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ongyi.163.com/11/0217/09/6T39E01F00933KBT.html
众大陆学者指陈光标散钱暴力慈善 伤受赠人尊严
。。。。。。
1月26日至2月1日,陈光标率领50余位大陆企业家赴台,捐出新台币近5亿元(人民币1.12亿元),在春节前为台湾低收入户及弱势族群寒冬送暖,每户原则1万元,给贫困者最多5万元慰问金,至少上万人受惠。
原本,这些慰问金包装成红包,由贫困户排队上台领取,并鞠躬感谢,这种在大陆畅行无阻的“陈光标式慈善”遭到一些台湾人民的反对,称这样做是对受赠人的不尊重,希望善款由台湾的民间组织代为发放,保护受赠人的尊严。
陈光标显然对其善款由民间组织转发不乐意,称“哑巴吃黄连”,对于连捐一分钱都要高调的陈光标来说,还真是“有苦吐不出”。
台湾的慈善环境与大陆的慈善环境显然不同,在慈善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受赠人的尊严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捐赠人反而是要对受赠人进行感恩,而不是反过来。
“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他明确指出,“陈光标式慈善”是一种慈善的倒退。
。。。
台湾的慈善环境显然更成熟,陈光标让受赠人排队、上台领红包、鞠躬感谢等方式遭到了部分县市的抵制,有些县市明确拒绝了陈光标的捐赠。
“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发表声明,她强调慈善是件好情,台当局不会阻挡,但“对于给的方式要照顾到民众的尊严,”希望能以更妥善的方式来处理捐款一事。
台湾友人建议下,“大陆首善”陈光标台湾行善感恩之旅的捐款方式,在部分县市调整。除了1月29日大陆爱心企业家在台北圆山饭店请贫困户吃年夜饭,并逐桌一一鞠躬发放红包不变。
。。。
“我历来是很反感这种让受赠人感恩的慈善方式,你如果以别人尊严的丧失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实现自我的某种优越感,这样的慈善其实是一种暴力。”徐永光说。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建刚撰写文章指出,一些基金会和慈善家认为,根本不需要专业的公益组织,直接是拿着现金放到受助人手上,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他们最直接的爱心表达。但是,稍微有点公益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对弱势者的慈善,不但很难改变他们的命运,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样的不平等将不仅仅是物质上,而且还是心理上的。严重一点说,这样的慈善是一种更难以抗拒的暴力。
每多一位这样的慈善家,弱势者其实更多得到的是一种长远的伤害。
“我觉得这种慈善方式,我们的传媒界、公众要有一种清醒的意识,这是一种慈善的倒退,还给他赞美,我们慈善难道没有好的吗?在国外,这种慈善方式早已被否定。”徐永光感叹,对于这种历史的倒退行为,他都不愿意再做过多的评论。
而据一些媒体报道,湖北一些受助的贫困大学生不对富人的资助表达感恩,引发富人不满。业内专家指出,富人慈善需要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捐助不是单纯的奉献,他们其实从中也获得很多:良心的实现、声望以及感动。因此他们也应该有一份感恩的心情。
朱建刚认为,如果单纯只是强调富人慈善,那么社会的贫富对立并不见得会弱化,因为慈善将会被看作只是富人参与的事,而广大的平民则会被排斥在外,他们和社会的脱离会进一步加剧。如果慈善方式处理不当,体现不到对受助者的尊重,那么这种慈善行为或许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满和仇恨。
陈光标的台湾慈善行也凸显出了大陆慈善环境的弱点和不足。
在各种公益慈善的场合,常常会看到捐赠人高高在上,在聚光灯下将捐赠人的善行发扬光大,而受赠人呢,被当成道具,一遍又一遍的向捐赠人感恩,歌曲《感恩的心》常常能在慈善的现场听到。
在这种“感恩”的慈善文化熏陶下,要受赠人谢恩的传统被发扬光大了,而陈光标们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就是要人谢恩。如今在一些电视台,慈善机构“送温暖”,“群众”感恩戴德的镜头仍常有。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中,陈光标当然不会觉得受捐助者上台领钱有什么不妥之处,而要他们鞠躬感恩很正常。
在平常的慈善活动中,“我们凸显了捐赠者的位置,那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不管从经济上还是道德上,所以我不太喜欢全民公益的说法,慈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韩俊魁说。
韩俊魁指出,在一般的慈善过程中,受赠人的表达和声音是被忽略掉了,这是做慈善的人应该值得反省的地方。从公民性的角度来说,这条路径值得去反思,每个公民的宽容、理解、互相尊重,从个体的角度和制度的角度都应该去反思。
“这是一种慈善家的暴力,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长久的伤害,不能这么做。我们确实要反思,陈光标式的慈善在中国能大行其道,不管是管理层面还是执行层面,公益慈善界都要反思。”徐永光说。
尊重受赠人的感受,尊重受赠人的尊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而需要过程和时间,以及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上去了,可能会想到捐赠,但是怎么捐?怎样才能不伤害受赠人的自尊心?这些细致的问题捐赠人不一定能想到。
什么才叫desperate啊?这个可不好界定。哈哈, 暴力慈善, 伤受赠人尊严。。。。。
看来还是不够desperate啊!
以前看过一个寓言故事, 说是一个年轻人去问智者, 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热情来学习知识, 智者一把抓住年轻人的头发,猛地把年轻人的头摁进一个装满水的脸盆里, 一分钟过去了, 两分钟过去了, 年轻人死命的挣扎, 智者不为所动, 牢牢的把年轻人的头摁在水里 (介个智者是尼玛黑涩会仨擞咩???)。。。。。 最后, 智者把憋了半死的年轻人拉出水面, 扔到一旁, 等智者把脸盆洗干净了以后(都TM什么时候了, 还洗脸盆?!), 回来问瘫软在地上喘气的年轻人:你刚才在水里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年轻人说是把头升出水面呼吸到空气!“这就对了,”智者说,“就要用这种态度和热情来学习知识。。。”
真正需要慈善帮助的人, 是顾不上什么暴力慈善、尊严伤害的, 他们对于帮助的需要, 就如同那个年轻人对空气的需要一样。
尊严是需要的, 但,先等过了这个坎儿,缓过劲儿来再说。。。。
这东西没有一刀切的标准。 纯粹主观的感觉。什么才叫desperate啊?这个可不好界定。
齐人可以为了不看施粥人那副高高在上的脸嘴情愿饿死,勾践则什么脸嘴都能忍甚至可以尝粪--有朝一日再把这种屈辱转成巨大的仇恨力量爆发出来。。。你说他们谁更需要帮助?你说夫差伤人尊严的后果严不严重?
那如果这样的话在加拿大都没有必要捐助任何人了。因为加拿大的社会保障机制基本上不会让人因为看不起病而死掉的,所以也就意味着根本没有desperately需要帮助的人。这东西没有一刀切的标准。 纯粹主观的感觉。
以前在第四人民医院,儿科,看到过,父母为了筹钱给孩子看病, 那真叫desperate, 那时候什么尊严、暴力都顾不上了, 你就算把钱砸在他们脸上, 让他们滚回去给孩子看病, 他们都会谢谢你的。 不是他们不要尊严, 而是在那个时候, 顾不上计较这个了, 先过了这个坎再说。
你让父母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 为了捐赠者的脸色而拒绝受助, 宁愿自己孩子死掉。。。。。 这要求太高了。 一般人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