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午后茶

2.精神的贫困和知识的贪婪
31.jpg


  现代人的没有文化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贪婪,尼采指的是对知识的贪婪,对知识的贪婪之所以是没有文化,是因为它反映了精神上的贫困。他把责任归到苏格拉底头上,说从苏格拉底开始,一种科学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占据了统治地位,其特征是对理性、逻辑、科学、知识的迷信,相信凭借理性的力量,一方面可以穷究世界的真相和万物的本性,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和造福人生。在这样一种世界观指导下,在人类能力的评估上,就无限夸大理性能力的价值,概念、判断和推理这样一种能力被抬举为最高级的能力,比其他一切能力都高级,因此也就把具备最高知识能力的学者、理论家视为人的理想。在人类使命的定位上,也是无限抬高知识的地位,追求知识被视为人类最高的甚至唯一的使命。在现代盛行的是一种贪得无厌的求知欲,一种不知餍足的发明乐趣,由于这种求知欲的泛滥,用尼采的话来说,一张普遍的思想之网笼罩了全球,建立起了现代高得吓人的知识金字塔。

  知识本身不是什么坏东西,问题在于这种对知识和学术的狂热暴露了人们内在的贫乏,这个时代是没有原创性的,所有的知识是关于过去时代文化的知识,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由于自己没有原创力,所以只好去搜集、整理过去的文化,给它们分门别类,做这种学术工作。尼采说,现代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兴趣,学者们急切地向过去一切时代挖掘着,搜寻着,试图从其他一切文化吸取营养,恰好证明了现代人是一群饥馑者,所以才如此亢奋不安,如此急不可待,饥不择食。你饥肠辘辘,营养不良,想用这种方式填饱自己的肚子,实际上是填不饱的,因为你的身体已经很衰弱了,食古不化,它们不会变成你的血肉。

  现代艺术同样也暴露了这种普遍的贫困,人们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徒劳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学”放在现代人周围以安慰他,把他置于历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家中间,使他得以像亚当给动物命名一样给他们命名,这个叫古典主义,那个叫浪漫主义,诸如此类。在尼采看来,自己创造不出东西来了,就做这样的事情,这是批评家的工作,不是创造者的工作。他说现代艺术是一个心力交瘁的批评家,是一个骨子里的图书管理员和校对员,可怜被书上的尘埃和印刷错误弄得双目失明。

  这方面的论述有很多。尼采说:现代人把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区的形式、颜色、产品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堆放在自己的周围,像年货市场一样五彩缤纷;现代人是一些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有很多知识,用外来的风俗、艺术、哲学、宗教把自己填得满满的,但是没有灵魂;现代人忙于接待各种外来的客人,给他们安排座次,就像我们现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会议,客人分重要和不重要,重要客人坐主宾席,而这些客人却彼此打起架来;现代人在自己体内装了一大堆无法消化的知识石块,这些石块撞到一起不时发出嘎嘎的响声;现代文化一方面难以形容的贫乏和枯竭,另一方面又难以形容的五光十色,就像急剧颤动的色彩游戏,实际上是人们收藏的过去文化的无数瓦砾碎片在闪烁,唯有浅薄的眼光才会从中感觉到幸福;现代文化像一件披在冻馁裸体上的褴褛彩衣,现代人的身体又冻又饿,披了一件破烂的彩色衣服,叫作现代文化。

  综上所述,尼采就问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学术,如果它们不能导向文化,导向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统一体,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有什么用?只能是导向野蛮,使现代人变得野蛮。他的结论是现代没有文化,只有学术,也就是只有关于文化的知识。我说这还算好的,我们现在是学术也不多了,有的是潮水一般的信息,还有八卦新闻,尼采最讨厌快餐文化,那是为当下服务的东西,但是现在基本成了我们的主流。
 
3.人格的虚假和包装的狂热

  现代人的没有文化,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人格上的虚假,所以要使劲包装自己。现在文化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快餐和包装。我们现在把这两个特点推到了顶点。尼采说,现代人都是一些角色和戏子,现代人的形象已经变成彻头彻尾的假象,隐藏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里,而且通常一个人扮演很多角色,所以演得很糟糕。现代艺术家不再是人,最多是角色的会合,其中有时候是这个角色,有时候是那个角色,带着无耻的狂妄态度出来自我标榜一番。

  尼采用三个定语来形容现代文化,称之为财产、虚荣和附庸风雅的文化。因为没有内在的尊严和丰富,所以需要一种骗人的优雅,来掩盖那种斯文扫地的匆忙病。大家都在为财富匆忙,隔一段时间则西装革履、人模狗样地聚在一起,举着香槟酒,装出很文雅的样子,说几句空话之后赶紧谈生意。对现代人来说,教养不是真正有文化,而是要显得有文化,使自己对人的可怜和卑鄙,对竞争的残忍,对敛财的贪婪,对享乐的自私和无耻都视而不见。这些东西本来是你的基本生活状态,所以必须不时地表演一下,让自己忘记它们。

  尼采对现代文化的评价极低,就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创造,只是用过去时代的文化打扮自己。他说,当这个卑鄙的时代霸占了过去的智慧和艺术的全部珍宝,穿戴华丽地朝我们走来的时候,就表明它对自己的卑鄙有了一种极其不快的自我意识,需要这些行头来遮丑和哄人。它不是为了暖和身子,因为伪装和掩饰自己的需要已经比御寒的需要更加迫切。

  现代人内心没有自己的信仰,这种没有信仰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甚至连真正的虚伪也很少见了。尼采说,虚伪属于有强大信仰的时代。什么是虚伪?就是你本来是有自己的信仰的,当外在势力强迫你接受另一种信仰的时候,你假装接受了,但是内心并不放弃从前的信仰,你表里不一,所以是虚伪,而这种虚伪正说明你是有信仰的。现代人不一样,反正没有自己的信仰,信什么都无所谓,你让我信什么我就信什么,我都接受,而且他仍然是诚实的,因为他内心确实没有任何抵触。所以尼采说,左右逢源而毫无罪恶感,撒谎而心安理得,是典型的现代特征。
 
4.心灵的麻木和艺术的堕落

  现代人的心灵是麻木的,为此需要刺激剂,又是容易病态地亢奋的,所以又需要麻醉剂,现代艺术就起了这个刺激剂和麻醉剂的作用。因为厌倦和麻木,现代人渴望痛苦、愤怒、仇恨、激昂、惊吓、紧张等等这类激烈的情感,人为地制造亢奋,于是现代艺术家就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激情,就好像率领着一群狂吠的狗,按照现代人的要求放开它们,让它们向现代人扑去。现代人宁愿被捕猎、咬伤、撕碎,也不愿意在寂静中与自己相处,与自己相处,这对现代人来说是最可怕的,就像怕鬼一样地害怕。亢奋过头了,现代艺术家就提供麻醉剂,那些靡靡之音或者虚假的宗教音乐。

第78章 尼采对现代文化的批判(3)
  现代艺术堕落的另一个表现是娱乐化,艺术不再有严肃的使命了,变成了娱乐的闲事,茶余饭后的消遣。尼采说,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他尤其讨厌剧场,欧洲人去看歌剧的时候,一个个都非常正经,穿最体面的衣服,可是在尼采看来,在剧场里人是最没有个性的,都成了公众,审美趣味都一样了。他说了一句很损的话,说剧场是趣味上的公共厕所(笑声),大家都到那里排泄去了。

文章很长,链接在这里 http://www.56wen.com/book/20160414/16525.html
 
有空看看总能有吸引人的地方。 最让人敬佩的是灵兮, 小手每天都能敲出新花样。变换万千,还评赏精致, 时有敏锐, 更多温婉。 虽然经常说的事情和我无关,读起来却感觉暖洋洋的。 要是灵兮也喜欢胸针, 要是俺也能寻到一枚灵兮喜欢的胸针, 俺也会送上一枚! 有你茶楼真好, 依旧飘着水楼的芳香, 筒子们, 可以这样说吗?
这里如果没有灵兮,我可能就很少来了 。
胸针的话,我看看能不能找点图片来看看。
 
枫老师时时发出一些颇具小资情调的感悟,挺有意思的。 俺可没有半点恶意啊! 其实女人吗, 谁还多少没有一份娇气, 只是我们都隐藏得很深。像是佐罗大侠似的, 让人认不出真面目。 。。。。。 枫老师无掩饰, 也是一份勇敢, 一份真。 能把胸针描述得这么生动, 相比之下,我都觉得自己木纳。 。。 忘记了那些相互在意的情怀和单纯而用心的友谊。 现在人好像都有点金刚不败的样子, 什么事情都强撑着。。。有木有呢? 木哈哈。。。
小资情调,好像城里长大的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都有点小资情调。
娇气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没觉得。
我查了一下“小资”这个词,讲得很合我意。
 
小资
小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原本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小资情调应该是一种追求生活品味的人。小资一般为都市白领,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又与“中产阶级”相差一定距离——主要在经济方面。

定义
“小资”这个词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和当年的“愤青”一样,简洁调侃的称谓中折射出无边心绪。没有人知道小资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小资是一种存在,也许短暂,但却真实。我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关注社会;我们坚持一种价值观——社会价值大于企业价值;我们倡导一种方式——关爱生命;启迪心智,分享智慧——这就是小资理念。有一种学习,叫做共识;有一种成长,叫做共鸣;有一种执行,叫做共振;有一种目标,叫做共赢;共识、共鸣、共振、共赢——这就是小资文化。近些年,“小资”往往是一个贬义词,甚至成为颓废情绪的象征。这种人不思进取,不考虑国家大事,只是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

一个真正的“小资”必须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经济收入、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文艺青年。
小资全称“小资产阶级”(详细解释参阅《毛选》全称 )是一个阶级,简称却是一种状态。

英文 bourgeoisie-资产阶级,音译“布尔乔亚”,小布尔乔亚即小资产阶级,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知识阶层的习惯用语,现指小资情调。

小资情调的女人标志:

高雅的生活,丰富的内涵,懂得欣赏艺术,有情调。

标志符号

符号一:金钱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足够的金钱作为强大的后盾支撑,之后的所谓符号都是废话。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资女人”的金钱后盾也分两种,一种是亦舒说的“自己赚钱买花戴”,一种则是有男人在背后提供长期饭票。无论怎样,有钱才是“小资女人”的大前提。

符号二:孤独
“小资女人”之所以让人觉得神秘,让人有那种意犹未尽的探索欲求,并不是因为她们拥有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式的猖狂,也不是她们发出的“世上本没有路”式的哲学式的自我拷问,而是一种“独自徘徊,寂寥又悠长”的“雨巷”式的孤独。

这种孤独跟寂寞有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来源与灵魂的感受,这是一种源于希望遇上一个同样徘徊寂寥的异性的渴望,这是一种随着跟年龄、跟魅力成正比增长的孤独。

这种孤独感,更多来源于本身的地位与生活环境的限制,是自我悲悯感。

符号三:装扮

时尚经典与新潮另类向来是共存的,只是前者较为富裕,后者一般囊中略有羞涩,这是一句真理。

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男人剪小辫穿洋装、女人短发放脚都是很时髦的,但并不是所有剪小辫穿洋装的男人和短发放脚的女人都是时尚和小资的。区别在于富有者梳着油亮小分头,穿皮鞋西装戴领结,欧派十足,胡适徐志摩早期的相片是典型;有的团花马褂缎面长袍,一派庄重雍容。而贫者在亭子间里等邮差送稿费买面包,留长发,四季一件夹袍,昼伏夜出佯作名士狂态。至于那时的女人们,老照片里占多数的烫发旗袍可谓经典装扮,但也不乏穿中国式长统纱袜、中西结合式七分百褶裙,戴分不清哪一路的头帕或法式贝雷帽的奇异另类。

五六十年代,朴素是时尚,大家都是中山装、人民装,区别是经典的类型面料高档,毛料或双面卡其,且注重整理,规格合身。而另类往往走极端,比如刻意在新衣上打补丁将朴素进行到底,或将尺寸搞到紧身,将合身进行到底。
将这些关系换算到今天,就是说“小资女人”绝对不可能把自己往另类的路上打扮自己。你没有看到过一个所谓的“小资女人”穿着五颜六色的吊带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吧?

符号四:恋爱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今,“小资”都要谈点小恋爱,有那种“不恋爱宁可死”的观点。但这种恋爱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精神高于肉体——不一定要有结局,更享受过程,最好常常分离,留下文字交流思想的空间。经典的做法过去是书信集,如今是Email,另类的方式过去是激情洋溢的诗:“哦哦,我的女郎,我的爱”,电子时代是自己设计的电脑卡通。

理想高于现实,个性高于共性——过去是“我是我自己的,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今天的小资更实际一些,“让我们AA制”。

符号五:外语

“小资”都要会讲外语,这一点上,过往与今日有惊人的一致,“小资男人”和“小资女人”也有着共识。

就像《蛋白质女孩》里的张宝那样,关键时刻只讲外语不讲中文,比如写情书或与爱人吵架时,以显曾在国外留学的实力。

另类的做法是中西合璧,在说中文的时候,将一些人人都知道的时髦词换说成英文或法文,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英文。

也有一些“小资女人”的领军人物开始不屑于说英文了,偶尔来句日文或法文才能彰显自己的不同。至少精通英语,通晓日语、法语、德语等更好。要有TOEFL,GRE,雅思等有效分数。

符号六:读物

“小资女人”都有阅读习惯,钟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或者阴雨缠绵的雨天拿着本小说坐在咖啡吧细细品茗。

不同时期的“小资女人”有着她们不同的代表读物。比如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玩偶之家》,五六十年代的《牛虻》,七八十年代的《》,八九十年代的《廊桥遗梦》,当然“三毛”“张爱玲”更是“小资女人”一直的偏爱。


心理疾病


小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像风一样自由的生活,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自由散漫,他们在城市气派的写字楼里享受工作,出入于星巴克和三里屯酒吧街等,穿着个性服装,读村上春树和王小波,听爵士和蓝调。

人们看小资的标准是:一个文凭,两国语言,二房一厅,父母同住,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千月薪,八面玲珑。

但是,做为一个小资,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小资们的生活方式,注定了她们总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下面问渠心理网就来带大家看一下,小资所常见的心理疾病。

1、抑郁症:小资大多还是有才的,钢琴弹得、小提琴拉得、弄弄古典诗词也在行,所以总在“天生我才无处用”的顾影自怜中。她们的口头禅是:“人家伤感死了。”她们总是像林黛玉一般自怜自艾。

2、孤独症:她们最欣赏的话是“在路上”,所以一生都在寻找。她们不喜欢望星,热衷追星,见到优秀的异性是要追的,追到手之后再怎么办,就不是新新人类的事了。他(她)们的爱情原则是:只爱一点点,只爱陌生人,只爱不言婚。小资男人认为好女人永远是别人的老婆,小资女人认为这世上好男人已经死光了,剩下的不是懦夫就是色狼。只有一点相同:都太孤独。

3、网络综合症:网上恋爱、网上情人、网上约会,她们自要烂熟。闲时到聊天室装装纯情发发浪,到BBS里捣捣乱,十分疯狂全占,一点儿正经没有。

4、疲劳症: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大的无兴趣;对于纵情享乐,表现出巨大的兴趣。见到好玩的好像总有用不完的体力需要发泄,上酒店、登山、郊游,任何游玩的机会,她们一律报到。要飙车,要蹦极,要开PARTY,要没完没了发短信……唉!终不免心肌劳损而逝。

5、安逸症:除了打麻将和睡觉找不到别的生活乐趣,存折基本不动,脑袋基本不用。因为长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小资书”,导致目光短浅,如养在深闺的十二楼的女人,一是落后于时代,为时代所淘汰,二是落后就要挨打,被强人逼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信之!

6、软骨症:小资的生活方式是泡在过量的糖和咖啡里,是不屑于
老百姓同类的。所以吃饭要讲究、穿衣要品牌、装修要上档次。小资本来是供人瞻仰的艺术品,故把包装的艺术发挥到极致。小资男孩往往选择紧身窄裤,胯上横系一腰包,头发怪异,誓与女性比前卫;小资男人永远是温文有礼的,口袋里永远有取之不竭的香喷喷的餐巾纸,处处以女士优先,眼睛总不敢直视对方,眼光盈盈有水,带点闪烁,搞点笑容,整个一副新时期的“新好男人”形象。小资男人不打架不说粗话(小资女孩则反之),因为出身不是贵族,便时刻唯恐别人说自己不是贵族,所以加倍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深怕大家一不小心把她们和社会大众混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衣衫闪亮、油头粉面,或长发披肩、环佩叮当、一身的艺术状,飘飘然中性十足起来!
 
“小资”往往是一个贬义词,甚至成为颓废情绪的象征。这种人不思进取,不考虑国家大事,只是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
我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有什么不好。
不考虑国家大事,有人去考虑就可以了,我没有太大的兴趣。
不思进取,确实不行。


小资情调的女人标志:
高雅的生活,丰富的内涵,懂得欣赏艺术,有情调。

“小资女人”都有阅读习惯,钟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或者阴雨缠绵的雨天拿着本小说坐在咖啡吧细细品茗。

不同时期的“小资女人”有着她们不同的代表读物。比如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玩偶之家》,五六十年代的《牛虻》,七八十年代的《》,八九十年代的《廊桥遗梦》,当然“三毛”“张爱玲”更是“小资女人”一直的偏爱。

没什么好说的,十分赞同。

我没觉得孤独,我感到还好,有地方讲话。
 
最后编辑:
是啊,有文化没文化不能用某国人这种说法,美国有文盲,中国有高知,太正常了。

看了一篇周国平的《现代人没有文化的表现》,我觉得写的不错
浏览附件647014
1.内在的空虚和外在的匆忙

匆忙也是尼采描绘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之所以匆忙,是因为内在的空虚,没有灵魂,所以忙于外部的事务,想用这来填补和掩盖空虚。他说在我们这个飞速转动的时代里,到处是令人眩晕的匆忙,这个时代厌弃一切无用之事,只做所谓有用的事,就是能够带来眼前利益的事。处在这个时代永不停歇的骚动之中,年轻人被切割了成碎片,被当下夺去了永恒的愉悦。现代人是不可救药的野蛮人,是日子的奴隶,是悬挂在瞬间之网上永远挨饿的人。他还谈到现代人狂热的不安,对成功和获利的渴望,对当下的过分看重。他说那种匆忙,那种令人不得喘息的分秒必争,那种不等成熟就要采摘一切果实的急躁,那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在人们脸上刻下了深沟,就好像有一种药剂在体内作怪,使人们不能平静地呼吸,大家都心神不宁地向前猛冲,就像是烙了三M印记的奴隶。三M就是德语里的Moment(当下)、Meinung(舆论)、Moden(时尚),人人脸上都烙了这三个字,是当下、舆论、时尚的奴隶。尼采这么描述他对现代人的观感:当我在闹市观望行人,看成千上万的人表情迟钝或行色匆忙地走过去,我就总是对自己说,他们一定心情恶劣。他还打比方说,这时候他就好像看见一群羊争先恐后地往前跑。是啊,干吗这样着急?你们到底要去哪里?还不就是去屠宰场吗?

尼采是很讨厌美国的,欧洲人本来是很有教养的,生活是很宁静的,只有美国人才这么匆忙,是工作狂,拼命挣钱,而现在美国的拜金主义已经传染到了欧洲,使得古老的欧洲野蛮化了,在欧洲传播了一种怪异的无精神性,一个个都没有灵魂,成了一具具劳碌不休、贪图物欲的肉体。这种逐利的生活驱使现代人置身于经常的伪装、欺骗和竞争之中。追求利益的生活驱使现代人置身在经常的伪装、欺骗和竞争之中,互相骗,也骗自己。他说现在人们已经羞于宁静,一个人安静下来,跟自己呆一会儿,就会觉得不对头,长久的沉思几乎使人产生良心的责备。人们手里拿着手表思考事情,吃午饭的时候眼睛盯着商业新闻,就像一个总是怕耽误了什么事的人那样生活着。宁肯随便做点什么也胜于一事不做,这是现代人的生活原则,这条原则就像一根绳索一样,勒死了一切高级的趣味和教养。直到最后的岁月,在遗留下来的手稿里,尼采还在谈这个问题,他说随着年代的增长,我们整个欧洲文化处在越来越紧张的状态中,犹如大难临头,狂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条激流,一心奔向尽头,不复沉思,而且害怕沉思。

尼采之所以讨厌现代人的这种匆忙,是因为对文化来说这是最不利的情形。他把现代和古代做了比较。在古代,悠闲和优雅是美德,工作使人内疚。古希腊人是很安闲的,他们没有那么多事情要做,经常在太阳下活动。古希腊文里学校这个词,意思就是闲暇,上学就是不用做事了,可以看书、思考、讨论问题了,这才是值得想望的生活。他们真要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做手工,是要躲起来的,怕人看见。现代人正相反,勤劳和精明是美德,闲暇和沉思使人内疚。古代人忌讳太珍惜寸阴,主张对俗务不动心,关心的是永恒;现代人却只对当下的利益认真。他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卑鄙的时代,因为我们看重的恰恰是一切高贵的时代所蔑视的东西,而高贵的时代所尊敬的东西反而遭到了我们的蔑视,价值观完全颠倒了。闲暇是高级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现代人没有闲暇,也害怕闲暇,产生高级文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消失,不可能产生高级文化了。

现代人为什么那么匆忙?到底在逃避什么?是在逃避自己,害怕面对自己,一旦静下来独自面对自己,就觉得特别可怕,因为这个自己很空虚,让人很难受,所以要拼命做事情。尼采说:我们迫不及待地把我们的心献给国家、赚钱、交际或科学,只是为了不必再拥有它,我们热心地不假思索地沉湎于繁重的日常事务,超出了生活需要的程度,因为不思考成了我们更大的需要。匆忙是普遍的,因为每个人都在逃避他的自我,躲躲闪闪地隐匿这种匆忙也是普遍的,因为每个人都想装成心满意足的样子,向目光锐利的观察者隐瞒他的可怜相。总之,人人都害怕独处,憎恨安静,为了逃避内省,逃避面对自己时的良心不安,就必须匆忙。

因为逃避内心不安而匆忙,匆忙又使得人们更加没有精神生活,没有信仰,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知道尼采对基督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基督教压制了人的生命本能,导致了颓废和虚伪,但是他并不否定宗教,他强调人应该有宗教本能,应该过真正的宗教生活。所谓真正的宗教生活,也就是一种有信仰的沉思生活,人应该安静地去思考人生的那些根本问题、终极问题。但是,欧洲人太勤劳了,这种勤劳世代相承,在现代恶性发展,他用了一串形容词来形容,说它是一种喧嚣的、耗尽时间的、愚蠢地自鸣得意的勤劳。这种勤劳把多数人的宗教本能都消磨掉了,比任何别的东西更加使人变得没有信仰。许多人的全部生活被职业、家庭义务以及剩下时间里的娱乐所占有,不再有时间和精力思考人生,尼采说他们结果只是带着一种迟钝的惊愕神情把自己的存在在人世间注了册,也就是说,糊里糊涂地报了个到,然后就走了,就死了。换一个说法,尼采还说过,人生本身是性质可疑的,人生有没有意义是成问题的,面对这种可疑性质居然不发问,这是最大的不负责任,是可耻的。

中国人再不好,我都不愿意,也不忍心讲太过分的话去伤害中国人,我做不出来。
我会提建议,持续地提出来,讲狠话 ,我真说不出口。
西方人讲中国人不文明,不礼貌,他们自己也互相看不惯的,比如说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就看不上美国人的。
我们不可以妄自菲薄,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的内涵,丢掉了很可惜。比如孝敬长辈,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家庭稳定,节省储蓄,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
@9981,爱博士,您同意吗?

我对老胡,爱博全盘西化的观点是这么看的:
他们都是聪明人,我们能够领悟的道理,他们肯定知道。比如说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对待问题。中国不会什么都不好,美国不可能什么都好,这是很简单的现象。他们之所以对中国有那么多的批评,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期望值太高。还有一点,他们在叙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明了,让人产生了误会。很多的争执,就是这种误会产生的。
 
中国人再不好,我都不愿意,也不忍心讲太过分的话去伤害中国人,我做不出来。
我会提建议,持续地提出来,讲狠话 ,我真说不出口。
西方人讲中国人不文明,不礼貌,他们自己也互相看不惯的,比如说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就看不上美国人的。
我们不可以妄自菲薄,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的内涵,丢掉了很可惜。比如孝敬长辈,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家庭稳定,节省储蓄,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
@9981,爱博士,您同意吗?

我对老胡,爱博全盘西化的观点是这么看的:
他们都是聪明人,我们能够领悟的道理,他们肯定知道。比如说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对待问题。中国不会什么都不好,美国不可能什么都好,这是很简单的现象。他们之所以对中国有那么多的批评,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期望值太高。还有一点,他们在叙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明了,让人产生了误会。很多的争执,就是这种误会产生的。
老胡,爱博应该不会全盘西化,"西化"本身也没有一个严格定义,西方文化确实有很多好的东西,从与同事相处的简单,各自付帐,乐于给(慈善),工作生活平衡。。。
 
什么是真正的旗袍 :细数旗袍的来世今生

有人认为,旗袍起源于清朝旗女之袍。无论此说有多么巨大的争议,毫无疑问旗袍的真正成形并得名,是在民国。
我们可以看一下两者的巨大差别 ——

0


  总之,除了“旗袍”这个名称,民国旗袍已经基本脱出旗女之袍的范畴,而演进成为一个全新的女性服饰品类,是民国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民国时代的典型元素和象征。

  今天想特别帮助大家进行分辨的,不是旗女之袍和民国旗袍的差别,而是民国旗袍和所谓现代旗袍的鸿泥之差,让大家看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旗袍,是体现民国精气神的旗袍。
 
这是旗袍吗?

  
0


  绝大多数当代国人所见最多的所谓旗袍,就是上图里面的 —— 婚庆“旗袍”。

  然而,实际上,作为旗袍发端的时代 — 民国,绝少有穿这种旗袍结婚的。

  我们看看民国的婚礼服饰,如下

  
0


  看不清楚?我们看一张近拍的,1927年发民国新式婚礼之先的著名一对

  
0


  这是婚纱?No,No,No。这是婚纱与旗袍的结合体,再看得更多一些 ——

  
0


  国民政府官方版:

  白色或淡粉色素色软缎长袖旗袍,

  领高约 4到 5cm 上有三组盘扣,

  右侧大弧度倒角偏襟,袍长至脚踝,膝下开衩,细滚边;

  头戴拖地罩纱,罩纱上有发卡式半弧花环,配有鬓花;

  丝袜配皮鞋;白手套,捧枝蔓垂地的花束。

  
0


  波浪形边缘婚礼旗袍佩戴的头饰风格是配合旗袍的风格而来的,

  有土洋结合的花冠披巾,也有洋气的拖地罩纱。

  简单地说,就是婚纱与旗袍的结合。

  再看一张更像旗袍的新娘礼服,

  颜色方面有时偏粉,只有在农村才时有红色出现。

  
0
 
至于这几年流行的秀禾服,

  其实是晚清的沃裙,

  只是因为在影片《橘子红了》里,

  周迅演的女主秀禾,

  穿的就是这一款结婚礼服,所以才得名。

  这种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婚庆服,

  当然不是旗袍。

  
0


  至于褂裙(龙凤褂),同样是一种满服,那更不是旗袍了。

  
0


  这些又是旗袍吗?

  
0


  勉强可以算作旗袍式礼服。

  八十年代起,旗袍被政府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也许,这正是旗袍以“礼服化”的模样重新回到大陆的发端。

  从此,结婚开始穿起不伦不类的红色旗袍礼服。

  有经济实力的女性们也纷纷订做重磅真丝加手工刺绣的昂贵的旗袍礼服。
 
然而,

  民国时哪怕上流社会的名媛贵妇,

  也很少穿着礼服式的旗袍。

  相反,

  绝大多数人的旗袍虽很朴素

  (棉布/素色/无或少刺绣),

  却自有一股淡雅清贵之气,

  也许,

  这就是民国范吧。

  
0


  (王玉龄,抗日将领张灵甫的遗孀)

  
0


  (张充和,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0


  (金嗓子周璇)

  
0


  (民国第一夫人 宋美龄)

  
0


  (林徽因)

  
0


  (《城南旧事》作者 林海音)

  
0


  (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的四小姐)

  
0


  (右一 名媛 严仁美,左三 赵四小姐)

  
0


  (胡风的夫人)

  
0


  (著名女作家 凌叔华)

  
0


  (著名物理学家 吴健雄与老师胡适)

  
0


  (年轻时的吴健雄)

  
0


  (右 《上海生死劫》作者郑念)

  
0


  (著名歌唱家 周小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