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取更多政策扶持?硬盘大王3次欲撤资无锡揭谜

yh_m88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6-19
消息
39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对小城无锡来说,世界上最大的硬盘生产商――美国希捷科技公司举足轻重。

  相关数据显示,希捷无锡工厂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额为8亿美元,位居江苏省第一。

  对美国希捷来说,中国无锡同样举足轻重。

  自今年6月下旬深圳的生产基地迁至无锡以来,无锡成了希捷在中国惟一的生产基地,也是其全球两大生产基地之一。无锡工厂的产能预计将提高4倍,厂区占地面积扩大到3.5万平方米。

  然而,希捷却在一再要求从无锡撤资,第一次在1997年7月,第二次大约在2001年。

  第三次,就在今年3月。

  貌似和谐的引资方和投资方,背后有着什么矛盾呢?

  三次撤资

  最终希捷还是留在了无锡。“只不过用撤资的方式延长原优惠政策或索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一知情人士如此阐述希捷三次撤资风波。

  在无锡,没有人不知道希捷。

  早在1995年,希捷就在无锡建立了生产基地,是第一个落户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跨国公司。

  “不知希捷在建什么厂房,把两头的路都拦住了,开车只能绕道走。希捷在我们无锡可以说是财大气粗呀。”前往希捷无锡工厂的路上,一无锡市民说。

  “我们现在想见到希捷的人都不容易。”新区管委会宣传部的有关人士说。

  曾经在希捷工作过的员工说,由于希捷是无锡的出口大户,当地政府会以各种名义给予希捷补助。

  希捷无锡工厂目前共有三个生产厂房,全部是向新区政府租的。由于希捷建立净化车间的改建费、装修费甚至比建造厂房的费用还高,所以希捷在进行厂房改建之前和新区政府有协议在先:希捷完成厂房改建后,新区政府要减免希捷半年的厂房租金,并以现金方式给予希捷厂房补助。

  今年3月,希捷和新区政府接触后,新区政府未能如约给希捷以厂房优惠。据一员工说,希捷当地官员在公司内部大叫:如果被他们的美国老板知道了,说不定会从中国撤资。

  而希捷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在无锡掀起撤资风波。

  其中第二次撤资动作给无锡的震动非常大。希捷当时的做法是,给员工选择,如果员工愿意走的,就按劳动法的规定,按工龄给员工赔偿相应数目的工资,当时也确实走了一批人。

  “在这种情况下,最后希捷能够被挽留,里面肯定有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曾经在希捷工作过的人士说,“当然是政府给优惠政策了。”

  但新区究竟给了希捷怎样的优惠政策才将其挽留住,希捷和无锡新区管委会方面都讳莫如深。

  新区招商局局长汪群峰说,“像我们这样国家级的产业园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办,不搞特殊。”

  迁就

  “就我所知,无锡政府会以各种名义给予希捷补助。比如出口补助、退还希捷的企业所得税等。拿退还所得税而言,每年退还的比例不同,今年是40%。也就是说,除了上缴中央政府的那部分企业所得税外,无锡政府把本应属于地方的那部分税收全部返还给了希捷。”希捷前员工说。

  在1995年前,希捷在无锡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建立了类似的工厂。希捷建在这些地方的生产基地实际上就是装配线,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近几年同期建设的这些厂都关了,只有无锡的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原因可能是其他地方地人力资本还是高吧。” 该前员工称,“希捷深圳工厂搬到无锡来,据说是因为无锡政府为希捷开出了比深圳更加优惠的政策。”

  1995年希捷落户无锡的时候只有一个生产车间,现在已经扩建为三个。希捷所在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原先由新加坡投资,后来新加坡方面将其转给了无锡市政府。希捷目前所用厂房全部是向政府租的。“由于没有买地、没有自己动手建厂房,希捷想搬随时都可以搬吧。它本来就是把生产线在世界各地搬来搬去的。”该前员工说。

  希捷无锡工厂目前共有员工6000名左右,其中有3000-4000人都是只有高中或以下教育成程度的。在无锡新加坡工业园里,为希捷配套的生产企业有唐纳森、耐帆包装等十几家企业。“如果希捷真的撤资了,会给当地造成非常严重的失业等社会问题。配套企业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无锡市政府也没有办法,只能顺着他。税收方面的优惠无锡能作到多少就做到多少,无锡都把最优惠的都让出来了。”希捷内部人士这样分析当地政府一再让步的原因。

  新区招商局官员不承认上述问题的存在。“希捷的员工中有很多是外来人口。所以即使希捷撤资,无锡当地的就业压力也不会那么严重。”

  另有消息称,和希捷同业竞争的美国迈拓公司近年来也想落户无锡,但希捷表态:如果迈拓入驻无锡,希捷就会撤走。无锡只好放弃迈拓。迈拓最终把生产厂建在了苏州。

  “我知道希捷会给政府施加压力,方方面面。”该前员工说。

  然而,当地政府对希捷的重视并没有换来希捷对当地人才的重视。希捷无锡工厂的高管以新加坡人居多,也有不少马来西亚、香港人。

  (本报记者丁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外资引进初始阶段问题资无锡之谜

  “要挟政府延长优惠政策时限的现象在国外有,但很少。而长三角各地的无序竞争给外资钻了很多空子。我们生怕外资跑掉,所以在优惠政策上不断加码。外资已经在这个方面尝到甜头,它就会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十五规划专家组咨询专家朱荣林先生这样评价“希捷现象”。

  朱荣林认为,外资其实抓住了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两大弱点:长期以来各地重视外资规模管理而忽视对外资的质量管理。第二,我们以优惠政策而不是改善整体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

  中国处在引进外资初始时期的规模管理阶段。标志就是各级政府评价外资工作的主要考评指标是:吸引外资数目和到位外资数目。规模管理的实施手段比较多地侧重于优惠政策的颁布而不是投资环境的整体改善。

  而优惠政策的实施其实并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优惠政策体现在几个方面:土地等要素价格已经下降到成本价格以下。比如的成本价格是10万元每亩,现在可以以2万元一亩提供给外商,甚至零土地价格。第二种优惠政策就是减免税。从两免三减到五免五减,甚至十免十减,外资利用我们各地竞争的心态拼命提高我们利用外资的成本。

  而眼下,长三角地区的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今年4月23日,上海市政府专题情况通报会透露,上海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园区的规划用地面积将从67平方公里扩大到173平方公里,并对园区内地重点新增企业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上海市降低商务成本的上述计划被业界成为“173计划”。它暗示了上海降低商务成本,赶超江苏、浙江的迫切心情。

  “只要各地的无序竞争不断,只要各地为了吸引投资而分别制定自己的优惠政策,‘希捷现象’就将一直存在并会扩大下去。”朱荣林先生认为。

  “长三角地区在如何对待外资工作的管理方面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反思。”朱荣林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