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哥, 玫瑰请进, 香港黄大佬发话了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998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在你800度的近视眼里,在你猪油蒙着的心里,在你那平坦如高速公路的大脑里。:D

您这话是冲老向说的? 我可没看出来您说土共好话。
 
这群学生不知道香港的好处,不会灵活利用香港身份的特殊来做一些赚钱的事情,而是考虑搞政治,真是吃饱了撑到了。香港没税收,北京大金库强力支援着,贸易,旅游自由,进出口发达,金融业繁荣,这些都是内地梦寐以求的福利。还是too young always naive,对我来说有饭吃比没饭吃好,我就做我的顺民比较实际。
 
您这话是冲老向说的? 我可没看出来您说土共好话。
我从老向的帖子里,就没看出来他看出来你说他看出来的东西了,所以一切的一起,只能是存在于我上个帖子所说的那里。
 
我从老向的帖子里,就没看出来他看出来你说他看出来的东西了,所以一切的一起,只能是存在于我上个帖子所说的那里。

那您有脾气找老向发啊, 我是质疑老向的那句话, 虚心请教。
 
这群学生不知道香港的好处,不会灵活利用香港身份的特殊来做一些赚钱的事情,而是考虑搞政治,真是吃饱了撑到了。香港没税收,北京大金库强力支援着,贸易,旅游自由,进出口发达,金融业繁荣,这些都是内地梦寐以求的福利。还是too young always naive,对我来说有饭吃比没饭吃好,我就做我的顺民比较实际。


这个我不同意。 我们学习一段吕不韦父子的对话。

吕不韦与其父亲的对话见于《战国策·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 曰:“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 曰:“百倍。” “立国家之主赢几倍?” 曰:“无数。”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吕不韦自认识异人后非常兴奋,他决定对异人投资,但又有点不放心。因为在吕不韦的时代,对一个政治人物进行投资,还史无前例。所以,他要咨询一下他的父亲。 吕不韦跑回家问其父亲:“种田能获利几倍啊?” 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生意能获利几倍?” 其父答:“一百倍。” “那么,帮一个国王登上王位、安定一个国家呢?” 吕不韦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话,一定非常惊讶。因为“立主定国”这样的事,实在难以用数字计算出有多大的利。所以,他说:“那就获利无数了。” 吕不韦对父亲说:“您看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累死累活还不能丰衣足食。如果建国立君,不仅我们可以享用不尽,还可以泽被后世。我现在想做这件事了。”


通过这段对白,我们可以作出某些推测。 一是,吕不韦是商人世家,其父亲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投资拍板的关键时刻,作为精明商人的吕不韦也要向其父亲请教,可知其父也是商人,而且经验丰富。吕不韦能成为赵国的富商巨贾,当有赖于其父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 二是,吕不韦的父亲虽然还活着,但已经退居二线,其生意由吕不韦来经营,老头子只是起个顾问的作用,已经没有决策权了。所以吕不韦在打定主意之后对其父亲说:“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愿往事之”一语,分明不是向其父亲请示或与其父亲商量的语气,说明吕不韦已经掌握着经营决策权。 三是,吕不韦的父亲既然已经退居二线,年纪肯定不小了,大概应当在六十岁左右吧。那么,吕不韦此时也当在四十岁左右了。 人到四十,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也比较丰富了,思想也比较成熟了,考虑事情也比较周全了。很难想象,一个二十来岁的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会如此深谋远虑。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信息,吕不韦没有明说,但道理是明摆着的,那就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是商人永恒的追求。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胼手胝足还不能丰衣足食,这绝不是吕不韦愿意做的事情。 经营珠宝生意,能够获利百倍,自然比务农强多了。但在已经成为富商的吕不韦眼中,也不过是小富而已。小富即安,这是小农意识,与吕不韦的思想格格不入。 吕不韦所追求的,不仅他自己要得到泼天富贵,还想泽被后世子孙。也就是说,商人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

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247813/
 
这个我不同意。 我们学习一段吕不韦父子的对话。

吕不韦与其父亲的对话见于《战国策·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 曰:“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 曰:“百倍。” “立国家之主赢几倍?” 曰:“无数。”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吕不韦自认识异人后非常兴奋,他决定对异人投资,但又有点不放心。因为在吕不韦的时代,对一个政治人物进行投资,还史无前例。所以,他要咨询一下他的父亲。 吕不韦跑回家问其父亲:“种田能获利几倍啊?” 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生意能获利几倍?” 其父答:“一百倍。” “那么,帮一个国王登上王位、安定一个国家呢?” 吕不韦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话,一定非常惊讶。因为“立主定国”这样的事,实在难以用数字计算出有多大的利。所以,他说:“那就获利无数了。” 吕不韦对父亲说:“您看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累死累活还不能丰衣足食。如果建国立君,不仅我们可以享用不尽,还可以泽被后世。我现在想做这件事了。”


通过这段对白,我们可以作出某些推测。 一是,吕不韦是商人世家,其父亲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投资拍板的关键时刻,作为精明商人的吕不韦也要向其父亲请教,可知其父也是商人,而且经验丰富。吕不韦能成为赵国的富商巨贾,当有赖于其父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 二是,吕不韦的父亲虽然还活着,但已经退居二线,其生意由吕不韦来经营,老头子只是起个顾问的作用,已经没有决策权了。所以吕不韦在打定主意之后对其父亲说:“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愿往事之”一语,分明不是向其父亲请示或与其父亲商量的语气,说明吕不韦已经掌握着经营决策权。 三是,吕不韦的父亲既然已经退居二线,年纪肯定不小了,大概应当在六十岁左右吧。那么,吕不韦此时也当在四十岁左右了。 人到四十,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也比较丰富了,思想也比较成熟了,考虑事情也比较周全了。很难想象,一个二十来岁的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会如此深谋远虑。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信息,吕不韦没有明说,但道理是明摆着的,那就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是商人永恒的追求。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胼手胝足还不能丰衣足食,这绝不是吕不韦愿意做的事情。 经营珠宝生意,能够获利百倍,自然比务农强多了。但在已经成为富商的吕不韦眼中,也不过是小富而已。小富即安,这是小农意识,与吕不韦的思想格格不入。 吕不韦所追求的,不仅他自己要得到泼天富贵,还想泽被后世子孙。也就是说,商人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

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247813/
我说我做顺民,干你屁事啊,我又没扯你一起
 
我说我做顺民,干你屁事啊,我又没扯你一起


你是在说你自己吗?
你明明在指责那群学生。


这群学生不知道香港的好处,不会灵活利用香港身份的特殊来做一些赚钱的事情,而是考虑搞政治,真是吃饱了撑到了。香港没税收,北京大金库强力支援着,贸易,旅游自由,进出口发达,金融业繁荣,这些都是内地梦寐以求的福利。还是too young always naive,对我来说有饭吃比没饭吃好,我就做我的顺民比较实际。
 
那您有脾气找老向发啊, 我是质疑老向的那句话, 虚心请教。
他就没表露出来他看出来了你说他看出来的东西,你让我找他发脾气,你没事吧?:eek::oops::evil:
 
他就没表露出来他看出来了你说他看出来的东西,你让我找他发脾气,你没事吧?:eek::oops::evil:

您好象承认过自己中文差, 那我就不接茬了。
 
:D这贴子真逗。 老向想拉同盟军拉不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