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论坛看过一些批评香港人五十万人上街游行是无知的评语,翻了一下资料,发现香港人早在1970年已开始为保钓而上街,似乎那时在国内保钓还是不能公开讨论的,故现在美其名曰:“这次的学生运动却发生在大陆边缘的台、港和江山遥隔的异国他乡,脱离了中国社会的主体,是中国历史的支流….”。觉得有点滑稽, 故张贴这篇文章,让历史替香港人讲句公道话。不知在这里有谁在当年参加过70年代保钓运动的,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记七零年代海外华人保钓运动
海外保钓学生运动的星火发源于一九七零年九、十月间,点燃于香港,十一月下旬火种飞越太平洋,传播至美国威斯康辛和普林斯顿两个大学校园,然後成燎原之势。
保钓星火的直接导火线是六十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勾结美国,企图霸占中国钓鱼岛列屿。消息传来,港、台学生首先发难,随后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和当地华侨热烈响应,从而掀起了在海外声势空前的"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伟大保钓运动。
根据联合国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的勘探,钓鱼岛附近广大大陆棚海域可能储有大量石油。日本急迫需要石油,但本土不产一滴,全部依靠进口,所以现在一听说钓鱼岛列屿有石油储藏,当然要全力据为己有。
无奈从历史和国际法上看,钓鱼岛列屿均应为中国所有,日本只好强词夺理,驱赶台湾渔民,并要求美国归还冲绳群岛;美国在尼克松主义的主导下,扶植日本对抗中国,竟顺其所请。然後日本说钓鱼岛属于冲绳,日本有权开发那里的石油。
领土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被侵犯,必不惜代价加以维护。台湾当局在领土主权问题上,面对美日强权,表现的只是软弱和无能,尽失民心;然而这却激发了潜藏在海内外知识份子心里的爱国主义情操,所以"外抗强权,内除国贼"成了保钓运动的主要口号。
当时不少保钓者将"保钓运动"比作另一次五四运动,因为"保钓"口号正是半个世纪前五四运动的口号;更巧的是,两者所反抗的强权都是日本。
保钓运动真的是一次新的五四运动吗?
如今冷静回想,当时对"保钓"的界定未免有些言过其实。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近现代史似乎又在七十年代这样特定的时空条件下重复它自己,但五四时期的学生运动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紧扣着中国社会脉博的;而这次的学生运动却发生在大陆边缘的台、港和江山遥隔的异国他乡,脱离了中国社会的主体,是中国历史的支流,对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五四运动所争的是物产富饶的山东半岛,而这次所争的只是孤悬海外的荒岛;虽说可能有丰富的油藏,也只是可能而已。
但是对台港和海外华人而言,这个运动的确是伟大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首先是它发生的特定时空。同五四一样,它是发生在国际格局大调整的时候。一战后,社会主义苏联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独霸局面。
一九七零年初,国际大格局又经历另一次大调整。中国的进入联合国和越战的结束表明,国际大格局已由二元开始进入多元,而且中美苏的国际大三角格局已初步形成,天下三分,三足鼎立。
再就文化思想层面而言,五四引发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学运动。而这次学生运动,也于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引起了一场乡土文学论战。所不同的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反对的是文言文的旧文学,而乡土文学反对的是现代主义的洋文学。
最后,这次学生运动,突出了保卫神圣领土钓鱼岛和中国统一这两大目标;把隔绝了二十多年的台港、海外华人社会又同祖国血肉相联在一起。
此外,由它衍生的统一运动对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和对美中两国关系正常化均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保钓的星星之火之所以可以燎原,是因为中国知识份子自古至今历来都有强烈的经世济民思想;从孔孟的治国平天下,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南宋文天祥和岳飞的民族浩然正气,到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贯穿着一条忧国忧民的问政、从政、干政的伟大胸怀与抱负。
国民党的买办对外政策,使这种思想受到压制,被迫深藏在每一个知识份子的心里,一有机会即会爆发。日本妄图掠夺钓鱼岛,正好制造了国运危如累卵的危机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救国救民的大好良机。民族主义之火复燃了,而民族主义正是这种经世的思想的现代表现形式。
在嘹亮的歌声和口号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似乎回到了民族危亡的五四时代和抗战时代。保钓精神中国人民的精神一脉相承,它们都传承着同一个反帝爱国主义的熊熊薪火。(网易报道)
记七零年代海外华人保钓运动
海外保钓学生运动的星火发源于一九七零年九、十月间,点燃于香港,十一月下旬火种飞越太平洋,传播至美国威斯康辛和普林斯顿两个大学校园,然後成燎原之势。
保钓星火的直接导火线是六十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勾结美国,企图霸占中国钓鱼岛列屿。消息传来,港、台学生首先发难,随后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和当地华侨热烈响应,从而掀起了在海外声势空前的"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伟大保钓运动。
根据联合国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的勘探,钓鱼岛附近广大大陆棚海域可能储有大量石油。日本急迫需要石油,但本土不产一滴,全部依靠进口,所以现在一听说钓鱼岛列屿有石油储藏,当然要全力据为己有。
无奈从历史和国际法上看,钓鱼岛列屿均应为中国所有,日本只好强词夺理,驱赶台湾渔民,并要求美国归还冲绳群岛;美国在尼克松主义的主导下,扶植日本对抗中国,竟顺其所请。然後日本说钓鱼岛属于冲绳,日本有权开发那里的石油。
领土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被侵犯,必不惜代价加以维护。台湾当局在领土主权问题上,面对美日强权,表现的只是软弱和无能,尽失民心;然而这却激发了潜藏在海内外知识份子心里的爱国主义情操,所以"外抗强权,内除国贼"成了保钓运动的主要口号。
当时不少保钓者将"保钓运动"比作另一次五四运动,因为"保钓"口号正是半个世纪前五四运动的口号;更巧的是,两者所反抗的强权都是日本。
保钓运动真的是一次新的五四运动吗?
如今冷静回想,当时对"保钓"的界定未免有些言过其实。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近现代史似乎又在七十年代这样特定的时空条件下重复它自己,但五四时期的学生运动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紧扣着中国社会脉博的;而这次的学生运动却发生在大陆边缘的台、港和江山遥隔的异国他乡,脱离了中国社会的主体,是中国历史的支流,对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五四运动所争的是物产富饶的山东半岛,而这次所争的只是孤悬海外的荒岛;虽说可能有丰富的油藏,也只是可能而已。
但是对台港和海外华人而言,这个运动的确是伟大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首先是它发生的特定时空。同五四一样,它是发生在国际格局大调整的时候。一战后,社会主义苏联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独霸局面。
一九七零年初,国际大格局又经历另一次大调整。中国的进入联合国和越战的结束表明,国际大格局已由二元开始进入多元,而且中美苏的国际大三角格局已初步形成,天下三分,三足鼎立。
再就文化思想层面而言,五四引发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学运动。而这次学生运动,也于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引起了一场乡土文学论战。所不同的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反对的是文言文的旧文学,而乡土文学反对的是现代主义的洋文学。
最后,这次学生运动,突出了保卫神圣领土钓鱼岛和中国统一这两大目标;把隔绝了二十多年的台港、海外华人社会又同祖国血肉相联在一起。
此外,由它衍生的统一运动对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和对美中两国关系正常化均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保钓的星星之火之所以可以燎原,是因为中国知识份子自古至今历来都有强烈的经世济民思想;从孔孟的治国平天下,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南宋文天祥和岳飞的民族浩然正气,到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贯穿着一条忧国忧民的问政、从政、干政的伟大胸怀与抱负。
国民党的买办对外政策,使这种思想受到压制,被迫深藏在每一个知识份子的心里,一有机会即会爆发。日本妄图掠夺钓鱼岛,正好制造了国运危如累卵的危机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救国救民的大好良机。民族主义之火复燃了,而民族主义正是这种经世的思想的现代表现形式。
在嘹亮的歌声和口号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似乎回到了民族危亡的五四时代和抗战时代。保钓精神中国人民的精神一脉相承,它们都传承着同一个反帝爱国主义的熊熊薪火。(网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