异体字的先秦古文。再找100学古文的人翻回来,看看能有几个达义断句准确的?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还不是因为前人的东西太难理解
 
最后编辑:
几千年下来,把雅言折腾成白话,进而现代汉语,汉人都是傻瓜,瞎折腾? 现在国内出版的所谓古文,都是有标点注释,用简化字修正过的。和古人完全不同。 随便拿一篇原汁的先秦古文,怕你断句都断不出。 你找5000字现代汉语,翻译成没有标点,满是转借通假异体字的先秦古文。再找100学古文的人翻回来,看看能有几个达义断句准确的?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还不是因为前人的东西太难理解

任何语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你见过几千年不变样的语言?

现在人看不懂古文,是因为语言结构变化了,字形字义在流传中也变化了,并不是语言本身表达能力的问题,你让当时的人看他自然能看懂。

除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外,先秦各地文字语法都不统一,所以才有训估学去考证字义,这就和编写英文字典一样,你不懂那词是什么意思和语言身的表达能力有什么关系

波斯人能看懂楔形文字么?英国人能看懂古英语么?
 
最后编辑:
以老兄出身而言,《东方红》当然是很难接受的。
一个人从小就受台湾那种畸形社会背景下的教育,这『蒋公、蒋公』已经不知不觉融入了你的血液中,怎能怪你呢?要怪也只能怪时代之不公。其实老兄已经远比台湾来的许多人进步太多了。
飛老明察,我不是從對街的鮑魚店來的。花店可以。
 
飛老明察,我不是從對街的鮑魚店來的。花店可以。
风花雪月虽然高洁,但不切实际。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勇敢面对吧。
 
任何语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你见过几千年不变样的语言? 现在人看不懂古文,是因为语言结构变化了,字形字义在流传中也变化了,并不是语言本身表达能力的问题,你让当时的人看他自然能看懂。 除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外,先秦各地文字语法都不统一,所以才有训估学去考证字义,这就和编写英文字典一样,你不懂那词是什么意思和语言身的表达能力有什么关系 波斯人能看懂楔形文字么?英国人能看懂古英语么?
语言的演变有自然流变和改革两种。 你可以说2000年前的雅言科学高效精确优美, 汉语改革者们都是无厘头。恭喜恭喜,你又赢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