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午后茶

刚刚听了,讲的很好,与其说是讲数学定理不如说是在讲数学故事。
明天接着听续集

呵呵,把毕达哥拉斯的死描述得如此文艺啊....

今天看了《玫瑰的名字》(一),《玫瑰之名》讲述一个发生在中世纪1327年年末意大利修道院的神秘故事。方济各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前往意大利北部山区的一所修道院,执行调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教宗纷争的任务。以精于推理驰名的威廉修士受修道院长的委托,调查修道院中的一起命案。但随后死亡事件发展为一系列的连环杀人事件,并且牵涉到修道院中隐藏的一个大秘密。

本书是作为通俗小说来写的,但作者埃科在书中表达了丰富的主题:符号学隐喻知识的传播与掩盖,对待真理的态度,神学人文主义等等。同时,本书涉及大量的历史知识,比如皇帝与教宗之争,教廷关于清贫的论战;阅读起来并不轻松。但这并没有妨碍本书成为一本畅销小说。片子里做了一个比较,说《达芬奇密码》的写法就是借鉴了《玫瑰的名字》,就这么厉害。


梁文道说每隔几年就会拿出这本书来从头看一遍,检验一下自己的学问有没有长进。因为作者太博学,没有相媲美的背景知识是无法读出这本书的许多妙处的....听着感觉很恐怖,这书该有多深奥啊...算了,知道书名就行,我不要自找罪受吧...:shy::shy:
 
被人用枪指着头该怎么办?听听这位美国前警官的建议
23.jpg


这个提问最早出现在Quora上:当有人拿枪指着你脑袋的时候,你应该做啥?
当过警察和牧师的贾斯汀·弗里曼(Justin Freeman)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的答案略显简单粗暴(但有效):“劫匪让你干啥你就干啥”。
当然,这个答案还是有很多细微之处值得注意。以下就是这位前警官的详细解答。

首先:保持冷静。没有比思路清晰更重要的事情了。

冷静会带来冷静。如果你很惊慌失措,那个拿枪指着你脑袋的家伙也会开始变得有些恐慌,甚至你在他们两英尺外开始尖叫抽筋之前,他们就已经觉得走投无路了。

攻击你的人是荷枪实弹,占据着物理上的优势可以威胁你,但是如果你能保持冷静的话,那你将会出人意料的占据心理上的优势。你将会拥有理性、逻辑、言辞和劝说的优势。

下一步:和袭击者对视。

这个听起来极其简单,望向他们的双眼,迫使他们承认你的仁慈,哪怕只是在他们的心里承认也可以。不要让这种人失控,但要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你要让他们开始反思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否必要、以及开始寻找结束的办法。

尝试了解袭击者。当你被枪指着头的时候,袭击者的动机是非常具体的:可能是抢劫、或许被劫为人质也可能是绑架案的开始。在这三种可能性之中,抢劫是最常见的。

这三种不同的情况要求不同的反应,但是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在大多数案例中,这个袭击者的目的都不是杀你。

如果此人决定杀了你的话,你可能早就死了,所以每多一秒的时间都将对你有益。

针对上述情景,我们现在提出几个方案。一个抢劫者用枪只是为了增大他们作案成功的可能性并当做一个双保险。他们要的还是你的钱。给他们就行了。

互联网上很多足不出户的“专家们”总是建议你把钱扔到一个方向,然后往另一个方向跑;但是我不会这样做。我们的目标是让持枪者保持冷静,你扔钱包并突然跑动的动作只会适得其反。

在你行动之前记得向劫匪喊话(“我现在要从屁股兜里拿出钱包了”),然后慢慢地拿出你的钱包,冷静地交出去。
 
在这整个过程中,好好地研究一下这个人。不是让你去记住这个人完整的身高、体重和穿着,而是让你试着去发现此人的独特之处。除非这个人极其高、矮、胖、瘦,不然对警察来说,这个人差不多“6英尺”以及“差不多100磅”的此类信息没什么作用。而且说到穿着,劫匪出现时候穿的衣服,在离开现场之后肯定会在一个隐蔽的环境下立即换掉。

相反,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在五个都有劫匪特征的人中进行辨认。你将如何区分出劫匪呢?很可能是通过发型、伤疤、胎记、纹身、身上打孔的地方和其他的东西。一些惯犯的此类信息将会被存档在执法机关的数据库中,这些信息在调查中十分重要。

而且,把你当人质也是将你当成一种谈判的工具而已。和媒体描述的正相反,这类事件并不会经常在一个大银行抢劫案中出现。事实是,劫匪在想要逃脱的时候才会劫持一个人质。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此时警察应该已经出现了。当警察和绑匪交涉的时候,不会给你任何指示,所以你就要认真地听着正在发生什么。

尽可能的保持安静。当警察和劫匪开始对话、封锁大街的时候,不要尖叫,这对大家都好。也别说话,你肯定希望劫匪能听见现场警察的指示和引导。

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我很想讨论一下,但是出于警官生命安全和技术保密的原因我不能说出来。但是我得说:尽可能离劫匪的头部远点。想象一下劫匪双眼外侧到鼻尖(就是鼻孔间的那个软骨墙所在的位置)上方的那个三角区,这个三角区就是特警们的目标攻击区,子弹射中这里将有更大的可能使劫匪立即毙命,而不会产生任何后退反应,从而也不会使得其扣动扳机伤害到你。

如果在上述的情景中,你孤身一人面对劫匪的话,你就要使用一些常识了。尽可能的和劫匪多说话。了解一些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包括语气在内,都尽量节制一些,按照他们的理解和情绪来。和他们沟通可以建立你们之间的一些社会联系,在他决定是否要干掉你的时候,他将不得不先克服这些联系。

绑架的话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尽管被绑的可能性很小(我没找到在美国的成人绑架案的可靠数据),但是也会发生。

我只建议你在一种情况下完全地顺从绑匪:如果你家有人是富豪显贵,而且你可以完全确定绑匪是奔着钱来的。这种情况下,你的绑匪只会确保你的安全万无一失,不会伤害你。

如果是为了敲诈勒索的话,你不可能被性侵犯,因为劫匪的目标主要是钱,不是性需求。除此之外,性侵案一般都是重罪,所以劫匪不会冒坐穿牢底的风险去伤害你,毕竟他们不想眼看着到手的赎金飞了。

除此以外,绑架案的结果可能并不乐观,尤其是当有交通工具卷入其中的时候。虽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但是这毕竟是一位和一线警官们还有联系的前警察给出的观点:如果你是位女性,而劫匪是个男人,有很大几率你是在开往自己被性侵的现场或者坟墓。

如果有任何不进入车内的办法,我都会去做。比如,你望向劫匪身后然后点点头,让此人产生身后有人的感觉,这样此人就会往回看,这足够你撒脚跑得老远了。或者,当你被逼着上车的时候,你也可以从对面的车门车窗,反向跳出去。或者你能把劫匪绊倒的同时自己站着,希望这不曾预料的抵抗会使劫匪的枪掉下来或者使其后退几步。

如果你在自己的车内被埋伏或者无法不进入车内的话,假使是我,我会不按照劫匪指示的方向来开,而是奔着警局或者附近最繁华的地段开去,然后以每小时5里路的龟速慢慢行驶,同时不停地按喇叭。劫匪的目的在于去一个隐蔽的地方以隐藏自己,这样他就能控制整个局面。我能保证,劫匪不会在车速为每小时55英里的车内冒着车祸的危险把你杀死,然后带着武器从一辆驾驶座上还躺着枪击受害人的车里逃跑。当然,劫匪也不会在一个众目睽睽的停车场对你下手。这个时候就是你占上风了,如果他把枪藏起来然后逃跑,那么在路人眼里就像是一个笑话或者一场家庭拌嘴。

显然上述的几种情况都不好,但你是身处在一个你或许可以在坏和更坏之间进行选择的环境之中。这其中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最适合当时情况”的答案。

没有两起持枪绑人的案件是相似的,而且每起案件都很复杂。我的建议还是保持冷静,尽可能的顺从,了解一下你的周边环境,做那些能保命的事情。

显然最佳的办法就是远离那些可能使你被人用枪指着脑袋的情境。不要一个人外出旅行,尤其是对女性而言,特别是你在不清醒的时候(喝醉了或者什么别的)。大多数只有一把廉价的手枪就开始犯罪的人都是懦夫,因此需要枪去弥补他们的懦弱。如果你和一人或者两人一起的话,那就为劫匪的舒适方程中添加了更多的变量,他们想作案就不那么容易了。可如果你是孤身一人的话,那劫匪就知道一个人加一把枪足够对付你了。

如果你参加了任何形式的野营活动(不管是公司还是学校组织),当你觉得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是完全安全、而身边又没有朋友,这时可以叫个保安来护送。如果这个营地没有人负责守卫,那就和他们好好争论一番直到他们肯派人来为止。

如果这种情况下你找不到人来帮助,但又真的担心周围环境的安全,不要犹豫,立即给当地的执法机关打电话,请他们派警员过来。你不是在给他们添麻烦。你也不是在浪费警官们的时间。你也不是在拖延警官们办其他的案件。或许只有一个巡警前往现场。警察就是要保护公共安全的。现在,或许我们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到你身边,尤其是我们很忙的时候;你要求的优先级或许较低,或许直到有警官回复的时候他们才会动身,但不要以为这意味着你不重要。做这个的时候,我总是十分开心的,这差不多只会花20秒的时间,还让我和社区有了联系。

如果你晚上要在镇上外出的话,穿一件非常舒适的外套比较好。如果你外出后尽兴而归,那么你总会遇到要跑起来的情况。

不要露富。昂贵的珠宝和外露的现金是抢劫犯和小偷们窥视的目标。如果你看起来普普通通,那遭遇不幸的可能性更小;持枪抢劫的处罚不轻,尤其是他们如果为了十美元的手表,或者一张还没来得及用就被注销的信用卡或银行卡而动手的话,那些刑期就更不划算了。
 
呵呵,把毕达哥拉斯的死描述得如此文艺啊....

今天看了《玫瑰的名字》(一),《玫瑰之名》讲述一个发生在中世纪1327年年末意大利修道院的神秘故事。方济各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前往意大利北部山区的一所修道院,执行调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教宗纷争的任务。以精于推理驰名的威廉修士受修道院长的委托,调查修道院中的一起命案。但随后死亡事件发展为一系列的连环杀人事件,并且牵涉到修道院中隐藏的一个大秘密。

本书是作为通俗小说来写的,但作者埃科在书中表达了丰富的主题:符号学隐喻知识的传播与掩盖,对待真理的态度,神学人文主义等等。同时,本书涉及大量的历史知识,比如皇帝与教宗之争,教廷关于清贫的论战;阅读起来并不轻松。但这并没有妨碍本书成为一本畅销小说。片子里做了一个比较,说《达芬奇密码》的写法就是借鉴了《玫瑰的名字》,就这么厉害。


梁文道说每隔几年就会拿出这本书来从头看一遍,检验一下自己的学问有没有长进。因为作者太博学,没有相媲美的背景知识是无法读出这本书的许多妙处的....听着感觉很恐怖,这书该有多深奥啊...算了,知道书名就行,我不要自找罪受吧...:shy::shy:

我都是随机看的,还没有看这集。这个节目里的音乐也是很文艺范的,整体画面,声音,节奏都很协调。
 

我更倾向于比尔盖茨的生活方式。

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比爾·蓋茨曾經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
福布斯》杂志2014年美国富豪排名,比尔·盖茨以812億美元资产重登榜首。

连续这么多年当首富,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家庭教养得当,基础好,底蕴厚,上帝眷顾。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4/29/content_11278698.htm

在系列采访中的某一次,老盖茨说,盖茨成长的第一阶段──爱争论的小男孩──大约是从11岁的时候开始的。老盖茨说,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小比尔长大了,而且越来越让家里人头痛。

这是一个亲密的家庭,家人热衷于竞赛:各种棋盘游戏、纸牌、乒乓球。还有各种固定习惯:比如每个周日同一时间的大餐;圣诞节的时候,全家每个人都穿同样的睡衣。

盖茨太太是西雅图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她是在大学遇到老盖茨的。后来她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还曾在企业董事会任职。

玛丽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多运动,并学习音乐。(比尔 盖茨曾学过长号,但没有什么建树。)由于在富裕的家庭长大,因此玛丽有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她希望孩子穿着得体、守时重信、热情好客。小盖茨在多数情况下都谨遵母命。

盖茨从小就非常努力。他从头到尾读完了整部《世界大百科全书》。他的父母也鼓励他多读书﹐但凡盖茨想读的书,他们都会买给他。

不过,父母却担心盖茨过于沉迷于书籍,而忽略了人际交往。他们强迫小盖茨参加他们举办的聚会,并在父亲的专业会议上充当服务生,希望使其不再过度沉迷于书本。

老盖茨说,儿子在11岁时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经常向父母问一些国际关系、商业和生命本质的问题。

此时,盖茨已开始不断冲撞母亲意欲控制他的本能,不断引爆意志的较量。玛丽对儿子的一切期待──保持房间干净、按时吃饭、不要咬铅笔──忽然间成为双方摩擦的起源。 最终,两人爆发了一场激烈争吵。

盖茨12岁那年,在一次晚餐时,他同母亲的大战终于达到了高潮。在餐桌上,盖茨冲着母亲大吵大嚷,他现在将其描述为“极其不敬,带有狂妄自大的孩子般的粗鲁”。

一向好脾气的老盖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将一杯水泼到了儿子的脸上。

他和妻子还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盖茨后来回忆道,他当时向心理医生说,正在与想控制他的父母爆发战争。据说心理医生当时告诉老盖茨和玛丽﹐他们的儿子最终将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他们最好减少对他生活的干涉

老盖茨和玛丽最终掀开了抚养孩子的重要一页:选择放手。他们把儿子送到认为会给予孩子更大自由的学校。盖茨就读的是私立湖滨学校,这所学校现在因成为盖茨首次接触到计算器的地方而闻名于世。

家人的支持是盖茨决定将微软搬到西雅图的原因之一,他在距离父母家不远的一座房子里安顿下来。盖茨的母亲安排了一个女佣打扫儿子的房子,保证他在参加重大会议时有干净的衬衫可以穿。她还坚持让盖茨遵照家族传统,包括每周日要到父母家里共进晚餐。
 
我都是随机看的,还没有看这集。这个节目里的音乐也是很文艺范的,整体画面,声音,节奏都很协调。
我也是随便看,梁文道这个节目质量高,言之有物。读书多的人视野开阔,心胸也开阔。
 
我更倾向于比尔盖茨的生活方式。

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比爾·蓋茨曾經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
福布斯》杂志2014年美国富豪排名,比尔·盖茨以812億美元资产重登榜首。

连续这么多年当首富,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家庭教养得当,基础好,底蕴厚,上帝眷顾。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4/29/content_11278698.htm

在系列采访中的某一次,老盖茨说,盖茨成长的第一阶段──爱争论的小男孩──大约是从11岁的时候开始的。老盖茨说,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小比尔长大了,而且越来越让家里人头痛。

这是一个亲密的家庭,家人热衷于竞赛:各种棋盘游戏、纸牌、乒乓球。还有各种固定习惯:比如每个周日同一时间的大餐;圣诞节的时候,全家每个人都穿同样的睡衣。

盖茨太太是西雅图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她是在大学遇到老盖茨的。后来她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还曾在企业董事会任职。

玛丽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多运动,并学习音乐。(比尔 盖茨曾学过长号,但没有什么建树。)由于在富裕的家庭长大,因此玛丽有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她希望孩子穿着得体、守时重信、热情好客。小盖茨在多数情况下都谨遵母命。

盖茨从小就非常努力。他从头到尾读完了整部《世界大百科全书》。他的父母也鼓励他多读书﹐但凡盖茨想读的书,他们都会买给他。

不过,父母却担心盖茨过于沉迷于书籍,而忽略了人际交往。他们强迫小盖茨参加他们举办的聚会,并在父亲的专业会议上充当服务生,希望使其不再过度沉迷于书本。

老盖茨说,儿子在11岁时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经常向父母问一些国际关系、商业和生命本质的问题。

此时,盖茨已开始不断冲撞母亲意欲控制他的本能,不断引爆意志的较量。玛丽对儿子的一切期待──保持房间干净、按时吃饭、不要咬铅笔──忽然间成为双方摩擦的起源。 最终,两人爆发了一场激烈争吵。

盖茨12岁那年,在一次晚餐时,他同母亲的大战终于达到了高潮。在餐桌上,盖茨冲着母亲大吵大嚷,他现在将其描述为“极其不敬,带有狂妄自大的孩子般的粗鲁”。

一向好脾气的老盖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将一杯水泼到了儿子的脸上。

他和妻子还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盖茨后来回忆道,他当时向心理医生说,正在与想控制他的父母爆发战争。据说心理医生当时告诉老盖茨和玛丽﹐他们的儿子最终将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他们最好减少对他生活的干涉

老盖茨和玛丽最终掀开了抚养孩子的重要一页:选择放手。他们把儿子送到认为会给予孩子更大自由的学校。盖茨就读的是私立湖滨学校,这所学校现在因成为盖茨首次接触到计算器的地方而闻名于世。

家人的支持是盖茨决定将微软搬到西雅图的原因之一,他在距离父母家不远的一座房子里安顿下来。盖茨的母亲安排了一个女佣打扫儿子的房子,保证他在参加重大会议时有干净的衬衫可以穿。她还坚持让盖茨遵照家族传统,包括每周日要到父母家里共进晚餐。
比尔盖茨小时候真够叛逆的,他很幸运有能够理解他的父母,包括后来从哈佛辍学,一般家长估计早给气疯了,没见过这么“不孝”的孩子啊....:eek::oops:比尔盖茨的父母都很开明,在后面帮比尔盖茨牵线搭桥,商业上给予了很多的协助。
看名人传记,发现能成功的人在少年时期都有些共同点,比如说独立有主见,有目标,能坚持,行动力强...etc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