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标准一统天下还是多元文化入乡随俗,这是个问题

小 篆

后会无期
VIP
注册
2012-01-25
消息
15,998
荣誉分数
5,523
声望点数
273
ZT: http://www.wtoutiao.com/a/454336.html
《黄金时代》国际版海报曝光 地域与设计美学统一

0


作为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黄金时代》应景一口气曝光了5张国际版海报,分别为韩国,日本,美国,台湾,香港五个国家地区,你可以从这些海报中发现,海报难得地做到了地域特色与设计美学的高度统一,一地一风,学设计的朋友看过来,这就是你们的范本。



640






韩国版:儿女情长,悲天悯人的哽咽。



有人说韩国人只要看汤唯的脸……



0




日本版:怒赞这一版,好喜欢,幻灭即美。



0




美国版:像是表达这是一场自由万岁的精神引导下第三者冷静口述,很符合美国人的审美。



0




台湾版:非常简洁,萧红若隐若现伫立在天水之间,意境太美,正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0




香港版:好似一个深藏在市井琐碎生活离的文人现身说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黄金时代》之前所公布的所有海报,感觉这个设计师开挂了,真是每一个版本都有不同的韵味。



0




预告海报:非常喜欢这一张,有种移轴的感觉,大时代中跃然纸上的萧红。



640


640


640


640




以上四张是定档倒计时海报,所谓的黄金时代,只是在极度困境中求生存,求绽放,我喜欢第二张。



640




定档海报:这张海报的亮点是封锁线,凸显了“封锁”与“自由”的冲突感。



640




预告海报:相较“泼墨”版,这版“笔锋”的创意似乎更加贴合萧红的一生,人生在她笔下穿透纸背的感觉。



640




纪录片海报,这算是气质最写实的一张了。
 
不懂乱说两句,艺术的多元,与普世并不矛盾。普世认同的美是内涵,可以有多元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懂乱说两句,艺术的多元,与普世并不矛盾。普世认同的美是内涵,可以有多元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止艺术界,整个世界都在讲多元文化。一方面是全球化,一方面是尊重地方/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这是本世纪并行的两条线,两者都一样重要,没有谁压过谁。。。可以讲对美的向往和褒扬是普世价值,但是美的标准不是完全统一的,具体的标准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
这个题目本来是适合 @9981 研究研究的,他认为普世价值就是要用西方文化彻底代替中国文化......爱博士的思想其实是文化界的纳粹主义。:evil:
 
熟就熟,还狠?
你想说你没看过《色戒》?
我没看过这部。
不过我看过《情定西雅图》,她演得还不错。
 
不止艺术界,整个世界都在讲多元文化。一方面是全球化,一方面是尊重地方/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这是本世纪并行的两条线,两者都一样重要,没有谁压过谁。。。可以讲对美的向往和褒扬是普世价值,但是美的标准不是完全统一的,具体的标准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
这个题目本来是适合 @9981 研究研究的,他认为普世价值就是要用西方文化彻底代替中国文化......爱博士的思想其实是文化界的纳粹主义。:evil:

有一种观点,认为

“ 普世价值应是“普适”的,必须得到广泛认同,这决定其必须是底线价值或高限的价值理想,才能因其共同利益一致或抽象理想的相似而达成共识。” 多元文化体系是互相借鉴和制衡,在全球化时代可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避免走向纳粹化。因为各民族文化体系均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两者往往一体两面,构成文化的特点, 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性格,每个民族均或多或少地有“我族中心”“我族优越”的心理,发展到极端并付诸行动就是你说的文化界价值观的纳粹化。


在作为普世价值建构的基础原则,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于人”广为人知。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不宜如此”的底线伦理,后者是“应该如此”的高限伦理;前者是常态下的行为准则,后者在不幸境遇中更易得到认同;孔子的忠恕之道更易成为和平共处的共性原则,而积极进取的传道精神也可能有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生硬之处,易引起抵触情绪,而不易被异质文化理解和接受。

费尔巴哈《幸福论》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与《新约》中“己所欲,施于人”的观念并提,并竭力推崇前者。

弗罗姆则提出其反题“施于人者返于己”,他在《寻找自我》中也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下述说法也同样无可非议:你施于他人的任何行为,同时也是针对你自己的。破坏任何人的求生力量,自己必然会遭报应。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7188980102far8.html
 
最后编辑:
难道不是 在西雅图 睡不着觉?:eek:
你拍一部以此为名的微电影,我一定尽最大努力给你写一篇好评--为体现我跟收钱还黑人的王小丐不同类,我写评论不收你的钱。:p
 
有一种观点,认为

“ 普世价值应是“普适”的,必须得到广泛认同,这决定其必须是底线价值或高限的价值理想,才能因其共同利益一致或抽象理想的相似而达成共识。” 多元文化体系是互相借鉴和制衡,在全球化时代可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避免走向纳粹化。因为各民族文化体系均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两者往往一体两面,构成文化的特点, 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性格,每个民族均或多或少地有“我族中心”“我族优越”的心理,发展到极端并付诸行动就是你说的文化界价值观的纳粹化。


在作为普世价值建构的基础原则,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于人”广为人知。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不宜如此”的底线伦理,后者是“应该如此”的高限伦理;前者是常态下的行为准则,后者在不幸境遇中更易得到认同;孔子的忠恕之道更易成为和平共处的共性原则,而积极进取的传道精神也可能有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生硬之处,易引起抵触情绪,而不易被异质文化理解和接受。

费尔巴哈《幸福论》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与《新约》中“己所欲,施于人”的观念并提,并竭力推崇前者。

弗罗姆则提出其反题“施于人者返于己”,他在《寻找自我》中也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下述说法也同样无可非议:你施于他人的任何行为,同时也是针对你自己的。破坏任何人的求生力量,自己必然会遭报应。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7188980102far8.html
读起来就像是我写的文章一样。:t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的比较以前听说过,确实是这样的,前者更道德化,后者更“规定化”,这也是与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一致的。道德化和“规定化”(或者制度化法律化)本来各有千秋,但现代中国的问题是道德化的传统已破坏殆尽而制度化的任务却始终未能完成,导致了一个混乱真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