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 清晰视频 (2016-01-08 更新)

看了几分钟,看不下去。 感觉很陌生,文化差别太大。
 
老六那帮人要是还真能说聚就聚在一起,还真是不容易的。一直还住平房的已经不多了,又不一定是同学,早就北京城四分,各自谋生,难得找回小时候的亲热了,一大帮人聚,恍如隔世还来不及。
 
搞错了,以为是徐帆。:evil:许晴看着脸儿熟。:monster:
许晴最早出名的剧是赵宝刚的皇城根儿,那年月,小刚老师刚开始混编辑部的故事,大概是这么个时间表。

皇城根里,许晴演宋佳的妹妹,跟王志文搞对象。那个戏说是皇城根,没有啥北京风味,装神弄鬼。
 
想看来这儿:


京味的小马哥。。。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江湖了。:evil:
没看明白的是拿 一张瑞银的对账单扯的是什么。。。 套用台词:这事没你想得那么简单。:monster:
 
老六那帮人要是还真能说聚就聚在一起,还真是不容易的。一直还住平房的已经不多了,又不一定是同学,早就北京城四分,各自谋生,难得找回小时候的亲热了,一大帮人聚,恍如隔世还来不及。
一帮50,60后,趁着还有话语权,抒发一下仅存的情怀,还看得过去。
你要是冯小刚,相比情怀,金马奖算个屁啊。:p
 

看完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又是一部北京混混的怀旧片。和前些时间某周年纪念演出的那波人一样,冯小刚这次也自娱自乐了一把。

就冯小刚年轻那怂样儿,搁到七十年代那暂给人顽主当碎催人家都不要。
 
转贴一个人云不亦云


“老炮儿”的5大硬伤:海外华人怎么看《老炮儿》?|共识观
原创 2016-01-05 陶东风 共识网
0


共识君按
大量的海外华人早已习惯在一个法制社会里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愚昧,仇富,生硬,动辄约架的水浒式的高龄好汉的思维和行为是时代错误的,而这源于编导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上犯的时代错误。

640



老炮儿:当年的顽主成了德育教授

伍国

硬伤一:“老混混”当乡绅不够格


一个星期以来,《老炮儿》在海外中文网站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大概不逊于国内。从早期的一些零星叫好开始,越来越多的评论偏于负面。在我看来,就偶尔调解纠纷,主持公道来说,的确,北京一定有这样的人存在,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存在,也值得表现。


但是,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前提是,你本人要德高望重,有一定的“象征资本”----不论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还是文化资源---才能承担起这样的中介作用。让一个过气的流氓头子,一个劳改释放犯,一个不学无术,出了事连十万块都拿不出的老混混来充当传统社会里乡绅,寨老的角色,完全是个笑话。


电影中的黑道人物或灰色小人物要得到观众的认同,往往需要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例如《英雄本色》的主人公被人出卖,这里的内部出卖挑战了“盗亦有盗”的基本伦理,会让观众的同情自然倾向反击和复仇的主人公。


然而老炮儿在整个电影中却缺少一种弱势或受害者的形象,他自己所感叹出来某种“弱势”似乎是建立在对社会飞速发展甚至社会不公的抽象不满之上,但观众却会质疑:并没有人刻意陷害你,可你自己对于改善自身的处境又做过什么呢?


在贾樟柯的《小武》中,小武虽然也是一个帮派小头目,却绝然没有老炮儿那种装腔作势的派头。昔日的同伙发迹了,想和自己撇清关系,根本不请自己出席婚礼,小武虽然内心失落,却坚持要送出自己当年承诺的礼金,而同样是昔日的同伙发迹了,内心也想撇清干系,老炮儿却是上门借钱还要端着架子。


硬伤二:“男权中心”思想要不得


老炮儿和“话匣子”的关系体现了严重的男权中心倾向。


老炮儿吸引“话匣子”的,无非是一个帮派头目往日的余威,但观众无法想像任何一个中年女人还会为自己16岁时的偶像鞠躬尽瘁,赴汤蹈火。老炮儿是个鳏夫,“话匣子”独身一人,如果老炮儿真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完全应该给这样女人一个名分,而不是把她当成一个提款机和一个慰安妇。再如果老炮儿有点担当,当年也该不会为了打架而不管老婆孩子。在电影中的作爱场景中,老炮竟然连一个温存的亲吻,一个面对面的性交都不给情人“话匣子”,却采取公狗和母狗交配的体位(还失败了)。因此,《老炮儿》在女性主义评论者眼里是一部“物化”和歧视女性的男性中心电影,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但是,如果看看其他表现黑帮的电影,还是会发现电影制作者在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郑伊健和刘青云主演的《新英雄本色》里,当主人公结束潜逃,回到香港以后,坚持找到自己的女友,得知她被原来出卖自己的同伙侮辱,致残之后,豁出命去也非把他置于死地不可。看到这种情节会明白,一个对女人好的男人是什么样,而他是不是黑社会,并不重要。


在贾樟柯的《小武》中,小武对自己在KTV认识的女友(或者他单方面认定的女友)纯情得让人感动,幻想和她结婚,还为她买了戒指,最后的结果却是女孩被别人的车接走,不辞而别。从观众的心理来看,因为这个情感伤害,小偷小武也成了“受害者”,对小武的同情又极大增强。


硬伤三:歧视外地人


《老炮儿》还下意识地制造了对外地人的歧视。


在电影的逻辑中,即使是一个落魄窝囊而又死要面子的北京人,即便满口粗言秽语,也代表着礼貌和规矩,北京以外意味着粗鲁不懂礼节的外地游客,意味着贪污腐败的政坛新贵和彻底颠覆旧规矩的官二代。这种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域歧视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潜意识。


如果再对比一下贾樟柯的《小武》和《任逍遥》就会发现,虽然贾樟柯的电影也有极为浓郁的地方色彩,但这里的地方只是一种特定的地理和文化空间,更多地用来隐喻一种生存的普遍窘态。贾樟柯并没有刻意让一个山西小县城本身成为某种值得骄傲和自恋的资本和身份的象征,而《老炮儿》中的对北京人和江湖文化,暴力文化,面子文化,约架文化有着无以复加的,自恋的认同和渲染(其实这些严格来说都是中国传统“游民文化”的残余,和北京并没有特殊关系)。


这种渲染可能会让极少数有类似体验的北京人产生亲切感,或者引来一种完全无原则的:“我是北京南城胡同长大的,所以我支持,虽然我还没看”这种文革式的“就是好”心态,却会让绝大多数并非生长在北京,正常思考的观众产生疑惑:“老炮儿”就代表了北京?于是,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北京人立即出来澄清,坚称“老炮儿”这类人即使在北京也是受鄙视的,根本代表不了北京。


硬伤四:缺少法制意识


暂时不谈《老炮儿》对北京的代表性问题,由于这部电影的灵魂和视角是“老炮儿”这个“奔六”的角色和他的一些基本上都比较潦倒的同党,赋予年轻一代人的是一种已经被某些媒体完全固化和脸谱化的形象:官二代,飙车,开法拉利,改装车,不懂基本礼貌。


电影中这种在潜意识里认为“老一代”更正统,更懂规矩的想像,在今天的中国现实中遭遇的恰恰是此起彼伏的对“坏人变老”还是“老人变坏”的带有戏谑却值得认真思考的讨论,是一连串对50后,60后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学习和教养先天不足,今天满世界跳广场舞,动辄破坏公德的反思。


即使不对代际之间的紧张作出一个谁更好的判断,仅从策略来说,一部丑化90后,吹嘘60后那根本不存在的“情怀”的电影,似乎忽略了今天电影观众的主体是自80后以降的一代人。


对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所受教育完整,物质和精神世界都远为丰富,眼界远为开阔的这一代人来说,无论如何也很难通过这部电影接受其暗示的逻辑:在他们出生之前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讲“规矩”,有“情怀”的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完美代表,是北京某胡同里一个大半辈子不学无术,一事无成,一文不名,打架斗殴,教子无方,不尊重女性,死要面子的劳改释放犯。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炮儿》的情节恰好坐实了当今中国社会对一些老人不尊重公德,缺少法制意识的批评。


硬伤五:幼稚


更讽刺的是,在老炮儿正义形象背后的,恰恰又是他和年龄相悖的幼稚,仿佛他的青春期有着无限期的延长,如同“话匣子”也永远生活在16岁的迷梦里不愿醒来。


如果说老炮儿因为被打了一耳光而感到“儿子打老子”的万分屈辱,那么他在电影中一切表现事实上都证明了他的心智本来就停留在二十来岁。因此,“老炮儿”的自我是严重分裂和游移的,当他用自行车锁勒住别人的脖子的时候,当他约架的时候,他还是那个二十岁的小青年,但当别人打了他的脸以后,他立即变成了不可侵犯的“奔六”老人和规矩的化身。


同样,当他心安理得地无限地依赖着“话匣子”的肉体,金钱,和语言来抚慰自己,而自己从来不必给她任何承诺,任何名分的时候,他的行为和心理其实仍然是那个不成熟的,无法对女人作出任何承诺的青年混混,但在他性功能障碍的那一刹那,他被立马打回原形,又成了那个“奔六”的老人。


最终,当他以力图恢复外在青春的身体带着急需做支架手术的心脏在冰面狂奔的时候,他呈现在年轻人眼里的,只是一个怪异的,让人迷惑和怜悯的形象。


老炮儿的“水浒式”江湖是个时代错误


可以说,《老炮儿》有个原本不错的故事框架,青春残酷,临老伤怀,都在这里碰撞,但是过度囿于某个特定的地域和代际角度的煽情和渲染让这部电影失去了冷静和更合理地展现某种人生困境的感染力。


电影把一个可笑猥琐的老流氓形象当成真心英雄来塑造,下意识地把他当成“北京”的代表,把认同和同情都给了他,而真正用心的观众却马上发现老炮儿根本无力承担这样的价值负载:他不象“北京”,他不象真尊重“规矩”的人,他甚至不像一个合格的老人,他没有教训别人的资格,他并不让人同情和喜欢。


这样,这个总是一本正经的“老炮儿”在事实上在不经意间地成为类似王朔在《顽主》挖苦的那个“德育教授”赵老师的形象:他总是习惯居高临下地以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教训年轻人,但在年轻人的眼里,他不过是个笑料。


时光流转,当年的顽主自己也成了装模作样的“德育教授”。仅此而已。


毕竟,今天的观众已经生活在一个日益中产化的,教育程度更高,更理性的中国,大量的海外华人早已习惯在一个法制社会里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愚昧,仇富,生硬,动辄约架的水浒式的高龄好汉的思维和行为是时代错误的,而这源于编导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上犯的时代错误。
upload_2016-1-9_12-31-15.png



(觉得此文很棒,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哦~)


-投稿|商务合作邮箱-

gongshipenyou@163.com





共识荟

共识网精华荟萃于此

长按关注它






upload_2016-1-9_12-31-16.png


Read more
 
好久不见的好片!
这其实是一部真正的弘扬主旋律的片子:
这是小刚导演参加完习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后,认真领会到会议的精神: 当今的文艺工作,一要接地气, 二要反映当下的社会的流行热点:反腐败打老虎。
小刚导演很好贯彻了领导的精神,完成了这一命题作文,给小刚一个赞!
 
【转】

张学军数落自己的儿子张晓波,随便动别人的女人活该被打,还刮人家跑车活该被扣。
自己个儿去救儿子,挨对方喽喽一大耳光子,也忍了,答应凑10万人民币交钱换人。结
果自个儿的兄弟“灯罩儿”是猪队友一个,用劣质漆彻底把人家车彻底给毁了,100万
都赔不起。赔不起了,六爷张学军就灵机一动,要用“我们的方式”把事儿铲了,提议
打群架,颐和园后面野湖见。对方官二代小混混头目小飞(吴亦凡饰)答应了,赢了老
炮儿赔车钱,输了小飞无条件放人。结果架没茬成,儿子晓波被对方姑娘救出来了,还
顺出来10万块钱。

这也不知道是谁的方式,遵守的是哪门子规矩。没打架,没赔钱,没履约,白白顺出一
个儿子,还偷出来一张要人命的机密存单。因为没文化,老炮儿家庭对所有带字儿的东
西都没感觉,差点拿那存单给扔了。就算最后事儿闹大了把存单寄给中纪委了,可您要
非说这里面是因为不畏强权,那也忒贴金了。这明明是自己摆不平了所以拜托官府,一
边答应绝不报警一边报官啊。

这里面的基本逻辑就是两个字:鸡贼。四个字就是“趋利避害”。还算凑合赔的起凑的
出钱来的时候要的是个面子,一手交钱一手还人。自己跟自己的发小无知闯了大祸,赔
不起了,就提议茬架,想搏一把能不能把帐赖了,反正对方有钱。最后茬架心里也没底
,儿子被救出来了,还顺回来一笔钱外带点其它零碎,也就敬谢不敏了。最后知道掌握
着别人的命根子,官二代小混混放不过自己,就举报了。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讲面子
讲“规矩”,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什么“规矩”也没了。这种规矩算哪门子规矩?



张学军嫌自己儿子“二尾子”,觉得话匣子(霞姐)跟他走得再近也终究不过就是个女
人——这都是典型的胡同型直男癌,我们也就认了。他跟已经发迹了的哥们借钱,人家
二话不说把钱掏出来了,这叫仗义吧,他嫌人家轰他走,来借钱又不能提钱的事儿,这
就叫虚伪,您进ICU了人家掏的钱怎么不给人家退回去啊?张学军敢跟胡同里的外地小
偷叫板,伸张正义,逼人家偷完钱包寄回去身份证,这是因为他知道在胡同里装大尾巴
狼只有好处没坏处。他敢跟城管公开场合叫板,在城管的脸上比划了两下,也是鸡贼型
正义,他知道如果这会儿众目睽睽之下城管跟他动粗,对城管没什么好处,反倒成就了
他的英雄;但如果他真冲城管脸上打下去,弄不好就是二次犯事儿二进宫的命。

这种分寸,六爷这种胡同里的鸡贼分子,心里盘算得清楚着那。这种人你说他是“老炮
儿”,那也行。但其实老北京话有个更精确的词儿可以用来形容这类人,叫“滚刀肉”。

“滚刀肉”的特点是一块死肉往那儿一放,你冲它朝那块儿下刀都不行,都切不动,都
拿他没辙。你跟他谈法制,他跟你谈规矩,你跟他谈规矩,他跟你谈义气,你跟他谈义
气,他跟你谈法制……最后还觉得自己特江湖,特义气,活得心气儿特高。能不吃亏的
时候绝不吃亏,一不小心吃了大亏,认也就认了。接济他他嫌你寒碜他,臊着他他挑理
,进了局子又没重罪判不长,出来之后不惹事就难受。

北京长大的谁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街坊邻居同学同事亲戚家属里还没俩这种滚刀肉啊
。你问他们可亲么,可敬么?谁看见他们不跟看见癞狗屁膏药似的躲着?敢情就这几个
老炮儿仗义,其他人都是混蛋?

这种老炮儿是不合时宜的,也没什么可爱的。他们觉得现在的小混蛋们不讲规矩,不讲
义气。那是因为一代混蛋有一代混蛋的混蛋法儿。30-40年前这群老炮儿混江湖那会儿
,叫上一群人能茬架,打赢了就是好汉,下手黑就站在食物链的最顶层。现在江湖的规
矩细节变了,金钱、社会地位和智商,恃强凌弱的时候除了身手,需要依仗的元素变多
了,老炮儿们就觉得这帮小崽子不讲规矩了。他要的,是他们那个时候的规矩,而且是
有条件地选择用哪些规矩不用哪些规矩。这拨滚刀肉觉得现在的小崽子一代不如一代,
可单独忘了就是他们这代老炮儿,处在历史的最低洼点。



说句公道话,《老炮儿》这部电影里对张学军和他的发小儿们的刻画还是挺冷静的,每
个人身上的弱点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六爷张学军逢大事的糊涂保守不进取,灯罩儿的怂
和无知,闷三儿的楞和傻,话匣子古道柔肠风情万种背后的和事佬心态……管虎和冯小
刚作为曾和“老炮儿”们近距离接触的非老炮儿,深知老炮儿身上的种种弱点和历史宿
命,但又对他们有感情,终究放不下点什么情结,想给这群走进尘埃的老炮儿,还有这
部电影的观众们留下点念想和注脚,于是老炮儿们就不那么卑微,不那么渺小,还多了
那么点贵族气。

这样的老炮儿是不存在的,滚刀肉倒是满大街都是。坏人变老了,觉得世道还得按着他
们当年的方式继续坏下去,这是不对的。

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让那么多人热泪盈眶血脉贲张,我想原因至少有两个:如今道貌岸
然地活着,但实际上无时不刻不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人太多了,所以特需要这种看上去
不畏强权,昂着头跪着活的形象给他们片刻加持一下,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深吸一口雾霾
,觉得人生又精神了点;越是被骟得厉害,越容易被老炮儿感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当真不了解北京老炮儿是怎么一个群体,这部电影在精确地传达文化不对称性上做的还
是挺好的。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他是西南某省的人,前几天撺掇我聊聊《老炮儿》这部电影,
说“老炮聊聊老炮,肯定特棒”。我心说:我靠你说什么呢?你丫才老炮呢。
 
转贴一个人云不亦云


“老炮儿”的5大硬伤:海外华人怎么看《老炮儿》?|共识观
原创 2016-01-05 陶东风 共识网
0


共识君按
大量的海外华人早已习惯在一个法制社会里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愚昧,仇富,生硬,动辄约架的水浒式的高龄好汉的思维和行为是时代错误的,而这源于编导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上犯的时代错误。

640

呵呵,什么乡绅的资格,社会资本,名分,男女平等,歧视外乡人,法制观念。。。这些都是成功人士,或所谓中产人士的理念。在社会底层的人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他们就是些流氓无产者,信奉 皇帝轮流坐,哪年到我家。冯小刚恰恰演绎出这种人的本质和内涵。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成功的地方。如果这是当下中国民情的反映,那真是可怕。除了拥戴皇帝(习大大),其他都靠私刑。这部影片会被载入大陆电影文艺的历史。

老炮儿:当年的顽主成了德育教授

伍国

硬伤一:“老混混”当乡绅不够格


一个星期以来,《老炮儿》在海外中文网站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大概不逊于国内。从早期的一些零星叫好开始,越来越多的评论偏于负面。在我看来,就偶尔调解纠纷,主持公道来说,的确,北京一定有这样的人存在,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存在,也值得表现。


但是,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前提是,你本人要德高望重,有一定的“象征资本”----不论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还是文化资源---才能承担起这样的中介作用。让一个过气的流氓头子,一个劳改释放犯,一个不学无术,出了事连十万块都拿不出的老混混来充当传统社会里乡绅,寨老的角色,完全是个笑话。


电影中的黑道人物或灰色小人物要得到观众的认同,往往需要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例如《英雄本色》的主人公被人出卖,这里的内部出卖挑战了“盗亦有盗”的基本伦理,会让观众的同情自然倾向反击和复仇的主人公。


然而老炮儿在整个电影中却缺少一种弱势或受害者的形象,他自己所感叹出来某种“弱势”似乎是建立在对社会飞速发展甚至社会不公的抽象不满之上,但观众却会质疑:并没有人刻意陷害你,可你自己对于改善自身的处境又做过什么呢?


在贾樟柯的《小武》中,小武虽然也是一个帮派小头目,却绝然没有老炮儿那种装腔作势的派头。昔日的同伙发迹了,想和自己撇清关系,根本不请自己出席婚礼,小武虽然内心失落,却坚持要送出自己当年承诺的礼金,而同样是昔日的同伙发迹了,内心也想撇清干系,老炮儿却是上门借钱还要端着架子。


硬伤二:“男权中心”思想要不得


老炮儿和“话匣子”的关系体现了严重的男权中心倾向。


老炮儿吸引“话匣子”的,无非是一个帮派头目往日的余威,但观众无法想像任何一个中年女人还会为自己16岁时的偶像鞠躬尽瘁,赴汤蹈火。老炮儿是个鳏夫,“话匣子”独身一人,如果老炮儿真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完全应该给这样女人一个名分,而不是把她当成一个提款机和一个慰安妇。再如果老炮儿有点担当,当年也该不会为了打架而不管老婆孩子。在电影中的作爱场景中,老炮竟然连一个温存的亲吻,一个面对面的性交都不给情人“话匣子”,却采取公狗和母狗交配的体位(还失败了)。因此,《老炮儿》在女性主义评论者眼里是一部“物化”和歧视女性的男性中心电影,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但是,如果看看其他表现黑帮的电影,还是会发现电影制作者在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郑伊健和刘青云主演的《新英雄本色》里,当主人公结束潜逃,回到香港以后,坚持找到自己的女友,得知她被原来出卖自己的同伙侮辱,致残之后,豁出命去也非把他置于死地不可。看到这种情节会明白,一个对女人好的男人是什么样,而他是不是黑社会,并不重要。


在贾樟柯的《小武》中,小武对自己在KTV认识的女友(或者他单方面认定的女友)纯情得让人感动,幻想和她结婚,还为她买了戒指,最后的结果却是女孩被别人的车接走,不辞而别。从观众的心理来看,因为这个情感伤害,小偷小武也成了“受害者”,对小武的同情又极大增强。


硬伤三:歧视外地人


《老炮儿》还下意识地制造了对外地人的歧视。


在电影的逻辑中,即使是一个落魄窝囊而又死要面子的北京人,即便满口粗言秽语,也代表着礼貌和规矩,北京以外意味着粗鲁不懂礼节的外地游客,意味着贪污腐败的政坛新贵和彻底颠覆旧规矩的官二代。这种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域歧视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潜意识。


如果再对比一下贾樟柯的《小武》和《任逍遥》就会发现,虽然贾樟柯的电影也有极为浓郁的地方色彩,但这里的地方只是一种特定的地理和文化空间,更多地用来隐喻一种生存的普遍窘态。贾樟柯并没有刻意让一个山西小县城本身成为某种值得骄傲和自恋的资本和身份的象征,而《老炮儿》中的对北京人和江湖文化,暴力文化,面子文化,约架文化有着无以复加的,自恋的认同和渲染(其实这些严格来说都是中国传统“游民文化”的残余,和北京并没有特殊关系)。


这种渲染可能会让极少数有类似体验的北京人产生亲切感,或者引来一种完全无原则的:“我是北京南城胡同长大的,所以我支持,虽然我还没看”这种文革式的“就是好”心态,却会让绝大多数并非生长在北京,正常思考的观众产生疑惑:“老炮儿”就代表了北京?于是,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北京人立即出来澄清,坚称“老炮儿”这类人即使在北京也是受鄙视的,根本代表不了北京。


硬伤四:缺少法制意识


暂时不谈《老炮儿》对北京的代表性问题,由于这部电影的灵魂和视角是“老炮儿”这个“奔六”的角色和他的一些基本上都比较潦倒的同党,赋予年轻一代人的是一种已经被某些媒体完全固化和脸谱化的形象:官二代,飙车,开法拉利,改装车,不懂基本礼貌。


电影中这种在潜意识里认为“老一代”更正统,更懂规矩的想像,在今天的中国现实中遭遇的恰恰是此起彼伏的对“坏人变老”还是“老人变坏”的带有戏谑却值得认真思考的讨论,是一连串对50后,60后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学习和教养先天不足,今天满世界跳广场舞,动辄破坏公德的反思。


即使不对代际之间的紧张作出一个谁更好的判断,仅从策略来说,一部丑化90后,吹嘘60后那根本不存在的“情怀”的电影,似乎忽略了今天电影观众的主体是自80后以降的一代人。


对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所受教育完整,物质和精神世界都远为丰富,眼界远为开阔的这一代人来说,无论如何也很难通过这部电影接受其暗示的逻辑:在他们出生之前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讲“规矩”,有“情怀”的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完美代表,是北京某胡同里一个大半辈子不学无术,一事无成,一文不名,打架斗殴,教子无方,不尊重女性,死要面子的劳改释放犯。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炮儿》的情节恰好坐实了当今中国社会对一些老人不尊重公德,缺少法制意识的批评。


硬伤五:幼稚


更讽刺的是,在老炮儿正义形象背后的,恰恰又是他和年龄相悖的幼稚,仿佛他的青春期有着无限期的延长,如同“话匣子”也永远生活在16岁的迷梦里不愿醒来。


如果说老炮儿因为被打了一耳光而感到“儿子打老子”的万分屈辱,那么他在电影中一切表现事实上都证明了他的心智本来就停留在二十来岁。因此,“老炮儿”的自我是严重分裂和游移的,当他用自行车锁勒住别人的脖子的时候,当他约架的时候,他还是那个二十岁的小青年,但当别人打了他的脸以后,他立即变成了不可侵犯的“奔六”老人和规矩的化身。


同样,当他心安理得地无限地依赖着“话匣子”的肉体,金钱,和语言来抚慰自己,而自己从来不必给她任何承诺,任何名分的时候,他的行为和心理其实仍然是那个不成熟的,无法对女人作出任何承诺的青年混混,但在他性功能障碍的那一刹那,他被立马打回原形,又成了那个“奔六”的老人。


最终,当他以力图恢复外在青春的身体带着急需做支架手术的心脏在冰面狂奔的时候,他呈现在年轻人眼里的,只是一个怪异的,让人迷惑和怜悯的形象。


老炮儿的“水浒式”江湖是个时代错误


可以说,《老炮儿》有个原本不错的故事框架,青春残酷,临老伤怀,都在这里碰撞,但是过度囿于某个特定的地域和代际角度的煽情和渲染让这部电影失去了冷静和更合理地展现某种人生困境的感染力。


电影把一个可笑猥琐的老流氓形象当成真心英雄来塑造,下意识地把他当成“北京”的代表,把认同和同情都给了他,而真正用心的观众却马上发现老炮儿根本无力承担这样的价值负载:他不象“北京”,他不象真尊重“规矩”的人,他甚至不像一个合格的老人,他没有教训别人的资格,他并不让人同情和喜欢。


这样,这个总是一本正经的“老炮儿”在事实上在不经意间地成为类似王朔在《顽主》挖苦的那个“德育教授”赵老师的形象:他总是习惯居高临下地以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教训年轻人,但在年轻人的眼里,他不过是个笑料。


时光流转,当年的顽主自己也成了装模作样的“德育教授”。仅此而已。


毕竟,今天的观众已经生活在一个日益中产化的,教育程度更高,更理性的中国,大量的海外华人早已习惯在一个法制社会里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愚昧,仇富,生硬,动辄约架的水浒式的高龄好汉的思维和行为是时代错误的,而这源于编导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上犯的时代错误。浏览附件568801


(觉得此文很棒,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哦~)


-投稿|商务合作邮箱-

gongshipenyou@163.com





共识荟

共识网精华荟萃于此

长按关注它






浏览附件568802

Read more
呵呵,什么乡绅资格,象征资本,名分,歧视外乡人,法制观念,幼稚与成熟。。。这些都是当下成功人士,或中产阶级的理念。在社会底层看来,这些口号都毫无意义。他们是些流氓无产者,信奉:你不给我个说法,我就给你个说法(杨佳语)。什么皇帝轮流坐,哪天到我家。这是当下一部难得的反映社会底层的电影。它会在大陆电影史上留下一笔。如果影片真的反映当下社会底层的思维方式,就可怕了。除了拥戴一个好皇帝(习大大),其他全靠私刑。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