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次乙未中元祭祖專刊(弘傳中華文化 恢復孝道 始於祭祖)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yj33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yj33

南无阿弥陀佛
VIP
注册
2005-03-05
消息
1,936
荣誉分数
811
声望点数
223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
未标题-2.jpg
 
最后编辑:
一、祭祖活動法訊

香港中元祭祖超薦繫念法會將於8月26-29日舉行,主法和尚:悟道法師。三天三時繫念,最後一天祭祖,歡迎共襄盛舉。屆時網路直播


d.jpg


二、祭祖活動法訊

華藏淨宗學會2015年中元普度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通啟

本會謹訂於2015年8月21~23日(星期五~日),假外貿協會國際會議中心大會堂(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一號)舉辦【中元普渡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恭請上悟下道法師主法。6月1日起接受報名,歡迎十方大德踴躍報名參加,期盼藉此盛會凝聚眾人真誠懺悔、至誠念佛的力量,普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是托質蓮胎,永離業海;化解世界一切災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法會當天有網路現場直播,屆時敬請留意華藏淨宗弘化網最新訊息。

feefccd688b655f844404c91d95ef9a1.jpg

 
最后编辑:
蔡禮旭老師:「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孝道」暨淨空老法師點評:中華文化、大乘佛法在聯合國傳播的殊勝因緣



節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151集 2015.07.04
阿弥陀佛
 
最后编辑: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水知道——華嚴水結晶實驗中的十二德目

 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台南極樂寺華嚴實驗室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水知道——華嚴水結晶實驗中的十二德目。

  中國古聖先王強調:「修身齊家,格致為本;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修身教學之內容,首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並總結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華嚴實驗室水結晶實驗,讓水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十二德目,呈現出絢麗莊嚴、光彩奪目的水結晶。

  一、孝是萬善之根本

  淨空老教授詮釋孝悌二字時說:「孝是孝養父母,順其心意。悌是奉事師長,廣修禮敬。聖賢之道,以孝親尊師為根本。」因此,孝悌是人倫的大根大本。水結晶看中文字孝,呈現上下承接,表示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富含傳承之意。《說文解字》解釋孝字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在註解中引用《禮記.祭統》說:「孝者,畜也。」並進一步解釋:「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因此,孝就是要順於五倫之常道。

  孝字是會意字,由「老」和「子」組成而為孝。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孝道的落實,是始於孝敬父母,進而擴展至孝敬一切眾生,方達到圓滿。(上圖:看中文「孝」字,水結晶呈現多元樣貌,而和諧並存,彰顯孝敬之理貫徹長幼、環周天下。)

  「父子有親」是愛的原點,華嚴實驗室在水結晶實驗中,讓水看關於「父母生養、教育孩子的恩德」的圖片,呈現出的水結晶令人驚歎。

  (一)母親的「懷胎守護恩」:水看圖片「父母的愛由十月懷胎開始」。水結晶(圖一)好像反映出父母結合為一體的親愛,共同守護母親胎中的嬰兒。皎潔明淨的水結晶(圖二),自然流露父母對孩子慈愛的光輝。水結晶(圖三),好似反映出母親腹中的胞胎,四周有母親的羊水圍繞保護著,吸收母親身體內的營養。

  (二)水看圖片「嬰兒在母親胎中孕育」:嬰兒在母親胎中孕育十個月吸收母親的營養。燦爛美麗的水結晶(圖一),內部有圓形胞胎形狀好似反映出嬰兒胚胎在母親愛心的包圍下孕育成長。光瑩明淨的水結晶(圖二),反映出新生胎兒未受染污的靈性。兩個水結晶(圖三),相依相偎彷彿反映父親關懷著懷胎的母親,而母親(圖三的大結晶)內部孕育著胞胎並散發出母愛的神聖光輝。

  (三)母親的「臨產受苦恩」:水看圖片「母親生產的陣痛」,母親生產的陣痛好似用鋼刀每隔十五分鐘在手上劃一痕。璀璨美麗的水結晶(圖一),內部有光球圍繞著中心圓點,彷彿顯示母親聖潔愛的光輝超越生子如刀割的痛楚。閃耀絢麗的水結晶(圖二、圖三),內部好似呈現被母愛光輝包圍的嬰兒捲曲在胞胎中等待出世。

  (四)母親的「生子忘憂恩」:水看圖片「母親看到孩子健全喜極而泣」。璀璨閃耀的水結晶(圖一),內部好似呈現一個母親懷抱著嬰兒。也有兩個水結晶(圖二)相依相偎,而大結晶內部顯示一隻眼注視小結晶,好像母親滿足的看著她懷抱裡親愛的孩子。

  (五)母親的「哺乳養育恩」:水看圖片「母親哺乳幼兒」,母親耗損自己的血及營養來哺乳幼兒。光瑩清澈的水結晶(圖一),內部好像反映一個母親懷抱著她親愛的孩子在哺乳,散發出母愛聖潔的光輝。璀璨閃耀的水結晶(圖二、圖三、圖四)反映出哺育幼兒的母親無盡的愛及容忍。

  (六)母親的「嚥苦吐甘恩」:水看圖片「母親耐心的餵養幼兒」。水結晶(圖一、圖二)呈現像愛的水結晶一般燦爛美麗。也有水結晶(圖三)好似母親張大著嘴餵養小孩,而內部散發母愛的光輝。

  (七)母親的「教導養育恩」:水看圖片「母親愛心無限的帶領孩子學習」。水結晶(圖一、圖二)呈現像愛的水結晶一般燦爛美麗。也有水結晶(圖三)好似母親對孩子的求知欲有高度的包容及耐心。

  (八)水看圖片「父母滿心喜悅的看到孩子學校畢業」:水結晶(圖一、圖二、圖三、圖四)呈現像愛的水結晶一般閃耀燦爛,好似父母栽培子女長大成人的那種無條件的辛勞與付出,就是父母無盡的愛的顯現。

  二、悌是孝道的延伸

  悌是指在家庭中敬愛兄長,在學校、社會上奉事師長,禮敬大眾。悌是孝的延伸,《弟子規》說:「兄弟睦,孝在中」,即此之謂也。《說文》:「弟,韋束之次弟也。」段氏註解說:「以韋束物……束之不一則有次弟也。」因此,引申為次弟、兄弟、豈弟之弟。由此可知,弟字的本義體現出長幼有序的倫理關係。(上圖:看中文「悌」字,水結晶由內而外,層層堆疊繁盛,彷彿盛開的花朵。)

  三、忠是誠敬的體現

  忠是負責盡職,用真誠的心,盡心盡力的做好本分的工作。《說文》:「忠,敬也。盡心曰忠。」段氏註解說:「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特別強調真誠恭敬之心。淨空老教授解釋忠字時說:「一心中正名為忠,心存偏邪則不忠。一念不生名為忠,心存二念則不忠」。因此,忠字的深義就是真誠恭敬至極。此誠為忠字的妙解。(上圖:看中文「忠」字,水呈現出端正勻稱、不偏不倚的結晶,顯現出端肅恭敬的相貌。)

  四、信是德行成就的基始

  信是以誠實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說話一定要有誠信。《說文》:「信,誠也。從人言。」段氏註解說:「人言則無不信者,故從人言。」佛家教人遠離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等四過,這就是儒家所講的信。淨空老教授教導我們:「世出世法德行學問之成就,應從不妄語始。誠實守信,眾德之基。」這是德行的基礎。(上圖:水看中文「信」字,呈現出莊嚴圓滿的風貌,印證古人所言「民無信不立」。)

  五、禮是儒家的根本

  禮是人與人往來的法則,是人與人之間最為優美的距離,禮以卑己尊人為尚。在古禮之中,首重祭禮。《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段氏註解說:「履,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故禮字從示。豐者行禮之器。」由此可知,古人非常重視祭祀之禮。祭禮能夠啟發人性本有的孝心,達民德歸厚之效。(上圖:水看中文「禮」字,水結晶端正莊嚴。)

  祭祖的意義是教人不忘本,所謂「報本反始」,這是人道的大根大本。古人有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如此久遠的祖宗都還要祭祀,眼前的父母、尊長哪有不孝敬的道理!祭祀祖先就是幫助世人長養厚道的心,養成孝順的心、感恩的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二O一四年香港冬至祭祖大典,出現許多三層及雙層燦爛奪目的水結晶,這些水結晶有多方面的意義。三層水結晶體現出中國三代同堂父慈子孝的親愛,是人性本善的真善美慧。三層水結晶亦反映出慎終追遠、緬懷先祖,是儒、釋、道三家同出一源的基礎。三層水結晶同時也反映冬至祭祀內涵有三:祭祖先、祭天、祭諸神。(上圖:公元二O一四年冬至祭祖大典。)(上圖:二O一四年香港冬至祭祖大典雙層水結晶。)(上圖:香港冬至祭祖三層水結晶。)(上圖:香港冬至祭祖三時繫念法會的三層水結晶。)

  六、義是言行思慮合宜

  淨空老教授說,義是求盡義務,不講權利。言行思慮合情、合理、合法之謂義。真正認識自己所處身分、地位,負責盡職,各守本分。中國古代義的本義是威儀的「儀」。《說文》:「義,己之威儀也。」段氏註解說:「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今情誼字用之。」這大致體現出義、儀、誼這三個漢字,在中國從古至今字義的演變過程。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崇尚行為合宜、思慮合情、守禮循義、公平正義、義薄雲天的忠義精神,這是因為它是契合本性、符合天道的至善至美的精神。(上圖:水看中文「義」字,水結晶典麗莊嚴,充滿正能量。)

  七、廉是清正廉潔的美德

  淨空老教授說,廉是廉潔,絕不貪污受賄。廉潔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願意問人要一分錢。如此為官,無欲則剛,為國為民處事才能公正嚴明。為《說文解字》作註解的段玉裁先生,一生為官清廉。他曾任國子監教習,師事戴震。曾在四川代理富順縣的知縣,在此任上段玉裁開始註解《說文解字》,從撰稿至刊行,嘔心瀝血,歷時四十年。他離任返鄉時,僅帶走七十二箱書稿,其他一無所取,可見他為官的清正廉潔。正是基於此清貧守志、淡泊名利的品德,段玉裁才能寫出《說文解字註》,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小學」類典籍的無價瑰寶,王念孫在序文中讚其為,自許慎之後,「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上圖:清代傑出的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先生,是乾嘉學派的著名學者。)(上圖: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書影。)在古代,廉字的本義,是指廳堂的側邊。《說文》:「廉,仄也。」段氏註闡明此字的引申義:「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伸之為清也、儉也、嚴利也。」因此,清、儉是廉字的引申義。(上圖:水看中文「廉」字,呈現端正圓滿、淨潔自律之相。)

  八、知恥則勇於改過

  恥是恥辱,知恥是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知恥之人必能勇於改過,發憤精進。《說文》:「恥,辱也。」子曰:「知恥近乎勇。」淨空老教授說,常懷慚愧,知錯能改,自能勇猛精進克服一切煩惱習氣,圓滿成就。水看中文字「恥」,水結晶呈現結實剛強的結構,六角形端正嚴謹,堅實穩固。啟發世人要明道知恥,有羞愧感,才能勃發圖強之心。恥為切實的覺悟與力行、果敢以及堅忍等美德。

  九、仁是愛人如己的親密

  仁是二人,人與人彼此之間親密無間,互相包容,愛人如己,處處為對方著想,必然能和睦相處。《說文》:「仁,親也。從人二。」段氏註曰:「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段氏引用《孟子》經文曰:「仁也者,人也。」並解釋說:「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段氏解釋說:「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為心也。」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能夠以仁愛存心,並施恩於人。進一步還要能夠推己及人,且絕不與任何人對立,真正做到仁者無敵。(上圖:水看中文「仁」字,所呈現的水結晶,似乎體現出「仁」的包容大度,仁慈之心是光芒四射的。)

  十、愛是萬德萬能萬福的根源

  小篆愛,本義作行惠解,即身行仁惠(見《說文古本考》),是加惠於人之意,亦即懷福人之心,有利人之行。愛,從心,從受,以真心感受為義。真誠心的感受就是愛。真誠包太虛,仁愛周沙界,落實在世間,即是《弟子規》;落實在佛法,即是《十善業道》。愛就是真心、真性、真如、法性。愛就是本性、本善、純淨、純善。愛就是真理、真諦、生命、永恆。愛就是神聖、上帝、真主、聖靈。愛孕育出宇宙萬物,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從愛心而生而長。愛是萬德、萬能、萬福的根源。(上圖:水看中文「愛」字,呈現祥和愉悅的氛圍,綻放、立體的姿態,閃爍著柔光,欣欣向榮,生意盎然。)

  十一、和平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淨空老教授教導我們,俗云:家和萬事興,凡有爭執則易生禍害。無論有理無理,應以和為貴。有理尚且不爭,何況無理?聖賢教人凡事包容,事事忍讓,絕無所爭。常思退步,則能冷靜反省,開啟智慧。大眾同心同德,則無事不成。古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今時代,社會動亂,災變頻繁,解決之道應從宗教團結下手。宗教團結的理念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多元宗教一定要平等對待,人人都第一,沒有第二。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宗教可以共同攜手合作,挽救社會動亂,化解世間災難,促進世界和平。(上圖:水看中文「和」字,水結晶顯示自然融合有次序的緊密排列。)(上圖:華嚴實驗室曾經於三時繫念法會中所得的水結晶,發現出「和」字的字形,意味著大家心念契合時,讓水結晶呈現出團結圓滿的結構。)(上圖:平是平靜單純、無分別、沒有偏愛,無染污一切平等。平是一種無負擔寧靜安適的狀態,也是智者的境界。水看中文「平」字,水結晶呈現出平整端正、清淨明亮的樣貌。)

  綜上所述,人類倘若能夠落實「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能保持仁慈博愛的心,永恆不變,並且能將仁慈博愛的心擴大,就是能將父子有親的天倫之愛發揚光大,愛兄弟姐妹、家族、社會、民族、人類,進一步擴展愛一切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愛一切眾生。所以仁慈博愛是大自然法則及人類本具性德的原點。人類要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宗教教育帶回原點,恢復仁慈博愛的教育,讓人類在意念及行為上真正落實仁慈博愛,人和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與國之間才能互相敬愛,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山河大地一定也會隨著我們的心行回歸到仁慈博愛而恢復正常,地球也會恢復到它原來美好和諧的風貌。

  以上是台南極樂寺華嚴實驗室的「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文稿,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華嚴實驗室頂禮敬呈。

淨空老法師點評:

我们听了实验室的十二个德目,照片每一张都很精彩,如果能放大一点就更好了,能够放到这张纸二分之一,图画放这么大就更好看了。水为我们证实这十二个字,确实是庄严纯洁美丽的结晶。更希望我们看到文字,看到这个图像,一定要想到把这十二个字落实到我们自己心田当中,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十二个字是传统文化的根,也是佛陀教育的根,我们现在要学习传统教育,要修净土,净土说心净则土净,这十二个字学成了,决定往生净土,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而且用这十二个字常常劝导别人,看到有善根的人我们把这个送一份给他,这份教材做成小册子大量流通。这是科学实验证明的,不是哪个人编造出来的,这有科学根据。

 
最后编辑:
蔡礼旭老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学生:岁次乙未中元祭祖专刊。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弟子蔡礼旭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雀跃,高兴得都坐不下来。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像今年世界的状况,水灾、旱灾、地震频传。祖先的教诲很清楚,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英国的汤恩比教授是真正有道德、有见识的长者,博览各个民族的文化跟历史。他感受到,唯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有仁爱、慈悲、博爱的精神,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要学习孔孟学说。孔孟学说特别强调孝道,强调「慎终追远」,感谢祖先。

所以,家庭也好,社会、世界也好,劫难是可以化解的,就看人心在一念之间的转变,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转到孝道、仁爱的心。弘扬、力行、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世界非常的重要。孝道最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入则孝》的经文,还再加上《孝经》,这个孝就能扎根扎得很稳。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对一切的人,都会把他当亲人一样的爱护,那种厚德就出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这个「孝」字。

二、父子有亲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著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背著父母,这是报恩。所以,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麼几千年来,这麼多人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是顺著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触就能接受。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唤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见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让「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我们推展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目标。

大家想像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爸爸、妈妈的那个表情、神态,跟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这个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气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钱、再有地位,也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一个人从天性变得忤逆,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话就把他坚硬的心给化开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导他,让他把那些错误的思想放下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传家

为什麼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一个人处事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当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到学校是对师父、对师兄、对师弟;到社会,不管学哪一门技能,到哪一个行业,跟随著师父学,对待师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跟著师父一起学这门技能的,那也是师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会,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里,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当兄弟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他有恩的领导、长者,他像对自家的长辈、父母一样的回报恩德。

我们在厦门讲课五天,听完课,有一位中学老师分享。他第一句话说道:「我上了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从这个根本,德行开不了」。接著他就说,他们那个村落住了四十户人家,都姓吴,出了一百零九个后代,结果一百零八个大学以上学历,只有一个是虽然考上大学,因为某些因素休学了;也就是说,这些下一代完全都有能力上大学。他说:「为什麼下一代的素质这麼齐?因为村落里面的长者常常都告诉我们:『出外读书、工作,重要节日要记得回家看父母。』」他们大年初一都亲自陪父母到寺庙里面祈福烧香,回来以后,再到各家向每一位长者拜年。然后,同辈的年轻人聚集在村落里面的小学,一起就这一年读书的经验、工作的经验交换宝贵的收获。有孝、有悌,又好学,所以整个家族能够兴旺绝对不是偶然的。传家有道,孝悌为本。

范仲淹先生在我们历代都是读书人效法的楷模,他出生於西元九百八十九年,祖上都是有名的忠臣、宰相,唐朝的范履冰先生是宰相,汉朝的范滂是非常正直的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祖上有德,能出这样的圣贤后代。可见,忠臣的精神可以长存。

我们看范仲淹先生的心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的子孙带向了百代,甚至於千代不衰,家族兴旺。我们在平镇高中上课的时候,来了一位长者,他整个的相貌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成就的官员。这位长者非常认真的在听,还在那里抄笔记。我们后生晚辈看到这样的长者,都是肃然起敬。这位长者就是我们桃园县的范副县长,是范文正公的后代,他说道:「我没有给范文正公丢脸」。他做了一辈子的公务人员,确实尽心尽力在为社会服务,於造桥铺路、有关交通方面的事业,做了三十六年。

我们亲眼看到范公的后代,真正在各行各业都是表率。而且我们从范副县长讲的几句话,深刻感觉到他们家教非常的好,对祖宗是非常的恭敬。由於这分恭敬的心,自己就不敢做出不好的行为,有辱祖宗的德行。

范公曾在家门种了两棵松树,取名叫「君子树」,他写了一首词句叫:「清荫大庇,期与千年」(我的德行、风范要让他们为榜样,超过千年不衰)。你看范仲淹先生那时候他就有信心期与千年,我们已经有家室的人也要有这样的反思。

四、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长得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的时候,他很多行为就会起很大的变化。比方说《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讲话很冲。当一个人对父母讲话都懂得恭敬,这个态度一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关怀、体恤父母,他这种心慢慢内化,又能够转移到对其他的长者,甚至於他所有的亲人。所以孩子的关怀心、孩子的细心从哪里开始?从对父母的这分孝心开始。然后对他自己的身体他也会爱护,因为他有孝心,怕父母担忧,「身有伤,贻亲忧」。我们有一个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记上写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不会养成很多摧残自己身体的坏习惯,他会自爱,他会自重。「德有伤,贻亲羞」,孩子有这分孝心,他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绝对不能让父母丢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麼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信」,诚信,这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自然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是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句话?「真没家教!」别人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疾,药先尝」。「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麼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到「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著怎麼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修养德行都能做到。

现在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但只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有孝悌了,哪来的家庭冲突?有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有礼了,就不冲突,互相尊重。有义了,人就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麼高的现象?有廉耻了,哪有人再贪污?有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

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一个企业肯去做,也能「上下无怨,民用和睦」。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团结,但如果没有孝悌忠信的德行,怎麼团结?这麼好的理念,一定要通过教育,通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我们强调民族的大团结,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爱自己的家族开始。

五、举孝廉

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结果会怎麼样?

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是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能清廉,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举孝廉承传了两千年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官员政绩,第一个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但这个影响很深远。栽培人才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著制度在玩弄,谋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知道「举孝廉」,人民投票就会去调查候选人孝不孝顺、廉不廉洁。这样才能选出好人,才能办好政治,为政在人。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只毁了自己的人生,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

六、结语

孝是德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有信心从自己做起,进而把老祖宗这些好的智慧,分享给有缘的亲朋好友。

人生不要追求带不走的东西,人生要努力的,是能留下来的道德、精神。我们到底能留给我们的孩子、家庭什麼样的家道,什麼样的家风?这才是长长久久的。我们在单位,能不能给予后来的同仁最好的榜样?「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工作过的单位、团体,念念都不忘我们的风范跟贡献。
现在民族文化的承传,确实是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有没有这一分担当,真正承传起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后代子孙?我们要立志,我们这一代是承传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代,这一代不传,会断啊!我们承传下去之后,从我们这一代到下一代,都能看得懂《四库全书》,看得懂四书五经。

学传统文化一定要效法、学习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致力於文化的复兴。老人家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了好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心善良,才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社会、生活,所以夫子一生从事教学工作。老人家的愿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夫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教化人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可是夫子一生坚定不移的做。我们学到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的努力,很可能这一辈子根本看不到成果出现,但是,道义所应该为的事情,再怎麼艰难,所谓上刀山、下油锅都不怕。

夫子坚持承传人类、民族文化的使命,当下就感动了他千千万万的弟子,以至於这二千五百多年,太多人听闻夫子的风范跟教诲,都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历代的圣人,都以夫子为榜样。夫子的坚持,上下承传了五千年的文化。而在孔子之后成为圣贤的人,大都是效法了孔子的精神,他的精神长存!

所以,孔子是我们人生最好的榜样。二千五百多年来,哪一个家庭的幸福,哪一个社会朝代的安定,离开了我们孔夫子的教诲?我们效法孔夫子的一生,以师志为己志。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科技、交通都很发达,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这个时候再不把孝道、仁爱的思想尽力的做出来、弘传开来,这个世界只有死路一条,侥幸不得。不管我们在哪一个行业,只要真的肯依教奉行,就能够给我们的社会、民族以至世界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文化的复兴,最重要的就是榜样的力量。从我们的社区,从我们的企业、学校、团体做起,从我们自己的家族做起。家是社会非常重要的单位、基础,家族都和乐,这个社会就安定了。

以上是惭愧弟子蔡礼旭恭敬报告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礼旭顶礼敬呈。
阿弥陀佛
 
最后编辑:
开吉法师:「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学生: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中国古代最为重视女子教育,因为母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天下之太平。诚如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所言:「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言:「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为什么这样说?印祖特别指出,这是因为人的性情,「资於母者独多」,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受母亲的影响极其深远,母亲的德行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能够培养出孝子贤孙,因此,母教是至关重要的。

  一、「周初三太」至德典范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三太是母教的典范,三太之德为周朝国祚绵长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印祖说:「周之开国,基於三太。而文王之圣,由於胎教。」周文王的圣德是源於母亲太任的胎教所感。许多古圣先王出生之时,都有祥瑞的徵兆。《说文解字》诠释汉字「姓」的本义时说:「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这些圣贤人的母亲之所以能够感天生子,是源於其妇德是顺於天道的,因此感召圣贤之子来降生。

  据中国历史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端庄贤淑,有圣德,文王之父王季娶之为妻。太任助夫成德,以仁施教,治理天下。史称太任怀孕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以良好的胎教来化育胎儿。据《尚书》记载,文王姬昌出生时,有一只赤雀衔著丹书飞来,丹书上写道:「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枉者废灭,敬者万世」。这是文王降生时的瑞兆。由於母亲太任善於教导,因此,文王教一而识百,后奠基於西北。

  后来,周文王娶禹后之女太姒为妻,太姒仁明有德,旦夕勤劳,文王治理外政,太姒主理内政,以德政感民,天下归服。文王的祖母太姜更是一位贤淑而有德的妇人,太王贤明圣德,国家政事都和太姜共同商议。因此,古贤说,周朝的天下能够传三十七代,历八百七十三年之久,皆是仰赖太姜、太任、太姒三后的教化之功。(图一: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她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侍奉婆婆恪尽孝道。太任立身端正,使宫廷上下肃穆祥和)。(图二:周文王的夫人太姒,绍承婆婆太任的徽音,培养出圣贤之子周武王、周公旦。周初三太助夫成德,相夫教子,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无独有偶,距今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贤德的女子「申师任堂」,出生於朝鲜国江原道的贵族官宦家庭。她自小受过传统人文教育,一心效法周文王的母亲太任,遂取堂号为师任堂,期望能够继承太任之贤德。在那个时代,朝鲜国的女子是以效法周朝三太之德为尚。比申师任堂较晚的朝鲜女儒学家任允挚堂曾说:「妇人而不以任、姒自期者,皆自弃也。」由此可见她们的志向。

  正是由於这种效法圣贤的美德,使申师任堂成为贤妻良母的典范。她一心相夫教子,以真诚的爱心和严格的家教,培养出一代大儒李珥(号栗谷),其四子三女都成为优秀的人才。李珥自幼受到母亲的薰陶,仰慕中国的礼义文化,他八岁就能作汉文诗,十三岁考中进士初试,震惊了江源道的教育界。嘉靖年间,於朝鲜历任官职,曾代表朝鲜国出使明朝,后致力於书院教育影响深远。这无不是得力於母亲申师任堂优良的母教,因此,她被尊称为韩国的孟母。

  二OO九年,韩国政府将申师任堂的肖像印在最大面额的纸钞上,以示表彰。(图三:申师任堂师法太任,以爱心与严格家教教育子女,她品性善良、孝顺恭敬、德行高尚,成为贤妻良母的典范)。(图四:申师任堂才华横溢,会写汉文诗,工於绘画,画作精妙,享有盛名)。

  二、「夫妇有别」伦常大道

  古圣先贤根据宇宙大自然的规律,建立了伦常纲纪。诚如印祖所言:「天地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圣人以男女正位(正位者:素位而行,敦伦尽分之谓也),建立伦纪。」在五伦关系中,夫妇有别是至关重要的一伦,别是指不同的任务。先生负责照顾家庭的经济生活,太太的责任更重大,要负责教养下一代。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在汉字起源的本义中即有体现。

  例如,汉字「男」是会意字,《说文》:「 (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於田也。」从金文 「男」字中能够更明显地看出,这个字的本义是指,男子拿著工具在田间耕种。这就是男主外。相形之下,「女」字是象形字,《说文》:「 (女),妇人也。」那么妇字作何解释?《说文》:「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埽(扫)也。」从汉字「妇」看其本义,即表女子要能够勤勉习劳,谦虚卑下,为家人服务。这就是女主内。段玉裁先生注解说:「妇主服事人者也。」他引用《大戴礼本命》说:「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因此才称之为妇人。

  古人所说的妇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段氏说:「妇人,伏於人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这段话与曹大家在《女诫》开端所说的旨趣相同,曹大家说,古代生女之礼,是有其表法意义的,代表女子一定要「卑弱」,不敢在人之上;要能够「习劳」,勤俭持家;女子还肩负著家庭「祭祀」祖先的重任,这三点正是女人之常道,也是礼法之典教。(图五:东汉时期曹大家班昭,是班彪之女、班固之妹,曾助其兄班固完成《汉书》的撰著,一代大儒马融亦师其门下。她所写的《女诫》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历代女子德行的准则)。

  三、古代女子「三从四德」

  何谓女子的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女子所应具备的品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与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旨趣相同。据聂公振弢教授考证及解释,《说文》:「 (从),随行也。」是指一个人跟著一个人,有遵从、遵照、服从的意思。三从的引申义是指,女子未出嫁时,由父亲来负责照顾和养育她;出嫁之后,是由丈夫来负责照顾她的生活;丈夫去世之后,则由儿子来负责赡养她的晚年。此说较合於常理。关於女子的四德,曹大家在《女诫.妇行第四》之中特别作了诠释。首先是妇德,什么是妇德?嫺静贞洁,举止安详,谨守节操,要有羞耻心,凡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举止言动都有法度,这就是妇德。(图六:印光大师德育启蒙:知耻)。

  第二、妇言。女子的言语很重要,言辞和内容都有所选择,要说善言善语,杜绝恶劣粗俗的语言,不说是非,说话要观察机缘,该说的时候才说,不该说的时候就不要说,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

  班昭《女诫》曰:「敬顺之道,为妇之大礼也。」近代女德教育的典范刘芳女士教导女子,要常常用礼敬柔顺四个字来对照自己。礼,妻子和丈夫之间要亲密有间,相互尊重,切忌熟而失礼。敬,是孝敬、敬奉老人及丈夫。柔是温柔,有一颗柔美的心。所谓「相由心生」,从养颜、养身到养心,每个姑娘都可以成就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顺是要常说好、是,这些肯定的话,不要说否定的话,避免性格的逆反。这就是此地所说的妇言。(图七:刘芳女士在温州平阳县「第二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上讲述涵养女德美丽人生)。

  第三、妇容。妇女的穿著应该是怎样的?曹大家说:「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女子不要过分注重自己的打扮。「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这与《弟子规》中的教导暗合道妙:「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衣服只要干净整洁,不必穿得华丽高贵,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分。

  中国古老的哲学《易经》也说:「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语出《系辞上》)。这是指收藏财物不谨慎,会引起盗贼偷窃;妇女衣著太暴露,容易引起坏人的邪恶心思。当今的社会时尚充斥著贪瞋痴慢、五欲六尘,在在处处都是引发人的邪思邪念,成为社会动乱之根源。尤其是现代女孩子追求时尚,在外面穿著很暴露,殊不知,人体有很多穴道,若是不好好保护而感受了风寒,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到中年之后各种疾病就会发作;穿著暴露也容易引起别人的邪思,果报都在地狱。由此可知,穿衣服暴露就是在造作地狱业,见其因则知其果。

  净空老教授说,现在最会保养身体的是伊斯兰教的妇女,她们所穿的衣服只露出面孔,甚至只露出眼睛,把整个身体都包住,这是很好的著装。像天主教、基督教的修女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妇女的衣服都是长衫、长裙,只露出面孔和手,行路之时连手都被长袖子遮住了。佛教的菩萨所示现的色相、容颜和衣服也都是美观大方,让人生起无尽的仰慕和敬畏之心。(图八:佛教大乘菩萨的形相都是美轮美奂、端庄大方。图为西方三圣中的观世音菩萨(右一)与大势至菩萨(左一)像)。

  因此,净空老教授说:人文要效法大自然,不能够违背大自然,这叫德。大自然是道,随顺自然是德。不违背大自然,社会是祥和的,违背自然,一定有动乱,人心不安。

  妇行的第四是「妇功」。曹大家在《女诫》中说,平日专心致志的纺纱织布,不喜欢玩闹戏笑。把饭菜做得美味而健康,以照顾家人、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都是妇功。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稳定,这与太太的妇功很有关系。这些贤妻良母都能够烧一手好菜,让先生觉得走到哪里都没有自己家里煮的饭好吃,所以他的心就很安,纵使奔波在外经营事业,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家,太太贤慧巧思的妇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日本前首相鸠山先生的夫人鸠山幸善於持家,她喜欢腌制蔬菜、制作彩绘玻璃及缝纫。她是丈夫的形象设计师,为他打理发型、搭配穿著。鸠山幸所撰写的食谱,广为流传。即使贵为首相夫人,在官邸中,夫人也常常亲自下厨招待客人,为客人亲手端上牛蒡天妇罗等美味菜肴。每当先生一天奔波在外回到家后,夫人就亲自为丈夫按摩脚。鸠山先生形容和妻子在一起,感觉每天生活都充满阳光,他赞叹夫人是永远发光的太阳,因为夫人乐观向上的性格感染了他。鸠山先生说:她做饭也很棒,回到家我就感觉很安心。可以说,夫人正是古代大家庭中贤妻良母的现代典范。

  四、唐朝女皇帝的忏悔

  自古以来,妇女的天职是相夫教子,培养下一代。然而,现代妇女都离开家庭成为职业妇女,到社会上跟男人竞争,要作女强人,看似很荣耀。结果付出的代价是下一代失教,后代没有了。印光大师对此责备得很重,强调社会的安危,女人要负一大半的责任。

  唐朝的武则天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忏悔不已。在陕西干陵的东侧,矗立著一块无字碑,是为武则天所立的,这块碑无言的诠释著她「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临终遗言。一九八二年,在河南嵩山发现了一块名为「武曌金简」的传世遗物,金简上镌刻著武则天的忏悔文。曌同照,表日月当空,这是武则天所造的新字之一,用以为己名。武曌金简是由高纯度的黄金制成,正面镌刻三行六十三字铭文。铭文中写道:「……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她祈求天神能够赦免自己的罪过。时间是太岁庚子七月七日。其中三官是道教对天地水的尊称,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九府是泛指各方神仙洞府。(图九:武则天的传世遗物武曌金简,发现於河南嵩山峻极峰。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网站)。

  武则天的一生饱受争议,晚年虽有所忏悔,但后世仍不乏重蹈覆辙者,其结果是,轻则外戚祸起,重则国破家亡,使百姓饱受苦难。此皆因不尊祖宗成法、不循天理、天道所致。

  综上所述,诚如古人所言:「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希望后世女子都能够牢记印祖的真诚劝勉:「现今学堂中妇女,多多妄生异图,拟操政权,不知各守本分,相夫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妇女能够恪守自己的本分,在家中相夫教子,以圣贤之道化育子孙,使家庭代代都出贤才,这才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诚哉是言也!(图十:印光大师《天下太平之根本》书影,净空老教授题写书名)。

  以上是惭愧弟子开吉恭敬整理的「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文稿,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释开吉顶礼敬呈。

  净空老法师点评:

今年中元祭祖专刊,开吉这篇文章写得很好,确实要劝劝现代的女子。大家都知道现前社会动乱,不但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这在全世界历史当中也找不到。这是怎么造成的?读了这篇文章,冷静的去思考,答案就找到了。古时候人做到,现代的人不是做不到,现代的人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才与别人竞争。古圣先贤教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现在所追求的、所竞争的,没有边际,没有止境了。武则天到晚年还后悔忏悔,还不错,现在人比不上她。现在人争了一辈子,到死都不觉悟,不但这一生竞争,来世生生世世都离不开竞争,最后争到什么地方去了?肯定争到无间地狱去,他就不争了。在无间地狱我们也想到,他喊冤枉,他不服,他不能回头。

  再仔细的深入一层去观察,统统是失去了家教,根本原因在此地。想想中国古代社会,家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你看看中国人有家谱,这外国人没有的,家庭历史,哪一个家谱里头没有家规,哪个家谱里头没有家训,你看看祖宗是怎么样教后代的。中国有一句名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点都不假。我们把老人全丢掉了,而且对老人,我们有罪,目中无人,认为老人古人比不上今人,今天有科学技术,古人没有。

  古人是不是真的没有这种智慧能力?给诸位说有,早就有了,不走这条路。为什么不走?知道这条路,走到一定的时候会出乱子。我听说王莽那个时代,就有人做滑翔机,空中飞行,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机械化的运输,为什么他们死了以后不留给后人,统统把它毁掉?这就是有智慧,这就是对历史、对人类负责任。外国人跟我们的思想不一样,他只满足自己,他不负责任。外国人发展这些机器,科学技术,现在有一些觉悟了,这个东西发展足以毁灭地球。所以汤恩比晚年呼吁,过去战争,人类所造的这些武器,没有办法毁灭世界,今天不一样了,今天核武生化可以毁灭地球。他经历两次大战,深深感到这真的可怕,所以晚年天天想著,怎么样能阻止第三次的世界大战,这个世界上不能发生战争。所以想到中国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朝,政治没统一,诸侯国都是独立国,都是主权国家。周用什么来统治,让这个世界没有纷争?用道德、用文化,所以汉字起了很大作用,文言文起了很大作用。这些各个诸侯国,有他们自己的言语,没有文字。文字是统一的,文化统一,那叫天下,中国人称天下,就是中国这个地区,八百诸侯。他从这里得到的启示,所以就想到这个地球要统一。

  他是个研究文化史的,他把全世界文化史,分成二十多个种类,里面最优秀的是中国。中国人心量大能包容,能够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个理念要统一全世界,全世界的人类,不分族群、不分地区,都能过到太平盛世,幸福安定的生活。他说这个好,所以他强调,到处喊东亚文明。东亚文明主要的,中国,还有三个卫星国家,就是日本、韩国、越南。他们从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就很明显了,就有很多人到中国来学习,一直都用汉字,都用中国的文字。日本四百年前才改变了,用他们发明的,依汉文汉字发明他们的文字。韩国、越南比较晚,二次大战结束,他们才改用他们的文字,在这个之前,全部用的汉字,用的文言文。这个亏吃大了,他们如果要不改,他们是汉学的传人,我们中国不要了,他们承传了,他们可以领导全世界。

  现在汤恩比的话说得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如何把我们的汉字文言文恢复,它太需要了,它确确实实能带动整个世界的安定和谐,再找不到第二样东西了。所以现在这个课程(文字学的课程)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在这里扎根,才能够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这个根,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再深入了。我们的年龄过了,学这个东西都来不及了,但是我知道它重要。所以我们全心全力要来提倡、要来保护,帮助年轻人,照顾年轻人,让他们有机会好好去用功学习,将来有成就能达到化解冲突,帮助世界走向安定和谐。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这个一生所要做的一桩大事情。

  祭祖,有人问我,为什么每年要做三次?我说现在大家把孝道丢掉了,不知道什么叫孝,祭祖就是提倡孝道。所以在今年祭祖,这次马上就过中元,我们想方法,能不能在祭祖大会上,把我们学习的这个文字学,用电视播一段给大家看看,让参加祭祖的这些同胞们,让他看看,有个概念。中国文字流源,太伟大了!每个文字充满了智慧,祖宗留下来的宝,这是第一个珍宝,其他的不足为重视,这个重要,活的,一定要认识。我们要学习,要劝全世界人学习,我们祖宗留下,是留给天下人的,没有说留给中国的,是留给天下人的。天下人都学习,天下人都有智慧,天下人都有福报,这个好。

 
最后编辑:
刘余莉教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在《论语》的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作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平天下”皆至关重要。

  一、尊师与明德

  纵观当今之界,无论贫富贵贱,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实为不学圣贤教诲、迷失本性所致。 《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见,古人所学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亦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烦恼及痛苦源于人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错误认识。因为“迷惑”才会造业,因为造业而感“痛苦”。如果人能够建立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知,就能随缘妙用、心想事成。通过学习圣贤教诲,可以“破迷开悟”,最终“离苦得乐”。唯有成佛(觉悟的人)才能“离究竟苦,得究竟乐”。一代国学大家方东美教授曾教导上净下空老和尚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对老师深信不疑,从此学习并践行佛陀教诲,用自己一生的学佛经历,验证了方老师的话真实不虚。如今老和尚已近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每天讲经不辍,圆满具足了世间人所希求的财富自在、身体健康、聪明智慧、法喜充满,让每一位有缘亲近的人,都能对佛陀教育生起信心。

  《说文解字》谓:“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可见,师,先觉者也;弟子,后觉者也。弟子拜师,以求觉悟也。而觉悟是自性本具,必从真诚恭敬心中求得。故世尊告诫阿难:师与弟子当两俱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 《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之。” 《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供养师父生活所需、见面恭敬顶礼师父、服侍师父饮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师的体现。

  但是,尊师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正如《无量寿经》云: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具体而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学习、落实老师的教诲。
  ……

  如果弟子幸遇名师,却不知尊师念恩,则难得师道真谛。即使师父乃孔子、释迦再世,亦无助于弟子自性明德之开发。印祖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是明心见性的大利益。上净下空老和尚极力赞叹的贤公老和尚,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贤公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传戒师父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嘱咐他一直念去。贤公对师父有绝对的诚敬心,一生奉行师父的这一句教诲,念佛九十二年不中断,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贤公老和尚虽然智慧圆满,但是因为师父曾告诫他要韬光养晦,“知道了,不要乱说,不能说”,贤公老和尚就埋首田间,躬耕陇亩,一生以苦力劳动惠利大众,与众生和光同尘,持戒吃苦,直到往生。贤公老和尚用九十二年的时间,为我们诠释了尊师的真义!

  二、 尊师与传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即圣贤相传之道。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佛陀也说自己没有在古佛所说之外增加一字。 “师道”其所以“尊严”,是因为真正的明师皆不标榜自己,而只是“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古圣先贤道脉的“传道者”。这种无我的精神,正是为师者以光载千秋、万众敬仰之原因。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受世人尊敬。因为医生求人身命,不言财利;老师成就慧命,使人明道。

  古人云:“千金不买道。”古代的老师不用学问谋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学生,不仅不收供养,还要补贴学生。正是师者”谋道不谋食“的品质,倍受社会尊重。在中国古代,对师道的尊重是通过“礼”加以保证。《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从称谓方面讲,此时亲友会赠予一字,自此以后,亲友都要称其字表示尊重。即使入朝为官,天子也要称其字而不称名。可以一生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生养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长养自己慧命的老师。可见古人对于老师是何等尊重!

  古人入私塾读书,要先行拜师礼。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师行跪拜礼。上净下空老和尚曾讲述自己拜师的经历,当时父亲带领他,先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之后老师入座于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如果是一个家族礼请老师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长者代表族人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中国古代家道谨严,长幼尊卑秩序分明。试想,身为一家之尊的家长是怀着何等恭敬之心,才会向老师行如此大礼?!而这种仪式,又会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样深刻的“尊师重道”之印记?古人言“师徒如父子”。事实上,老师对好学生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待儿女,因为老师念念令正法久住,而好学生正可担负起传承道统的责任。

  上净下空老和尚当年旅居台湾,生活清苦,但一心向道。而作为一代名家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皆不求物质上的供养,无一例外地对他尽心栽培,都是因为看到他对老师的恭敬心。当时的老和尚虽然年纪尚轻,但已襟怀天下、心系众生,关心的不是个人之名闻利养,而是如何找到方法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化解冲突,解民众于倒悬。正是老和尚承传圣贤之道以济世安民的使命感,使自己得到老师的格外器重。果然,他奉行章嘉大师的教诲,一生学释迦佛、走释迦路。以讲经说法做为自己的本业,把佛教带回到佛陀教育的正路;他从李老师手中接过《无量寿经》,不负师恩,通过不断讲习,把它弘遍全球、普利群蒙。老和尚在弘扬大经的道路,虽然经历千辛万苦,屡遭诽谤中伤,但却初衷不改,丝毫未曾动摇弘扬正法的决心,就是因为他对老师有坚定的信心,念念不曾忘记老师的嘱托,“舍此身心奉佛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可以说,正因为老和尚对恩师及本师释迦牟尼佛具足至诚恭敬之心,才使得他在求法的道上孜孜不倦,在弘法的路上矢志不渝!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谓“人师”,乃德行才识皆卓越者,可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必在朝、在位。在人类历史中,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等,但是真正的人师却如珍如瑞。因为他们无论在诚意、正心的修养上,还是在平治天下的智慧上,都堪为学人表率,足为后世取法。正是他们表里如一地为人演说圣贤之道,才令无数人重拾对圣贤教诲的信心,使圣贤文化薪火不灭、代代承传!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有赖于行道之师而光大。孟子尊孔子,“虽未得为孔子之徒也”,却“私淑诸人”以求其教诲,学为“亚圣”而超于孔子门生。其原因只为“至诚”二字。所以“至诚如神”,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见,对老师的尊重即是对圣贤之道的尊重,更是传承圣贤学问所必须。

  三、尊师与治国

  《论语》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同理,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师重道,就必须自己率先垂范。古代圣王都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氏春秋》)

  汉明帝就是一位尊师的典范。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明帝为太子时,曾向桓荣学习《尚书》,在他做皇帝后,仍以学生身份自居。汉明帝造访太常府时,以师生之礼与桓荣相见,并设几杖,召集百官和桓荣的弟子数百人一起向桓荣行弟子礼,并由他亲自执礼,带头听受老师讲学。老师每有不适,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而专门负责皇帝膳食和医疗的官员都络绎不绝地去服侍桓荣。明帝还亲自到老师家询问病情,进入老师所居住的街巷就下车步行,手捧经书走到老师跟前,轻抚老师垂泪哭泣。他还送与老师床具、衣物等用品,让老师更舒适地休养,久久不忍离去。从此以后,文武官员来探病,再不敢到门口才下车,而且都在桓荣床前下拜。桓荣去世,汉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并把老师安葬在尊贵的位置。可能正是由于汉明帝如此尊师重道,才感得佛法于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而唐太宗之所以在隋末抗战后短期内就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天下太平,万国来朝,与他尊师重道并赐予皇子、诸王们学习《群书治要》密不可分。清朝“康乾盛世”的缔造,更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设立了礼请儒、释、道大德为“国师”、坚持讲经教学的制度相关。反之,唐朝之所以衰于唐玄宗、清朝之所以亡于慈禧太后,都是因为圣教的废弛、对师道的轻忽。

  天子之所以应尊师重道,因为天子的职责是践行圣道,而老师的职责是传承圣道。天子唯有从师而学,才能修德明道进而平治天下。纵观中国千年历史的兴衰,可以发现:凡是尊师重道的时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盛世出现的时期;凡是轻师贱道的时期都是王朝走向衰败和灭亡的转折点。正如《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

  在古代“天子之命,悬于太子”,能否尽早太子选择明师教导,决定着国家的安危。这说明,国家是否有真正的后继人才,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好老师的教导。所谓“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淮南子》中记载:“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

  四、尊师与平天下

  “非圣人者无法”,由于西方人本主义的泛滥,东方疏离了孔孟、释迦,西方宣布上帝死了。结果,人们抛弃了伦理道德的标准,变得唯我独尊、为所欲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盛行;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思想吞食着人之本性;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核武器的发明,更使世界成为全球核战争的潜在战场,整个人类都处在巨大威胁之下而惶惶不安。

在国际社会,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世界和平问题,但多年来莫衷一是,甚至对此丧失了信心。而深谙儒释道精神的上净下空老和尚以超群的眼光,洞察到未来世界人类和平的出路所在:唯有国家与国家、政党与政党、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世界和平才可以实现。而在四种关系当中,应从宗  教团结开始努力,如果宗教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则会影响族群、政党;进而影响国家。宗教团结靠什么落实?靠振兴师道。如果每个宗教都能够效法创教先圣的行谊,宣讲创教本师的教诲,使宗  教回归到教育的本来面目,就是对耶稣、佛陀、穆罕默德乃至一切圣人真正的尊重。

佛陀教导人以平等心礼敬一切人、事、物,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帝教导人凡事谦虚、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真主安拉教导人们:只有一种道德规范就是源于忘我、行善的博爱法则。这些教诲均以“仁慈”、“博爱”为核心,说明各个宗教的本质精神是相通的。上净下空老和尚先后在新加坡、澳洲团结各大宗教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宗教是可以团结的。

  如今,在发挥宗教的作用方面,习主席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准,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

” 如何坚持宗教教育的中国化方向?在汉语的解释中,“宗教”的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坚持中国化方向就是要让宗教回归圣贤教育的本质。如何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就是要引导宗教徒落实宗教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因为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为何要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因为如果宗教不能回归教育,不能讲清楚宗教典籍,就很容易变成迷信,被极端组织所利用,进而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就是鼓励宗教界人士讲解自己所学的经典,教化人民。如何引导宗教?就是让宗教回归教育、互相学习、彼此团结,唯有如此,宗教才能为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作出真实的贡献。

  人类如何在未来世界中生存的延续?这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把人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中国。早在二十世纪七〇年代,他就指出:“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忠,恕”,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真诚,慈悲”。而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都必须靠师道的恢复,才能承传并发扬光大。

  如今,愈多愈多的志士仁人达成共识,“庄敬日强,安肆日偷”,人类要想延续,就必须对自以为是、恣意妄为的价值观痛加反思,并重振师道尊严,以谦卑的心态仰承古圣先贤的智慧,如此方可真正实现二十一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师道,背后承载的是千年万世的圣贤智慧。尊师,就是尊重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就佛法而言,尊师重道,就是尊重当人自性。唯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回归纯净纯善的本性,把扭曲的人性导归正途,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化解当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把世界带向一个安定和平的未来。重振师道,无疑乃当今之要务;师道之隆,必须为天下之福祉!

净空老法师点评:

我们听了刘老师的报告,深深的感触到,这一篇报告非常有价值!传统文化能不能复兴、能不能起作用,她给我们说出来了,关键就在师道能不能受到普遍的尊重。

我记得六十四年前,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就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六十四年前的学校),普遍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先生不像先生”是客气话,“学生不像学生”是老实话、是真话。先生为什么不像先生?先生不好好的教了。为什么不认真去教学?因为学生不想学,教了是白教,没用处。这个话如果当年他不说出来,我们没想到,果然是真的。而且往后的这些年,不但在中国,好像全球化了,跟着科学一样进步,全球化。我在国外的时间多,国外的学校这个“尊师重道”的问题比中国还严重。我也跟学校有缘分,也在学校上了几堂课,老教授们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去讲课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十五分钟之后,学生心就不在了,心不在焉。我不相信,进了课堂果然如此,十分钟之后你就看他,注意力不在教室了,在窗外。所以我们深深想到方老师的话,这怎么教?

那么学生为什么去念大学?为了文凭,将来在社会上好找一份好工作,目的在此地。上大学不必再竞争了,所以他学习的心理变了,小学、中学认真学习,为了考学校,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大学则不需要了。对老师真的不尊重,中国还比较少见。老师在讲堂上课,学生坐在椅子上,两个腿翘在桌子上在听课,这常有的。那种态度你看到心里真难过,老师这个课怎么能讲得下去。我走进教室看了这个样子,看了二、三次以后,我再不进教室了。我倒非常乐意跟教授们举行座谈会,这我很欢喜的。大家提出一些问题,我们来研究讨论,真欢喜。

所以师道怎么复兴?这个事情真难,为什么?“尊师重道”是父母教的。什么时候教?小孩还不会说话就教。首先是教他孝顺父母,他的父母,父母还在,就是祖父母,做儿女对父母有没有尽到孝。所以“教孝”不是言语说的,是从小做给孩子看的。孩子还不会说话、还不会走路,他睁开眼睛会看,他的耳朵会听,已经在观摩,已经在学习,看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爸爸妈妈那么样尊重,他就学会了。你会拜爸爸妈妈,小孩就会拜你,他学会了,身教,不是言教。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对老师这点尊重实在讲,这一生当中真的得利益,要不然遇到老师不会教我。这从小学的,我们家乡也沾了一点光,桐城派的,明、清两代讲到学术大家都提桐城派,我们住在桐城派范围之内。桐城派是什么?桐城、庐江、舒城这三个县市,三个县都是小县分,县城距离大概就是五十华里,不足三十公里,所以很近。这个地区读书的风气很盛,乡下很多私塾,我们从小第一次上私塾,大概就是五、六岁,六岁的样子,去拜老师,行拜师礼,就是这个概念让我们一生不能磨灭。

私塾设立在祠堂,是我亲戚的一个祠堂,我们自己家的祠堂在城里面,我们住在乡下,是我姑妈他们家的祠堂。拜老师那一天,父亲送我去上学,带了供养老师的礼物,这一天有新的学生上学,所以老的学生,学生程度不整齐的,年龄不一样的,大的有十五、六岁,小的还有比我更小的。老师把香案设好了,当中礼堂里面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 这几个字我都认识了,这是父亲教的,都认识。老师站在右边,同学两边排了个小队,我父亲带着我,他在前面,我在后面,向孔老夫子的神位、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节(这在抗战之前)。拜完之后,我父亲请老师上座,老师的位子倚在夫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然后再向同学行个见面礼。这个给我印象太深刻了。

一生懂得尊师,不是我的老师,听说这个人是教书的、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在学校教学的,我们对他那个恭敬心就生起来,无论他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听到是从事教育都格外尊重,这么学来的,这样教会的,现在没有了。现在这个社会,家长对老师没有恭敬心,所以师生关系没有了。从前师生师徒如父子,你看家长这样恭敬,把儿女交给你,老师要不认真教,怎么对得起人家父母?!如果是大家族,私塾是自己办的,儿孙满堂,这个就是家族学校,谁代表家族行拜师礼?大概都是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年岁太大了,行动不方便,由曾祖父母来代表,曾祖父母也七、八十岁了,这么隆重。所以老师要尽责任,要尽不到责任,怎么对得起人家家族?!家族是永远关心你。

所以老师把学生看得第一重要,自己儿女没出息没关系,只要把学生教好了,学生对待他的儿女,跟对待老师的儿女,像亲兄弟一样,一生要照顾,报老师的恩。他的儿女有缺乏、有困难的时候,一定尽全心全力帮助,所以他做老师的人心安,将来自己的儿女有人照顾、有学生照顾,学生的家族都会照顾,他全心全力用在教学上。不但是言教,他要身教,他要做出来给我们看,学生才能体会到,如果你教学生做,自己没有做到,学生不相信。

现在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师道没有了,师没有了。师为什么没有了?学生没有了。学生怎么没有了?学生的家长没有了。家长不懂得尊师重道,甚至于有一些家长,有地位、有财富的,对老师很轻慢。老师为什么要教?还不为了生活,不得已,他能认真教你吗?认真教你,要是你小孩做错事情处分了,回头还来告状,还要求学校把你辞职,你说这个老师怎么教法?!这个是社会严重问题,这是国家的事情,国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主管教育的这些官员没有注意到。

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什么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学为先。真的,在中国每个朝代,从上古,你去看历史,一直到满清,都是把教学摆在第一,也就是说政权建立了、稳固了,怎样把人民教好,社会才会安定,天下才会太平。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动乱?没有教。你怎么能怪人?!没教。

  这篇文章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你要是去好好去读,你会感觉到非常重要。只要把这桩事情做好,这社会上许许多多问题自然就化解了,不需要操心,这叫从根本下手。我们要懂得,我们要重视,我们了解环境。今天学生家长不重视,甚至家长根本瞧不起,既然送来了,我们还要非常认真教导他,我们是为国家、是为民族、是为世界和平,不去计较这小节,他的父母已经成年了,不好教了。

  我们以前跟李老师,李老师告诉过我,四十岁以上的对他都要尊重,他有过失不要批评,给他留面子,不要叫他难堪,尊重他,让他慢慢自己去想,想通了他会忏悔、他会改过。你要去批评他,你要去教训他,他不服,他不能接受,他感觉到没面子,这就结冤仇了、就错了。老师那么大的年岁,八九十岁,你看,四十以下的,还是小孩,儿孙辈,可以说说;四十以上的不可以。他提醒我们。我们看他老人家一生,确实他是这么做法,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教育。

 
最后编辑:
「 孝是孩子的护身符——胡小林老师的孝亲故事」(详见视频有声书)



净空老法师点评:

胡小林的孝亲故事非常感动人,这是他中年的时候遇到佛法,看到《弟子规》,把一生过去习气、毛病认真的改过来。公司的管理,放弃以前这些观念跟方法,完全用《弟子规》来管理公司,跟员工说明,凡是《弟子规》上所说的都是对的,不必问我,我都赞成,凡是与《弟子规》违背的都是错的,我做也是错的,所以他的改革成功了。

过去的时候对公司很操心,以后公司他告诉我,每天上班大概一个多小时就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时间都在学传统文化,都在读佛经。他的口才很好,领悟力很强,讲经教学,非常得到听众的欢喜尊重,没有人不喜欢听他讲经教学,所以每一次到这边来看我,我也不放过他,让他在摄影棚里头录几片光碟留下来,所以我们这里有他讲经教学光碟流通。

这个根从哪里来的?从孝道来的,孝是中国文化的根,敬是中国文化的本,孝敬两个字他完全落实了。以孝敬的心态,不但对长辈,对朋友、对家人,乃至于对客户,几乎是像《弟子规》上所说「凡是人 皆须爱」。他的事业意想不到的成功,不管了,反而人人都能尽责,员工对他佩服敬仰,尊重他,他对待员工非常厚道,照顾无微不至,员工把他当作大家长,这个事业做成功了。

我们都希望企业能学佛,能学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古圣先贤所传的这套方法智慧,这里头有伦理有道德,带到企业管理里面去,中国传统文化慢慢地传遍全国,传遍全世界,这不仅仅是中国梦,是今天全世界人的梦想。希望我们同学认真努力,这篇东西非常有价值,很感动人。
 
最后编辑:

尊师重道,知恩报恩——缅怀三位恩师德教


  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年轻时,曾亲近过三位老师:方东美教授、章嘉大师和李炳南老居士。三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其影响极其深远,时至今日,净师所到之处,於讲经的摄影棚中,悉皆供奉老师照片,每日讲经前后,均至诚恭敬礼拜,感念师恩。今值此祭祖法会之期,共同缅怀净师的三位恩师,以励学人。

  一、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方东美教授

  方东美先生是净师的第一位老师。先生名德怀,字珣,长号东美,一八九九年生於安徽,自幼早孤,赖兄长抚育成人。身为安徽桐城派方苞先生的后人,方先生家学底蕴深厚,十八岁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后至美国留学,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受罗素演讲的启发,研究柏格森生命哲学,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直至学成归国任教。

  一九一八年方先生担任《少年中国》主编,体现出他对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的关心。他深信世界的问题要用中国式的智慧才能获得解决;他对中国历程慧观的整理和发挥,就是对人类、对世界的绝大贡献。一九三六年,蒋先生拜比自己小十二岁的方东美为师,学习哲学。方先生执教中央大学时,定期到歌乐山为蒋先生讲课,内容包括《易经》、王阳明哲学、黑格尔及辩证法等。

  一九三七年四月,在抗战爆发前夕、民族危难之际,方东美先生应教育部之邀,对全国青年发表名为「中国人生哲学」的演讲,希望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鼓舞青年学子:「有谁敢说,中国人不是最哲学的民族?更有谁敢说,中国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患难不能发挥(中国)哲学的精神以求解除!」这段精彩演讲对於鼓舞士气、振奋民心具有很大的影响。

  方先生的爱国精神与哲学品德,深深吸引了二十六岁的上净下空法师。由於饱受年少战乱失学之苦,净师到台湾之后,更加的勤勉好学,奋发向上,不揣冒昧,向同乡的长者方东美教授写信,并附上「哲理蠡测」一文,请求能够到学校旁听老师课程。方先生覆函约他见面,对此文高度赞叹。这篇初中毕业的年轻人所写的文章,台湾大学的学生都写不出来!

  谈及至学校听课事宜,方先生说: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会大失所望!乍听之下,彷佛是婉言谢绝,净师的表情很沮丧。大约静默了五分钟,方先生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到我家来,我为你上两小时课。於是这堂别具一格的哲学课程,就是在方先生家客厅的小圆桌上,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样教出来的。面对一位具足真诚恭敬心的年轻人,这位知名的大哲学家倾其所能,尽心教导。

  当讲到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时,方先生提出,《华严》哲学是佛教概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科书。并且说:佛是大哲,佛是圣哲;佛经是高等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此言出自这位大哲学家之口,净师聆听之下、惊叹不已,由此进入佛门,开始学佛、读诵佛经。尔后净师学佛出家,唯有方东美先生一人赞成,说:你的路走对了!(图一:上净下空老法师与恩师——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

  方东美先生曾经在公开场合谈及他的哲学灵感,是来自於佛学的启示。那是在一九六四年,方先生出席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哲学家会议,在答记者问时曾说:我的哲学品格,在儒家的家学传统中形成;我的哲学禀性,受到道家精神的陶冶;我的哲学灵感,来自佛学的启示;我的哲学方法,则经由西方哲学训练而来。采访者惊讶不已,问说:敢问其如何可能?方先生答:乃事实耳!这段令后人津津乐道的答问,精练的概括出方先生的人文思想与治学品格。

  晚年方教授在台湾大学博士班开「隋唐佛学」、「大乘佛学」课程;后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课程。最终他本人也在广钦老和尚座下求受皈依,成为佛门弟子,其言行对於佛教具有深远影响。禀承恩师德范,净师数十年来宣讲《华严经》,将佛法导归正信,并在讲席中经常谈到,佛法是高等哲学、高等科学。这些理念都与方先生的教诲一脉相承。

  毕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的方先生,从民国十三年始,相继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大学任教,直到民国六十二年,以七十四岁高龄退休为止,其间五十年如一日,没有离开过讲台。一九七二年,方先生在告别杏坛的晚会上,大声疾呼政府要重视教育,不可吝啬教育投资;他还说:我的孩子没有继承我的学术生命,我只有「心智上的后裔」。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智慧和道统的承传。相形而言,净师禀承师志,亦是毕生以教学为先导,学佛六十四年,讲经弘法五十七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於近代佛教史上可谓无出其右者。(图二:毕生从事於教育事业的方东美先生对上净下空老法师影响至深。)

  净师在讲席中常回忆起,有一次在方先生家中,遇到三位教育部官员,特地前来请教如何复兴中国文化?方老师非常严肃,沉默了五分钟,然后说:有。什么办法?第一、电视台关闭,第二、所有广播电台关闭,第三、报纸杂志停刊。官员们面面相觑:这个不行,这做不到。然后方老师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只要有这些东西存在,喊复兴中国文化只是口号而已!此言值得深思。官员们又问: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即使是强大的罗马一千年也灭亡了。美国将来灭亡,第一因素是什么?方先生毫无疑虑的说:电视。换言之,社会的动乱是什么造成的?是电视和电脑教出来的,无论是大人、孩子,每日不断接受电视、电脑,杀盗淫妄的负面教育,造成心灵严重污染。这不仅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也是世间大灾难的根源。从另一方面来说,方先生讲,如此之好的高科技工具,可惜我们不会利用它。如果用这些工具,真正发扬中国传统教学,则全社会只要半年就安定,一年和平就现前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净师数十年来,首倡视听教学,后利用网路、卫星,向全球宣扬佛陀教育,其高瞻远瞩,实是源自於恩师方东美先生的真知灼见。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於桐城方家的方先生,自幼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此坚固信念,在柏格森和怀特海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中找到共鸣、得到强化,因而一生致力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赞叹汉字文言文,且对胡适严厉批评。方先生的这一思想,在《方东美先生演讲集》之「漫谈文化问题」中有所体现。在此演讲中,方先生引述对东方文化推崇备至的德国哲学家凯塞林的观点:「他以为中国与印度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智慧之所在。尤其中国的文字最值得赞扬。它不仅象形、象声,而且象意。在这种文化本身,便蕴藏著对人生伟大的理想。中国文字最能运载精神文化的奥义,它好像是一种含意深刻的艺术品,高标在摩天的层楼上。平地视之殊难尽其超妙,非提神仰望不足以语其崇高。像这样的文化,可以说是品德文化。生活在这种文化中人,必须有高深的修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义与优美。他说世界上的智慧都来自东方,由於东方崇高文化的陶熔,所以历代不断的产生哲人和圣人。」

  时至今日,净师积极倡导恢复汉学,力倡年轻人学习汉字、文言文,其中的根源,是否也是来自恩师方先生潜移默化的薰陶与启示?对於老师的教导,净师终身感恩戴德。一九七七年,方东美教授逝世,净师照顾师母高芙初教授的生活,直至终老。后又在老师的故乡安徽设立东美先生奖学金,协助文哲学子出国深造,以兹纪念,亦是报恩。后又捐赠二百万人民币,於安徽大学成立「方东美先生研究所」,以纪念老师,不忘老师之恩。

  二、看得破放得下——章嘉大师

  (图三:蒙藏委员会印赠的章嘉大师法像)
  章嘉呼图克图是藏传佛教的四大喇嘛之一,是内蒙古地区最高的宗教领袖,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与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并称为蒙古两大活佛,至今共转十九世。章嘉大师是清朝康雍干三代帝王的国师。在雍和宫的四面碑上,镌刻著乾隆皇帝御制的《喇嘛说》:「我朝惟康熙年间只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康熙四十五年(一七O六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国师;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加授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乾隆时代承此德政,对章嘉大师也是极其尊重和礼遇。(图四:(右图)章嘉呼图克图被视为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左图)雍和宫内的乾隆御制喇嘛说碑,四面分别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喇嘛说》。)

  十九世章嘉呼图克图是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佛的启蒙老师。净师二十六岁时,刚接触佛法一个月,就承蒙邻居敏孟经亲王介绍他认识章嘉大师。此后大师每星期天为其授课一至二小时,三年的教诲,奠定日后修学根基,其恩德令人永志不忘。

  净师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师,请教佛法从什么地方入门?老人家教导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后再请教:从哪里下手?大师答:「布施。」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智慧,此二者是相辅相成。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净师尽其一生奉行不辍,足见其老实、听话、真干的尊师德范。净师学佛时,章嘉大师曾教导他:「真正发心学佛、弘法利生,你的一生自然有佛菩萨照顾,什么都不要操心。」老师的教导奠定了净师一生的学佛准则,把一切都交给佛菩萨,从不为自身著想,念念所想的都是弘扬佛法、帮助苦难众生。他心系苍生,致力於宗教团结、世界和平,而自己的一生,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全都是佛菩萨最好的安排;且在每次的顺、逆境缘中都不断提升境界、增长智慧,走出了一条独步环宇的弘法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章嘉大师对学生爱护备至,三年之中,如果上课上得比较晚,中午大师就会请学生吃饭;如果有一、二次没有去上课,他就会找人去看净师,问他为什么没去?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原因?如此关心,让学生感动备至,更加尊重和敬爱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师教导净师读《释迦谱》、《释迦方志》,真正认识世尊,并勉其出家弘法。大师所教导的「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戒律很重要」、「佛法是知难行易」,凡此种种诸多教诫,对净师一生影响至深。
  在章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时,净师率四众同学敬挽:「初入佛门承师教诲,看破放下五六年,乃知此是契入华严不二法门;长时薰修终赖护持,切磋琢磨三十载,立定根基自行化他一道清净。」这是净师承师教诲、力行不懈的绝佳注解。(图五:上净下空老法师为章嘉大师示寂五十周年纪念题字「源远流长」,并亲撰挽联。)

  三、至诚感通——李炳南老居士

  净师的第三位恩师是雪庐李炳南老居士。净师在李老师会下学习经教十年,师示以「至诚感通」,使其受用终身。

  传记记载,李炳南老居士,名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号德明,山东济南人,生於一八九O年庚寅腊月七日。自幼聪颖好学,精通诸经子史、岐黄之术。民国九年,出任莒县典狱长。时南昌梅光羲大士於济南大明湖畔开设佛学讲座,讲授法相唯识,李老师每次都去聆听教法,且深受梅大士赞赏。后来他在《相宗纲要》序文中曾谈及:「余业师南昌孝廉,撷云梅光羲大士,於逊清之际为秋官,皈佛治法相学,其精邃冠群伦,凡相宗学者皆崇之。」(图六: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法相唯识,亲近梅光羲大士。)

  民国年间,印光法师在苏州创办弘化社,李老师非常仰慕印祖,通信皈依於印祖会下,印祖赐法号德明,后专诚到苏州报国寺拜谒印光法师,师在观中接见,勉励有加,为其开示终日。日后李老师继承印祖法脉,毕生弘扬净土,其师承正是源自於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

  民国时期,李老师曾介绍他人皈依印祖,印祖回信嘱咐加紧念佛,并说:「当前人心太坏,是大乱之兆,好人坏人,统统不免劫难,不过好人去处不同。」怎料印祖一语成谶,果於一九三七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国难方殷。一九四O年,李老师又介绍人皈依印祖,大师回函自述自己朝不保夕,并劝勉说:「当此大劫,宜劝大家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否则后来之苦,比此更甚。以人心愈趋愈恶,杀人之法愈趋愈妙,则成人间地狱矣!」后果一一应验,而印祖也在此年十一月初四示寂生西。(图七:印祖曰,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死」字。)

  民国二十三年,李老师参与纂修莒县县志,三年后应聘入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主任秘书,民国三十八年只身随奉祀官到台湾。后於台中相继成立佛教莲社及慈光图书馆,讲经说法,度化众生。

  一九五八年,上净下空老法师到台中追随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时年三十二岁。由於净师是外地人,因此求学的心态与当地人完全不同,真正是感到机会难逢,孜孜向学,分秒必争,为常人所不及。净师在台中住了十五个月后就出家了,「我出家的时候,我知道老师心里很难过,那个时候没有汽车,交通工具是三轮车,老师自己没有三轮车,送我到火车站,叫了一辆三轮车,叫我跟他坐在一起,他送我到车站,我都看他流眼泪。」净师离开台中到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后来同学告诉他,老师讲经的时候骂人了:「你们十年什么都没学到,学到的人走了!」同学们都知道说的是净师,所以就跑到台北去问:「你学到了些什么?」实际上,老师并没有单独教他,之所以教学成效不同,是在於心态不一样。

  净师在台中没有根、没有家,感到机会难得,所以分秒必争,住一天是一天的福报,非常珍惜;而且对老师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恭敬,觉得老师句句话都是为我讲的,完全接受。家住台中的同学觉得时间充裕,且自认是老修行,对老师是表面上恭敬,因此就懒散懈怠,修学的成效就差距很大。因此,对老师一定要百分之百的真诚恭敬,才能学有所成,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图八:上净下空老法师与恩师李炳南老居士师徒如父子般的师生之情,源於老法师具足至诚恭敬之心求学向道。)

  最初,净师是在朱镜宙老居士和忏云法师的介绍下,认识李炳南老居士的。尔后在台中求学十年,李老师劝他学净土,并说他只能教他五年。最初见面李老师提出约法三章的条件,若能接受,就收为学生;不能接受,他不肯收。第一、你过去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日起跟著我从头学起。第二、你所看过的那些经论,无论世间出世间法,我一概不承认。第三、从今天起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教学,其他的高僧大德到台中来,各处讲演,你不能去听。这三条能接受,就到我这来,不能接受,你另找高明。净师想了一下就接受了,之后李老师说:我这三条是有期限的。多久?五年,五年之内一定要遵守。净师就遵守这三条,真是一切放下。过了三、四年之后,李老师说:五年之后我再给你介绍个老师,印光大师。这是他的老师,已经圆寂了,所幸《文钞》还在,天天读《文钞》,天天依教修行,就是印光大师的弟子。

  净师於台中求学期间,李老师勉其发心上台讲经说法,并说,弘法者必须通达世出世间法,才能够契理契机,弘法利生。如何通达?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世法《四库》一千五百册,一生都读不完,怎么办?李老师勉励学生要至诚感通,以真诚心感动佛菩萨,真诚到极处,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以智慧加持,才能够把经典讲得契理契机,全都靠感应。时至今日,净师讲经说法,辩才无碍,无不是得力於恩师「至诚感通」的教诲。(图九:雪庐李炳南老居士德相)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李老师安详往生,世寿九十七岁。临走的前一天下午,老人家语重心长的对身边的学生说:「世界乱了,佛菩萨、神仙下凡来也救不了,你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遗言,和印光大师当年给他的回函所示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上净下空老法师早年学佛得遇三位当代的大善知识,奠定学佛基础,及弘法利生的根基,净师对三位恩师感恩戴德,终身不忘,这种师资道合、水乳交融的师生之谊,可谓是难能可贵、稀有难逢。

  今日世界,人心不古,师道不存,皆是缺乏真诚恭敬之心所致,即「学生不像学生」,因此,德行学问无由长进,其来有自。由此唯当迷途知返,克勤惕励,力行弟子之职,恢复师道尊严,如此,才能够在世出世间圣贤学问中扎下根基,我等学人可不勉乎?

净空老法师点评

   这一篇文章,我看了感触很深,跟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昨天一样。从印光法师那个时候起,说「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有大灾难」,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战争发生了,这是印光法师所说的灾难,真的兑现了。人民生活很辛苦,抗战八年我们亲身遭遇的,我们虽然是小孩,十几岁,也懂事了,亲眼看到这一场战争。这些年来,李老师也常常说,尤其是往生前一天下午,最后给同学们讲话的,告诉大家:「世界乱了,灾难来了,你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留给我们,这是他最后的遗言。我们同学很多,几个人听懂了这句话?不多。为什么?真正听懂这句话,就要万缘放下,好好念佛,时时刻刻想到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听懂了,这个世间不值得留恋。

  我回想到自己这一生,从遇到佛法之后,就是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佛法是他老人家介绍给我的。所以我们的缘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是看到佛法,有仰慕之心而进门的,我不是的,我是从哲学,老师给我介绍,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这样入门的。以前从来没有听人说过,所以心目当中都认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那时候我们对宗教很冷淡,也很无知,也不愿意去碰它,迷信碰它干什么。方老师这一说明之后,我们才知道这里头有大学问。我就很留意,老师是不是真的在学佛?如果他说的跟做的不一致,我们的信心生不起来。因为我上课是在他家里,客厅跟书房是对面,所以我总是想看看,他书房的书桌上有没有放佛经。我每个星期都去,我都很留意这一著,他有没有摆上佛经?真的,以后才晓得,他说这话不是假的。
  我向他请教,你的佛经哲学跟谁学的?他告诉我,那个时候在抗战时期,他在四川成都中央大学教书,有一段时间他生病,朋友给他介绍,到峨嵋山去养病。他就在峨嵋山住了一段时期,二、三个月,身体养好之后才回到学校。在山上,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一般典籍统统没有,只有佛经,所以拿佛经来消遣,打发光阴。他愈看愈有兴趣,愈看愈深入,就欲罢不能。这也是我们能理解的,他国学的基础好,心地清净,他的佛法是无师自通的。

  我跟他学的时候,他特别介绍给我的《华严》,要我认真去学习清凉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这是《华严》两种最好的注解。我也非常喜欢,出家之后第一部找到的书,那时候有人供养,供养我钱不要,我说你们替我买书。买什么书?《华严经疏钞》。那时候是线装本,古装的线装本,一套四十册,分量很大,也是两函。我们得到这个书如获至宝。

  在台中后半段时期,我在那边就熟了,跟同学、工作人员,还有老师身边的护法都熟了。老师在那边教学的活动,我们是全程参加,几乎一堂课都不缺,常随众,他到哪里去讲演,我们都跟著一道去的,而且我们的位子一定是第一排当中,还有优待的。我们就商量,老师年岁大了,要找他讲一部大经,经不讲完总不能走。我们就有这么个念头,八个人,我们签名写了一封启请的函,启请李老师讲《华严经》。他接受了。因为他讲经,一个星期只有一天,星期三,固定的,他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几乎没有休息,每一个星期三他一定在那边讲经。

  《华严》讲了好几年,用的这个本子,是我从香港找到的线装书。先找到一套,以后又找到一套,找到两套,我那一套就送给老师,自己留了一套。这一套自己舍不得看,怕把书看坏了,我们也喜欢在书本上写字,所以我就把这个书交给书店印刷,印了一千套。我就用印的这个本子,用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多,所以写的一些笔记都写在经本上。这套书还在。那个时候,我讲经就用这本书,笔记就写在旁边。愈学愈欢喜,相信净土,也是讲《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这个经是《四十华严》,这些书我统统都找到了,在这里看到文殊、普贤都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我们才真正明了这部经的好处。

  善财是文殊得意的门生,他学什么?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专修念佛法门。般舟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也叫佛立三昧,九十天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动,不能坐著,不能躺下来睡觉。很辛苦,要很好的体力,九十天一期,专修念佛法门,克期求证。古人是真干,不折不扣。我这一生也遇到两个修般舟三昧的,那不是真的,他在关房里修,门一关,他睡大觉谁知道?我不相信他真的修般舟三昧。但是我们也不必把他说穿,反正做个样子也好,让大家知道,净宗还有这种修法。年轻有体力是可以,年岁大了就没办法修这个法门。

  净宗实在是无比的殊胜,尤其是我们在中年的时候,遇到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前清彭际清居士说这个本子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古大德有这个看法的人很多,大家都承认,一而三,三而一,内容完全是平等、圆满的,没有欠缺。但是文字有简略不同,《华严》说得详细;《无量寿经》说得简洁,只详细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对於两土说得很多,我们自己要细心去体会;小本《弥陀经》分量少,便於做为课诵用,早晚课念《阿弥陀经》、念佛就很好,特别便利於在家同学。

  这些年来,我们对这部经讲了十几遍,最早我在国外开始讲这个经,时间不长,这一部经下来大概一百多个小时,受用确实是很多。认识黄念祖老居士之后,他老人家把他的注解,《大经解》,那还是未定稿,给我。他这个稿本完成之后,大概印了几十本,油印的。他非常谦虚,请这些大德们批评指教,这个用处的。我最初拿的本子是这个本子,他只有一套带到美国去,我们认识在美国认识的,我看到就非常欢喜。我过去讲这个本子,是用李老师的眉注,眉注印得很多,大家都看到了。

  这个注解注得详细,夏老是会集,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念老的注解也是会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的注疏。这么多的参考资料,我到北京去看到,我是亲眼看到的,他这些参考资料就堆在他小房间,小房间一张床铺、一张桌子,在书架上堆满了。真难得,这都是佛力加持,这书到哪里找?找不到,他怎么找到这么多!当时我就跟他开玩笑,这是三宝加持你,佛菩萨给你送来的。他说一点也没错!到哪里找到。所以这个注解正知正见。

  莲公会集的,真经,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的文字,没有改动一个字。会集不免有改动,这个现象是很普遍,自古以来就有。会集从什么时候开始?佛经传到中国翻译的时候就开始了。大家都晓得,第一本翻译的是什么经?《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会集的,佛没有讲过《四十二章经》,就在佛所讲的经论当中节录一段一段的,就是节录下来,这就是会集。那是便於中国人学习,佛法刚到,像我们现在讲编《36O》,就这个意思,方便学习。

  所以老师,我这三个老师都告诉我,没有学生,不是老师不愿意教,老师很愿意教,没学生了。要什么样的学生?至少要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真诚,第二个恭敬。如果没有真诚、没有恭敬就没法子学,当然还要有个清净心,能够具足这三样,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你就能学到东西,老师会真教你。没有这三个,老师想教,费尽心血也教不出来,为什么?你不能接受,问题在这里。

  所以今天,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再希望恢复起来,怎么做法?头一个把尊师重道做出来。老师在,大家看得到,我们跟老师关系是不断的,有时间一定去看老师,我们做到对老师的关怀、照顾。方老师过世之后,晚年师母生病,我照顾她,尽一点孝心。她有三个小孩都在美国,美国那个时候都在读书,回来不容易。她的大儿子到这里来看过我,在这住了一个星期,天华,去年过世的,大概小我三岁,也都八十多岁,不容易。师徒如父子,他的儿女跟我们就是亲兄弟的关系,哪有不照顾的道理?老师过世之后,我们的讲堂、教室、课堂,我都把老师照片挂起来,每一堂课我们都不忘记老师,给老师回向。这是教什么?这是教真正想学的,要有这样的心态。不是老师不教,贡高我慢,轻慢老师,轻慢所学的课程,都不尊敬,这没法子教。

  我常常跟大家讲,我都是讲真实话,古人对老师那种恭敬,真诚恭敬,至少要七、八十分才及格,老师才教你。我这三个老师教我,我有一点真诚恭敬,有多少?我自己给自己打分数,三十分,不及格。要在过去那个时代,老师不收我的,我不及格。但是在今天学校这些学生,大概他们对老师的恭敬,也不过就三分、五分,我这三十分就很难得了,所以我还被收留了。这是真的,确实如此。我们今天找一个学生,真正有三十分恭敬心的,就找不到了,你说多难。真诚、清净、恭敬要没有,这个道会断绝,这个太可怕了。所以我们今天说要做影响众,影响什么?做出样子来要叫人看到,孝养父母,尊师重道,能把这个教好,后面就有人了。有人,就会有佛菩萨化身来教他,这个道统能继续下去。我们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我们对不起祖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

  我们今天在表演,每一堂课都在表演,表演什么?表演师道,表演孝道。一生,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标准,真正学道,要做到一生愿意过贫苦淡泊的生活,不求富裕。现在人你看,现在人都要钱。我们不要这个东西,我们只要吃得饱,什么都好吃,没有挑剔;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了。我天天希望什么?天天希望阿弥陀佛带我走,我们对这里没有留恋,给人做好榜样,一定要把净业三福做到,六和敬做到,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说我们多快乐,法喜充满。真的要能放下,放不下不行,受害的是自己,不是别人。释迦牟尼佛做出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记住,时时刻刻不能忘记。

  这一生当中不跟人结怨,有怨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怎样化解?真诚、恭敬能化解,我们关心他,我们照顾他。他毁谤我,我赞叹他,我感恩他,为什么?他的毁谤我听到了,我感谢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有,我就改过,他提醒我,我感恩;没有的话,也提醒我,不能有这样的过失,所以都是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师,三人是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一个我,三个,两个都是我的老师,善的教我,恶的做榜样让我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过失,统统是老师,怎么不感恩?所以不能跟人结怨,不能跟人对立。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过失?都是我没有放下,我的利益没有放下,换句话说,就是贪瞋痴慢疑没有放下。这个东西放下就没事了,人跟人很好相处。

  不但我们自己宗教要赞叹,我第二次到日本,第一次跟第二次隔的时间很久,差不多已经隔十年。第二次到日本,日本那边有净土宗的道场,邀我去访问,我去了十天。我在去之前,它有十三个宗派,净土宗的他们有派,我们每一家送一套《大藏经》,我记得我送了三十套,就是三十个道场。所以我一到日本那天晚上,他们请我吃饭,欢迎我,都是净土宗各个道场的领导人。吃完饭之后有人告诉我,他说法师,真难得,你们今天的活动会写到日本佛教史。我说哪有这么大的好事?他说你不知道,这些人平常不见面的,你来了他们才见面。我才想明白,我来是什么?都是送《大藏经》,送礼,他们来聚会,我心里明白了。我说我十天访问完了之后,我回请,请他们大家来吃饭,我来请他们。我就告诉他们,我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我们净土宗是亲兄弟,怎么可以不往来?一定要往来,一定要常常聚会,哪一家有法会的时候,大家一起去,这个就是弘法利生。如果都不往来,人家看到,你看这些人都是自赞毁他、争名夺利,算了,咱们别学了,这佛法就衰了。不但本宗要相亲相爱,不同的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堂兄弟,怎么能不往来?错了。

  再往外推就是其他的宗教,其他宗教是我们的表兄弟,我们全是一家人。所以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把新加坡九个宗教团结成一家人,我们办活动,他们都来参加;他办活动,我们也一起参加,很热闹,真的是一家人。所以即使不同宗教,我们是一家一家去拜访,一家一家去送礼,礼多人不怪,他有什么困难的时候,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这他很高兴。最好的方法就是旅游,我们邀请他去,组成一个旅行团,到国外去旅游,这十几天从早到晚都在一起,什么话都谈,这个建立感情比什么都好。

  他们宗教是实实在在的,供养没有佛教多,所以他们缺的就是经费,出去玩没钱。怎么办?我们请客,所有一切开销统统归我们,你不要操心,你只要愿意去,就高兴了。他们觉得奇怪,你们佛教怎么有这么多钱?李木源居士回答很有趣:我们有后台老板。后台老板是谁?阿弥陀佛。佛法教给我们愈施愈多,财富从哪里来?财布施来的;聪明智慧从哪里来?法布施来的;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得来的,你修三种布施,就得三种果报。我这堂课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教给我三种布施,三种果报。他给我讲,你学释迦牟尼佛,走弘法利生的这条道路,弘法需要钱,没有钱不行,需要智慧,需要好身体,所以就教我怎么修法: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有多少就布施多少,不要顾忌,要有布施的心,布施的行为是随分随力,都是圆满的。真有效果!我这一生得力於章嘉大师教诲,在这一方面不缺乏,也没有多,恰到好处,没有多,起不了贪心。所以有多少是舍多少,舍完之后,没有多久就又来了,又进来了,源源不断,源远流长。我们一定要做,依教奉行,我们做的是正法。

  我们帮助别的宗教,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求化解冲突,促进全世界的安定和谐,我们做这个工作。我劝导他们,编个《36O》出来,就是宗教要回归教育,宗教要互相学习,而且宗教要成一家人。怎么一家人?咱们住在一栋房子里头。我在澳洲图文巴,特别给他们宗教,因为他们宗教想团结,告诉我,大家都有这个意愿,所以我买了一块地送给他们。这块地英亩有九百亩,合中国差不多是五千亩,一个英亩是六个中国亩,五千多亩,中国亩。买来干什么?送给他们。那是农耕的地,大家同耕一块地,这个地将来有生产,这是种的是稻米、麦子,都好种。将来收成的时候大家分,按照你的信徒,你们基督教信徒最多,占百分之五十,那就百分之五十归他;佛教大概只有一千多人,可能只占到百分之五,那我们就分百分之五。十几个宗教,这样子很平等。这块地,他们组织一个委员会去管理。我又盖了一栋房子,活动中心,这个房子,每一个宗教希望都在这个地方教学、讲经、弘法,都在一起。这个中心里面,每个宗教有一个办公室,剩下来就是大大小小的教室,你人多用大教室,人少用小教室,在一起学习,天天见面。住在一起,有宿舍,有餐厅。住在一起,吃在一起,这才真正叫一家人,将宗教当中的矛盾彻底解决掉了。

  我这次到英国,没有想到英国人也在做,跟我的想法完全相同。可它规模大了,他建的这个大道场是供给全世界的,是世界宗教活动中心。我那是一个城市的,是图文巴一个小城的。规模可观,我看到他们设计的图,照那个图设计,大概英镑恐怕要好几亿。一个英镑是我们香港十二块钱,他的一万块就是我们十二万,大概要好几个亿。值得,太难得了!这么大规模的,真正是好事,是喜讯,世界宗教团结,天下就太平,宗教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能量。

  所以团结要紧,团结要我们自己,从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对方。我先帮助你,我先为你服务,你要什么我都尽心尽力帮助你。需要用钱的时候,我们家里有建设,我可以停下来,我明年再做、后年再做,我把钱先来帮助你。我们在一起生活十三年,十三年他看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对我们有信心。所以大家真正手牵手连起来了,好事情!我做一个城市,十三年,团结成一家人。总是先替别人想,后替自己想。英国这个规模大,这个难得,我们现在结的这个缘,结得非常好。

  这篇东西放在我们这一次的活动有个特刊,好,这是提倡尊师重道,比什么都重要。一个是孝亲,一个是尊师,这两个做到了,根就扎下去了。
 
最后编辑:
郭帅华老师:「识中国文字,学东方智慧(节要)」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有五千余年的历史,祖先的智慧,灿烂的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都相继灭亡,唯独中华文明延传不衰,而且愈来愈对世界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炎黄子孙随著时间的发展,也愈来愈昌隆。原因何在?据学者研究,第一,我们的古圣先贤、列祖列宗是遵天道而序人伦,为我们创造了博大的文化智慧,德荫子孙。中华民族重视孝道,孝道的体现就是家道的延续,所谓修身齐家。代代延续就使祖先的智慧得以保留。

  其次,在於文字的创造和传承。因为音声是言出即逝,而文字是经久不衰的,特别是中国的汉字能够做到亘古不变。那就使得祖先的智慧、社会经验,各种文明能够完整的记录下来,同时能够完整的传承下来,这也是中华民族衍传不息的根本所在。

  文字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体现,所以我们要恢复民族信心,传承中华文明,延续祖先的智慧,就必须要从文字来入门,以便做到我们了解祖先、了解古代社会,如此,我们的信心才会油然生发,我们的智慧和经验才能够逐步提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发言里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主席为我们强调了文字的重要性。

  在古代,学习要有基础,基础是从文字开始,《三字经》中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所谓的小学,就是指文字之学。中国古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视先后次第,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次第,结果自然而成。依照传承下来的通行观念,学习次第依次是蒙学、小学、经学、史学。简略的来讲,是遵循这个次第。

  一、文字的来源

  中国的文字最初是如何来的呢?在《说文解字叙》中写道,「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中国人凡事不忘本,都要追根溯源,从源头说起。文字也是如此,首先是伏羲画卦。伏羲是我们的始祖,为三皇之首。他观天象、观地文,然后再看鸟兽虫鱼、大自然万物的体现,总结出来规律。根据所看到的这种智慧用八卦表现出来。

  「以垂宪象」是什么意思呢?以八卦来彰示天地之道。八卦下面是坎,是北方。坎这个字,中间是一横,上面和下面是断开的两条直线,后人认为坎就像水一样。而且坎在五行当中是属水,在八卦当中坎属水。於是就认为这是文字的起源。黄侃先生提到,实际八卦是文字起初的符号,学生认为这是文字智慧的一种初始,文字传递智慧,所以彰示天道。

  到后来是结绳而治。在《说文.叙》中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学生认为,结绳而治是文字之用的一种体现,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具体表达。后来就促使文字,即有形、音、义,有记录作用的一种符号开始出现了。「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造字不是采取闻所未闻的事物,一定是取人们生活当中显而易见、容易明白的,文字有它的共通性,所以文字本来的创造并不高深复杂。「见鸟兽蹏迒之迹」,比如在中原地带冬天会下大雪,雪地里会有各种动物走过的脚印,比如老虎、梅花鹿。它的脚印是有区分的,看到相应的图案,就知道相应的动物了,这就是一种取向,根据鸟兽的足迹。所以,我们就能领会到,「初造书契」就是根据生活现象开始造一些基本的字。

  文字的创造是有规律的,文字的构形规律是什么呢?六书。最初记载六书的是在《汉书.艺文志》当中,「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造字之本也。」许慎详细解释了六书的意义,我们学习汉字就有方法可以依循了。

  二、文字的演变

  最早的是殷商的甲骨文,刻在甲骨上;其次是钟鼎文,铸造在钟鼎器上面;然后是小篆,是秦朝的李斯根据前代的文字所创制的;然后是隶书,然后是楷书,就是我们现在的通行字体。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因为形体不统一、大小不一致,所谓文字异形,不方便记录,逐渐就演变改革,到小篆的时候达到成熟。小篆形体是长方形的字体,大小一致,笔画固定,同时也表现了汉字的造字意图,所谓的六书规律在小篆中也保留了下来,所谓是文字的成熟代表,是文字的分水岭。

  后来产生隶变,因为篆书是圆曲的笔画,书写就缓慢一些,后世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把圆曲的笔画改成了方正的笔画,形成了隶变。形成隶变之后,产生很大改变,文字由「表意系统」变成「表势系统」,就是文字不再通过形体来传递智慧了,相当一部分字很难睹其形而明其义,不能通过分析而了解。这就促使了《说文解字》的产生。所以《说文解字》的出现是为了正文字、正文义的。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对经典正确的理解,让人们认识到,识字然后能通经,通经然后能致用。所以学习文字就是学习经学的基础,而往往通达文字的人既是小学家,也是经学家。

  许慎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家乡是河南郾城县,就是河南漯河。他曾经在安帝永初四年(公元一一O年),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东观),与马融、刘珍等经学大师一起校对五经,校对史传,这就得以见到之前的很多秘籍,所以通达五经。《汉书》记载,「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汉朝只有五经,乐经亡佚了。五经统统通达,天下无双。所以我们知道《说文解字》的高度所在,通经致用也是《说文解字》的目的所在之一。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主要功课和入门功课。学习《说文解字》是要以学习「说文部首」为入门功课,因为部首是说文的纲领,所谓纲举则目张,自然就能通晓全书。《说文解字》一共是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许慎首创部首,把这些字分为五百四十大类,统领一切汉字。古代将说文部首称为字源,文字之本源。明其源才能知其流,这五百四十大类,是所有文字的体现和总结,而所有的文字都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政治、智慧等等;换句话说,五百四十部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体现,也是整个文字学的集中体现。《说文解字》把这五百四十部首涵盖所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后人把这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动物类、植物类、自然界类、器用类、数目类。这些类构成了整个世界、整个古代文化。

  三、自然界类的基础文字

  「一」,一就是一切,道生一切,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一才有一切,这是中国古人哲学观的体现,是对宇宙人生、世界万物看法的表示,所以学文字就是在学习文化和古人对於世界的认识。

  「天」,古文字的天,上面这个圆形就像人的头一样,所以天的本义就像人的头。头为人体最高,所以头有珍贵之义。人最高的就是头,世界万物最高的是天空,至高无上,引申为天空。天是尊贵的,古人敬重天。天是高大的,所以,以天比喻高大。

  「日」,太阳是圆形的,所以古文字就画成一个太阳的形状,古人认为太阳中有一只神鸟叫「三足金乌」,所以画象石当中,又画了一个鸟在圆形的太阳中。小篆是为了统一字形的需要,所以把圆形演变为长方形。「月」,月亮是阙的,所以直接画一个半圆形的字体,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字体。阙是月亮的常态,有明亮之意。

  「雨」,我们看了能体会到古人造字,字形体现如此丰富的内容,就像简笔画一样,小雨滴慢慢开始下,上面的一横代表天空,《说文》的雨字就像连绵不断的大雨,所谓见形知义。

  四、人体类字形分析

  「人」,就像一个人作揖之形,拱手作礼。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礼义之邦如何体现呢?写个人字就知道了,代表谦恭有礼之态。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为三才之一,是有尊贵的天性,这就说明古人认为人是高贵的,既然高贵就不能糟蹋自己,就不能不尊重我们的本性,所以人要学道德,这不就是一种造化吗?

  「化」,如何体现呢?倒立的人。人最大的变化莫过於头朝下,头朝下可以说是很不正常的,用此来表示巨大的变化,本质的变化。古人是崇尚教化的,所谓教学为先。所以,化,教行也。通过教育去变化气质、净化心灵。

  「大」,《说文》的解释,「天大地大人亦大」。大本身是什么?大就是人。人为大,所以人要修道德,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通过正面站立的人表示,人和天地一样都是大的,一定要好好的修身。

  「保」,养也,养育,母亲抱著孩子。几千年文字的表达,让后人如此直观的看到这种教化。母亲抱著孩子,也是父母之德的一种体现。我们说保养、保护、保持等等。周朝时代,成王年少时,「在襁褓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顺,此三公之职也。」所以能成就圣君,怎么体现的?三保。我们现在教导孩子,也是从这三方面入手,身心健康,然后有好的德行智慧,又有好的能力,就能成才。

  五、动物类字形分析

  「马」,怒也,武也。怒是表示马的那种巍然的气魄。为什么小篆的马字和篆书的马字,取马站立的姿势?站立的时候,是不是威风凛凛?比如说千里马,跑著跑著长鸣一声,两脚抬起,正是这种最佳状态的描写。古人咔嚓一下把这个动作定形了,所谓的抓拍镜头,写成这种文字。比如唐朝的时候,国泰民安,马都低头吃草,养得很胖,唐朝尚肥,女子也都很胖,马也吃得很肥。

  「龟」,旧也。东西旧了,一定是用的时间很长才会旧,所以就和长久的久相通,意思就是龟最长寿。我们看古文的龟,俯著看乌龟,有侧面之形,又是它走路的样子,不同的表现。

  「象」,就是大象的样子,长长的鼻子,太形象了。象,南越之大兽也,那时候已经跑到南边去了,比如现在的泰国、印度。实际上大象就是在中国居住的,比如河南的「豫」,就是人牵著一头大象。大象比较怕冷,中原四季分明,所以南方冬天热,好过冬,就跑到南方了,这是一种自然的迁徙。大舜耕於历山,大象还帮他耕田。就说明当时中国有很多的大象。

  「鸟」,就是鸟在树上站著的样子,眼睛、翅膀、嘴巴都很明显。鸟本来是两只脚,隶变以后的字体,就是四只脚,说明隶变后的字体就不准了。

  「乌」,和鸟的区分就是中间少一横,为什么呢?眼睛是什么颜色的?黑色,乌鸦是什么颜色呢?黑色。浑身通黑,一下子来看,好像找不到眼睛一样,所以就把眼睛去除了,就体现到文字表现的精准。乌,孝鸟也,本义就是乌鸦。若只说乌,乌鸦也。乌鸦有反哺的这种特性,像人的孝道一样,乌鸦反哺,所以,乌,孝鸟也。这就是文字带来的教化,就是文化含义。

  六、植物庄稼类字形分析

  「艹」(草),艹往往是丛生的,我们很少会见到一棵小草,是吧?比较少见。往往是成片的,所以用两个屮字表示众多的艹之意。「茻」,众艹也。用两个艹字或者四个屮字表示茫茫的大草原。

  「莫」字,莫本身是暮的本字,暮就是夕阳落山的暮,傍晚的含义,像不像太阳落在草丛当中!上古洪荒之时,人都是在野外生活的,怎么表现傍晚呢?也没有表可看,当时也没有测日影的圭表,还是在远古时期。所以通过太阳的落山来表示。在草原上没有山怎么办?落在艹(草)中,所以就是暮的本字。

  「册」,符命也。在古代,文字是刻在竹简上,或写在竹简上。最早的时候,竹简可能是不平的,有长有短,中间有两根绳子穿起来,小篆册字是不是能够看得出来?象其札一长一短。我们说书册、画册,实际上就是古代以竹简为书的一种遗留。

  「典」,五帝之书也。这个典,就是五帝智慧的体现,承载大道,那是经典,要受到恭敬,所以要供奉起来。你看这个典是不是告诉我们要恭敬经典,要敬惜字纸!文字当中有教化,尊阁之也,所以中国古人自古就是尊重经典的。

  「来」,它的本意是麦字。所以来中间的一竖就是麦秆儿,两边就是麦芒。古人认为麦子是上天恩赐的,所以叫天所来也。古代和现代的中原地区都是以小麦做为粮食的。古人感恩天地,天地有大恩,赐这个麦子,是从天上下来的,所以引申为来往之来。

  七、宫室与数目类字形分析

  「宀」,从宀的字都是和房屋有关系,房屋的侧面之形。「家」,下面是豕,代表猪,这说明人已经定居了。最早的时候是居处不定的,已经定居了,说明已经逐渐发展农业了。
  「三」,天地人之道也,这是讲三的文化含义。从三数,就是说明它本身是数字。古人往往赋予汉字这种文化含义,三就代表天地人,中间那横就代表人道,人道居中;同时三代表多,事不过三,就是多的表示。比如,《曹刿论战》当中讲:「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三而竭就是鼓声太多,士气就没了。我们看森林的「森」,从三木,三木就代表多木,它有时候不是指具体的三这个数字。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三足就是下边三条腿儿,两耳就是把这个鼎挂起来用。和五味之宝器也,最初是煮饭用的。我们去博物馆参观,鼎都是很大的,这就说明古代家族、团体是注重和谐合作的,所以容器就很大。我们就知道古代的家是指家族,甚至古代的家就认为是天下,所以叫家国天下。比如周朝,有八百六十七年的历史,实际上最初不就是从一家开始的吗?后来鼎就做为王位权势的一种象徵,比如说定鼎。

  「玉」,石之美有五德,玉是晶莹剔透,光滑温润的,所以人们根据它的颜色、质地,赋予玉如同人一样的德行,有五德。用玉,提醒自己要像玉一样有仁、义、礼、智、信。比如在《白虎通》中说: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既然是珍贵的,凡是美好、珍贵的事物都冠以玉名,表示珍贵之义。比如说,琼楼玉宇,雕栏玉砌,这都是它尊贵的体现。《说文解字》玉部有一百二十六个字,比如说「理」,理是治玉也;「珍」,宝也。这么多的字都和玉有关系,说明对古人而言,玉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八、文字的功用

  文字到底有什么功用呢?学生根据前人的教诲、老师的教导总结:首先,文字承载文化,它是天道人伦的体现。比如「人」字,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比如「信」,人言为信。是不是天道的体现呢?第二,传递文明。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很多事物的情况,比如《说文》说:蒙恬制笔,蒙恬最先创造毛笔。第三,开启智慧,文字告诉我们种种道理,比如从「竞」这个字能看出人不能各自光顾著表达,要相互倾听、尊重、学习,能开启我们的智慧。第四,增进交流,当两地语言不通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文字,就可以用文字来沟通。比如说相隔千里的两个人可以通过写出来的文字交换思想,也能达到一见如故的效果。第五,通经致用,中国文化,儒家以经学做为主脉。许慎为什么要写《说文解字》呢?原因之一就在於要通经,字解对了,经才能解对。所以说识字才能通经,经典通达了,才能善解古圣人之教诲,才能够正确的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当中,才能致用。第六,沟通古今。我们如何了解古代呢?通过这节课,我们是不是对古代有简单的了解?这就是沟通古代。第七,我们的先祖想把他的智慧经验传递下来,用文字记录。祖先知不知道后代子孙会看到、会认识到啊?一定知道。所以古今就相通了,心性就相通了。所以,我们真的是能体会得到,做为炎黄子孙我们和祖先是一脉相承。第八,存亡继绝。没有文字,经典传不下来,经典传不下来,文明就灭亡,乃至於国家就灭亡了。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我们学到这里,对祖先的崇敬之心得到提升,得到更进一步的充实。因为我们加深了解,因为我们又深入受益了。祖先的苦心经营,就是为了让民族文化延传不息,乃至於说,要为世界的和平带来巨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如果世界各个国家都重视中国文字的学习,那么就都能够无国界、无宗教、无分别的同时吸收古圣先贤所带给我们的天道、人伦的智慧,能解决各种危机矛盾,以达到三皇五帝的大同之世,所谓的万邦谐和,天下太平!因此,中国文字不仅是属於中国的,是属於全人类的!

净空老法师点评

   我们看到郭老师这一篇文章,有什么感想?我们会不会想到,古圣先贤对於后人是多么的关怀热爱?为了把他们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传授给后一代的人,这很了不起,这让人真正感恩。用什么方法?就是发明这一套载具,文字。这个载体好,表意的,不是表音,因为他们知道这个音声会变,表意就不变了。全世界,祖宗对於后代没有像中国这么厚,用心用得这么深,没有,他们的文字是拼音的,表音的文字,表音的文字顶多两百年,音变了就看不懂了,跟表意不一样。表意文字传几千年没变,再传千万年还是不变。唯有不变,古今就通了,我们后人跟前人通了,我们跟后世人也通了,这个工具到哪里去找?你要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你对中国文字会热爱,你会认真学习。学习怎么?跟古人通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就这样传给你了,你就得到了。得到真管用,帮助你身心健康,帮助你家庭幸福,帮助你事业顺畅,帮助社会和谐,帮助国家富强,帮助整个世界大同,起这么大的作用,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我在国外走的时间多,很多人问我,世界乱了,哪个地方安全?我都告诉他,中国。他们想不到,问我为什么原因?我说别看现在,往过去看,这个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族群老祖宗对待后代有中国这么厚道的?找不到。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宗,你细心去观察,都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别看现在这一代,现在这一代不能看,也就是最近的这个一百五十年到两百年的历史,这个不能看,乱世。中国在古代有一次乱世,也是民不聊生,时间延续了五百年,周朝末年的五百年,春秋战国。这一次我们碰到了,在这个时代碰到了乱世,这个乱世经历,要从疏忽谈起的话,大概两百年。人有没有觉悟?看看现在的情形,好像开始觉悟了,好!那开始觉悟,不至於有五百年的乱世了。从哪里开始?从现在人意识到老祖宗东西好,有意思学了,不但中国人有意思学,全世界的人都想学,这是个好预兆。我看到伦敦传来的信息,在牛津大学,这一次有一个大规模的汉学的会议,几十个国家研究汉学的这些代表参加。在英国,过去没有这么大的规模,这是第一次这么大的规模,人慢慢省悟了。

  我们在这十几年当中,每一次在联合国的开会,我都会把这个提出来,向大家报告,希望大家能重视。《群书治要》我们编成《36O》,翻成英文本,现在有不少,有德文本、有法文本、有西班牙,好像日本人也翻译了,有日文的,好现象。联合国这个平台起作用,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大使,地区的代表。教科文组织,这里面一共有一百九十五个代表,比纽约联合国多,纽约的联合国只有一百四十多个代表,巴黎这边有一百九十五个代表。我们把这些东西资料介绍给他们,大会向他们做出报告之后,资料就分发给大家,特别是《群书治要》,唐太宗编的这一套,每一个人看到,没有一个不欢喜的。我们每年都在送,前年我们送第一册,去年送第二册,今年时间差一点,第三册现在才出来,明年办活动的时候可以送给他们,欢喜!

  我们要不要求这一生幸福美满的生活,希不希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都有这个愿望,都认为这个做不到。我们跟大家说,做到了,中国几千年前就做到了,世世代代都有盛世出现,怎么会做不到?那怎么会做到的?教学为先,这中国古人懂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人相信,中国人一点都不怀疑,纵然生在乱世,也懂得怎样恢复秩序,有这个理论,有方法。中国人相信,但是外国人不相信,人性本善,人性真的是本善,你要是细心观察你会看到。我举例子,希望大家细心去观察,看什么?看婴儿,出生一百天,他还完全保持著天真,本善。你看他的眼睛,你看他的态度,他对待任何一个人去抱他,他还不认生,还不知道谁是他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不认识,完全天真。你去逗他,他喜欢,他没有分别心,他没有执著,这是天真,本善从这里看。到他有分别、有执著,知道谁是父母了,坏了,天真失掉了,本善失掉了。这个时候才有善恶之善,本善不是善恶,善恶都没有那是本善。在一百天的时候,三、四个月的这些婴儿最容易看出来,你不能不相信。

  古人讲的人性本善,还把它写在《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大学问。为什么?教育的宗旨就在你教科书上头一句话。宗旨是什么?希望我们都能回归本善,教育就圆满了。中国人讲本性本善,佛法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跟本性本善是一个意思,佛就是本善。佛陀的教育最后的目标是什么?回归本善,从一切不善省悟过来,觉悟过来。本善是自性,中国人叫本性,佛法里叫自性,是一桩事情。惠能大师开悟作佛了,凭什么作佛了?回归本善,宗门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这个意思。他开悟说了五句话,那就是本善,那五句。他回归本善了,他认清楚,认识了,五祖衣钵就给他。

  本善是清净的,没有污染,先天是清净的,人之初,性本善。后天染污了,「性相近,习相远」,习是什么?习惯,染污了,跟你怎么相远?跟自己的本性慢慢就拉远了。小孩天真,家庭要教得好的话,可以保持到二、三岁,那个天真,那是真幸福。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看到世间人都是好人,他不知道什么叫坏人,不知道什么叫坏事,这多幸福。一知道,就有分别、就有执著,这幸福就慢慢消失了。我很相信,古人,我们讲对小孩,小孩的天真可以保持到十年。十岁之后他知道分别了,他有分别、有执著了;在十岁之前没有,不知道什么叫好人、坏人,在他眼睛当中平等,个个都是好人,没有坏人,你给他讲,他也不相信。现在不行了,现在什么?现在很小就被染污了,小孩一出生,坐在电视机前,他眼睛睁开他就看,就开始染污了。我们细心观察现在小孩,三、四岁就严重染污,一般人讲他懂事了,懂事是天真失掉了,他懂得现在社会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懂这些了,这句话不是好话。古时候小孩懂事是读圣贤书,家教,学校老师教,那个看法、想法跟著古圣先贤来的,一脉相承,那叫懂事。现在的小孩做出许许多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没有成年就吸毒,竞争、斗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他学会这些东西。

  所以中国文化值得人尊敬,这篇文章要放在我们祭祖特刊里面,好!随著这个来流传,让大家知道,这篇文章有它的价值,重视汉字。我这次到英国去访问,主要就为这桩事情。我听说英国人,国家下令,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统统要学中文,但学中文是学的简体字,是一桩好事情,美中不足就是没有从中国文字学下手,我去的时候希望提醒他们这一点。这个当然很难相信,所以我希望学校,大学,大学里面成立一个实验班,我们做三年到五年的实验,也不希望有很多的学生,三、五十个学生,专攻文字学。三、五年之后,看看这个实验有没有效果。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读《四库全书》,通达汉字文言文,对中国古籍丝毫障碍都没有。将来这些老师可以在大学中文系里面教汉学,教这门课,让中国《四库全书》在这个时代起作用,目的在此地。这个里头,中国老祖宗,不仅留给中国人,他是留给全人类,这是心量大,慈悲心切,把古圣先贤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方法,这个方法从身心修养到治国平天下,都用文言文写在这部书里头。这部书真正是宝,世间任何宝物没有办法超过它,它是真的宝。汉字是一把钥匙,如果没有这把钥匙,这个书留下来一堆废纸,有什么用处?你拿到这把钥匙,这门就打开了,你就能享受古圣先贤给你最丰富的遗产,这个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到英国去考察、去参观,也就是希望提醒他这一点,研究中国文好,是好事情,但是要研究古文。古文比今文有价值,今文的范围不大,古文这范围无量无边,广大是无量无边,深,深没有底限的,这是珍宝,希望他们能觉悟。我们努力,也希望能合作这个事情。学校办实验专科这个科目,我们提供教材,我们提供老师,给它介绍老师。我说你们要做,我在这个专修班里面设立三十个奖学金,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我们来养三十个老师。希望的是学校能够收五十个,不要超过六十人,这么一个专修班。我们有这个奖学金,有些人他想学,缴不起学费,这个问题我们替他解决,我说至少我送你三十个人。现在我们还在研究怎么合作,这是好事情。

 
最后编辑: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恭敬节录自蔡礼旭老师讲记。

  壹、释题

  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这两个身分,是天地间最尊贵的,我们对孩子的人生影响最大。

  「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人们不学,责任在谁?《三字经》告诉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一个身分尊贵的背后都是要尽责任的。所以,我们一起探讨,也是一起立志,做孩子一生的贵人。我们要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什么时候开始做?现在就开始,当下就做。如何做?从根本开始做。什么是根本?身教是根本,格物是根本,改习性是根本,力行孝道是根本,从德行下手是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回到当一个学生开始,从心态归零,感念祖先、圣贤的恩开始做起。

  我们要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孩子一生的贵人?事实上,真心去做就是圆满的,而不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孩子,是我们的小孩、我们学校的学生、我们民族的下一代。我们学校做好了,再向各地推展宝贵的经验,那就利益了整个中国的孩子。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人恢复了伦理道德,恢复了孝道,全世界就效法,也救了下一代。全天下孩子的未来跟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这个「孩子」也是指天下的孩子。

  如何是「一生的贵人」?人为什么会尊贵?因为他念念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著想。人因为存心而尊贵、因为行为而尊贵,而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尊贵。我们由於这分信任而有一分道义,好好的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有这一念心就是尊贵的人。我们所著眼的是孩子一生都受用的做人做事的态度,这会伴随他一辈子。在小学、在初中就把这些影响一生的、最重要的做人做事态度,深深扎在孩子心中,这一生他就是幸福的人。

  「学贵立志」,首先要立下跟孔老夫子同样的志向,因为孔老夫子是我们教育界最好的榜样。我们跟别人介绍自己在学校教书,会觉得「我跟孔老夫子同行」,与有荣焉。为此,我们的心行也要像孔老夫子,要效法他。

  现在,我们的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应该站出来,这才是道义的人生。该做的,九死一生都要做;不该做的,金山、银山在面前都如如不动。所以,我们要做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事情、最根本的事情——教育。只有改善人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要做世间最不能少的人、做世人不愿意做的事。世人不愿意做什么?放下自私自利,从此牺牲奉献,这一般的人不愿意做。但是,我们就愿意做这样的人,去利益更多的学生。有这样的胸怀,一生就不会空过。

  谁来做?「君、亲、师」都要做。君,领导者;亲,长辈、父母、家人;师,老师,这三者都是重要的角色。再延伸开来,每个人都要做,因为我们对社会有责任,我们做了,社会风气就因为我们而改善,看到的人都感动。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地球人、每个华人、每个国人的责任。如何做?首先要做谁的贵人?要做自己的贵人。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怎么爱人?不能自助,怎能助人?身修而后家齐,正己才能化人。怎么做?君子务本,所以先要从格物、修身开始做起。我们要做孩子的贵人,所以要先深入圣贤教诲、做个圣贤的好弟子。真诚心去做就是圆满,至诚感通。

  贰、生命的意义

  人活著的目标是什么?活著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也为了家人的幸福快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明明德,明德是自己的本善,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分,我们可以恢复到如孔子、孟子一般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

  有一个香港的华人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拥有全世界最悠久文化、智慧最高的民族,可是,却在短短几十年间变成最短视的民族。短视到为了几百块钱,就杀害自己的父母至亲。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文化断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承传下来。所以文化的价值、文化的重要性在我们这几代人身上就看得非常的清楚。问题的根本是缺了德行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

  参、人类的苦难

  现在人的浩劫就是圣人的教诲没有人听,愚昧的思想反而很多人都接受。天下就这样不吉祥了。因为现代人的思想偏颇而产生了种种的灾祸。从自身来看,身有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愈来愈多,而且发病的年龄一直在下降。心理也出问题了。现在全世界每四十秒就有一个人自杀,忧郁症、躁郁症,这些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数。

  个人身心的问题延伸到家庭,家庭中的五伦,其中三伦都出了问题。夫妻一伦,现在离婚率是非常的高;父子一伦,现在懂得孝养父母的人愈来愈少。社会养老、育幼都成了问题。社会上黑心食品出现了,堕胎现象出现了,还有欺诈、失业率、犯罪率都上升了。这些都跟人心有关系。据医院的登记,全世界堕胎的人数一年就有五千万,这比任何一次世界大战都要惨烈,而且是杀自己的亲生骨肉。世界也出现问题,现在的水灾、风灾、地震、山崩地陷等灾害很常见。有没有发现,突然之间地面陷下一个大坑洞?这些情况发生频率都是愈来愈高。

  苦难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得把病根找到,才能对症下药。《孟子》讲: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家危矣。《孟子》又说:「饱食暖衣(一个人吃得饱、穿得暖),逸居而无教(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对父母家庭的责任心,没有教他做人),则近於禽兽」。禽兽欲望很重。欲似深渊。您看《孟子》这几段话,把根源都找到了——利欲。现在是全世界都急功近利,被功利主义所污染。人为了赚更多的钱,把人生最重要的,教育下一代,给忘记了,重利轻义!

  肆、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人类的苦难的原因是思想错了、利欲薰心了。转变思想要靠教育。我们重新找回东方中国的教育智慧,唯有教育才能根本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礼记.学记》就有一句话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我们老祖宗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一个人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再由父子之间亲爱的天性,延伸到爱兄弟、爱家人、爱邻里乡党、爱一切的人;最后「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也皆须爱。因为「亲亲而仁民(亲爱自己的父母,自自然然孝心启发,去爱一切人),仁民而爱物(再去爱一切的生命、万物)」。而一个人若能终身保持对父母的亲爱,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所以,只要从利转成义,社会问题就解决了。《礼记.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要改善整个社会风俗,必然要从教学下手才行。

  我们看这个「教()」字,,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第一个叉是父母、长辈和老师画的,小孩子模仿力很强,也跟著画,这是上行下效,是身教。右边是手拿著一支树枝,耳提面命,不厌其烦的耐心。老祖宗真是把宇宙天地之间的真理都融进了字里。「学」就是觉,是觉悟的意思。我们得先明理、觉悟,我们才能去教人。「育」字,「养子使作善也」。关键字不是养,而是「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明理、善良的人。教育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伦理是五伦;道德是八德,学了以后,人有羞耻心,耻於作恶,不愿意违背道德标准;学习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教育,人就不敢作恶。

  (一)五伦八德

  讲到伦理道德,很重要的是五伦八德。在《礼记》当中有讲到:「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这三个伦常在家庭当中,延伸开来就是整个社会,这就是「人无伦外之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不可能离开这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和谐相处了,人是幸福的,而且一定是有作为的。

  五伦关系最核心的是夫妇。「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而后才能「兄友弟恭」。夫妻之间吵吵闹闹,父子会亲吗?兄弟会友爱吗?每一个人都想赶紧逃出这个家。所以下一代人格要健康,最核心的就是夫妇的和谐,这就是整个五伦关系的核心所在。我们老祖先这么重视婚姻、婚礼,就是这个道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好,社会决定乱。「子不教,人心坏了,家不齐,社会乱了」。所以,踏入婚姻就要为家庭、为社会负上责任。

  (二)教育的目标

  教学者期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代表教学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为家庭培养人才。「为天下得人」,这是教育者的使命感。从学生个人来讲,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我们《礼记.学记》的一句很重要的经句,可谓教育的核心点就是增长善心。

  读书志在圣贤

  学生的目标是成就德行,就是「长善救失」,而且还要不断提升成为圣贤人,这是读书志在圣贤。《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学习传统文化会愈来愈有智慧。要想做圣贤,「止於至善」就是人生的目标。你立定了志向,很清楚,心不会妄动,就静下来了。

  教育要防患於未然

  夫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所以,保护青少年的心灵非常重要,「非圣书,屏勿视」,现在全世界的青少年被这些邪恶的书籍、影视障碍了清净心。「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斗」是好胜心、嫉妒心、见不得人好。让他「见人善,即思齐」,就不斗了。「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的患得患失之心会随著年龄增长愈来愈严重。除非他活得很明白,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提升灵性、提升智慧,而不是去贪求更多的东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定到一定的程度,最后本有的明德就恢复了,智慧就开显了。

  伍、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一定要恢复,因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股精神就是孝道跟师道。

  (一)教师的重要性

  师道尊严,要了解教师的重要性。《群书治要》说:「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法律能将不孝的人处死,却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他们的孝行,他们的情操;法能够处罚窃盗的人,但是却不能让人有伯夷、叔齐这样廉洁的德风。我们从中更明显的体会到,根本还是要靠教化。孔子培养了学生三千人,个个都可以做到在家恪尽孝道、出外恭敬长上,他们说出来的话都成为人们依循的做人准则,他们的行为都成为大众的表率,三千人都能影响一方、教化一方。这些都是教化的结果。

  《礼记.学记》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古人用玉来比喻,很具体。所以,人也要培养锻炼才能成才。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圣贤教育,都需要老师的教导。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师,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是最关键的。有一句老话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汉朝的大儒杨雄说:「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这个孩子从小能否扎下伦理道德的根基,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二)尊师方能重道

  尊重老师才能尊重道德学问。《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重老师最难能可贵,它也是最关键的根本。老师受到尊重了,然后道德学问、真理才会受到敬重,人民才会认真恭敬的学习。「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群书治要.吕氏春秋》)」。为政是管理好众人之事,把国家治理好。每个人都尊师,都懂得伦常大道,都懂得自己的本分,家庭就安定了。而且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老师的身分、贫富贵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俗话说:「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状元学生是因为老实、听话、真干的态度超过老师。而且,「孝亲是尊师的基础」,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很深刻了解这个真理。我们都希望孩子真正受益,那得他先尊重老师;学生对老师尊重的态度,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

  (三)振兴师道

  首先是「自重而后人重」。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为人师表,这个「表」字就是表率,要自重。我们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这样我们才是真正把「师生如父子」做了出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不做出来怎么弘道?父母、老师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无私奉献,所以才受到尊重。

  《群书治要》说:「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我在后面加了一句,「知为圣贤学生,才能为老师」,我们学生都当不好,怎么可能当得了老师?我们有了这个认知,就会明白,要当一个好弟子,首先从尽本分做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的本分。所谓「道」,是指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不管是做人做事,它都是亘古不变的。遵守这个法则,做人、做事不违越这个法则,就是「德」,所以老师传道德,教道德。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道,它不离五伦关系。父子有亲中,父子是道,亲就是德。君臣有义中,君臣是道,义就是德。夫妇有别中,夫义妇德的夫妇关系就是道,别就是德。所谓「夫义」,义是德,是做一个丈夫的「夫德」。总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抓住了整个道德的纲领。其实,要把孩子教懂事不是很复杂,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认知到这十二德目,然后重视修德,尽力落实在生活中。

  传道授业的老师得自己真正去深入经典、去理解,然后自己好好去落实,绝不是把道理讲给学生听。因为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落实得愈多,真心的流露就愈多,也就愈容易跟学生产生共鸣。解惑,要解别人的疑惑,首先要先解自己的疑惑,自觉才能觉他,自度才能度人。《尚书》讲:「先觉才能觉后觉」。所以,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智慧,为此,就先要具备学习的弟子相,这样才能承传圣贤教诲。所以,老师要自我提升,尤其要提升智慧,就可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陆、教育工作者的典范——至圣先师

  我们现在从事教育工作,见到社会大众都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期许自己做现代的孔子,真正向孔子学习。

  (一)孔子之治学

  第一个,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子所讲一切经教,都是古圣先贤教导他的。一个人有这样的态度就谦卑,谦卑就能受教。

  夫子第二个求学的态度就是立志。孔子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习一定要先立志,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能知少而足,没恒心,不能遇到逆境就退缩、遇到顺境就贪著。志於学,学什么?就是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学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的学问。

  第三,夫子学习的态度是好学。「公冶长第五」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是说:十个大家庭所居住的地方必定有好的德行特质者。但是,人虽然有很好的本质,还要后天勇猛精进用功才会有好的成就、学问。好学最主要体现在恒心,有恒为成功之本。「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一定可以做得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雍也第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这是夫子的好学的状态。

  第四、主动。《论语》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是说,别人能帮上我们多少忙,跟我们的态度成正比。

  第五、要不自欺。孔子对子路讲:「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学习态度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求学很重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师长要诚实、要不自欺。

  第六个学习的态度是「格物」。《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格除物欲,这是大根大本。

  第七、力行的态度很重要,学了要马上去做。夫子就是有这样的风范,才能有这么高的成就。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第八、把义理贯通,把义理可以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中。因为夫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学了经典,去思惟它的义理,这叫深解义趣。

  第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学习态度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一切事都是老师,只有自己是学生。

  第十、夫子治学是抓住纲领。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便是忠恕之道。其实,所有的学问离不开「忠恕」这两个字。所以,师长老人家到联合国去的时候,刻了一枚非常庄严的印章,送给各国的领导者。这个印章上有八个字,「仁义忠恕」(儒家),「真诚慈悲」(佛家)。儒、道、释三教的经典都不离这个纲领,没有一法不是从这里流出来的。「尽己之谓忠」,一个人可以时时想著尽其在我、尽己之力,那他能够反求诸己;「推己之谓恕」,他就能推己及人。所以落实忠恕,然后契入仁爱之道,这就是掌握纲领。

  (二)孔子为师之风范

  我们学孔子如何为师的风范。夫子在《中庸》当中有提到,「天下之达道五」,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这五种。真正要圆融、和谐这五个关系,就要靠三达德「智、仁、勇」去落实。其实,三达德也包含了师生关系,古代讲师徒如父子,现在的师生只能像朋友,这是缘分有浅深,但是一心一意成就学生的心是亘古不变的。

  1、智慧

  要圆满五伦、圆满师生关系,首先是智慧。智慧表现在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大根大本找到了,假如不从孝道开始教起,就不叫教育。这对我们太重要了。智慧在看得深远。「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在社会问题就出在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智慧还在於禁於未发。夫子说「少成若天性」,《易经》讲,「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教育的智慧就是「禁於未发之谓豫」,不只是教育他人,还要教育自己。自己没有染上的坏习惯,不能再习染了,已经染上的坏习惯,一定要把它马上改掉。智慧在於因材施教。你很了解他的程度、心态,才能很好的指导他。「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夫子的智慧体现在抓住机会教育上。时节因缘刚好发生了,学生也信任老师,这个时候可以指点他,他会印象深刻。

  再来,「相观而善」也体现了教育的智慧。所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2、仁德

  仁德首先体现在以身作则。夫子为什么能影响这么长远,关键在於夫子所说的他自己都做到了。曾子说:「夫子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见到一个人的优点就肯定他这个优点,没有把他的缺点或者以前做错的事变成成见放在心上。这个叫厚道,这是给人信心。听闻到好的教诲、善言,看到人家的善行,必亲自去落实。为了早一点利益学生,自己不辞劳苦的用功提升自己,是仁爱的动力、利益人的动力。

  仁德的第二个体现是「耐性」。夫子在《论语》里展现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德的第三个体现是有教无类。只要肯学的,都尽心尽力教。仁德的第四个体现是,胸怀天下的苍生。我们看夫子在「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夫子一生不就是往这个目标去努力嘛!夫子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假如我们社会现在往这个方向,很多问题会慢慢解决。

  3、勇气

  勇气首先是改过。夫子强调,「过则勿惮改」,勿惮就是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要勇於改过。勇气表现的第二个重点就是承担,所以叫「勇於承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要「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是老百姓,也时时关心著国家、民族的发展。勇气还表现在立志。人的心量要像虚空一样大,心愿要比金刚石更坚定、不改变。明朝的王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一个人要有成就,要「发勇猛心,立决定志」。在行道的过程中,要「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勇气的第四个体现是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敢反省自己的不足,敢向学生认错,这也要有勇气。

  夫子的行谊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远远看到夫子,他非常有威仪;亲近他的时候觉得好亲切;一讲话,震慑心灵,句句都是义正言辞。这是夫子真心对人们的护念、爱护流露出来的威仪,所谓「诚於中,形於外」。夫子这些行谊很值得我们去体会,从心地上去效法夫子的德行。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孔老夫子是最好的学生,所以他才成为至圣先师。「自敬而后人敬」,老师不因身分而尊贵,而是因为他的行为而尊贵。为人师表者,自己做出来的行为值得人家尊重,自自然然实至名归。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是知为圣贤弟子者、知为圣贤学生者,然后可以为人师。我们要当自己父母、自己师长、自己圣贤祖宗的好弟子,才能够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净空老法师点评:

   蔡老师讲这个题目也讲了很多年,这个题目很重要,永远没有过去,它都是站立在教学最重要的地位上。教育的成功失败完全在老师,在老师哪些地方?就是先行其言。过去我们汤池做的实验,做成功了。最初我召集这三十七位老师,种子老师,最初的三十七个人。我告诉他,我们今天做这个工作是个神圣的工作,是实验,中国传统文化还管不管用,成败在此一举。为什么要干这个?被联合国逼出来的。我移民到澳洲,有这个机缘代表澳洲大学参加联合国和平会议,这也是一个很稀有的缘分。没有缘分,我们从来没动这个念头;有这个缘分,我们觉得应该要做,把中国古圣先贤的这些理念方法经验在大会报告。听众都是各国大使代表,他们听得很欢喜。我下台的时候,很多人就围著我,法师,你讲得很好,这是理想,这做不到。我那时就是一瓢冷水浇头,白讲了,他们不能相信,他们没听说过,没想过这个问题,也没见到过这些事情。那怎么办?他们要证据,看到证据他相信,没有证据他不相信。所以我们就下定决心要做出来给他看,找一个小区来做个实验点。我用了一年的时间,走了很多地方,缘都不成熟。

  二OO五年回到老家去看看,离开老家七十年了,家乡还有些父老,堂兄弟、族兄弟,还有不少人。我们聚会,把我这些年在海外做的一些事情向大家做报告。他们听了之后很欢喜,告诉我回来做,这么一个缘分。汤池正好有一块地,地上还有房子,它要卖,三十亩地。房子不适用,房子拆掉了,地买下来,建立校舍。建好之后,招这些老师们,我告诉老师,我们的实验是关系传统文化的存亡,一定要做成功。我说世界上有两个老师做得最成功的,第一个,孔子;第二个,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教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秘诀就是他做不到的他不说,他所说的全自己做到了。我就提醒老师,我们要做不到的不能讲,做到了才说。做什么?做《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你们要真正做到才能教人。不能做到光口说,没用,没有人相信。所以要学释迦、要学孔子,这最好的老师。

  我给大家四个月时间,没想到两个月就落实了,这三样东西分量不多,两个月落实。落实之后,这杨老师打电话问我,下一步怎么办?我说真落实了?真落实了。我不敢相信,真落实了。我说真落实了,下乡入户,表演给大家看,我们把《弟子规》、《感应篇》做出来,《十善业道》做出来,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到每个家庭去拜访,拜访就表演,看到人家家里老人,就是我们父母,做子女的看到父母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做出来。做了三个星期,向大家宣布中心开课,欢迎大家来学习,这样搞成功的。

  真没想到三个月,这个小镇风气转过来了,我们认为需要二年、三年才能够做到的,没有想到三个月,感到非常惊讶。我告诉老师,千万不要居功,不要认为这是我的功劳、我的智慧、我的才能做到的,我说这样做你们就全错了。谁的功德?祖宗之德,三宝加持,不是人能干得到的。我们怎么能冒祖宗三宝之恩?这个不可以的,这有罪的,所以大家要把这个降下来。谁的功德?我们地方领导的功德,还有小镇人民的功德。为什么?领导帮助我们成立这个学校,领导之德;人民欢喜,我们说的他都肯落实,都肯做到,人民合作,才成功的。所以一定要谦虚,不要忘记孔子、释迦一生怎么把人教好的,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如果有傲慢态度,有自以为是的态度,就失败了,那以后就不堪设想。

  今天这两篇文章都好,都非常难得,讲的是最重要的事情,讲得很清楚、很透彻。

 
華藏淨宗學會2015年中元普度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
緬懷祖德 知恩報恩 三時系念法會
藉此盛會凝聚眾人真誠懺悔、至誠念佛的力量,普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是托質蓮胎,永離業海;化解世界一切災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最后编辑:
共同祈福、祝願海峽兩岸同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