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会永远不会结束—**澳门法会**)更新中---

不得诽谤诸正法,何法起信当求彼。

  现在有的人就是爱造业,总是说长道短,说这个是正法,那个是邪法。你怎么知道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正法呢?这样判断,说是非,容易犯戒、犯舍法罪,这个罪过非常可怕。犯了五无间罪和舍法罪,即使念佛再精进、再如法,也不能往生。现在大家都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就要远离两种障碍,具足四种条件。需要远离的两种障碍是五无间罪和舍法罪。你们现在闻到佛法了,懂得佛理了,不要再去犯这些错误。在内地,犯这些错误的人非常多。不知道什么叫邪法,什么叫正法,不精通佛理,不精通显密,就没有资格说这些。因为你没有分别、判断的能力。

  显宗、密宗,小乘、大乘,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共同之处。小乘分声闻和缘觉,大乘分显宗和密宗,显宗分中观和唯识,密宗分内密和外密,外密分事部、行部、瑜伽部。九乘次第都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修行,不同的结果。这些你精通吗?有些人学得比较杂,在网络上看这看那,没有系统地学,也没有按次第学修,所以根本不了解这些。

  其实佛法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佛法不是固定的、死板的,而是活的。不同的层次里有不同的了义和不了义。九乘次第,比如说小乘里的声闻乘有它的了义和不了义,缘觉乘也有它的了义和不了义。菩萨乘、波罗蜜乘也有各自的了义和不了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它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不知道这些,就不要轻易地评价或者判断,否则容易犯舍法罪。

  按显宗来说,五无间罪和舍法罪都是定业,根本无法清净,即使忏悔了也无法清净。但是我们现在很幸运,遇到了金刚萨垛除障法。在金刚萨垛除障法面前,在咒语之王百字明面前,没有定业,一切恶业都能消除。

  以后,我们不要说这些。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管是人还是法,要不赞不谤,不要去接触,也不要去修习,这样就不会造业。这是我们做人的标准,也是修行的标准。我们要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但也不要到处去学修或者礼拜,这是不矛盾、不冲突的。

---节选自达真堪布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三)
来源:大圆满法网站http://www.dymf.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00&id=462
 
黄念祖居士: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黄念祖居士主讲
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勤
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真觉路会归净土
觉路进程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希望初机的同修,认清目标与道路,稳步前进。

(一)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切,只是因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时看见鸟吃虫子,看见众生为了生活而互相吞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这么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己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去救度,于是就出家了。当时印度许多种外道,现在西方人学东方,对于印度的婆罗门外道(梵)还是学的。梵水平很高,相当于中国的老子。太子出家后,对所有的外道名师,一一参拜求学,但很快就达到老师的造谐,同老师相齐等了。再要前进,就须另找新老师了。于是从一个又一个,全都学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树下,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于座。在腊八夜里,一眼看见明星豁然大悟,彻见本来。悟时开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来(如来是佛十号之一,就是佛)的智慧与功德。佛就是觉者,最彻底的觉悟者。一切众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觉悟,可是都已经具有如来的智慧和功德,这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没有任何人说过的。中国人读四书五经,老子道德经,诸子百家,都没有这样的语言。老子是恍恍惚惚的有这么点体会,说道:‘恍兮!恍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谁氏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功德,怎么当前你不显出来呢?鸟还要吃虫子啊!虫子还要被鸟吃呀!你们不都是佛吗?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妄想执著的障碍,对于自身本具的智慧光明种种功德之相,不能证得。很简单,就这四个字:‘妄想执著’。因为妄想,妄就是虚妄,就是错误的。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物质,时间,空间,都是由于人的错觉。’佛教则说由于妄想,因心在妄动,才看见万类万物。我们不但有妄想,而且执著。坚持所见,搞什么就著什么,抓著什么就粘在什么上头,摆脱不开。执是坚持,著是粘住。妄想是错误,执著是坚持错误。由于妄想执著,所以众生就不能证得。本有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显不出来。

本师世尊以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秘,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从此推演而成,因此这是圣教的基本;一切法门的出发点,也即是一切法门的归止。一切莫不从此语流出,一切也莫不流归此语。一切众生,蠢动含灵,平等平等,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来,真如,实相等等。所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者是本体,凡事有体有相有用,在本体上无差别,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别。如来离妄,所以成圣。众生执妄,沉沦六道,虽然本具佛性,依旧昏迷不觉,若欲转凡成圣,只在远离‘妄想执著’。众生堕在妄中,坚持不放,胶粘绳缚,虽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无法显现。更严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认识,不敢相信,如《首楞严经》所说自己本来有头,可是偏偏认为自己无头,四处狂走,另觅自头,所以学佛首先须认识,自头从未丢失过,何须‘头上安头’。若问如何辩认,请看临济禅师法语:‘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找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又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而出入。’‘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临济禅师直指目前众生用处,眼见,耳闻手执,足奔,都是通贯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无位真人’(临济喜用此语,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从自己面门出入。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你目前用处’。目前的‘用’必然有体,其体就是无位真人,是他从面门出入。从体起用,从用使你认识活文殊。这就是从用显明了本体。体用两者关系可归纳为‘从体起用,“用”显本体。’迷人不识本头,只因妄想执著,于是奔走找头,狂心不歇,这就是众生。一但觉知本头就安住在脖子上,于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别无他术,只是消除其错误颠倒的‘妄想执著’而已。这即是最真实,最彻底,最直接,最了当,最殊胜,最圆顿的

‘修’。盖‘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两方面可归纳为‘从性起修,“修”明自性。’

(二)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起惑造业,岂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而且招致种种业报,沉沦生死海中,轮转六道,欲出无期。而且轮回之说是佛教独有的。一般是断见,认为死了就完了,一切都断灭了。另一种是常见,认为死了就是鬼,鬼老存在。没那么简单。断常两见都是错误的,鬼是六道之一,都在轮回转变,无有休止。轮回之说国内外已经证实了,死了之后还在轮转,有前生有后世,已经得到证实。今天看到国内外的报导:姐妹两个,一个五,六岁,一个十一岁。在外国高速公路车祸太多了,因为车超速,把两姐妹同时撞死了。他们的父母很伤心,原来的房子住不下去了,因为一看见房子,睹物思人啊!她们姐妹活著的情况都想起来了,只好摆脱,就换了地方住。过了一段时候,又怀孕了,生一对双胞胎。双胞胎没什么奇怪了,但是他身上都有记。而这个记一个在头上,一个在背上。就是两姐妹撞车受伤之处,所以今生这个地方就有记。并且两姐妹都常做有车开来直撞自己的恶梦。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上海一位工程师访问了一个记得前生的人。他前生是土匪,与军队遭遇,他们土匪就跑,后面就开枪,一枪从后面打进来,他就死了。死了他就投胎了。他并说:‘我前生挨枪子的地方,今生凹一块。’这位工程师摸了一摸,果然在脊椎旁边凹下去一公分多,是一个坑,正是前生挨枪子的地方。

佛教的轮回之说,不但国内当前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来作证明。国外也同样有大量的人死后又投胎的真实事迹。并且进行了种种研究,出版了专书,证明确有轮回之事。佛教认为由于众生妄想执著,造种种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一丝不爽。于是或因还债,或因索命,种种因缘,轮回六趣(即六道)。天,修罗,人是三善趣;畜,鬼,地狱是三恶趣。人在中间,人就很苦,恶趣中的畜生比人更苦。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的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这真是一个大苦,不但自己被杀,子子孙孙都要被人杀光,被人吃光。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孩子,谁不心痛孩子,你的子女注定都要做人家嘴里的菜,这苦不苦啊!这还是轻的呢!鬼趣的苦,地狱中苦更不可说呀!鬼没有不挨饿的,所以叫做饿鬼,看见水,都是浓血,渴得嗓子冒火,也没法喝,食物进口就化为烈火。里放焰口就是救济饿鬼,这个法为什么叫焰口,因为饿鬼满口都冒火焰。放焰口是密法,要给饿鬼开喉咙,把食物化为甘露,使饿鬼都能受用,并加持说法,救度饿鬼离苦得乐。

鬼趣的监狱,就是地狱。地狱有多种类形,罪报的形式,受报的长短,都随众生所犯的罪行而有差别。地狱之罪,十分惨重。人间一夜,地狱已经历无数生死。例如炮烙地狱中,烧红了的铁柱子,可是多淫众生妄执过深,习气太重,他看见烧红的铁柱,他就抱住,于是烧焦了,他为什么去抱?多淫的众生,淫欲心特别重,他的业力支配,使他看见这个柱子是个美女,看见美女他就不由自主的去拥抱。拥抱就烧了,疼啊!死了。介是记性太坏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又忘了,看见美女还要抱,就这么一千次一万次,一万万次也记不住。所以是愚痴,愚痴到了万分。所以地狱就是这样形成的。人是属于善道,但人也是很苦啊!也八苦交煎。爱别离苦,你总有爱别离吧,爱的人要别离呀!越是爱,别离的时候就越是苦。因为是凡夫,一另就永别了。难道不苦吗?怨憎会苦,怎么这个同事单让我和他碰上了,真别扭。越别扭,越碰到一起,到那都碰到些别扭人。你因缘不好到那都怨憎会,最不理想的是这样:有的夫妻,两人在一块就吵架,就怨憎会,等两人分开了又彼此想,又成了爱别离。所以说众生没办法。还有求不得苦。你总有个求不得,求不到手的事物,你求不死就求不到手。求不得每个人都有。成吉思汗打平了欧亚,想不死不可能。因为有求不得苦。再加上人人都有生老病死苦。还有五阴(即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众生恰恰相反,妄想执著,于是五阴炽盛,受一切苦厄。五阴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余苦皆从它而生,其为八苦。这就是人类的八苦。八苦交煎,其苦万状。

至于地狱之苦,文中极简单的介绍,详情读读《地藏经》。其他宗教是把地狱当作神的惩罚。而佛教就不是这样,佛是极慈悲,是平等。佛就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就是还没有觉悟的佛。平等平等。佛没有罚人的思想,《地藏经》中佛拜托地藏,连称,地藏地藏啊!拜托了再拜托。我读了《地藏经》老要落泪啊!释迦牟尼佛拜托地藏菩萨,这个人只要生前有那么一点点,细头发尖那么点善,你都不要叫他进地狱啊!拜托地藏啊!不是佛处罚你进地狱,佛是大慈悲,大平等,但是众生有时候没有办法啊!习气太重。妄想执著,过于深重。自地狱,自抱铁柱,徒唤奈何!

(三)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

众生沉沦六道,受无量苦,十分冤枉,因为众生本来与佛平等,具有同样的智慧功德,只是由于妄想执著,枉受轮回。所以我们要理解佛教,要自觉觉他,都须从这句话开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一句话启发我们的智慧,也增长我们的悲心,不但我们自己不要枉受轮回之苦,我们也应让一切有缘的人出苦。你总有最关心的人吧,你忍心让他在地狱中这么受苦受难吗?先说今生有亲的亡者你不忍心吧,而且过去的亡者无量无边,决定有许多曾是至亲骨肉,可是当前正在苦趣受苦,你能够无动于衷吗?焉能不发大慈悲心救度。所以从世尊这一句话就引起我们要自觉觉他。我们可以自觉,可以觉他,因为自他本来都是佛,都跟佛是平等的。只要去掉妄想执著,那就恢复本来面目。轮回本是空的。那么怎么做呢?总是很简单,只是觉与迷。迷的是什么呢?迷的是尘世间这些事,所以叫作尘。觉是本有的觉性。尘是尘劳妄想,与觉对立。众生是背觉合尘,对于本来的觉悟,本来和佛一样平等的心,完全不认识,只知欣赏这些声,色,货,利,心中想的只是加官晋级,享福受乐,这叫作背觉合尘。你跟这个觉就违背了,你的心所想的跟尘就相合了。这样你在六道中转吧。

轮转六道,就因为背觉合尘,所以要回转,回头是岸。你背了觉向尘,现在回头,背尘向觉啊!这就回头是岸了。你把头回过来,不向尘向觉。所以那天讲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不是去听声音的美妙欣赏声音的柔和。甚至去分别这个声音是骂我,我就生气,恭维我,我就高兴。被声音所迷。所以反一反,不去听声,去听是谁在听?能听的是谁呀?不去闻声尘,而去返闻自己的闻性,这就是背尘合觉。我们现在都想度众生要成佛,要摆脱生死,要普作救度,宏扬正法,这些思想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了。开始有这种念头和想法要向觉悟。这就是可贵的‘始觉’的萌芽。久久坚持不断发展,就自然达到念念之间,事事之间,处处之间都是背尘合觉,慢慢就跟本有的觉性就合了。就是说有一天始觉能与本觉相合了。你若能完全相合,彻底恢复了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本有的法身,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一个人背觉合尘就六道轮转,受苦无尽。要能背尘合觉,可以出六道,得到彻底觉悟,成为九界导师,普施救度,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四)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背尘合觉,再把他说得具体一点。在尘劳之中最厉害就是贪,嗔,痴三毒。贪是贪恋,贪求,贪爱,贪名好利,好色贪杯等等都是贪心。嗔是嗔恨,仇恨。发脾气,暴燥如雷,笑面虎,笑里藏刀都是嗔心。痴,愚痴,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无有智慧,不信正道,这是痴心。称为三毒。再加上一个字就是‘慢’,我慢,老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强,别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个字就是五毒。第五个字有不同的说法,一个是疑惑的疑,一个是妒嫉的嫉。妒嫉别人,逞能好胜,这是修罗的特性。另一个是疑,初果断见惑里面就有贪嗔,痴,慢,疑还是贪,嗔,痴,慢,嫉,其中以贪,嗔,痴,是最严重的。所以要息灭‘贪,嗔,痴’。我们要背尘,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但它是多生的习惯,你一起心念不知不觉就在贪,嗔,痴里。那就要有一定的办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贪,嗔,痴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那六样都是毒。戒,定,慧也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这六样是六度,六度总括万行,菩萨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挑出三个主要的就是持戒,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布施,精进,忍辱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首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是摄心,最浅近的说,说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这是最基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条。你总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头,踩著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具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他宗教道门。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决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

再进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杀,盗,淫,妄,洒。这个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受那一条,受那一条都可以,比方说,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条不喝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条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条,受两条,受三条,受四条都可以。受了五条就是具足的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难了。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宝塔第一层,你要盖个宝塔,最底下这一层绝对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紧,暂你可以用戒来要求自己。总之自己对自己有个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怎么样呢?就像一个东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一个破瓶子里,全给你漏光。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对自己一点约束都没有,属于漏器。现在大家没有因缘受戒,可以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减少杀,盗,淫,妄,洒这些事情,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也不要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东西。不偷盗,偷窃抢夺,贪污受贿,占公众的便宜,私知吞别人财物等等都犯盗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妇之间是不犯戒律。

所以刚才说到戒,还有菩萨戒,你守菩萨的戒律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密教是金刚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条最要紧的就要相信师父,对于师父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话去做,尊重他的话,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见了站起来鞠躬作揖的。你外表很恭敬,心里不恭敬更坏,虚伪。要真正从内心中对师父要真正了解,不是硬装著的恭敬,真正有所了解了,而从内心中生起恭敬心来,这就如法了。你能不能学密,这一条就是如人饮水。可以检验自己,如果能从内心生出来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学密就能顺利。受了戒就必须认真持戒,比方说,你不杀生,你要是没有受杀戒,你不杀生没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没有别的功德。你又没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杀戒的话,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从反而看,杀了生的话,要是不受杀戒的人杀了他,就是一个罪报,你欠他一条命,将来就要还它一条命。你杀它吃了,将来它把你杀了吃了,这样才平等,不然讲不过去。但是没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杀戒的人,你把鸭子杀了吃了之后,来生你变鸭子被它杀了吃,这样还解决不了问题,你还要加上一个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鸭子杀了吃还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这样,你要持住了,功德极大,要犯了,不仅仅是受杀生还命的报,而且加上一个破戒的报。所以要受戒。要有一个约束自己的心。还没有受戒,就先拿戒条来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多做。

定:使心坚定在一个境上,不叫它散乱,就是定。三学中是禅定,也称定学,指从修行中所得的禅定。梵名三摩提,翻译为正定,等持。在三界中这是超过欲界,在色界与无色界中心地的作用,须勤苦修行才能得到。其中‘四禅’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佛教与外道都可修习的法。须要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所以这是天乘,修成功了也不能出六道轮回。

初禅:端坐,调和气息,安摄息心,使之清净平稳。专注一缘,没有移动,这是粗住。再继续修下去,其心愈来愈静,这叫细住。此后相续一,二日,或两月,忽然自心开明一分(这只是自心极初步的开动,与开悟完全是两件事)此时自身如同云影,空无实质,但独存身相之相,这是欲界定。在此基础上,身心又一转,以前定中所独见之身体衣服,床铺,到此皆同虚空一样,这是未到定,未入初禅。在此定中,身心更加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是相续一日,乃至一月或更多,定心不坏。就会在定中发现八触功德(动,痒,轻,重,冷,暧,涩,滑),这是从欲界的四大(地,水,火,风)转变为色界四大之相,此时正入初禅。呵弃初禅的觉受入二禅,呵弃二禅之喜受入三禅,呵弃三禅之乐受(三禅非常乐,俗说菩萨怕三禅,怕留恋三禅的禅乐)入四禅。四禅心如清水。心目为色界四禅定,再加无色界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能观所观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共为八定,是即众所周知的四禅八定。可见前五度,若无般若,则不是波罗蜜,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最高只能生无色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慧:是通达事理的作用。它能分别事理与决断所疑。《唯识论》说:‘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分别事理,决定是非)断疑为业(破除疑念)。’慧不同于智,通达有为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大乘义章》说:‘真心体明,自性无为慧。’故慧实即般若。般若之用,能解了诸法。《譬喻经》云:‘慧解可修经戒’梁僧传序曰:‘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慧解开神’即是‘真心体明,自性无。’则无量无边圣道,都在其中了。三无漏学中的慧学是般若,这个智慧不是世间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很肤浅,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议。这个事情是你脑子里想不出来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你长一万个嘴,一个嘴有一万个舌头,一万万个舌头来表达也表达不出来表达不清楚,这叫不可议。这个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戒是止恶向善,定是去乱专,慧是除惑明理显明自心。勤修此三无漏学,自然除灭三毒。三毒之中,痴是根本。痴正属无明,无明当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痴。行人勤修三学,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头是岸,背尘合觉了。

(五)真觉路会归净土

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决择。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说本师世尊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只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广大如海的本愿。也就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广演种种经教,另开教外别传,全部目的,只为众生归净土。《大集经》中佛说:‘末法中亿万人修道,难见一个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门仍能救度众生。’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戒律都在里面。又说一切禅定也都在里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应知淘金,探龙须能得珠,学佛须明佛心,入道咸归净土,才不负两土导师苦心,才是真实佛子。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心‘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司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宝。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专心念佛,不起杂想,就暗合‘无所住’,老实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是暗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学。念佛时‘都摄六根’岂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念佛虽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视。

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嗔,痴。’‘察过’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去习’去掉不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相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嗔,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我们要背沙土合觉,要证到本来是佛,要觉他要自觉,就须在这十四个字上用工夫。

在这十四个字中,要抓住‘念佛’作为核心。净宗与密宗的殊胜之处,就因为这是他力法门。前在介绍观音耳根法门时,已经说了,观世音菩萨入三摩地证入楞严大定这一少,经历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层‘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结都开了,觉也灭了,空也灭了,灭也灭了,一切生灭都灭尽了。于是寂灭,获两种殊胜,上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并得十四无畏。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长寿得长寿,乃至还应大涅槃得大涅槃。这就是他力法门,所求得的种种果宝,是靠观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门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门。持戒,察过去习都是靠自己,必须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这是靠自力。但是这个自己很难靠,不是那么老实。进进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还要靠他力。没有自力,自己根本没有动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观经》指出,至心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号有这么多的功德与作用。自力能行吗?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长啊!说不清了,电子机算机都打不出来。单位是劫,八十亿个劫,这时间是多少?那么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号能消。要不是《观音耳根圆通章》讲出道理来,今天大家理解《观经》的话仍是很困难。观世音菩萨以超越无比的大慈大悲的心,专精勤久,勇猛无畏的精进修持,证到期了两种殊胜,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无畏,有这个力量,可以让你念观音号的人得到无畏。因此你念就对了。我们抓住这个救生圈。密教说观音是弥陀化身,所以念观音正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名号。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辅助,也不可没有。不持戒是个漏器,多少功德都会漏光。不看经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说:‘行而不解,增长无明。’不但无功,反而增过,所以必须行解相资,使理解与实修互相促进,两方面自然慢慢增长起来。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时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经教,读诵大乘。要多闻法,要多思维问题,要多问问题,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经教’。

另外一句‘察过去习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那里?都等临死再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习气是如何了,一不是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呢?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夏老师检点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才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嗔,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嗔,痴会爆发,这仍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气越来越别扭,有的越来越糊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得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嗔,痴的毒都可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经教,行解相资,要加上察过去习,绵绵密密的,使得自己对于尘缘日渐淡薄。这就是背尘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经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议的他力,这便是日觉路,我们已经在背尘合觉的大路上。

(六)觉路进程—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先师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十四个字,概括了将业行人背尘合觉,全部的用功下手处。又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十六个字,指出了在觉路前进的,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夏师所示文字精简,义理深广,实是无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法錀,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位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沉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恶梦,惊哧得大喊大叫,赶紧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痴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众生都是可度的,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著,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垦切与切合实际。不垦切的愿叫做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做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辨。’《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

‘功纯业净’。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实是修行的关键,信,愿,行称为三资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专愿,非愿不能启行。有愿无行,只是狂愿;有行无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关系密切,自然行专之后久久功夫纯熟,乃到‘功纯’。由于念佛都摄六根,自然不造新业,又由于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自然‘业净’。

‘妄消真显’。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来执著?所以‘妄消’‘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既已消除,本有佛性,自然显现。《首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过程就这十六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这十六个字我们还不忙于后头八个字,现在要抓前头这八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就够了。

本文开头尊师直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结尾在夏师之偈:‘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净除了妄想执著,恢复个人本有觉性,显露如来的智慧功德之相。这就是圣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学佛者必须具有的对佛法的基本认识。有此知见,名为正见。舍此别求,难出魔纲。

众生沉沦,只因妄想执著。恢复本觉,显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执著。迷悟有天渊之别,关键处只在回头一转。从背觉合尘,转为背尘合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更具体的内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包括净宗一切要行。贯彻始终,可从初步直到归家。

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循序进修,自然入轨。初机学人,必须从明理生信处下手,信心既深,必发切愿。愿心垦切,必起正行。正行专一,自易纯熟,功夫纯正,无有夹杂,功力殊胜,速消业力,业净功纯,妄想自然不生,妄想执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现,这就是全部修持的过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这就是背尘合觉。在觉路上,从‘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到‘妄消,真显’。就是殊胜圆满。净土行人,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决定往生。前八个字就已能解决问题。下余八个字,则到莲邦中继续进修。若有人抱大丈夫冲天之志,誓愿仿世破无明,见法身,那还有以下八个字,切盼您速成带角虎,普为人天之师。
(本文结束)

一九九一年初夏于北京莲舍重订
 
最后编辑:
没授偈、没传承、没剃度,“正”从何来?

看图腾就是妖精的把戏,冒用佛教名号是大妄语。

《楞严经》一一一有楞严经就有正法,没有楞严经就没有正法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19894/
心灵法门的危害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19697/

类邪教-“心灵法门”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05916/

净空法师:我没有承认过"心灵法门"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03542/


若要知道一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亲自去研究了解下是最好的方法。

突然想到句话,加在这里,这年头,有些人稍微看了点佛经理论,偶尔灵光乍现了下就觉得自己有评判他人的水平和资格了,也不掂量下自己能为众生做出多少利益。

分辨一个人是否是善知识,就看他的最终行为是否为了众生,人家那么多年孜孜不倦耗费精力帮人解决问题,收费了?收人供养了?赚广告费了?

人家只教众生好好做人,多吃素,念经,许愿,放生,要从本心开始向善,帮助他人。用的都是朴实无华的语言,那些口吐经纶的觉得太low了是吧。
 
《金刚经》和《般若心经》不同的地方,在于《心经》比较强调自我的解脱,而《金刚经》进一步提到大乘菩萨如何运用这种解脱的智慧,在生活中度化众生。因此《金刚经》可以说是菩萨修行的宝典,也是中国佛教弘传最久、最流行、最普遍的一部经。

本经一开头有一些关于生活上的叙述,这在大部份的经典里都有,它的主要用意是说明这部经典的缘起。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到「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为止,这一段序言是在讲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什么因缘讲这一部经。

这段序言的重点在须菩提请示佛陀的这句话:「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嘱诸菩萨」,意思是说如来能够很善巧方便的指导诸位菩萨如何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使大乘佛法能继续弘传下去。所以整部《金刚经》的重点,就是在谈菩萨的发愿和智慧,以及修行、度众的关键。

1《金刚经》的菩提心

《金刚经》最重要的宗旨,是要一个修行人发菩提心。「菩提」本来是指「觉悟的智慧」,所以阿罗汉、辟支佛和佛陀的智慧都叫做「菩提」。但这三种智慧当中,以佛的智慧为最高、最圆满,所以佛的菩提特别称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

要成就佛的菩提,必须发心修行菩萨道,誓愿救度一切众生,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以后才能成佛。《金刚经》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指大乘菩萨这种不畏度众艰难,不惧佛道长远,能够长期「誓愿救度一切众生的心」。为了能够不退转,菩萨必须修习空性的智慧,才能在度众时没有障碍。《金刚经》的特色,就是同时兼重「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

(1)发心的种类---胜义菩提心

菩提心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一种是世俗的菩提心;另一种是胜义的菩提心。这两个的差别在于:「世俗的菩提心」是菩萨在凡夫阶段时就已经发起的。这只要有受过五戒,或甚至受过菩萨戒的人,就能了解「菩提心」的意义,也就能发起这种「希望成佛」的心了。
菩萨发心以后,再一边听闻、思惟佛法,一边修习禅定,逐渐对宇宙万物的真相,也就是空性有了深入的认识。等到已经有能力在禅定中证悟空性、成为阿罗汉时,由于之前所发的菩提心,使菩萨能够在这时候忍耐不证入阿罗汉果,而继续投胎转世,利用这个色身来生生世世度化众生。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菩萨就是以「胜义的菩提心」来行菩萨道。《金刚经》着重的就是胜义菩提心这个阶段。

(2)发心的目标---令一切众生进入涅槃

释迦牟尼佛首先要告诉这些菩萨的,就是「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不管菩萨发的是世俗的菩提心,或是胜义的菩提心,都是要让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

佛陀首先把「一切众生」简单地分类为:「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些名词我们平时统称作「四生九有」。「四生」就是按照出生的方法,把众生分成四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九有」则是依照禅定力的高低,把众生分成九类--第一类是欲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六欲天);第二至第五类是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第六至第九类是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

这九类众生若按体型来看,又可分为有形的,还有无形的(若有色,若无色)。或者依禅定的层次来看,也可分为「有想,无想,还有非有想非无想。」不管是按出生方式或是禅定层次来分类,菩萨的目标就是要令一切众生都进入涅槃,使他们不再受到轮回的痛苦。

这里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无余涅槃」呢?因为当阿罗汉证悟以后,虽然精神是处在涅槃的境界,但是他的色身还「有」残「余」的寿命,所以在他剩余的有生之年都叫做「有余涅槃」。等到阿罗汉的色身寿命结束了,他就不会再来投胎转世,这时才叫「无余涅槃」。因此,「进入涅槃」就是「了生死」的意思。

说到这里,要顺带解释一下一般人对「涅槃」的误解。我们中国的佛教徒,特别是强调要推动「人间佛教」的,一听到「涅槃」大家还不会觉得奇怪,还比较能接受。但是一听到涅槃的意思就是「了生死」,很多人就会说:「哼!那么消极! 阿罗汉的个性这么消极!」好象一谈到「了生死」就觉得很有罪过似的。这是很奇怪的!

如果生就是「来」,死就是「去」的话,涅槃的境界就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因为「生死、来去」都是世间的假相,都是不真实的。
体悟世间的真相是没有「真正的来、真正的去」,是一种空性的状态时,这种证悟的境界就叫做涅槃。

所以经典里头形容涅槃就像虚空,仅管白云或乌云飘来飘去,虚空仍然是虚空,没有增加或减少。乌云不会把虚空弄得更脏,白云也不会把虚空变得更干净。同样的,当你体会到世间其实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时,整个真理的境界(空性)并不因为你开悟了,真理就增加一分;也不会因为你还是凡夫,真理就减少一分。

阿罗汉体悟空性时,内心会满溢着证悟的喜悦,所以涅槃是一种清净、快乐、寂静、安祥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法喜充满」。但是现在的佛教徒已经把「法喜充满」这句话普遍地套用在生活上,不容易改了。平时参加一个法会,或是办一个活动,就说是「法喜充满」。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法喜,你要清楚:佛教讲的法喜是指涅槃的快乐。

(3)修行的阶位

菩萨发了菩提心要「令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以后,接下来就是要培养信心。一来要相信缘起法,相信善有善报,二来要不断的广结善缘,培植福报。三来要持戒、修禅定、观智慧。福报愈多,禅定、智慧的进步就更快,信心也就越来越强了。

所以在菩萨的戒律中,最初要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从原本的五戒延伸出来的,它的内容包括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以及意业的「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除此以外,还要持三种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意思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及利益一切众生。

从最初发心到成佛为止,菩萨必须经历五十二个阶位,其中一开头就是「十信位」。再加上慈心悲愿的增强,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称「三贤位」),一直到十地位的初地时,才见到一切法的空性,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开悟证果」。

大家要了解,我们中国人不管是在家众、出家众,受到祖师们所传的这些净土宗、禅宗、或密宗的思想、方法所影响,早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已经不敢想象开悟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只要两句话,三分钟就可以理解。其实我一再强调「开悟」只是让我们认识世间的真相而已。认识世间的真相以后再修行,修行以后再证果。这最后的证果比较困难,但是一开始的开悟是不难的。


2《金刚经》的修行重点---治对无明

第一件要开悟的事情,就是要了解什么是「无明」?它就是我常说的「第七意识」,也就是我们情爱里头的「我执」。执着自己以后,会一直引发我们内心一股很强大、很冲动的情爱力量,让我们一直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譬如喜欢的人,就一直想要去看他;喜欢的东西,就一直想要去吃它,或是去把它买回来。

(1)无明的内容---第七识

这股情爱的根源,就是对「我」的错误看法。本来「我」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是不断随因缘而变化的,所以没有一个真实不变、永远是这样的「我」。而凡夫却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而且还一直不断的印证这个看法。总觉得有一个「我」从过去世轮回到现在,今生死了以后这个「我」还会再去投胎转世。

误认「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就叫做「我痴」。凡夫先有了「我痴」,然后不断加深这样的念头成为一种执着、一种固定的见解,这叫「我见」。既然深深地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所以也深深的爱着这个「我」以及「跟我有关的事情」,叫做「我爱」。自己的一切也都要拿来跟人家比一比,希望能比人家好、比人家强,就叫「我慢」。

「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就是「我执」的内容,它是第七识的主要功能,也是我们烦恼的根源,佛法也把它总称为「无明」。无明的力量能够「发」动我们的情爱不断地向前活跃的发展起来,促使我们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物、东西,而制造身口意三「业」,这叫「发业」。发业了以后,就能滋「润」我们未来继续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动力,这叫「润生」。因此无明(第七识)的主要功能就是「发业润生」。

这好比马达发动了以后,你不断的再给它加油,它就能继续不停地运转。又譬如这颗豆子的基因里面具有生长的功能,如果你把它放在水中闷,它就会发芽。我们的记忆里面,也是包含了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无数的习气符号。它包括一些欢喜、悲伤的事,和许多错误的思想、见解。唯识学把这些习气符号称为「种子」,意思是说它跟树木花草的种子一样,具有「发业润生」的生长功能。

这些习气种子如果没有外境去触发它,它就不会产生力量。例如眼睛如果不去看外境,就不会触景生情,引发心中那些过去世曾经经历过的感受。如果眼睛看到了,这些习气种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让你内心不断地复习这些欢喜、痛苦的感受。所以我们生活中对于任何人、事、物的感受,都是来自过去世或今生的经验。

有了感受,就会重复以前曾经做过的行为反应。这些行为你可能才做一下子就停止了,但是第七识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的力量会不断推动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这些行为,让你一直去想、去听、去吃、去做。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是靠这四种成分的力量在推动。内心里有了这些不良的成分,生活中就会很不自在。

比如说你进学院以前,曾经在某个机构、公司赚了不少钱,恐怕有两、三百万元吧。你偶而就会想:「这两、三百万是要买股票好呢?还是买基金好?或者拿去买一栋房子?」你的内心有了这种内涵,偶而就会在那边左思右想,看看要怎么投资才好。

假设你买了股票,那么万一股票下跌时,你心里就会很难过,这就引发你生活上的不自在。这种不自在的感觉往往会让你在下一次遇到股票下跌时,继续感受到同样程度的不自在。生活上这许许多多的「不自在」我们就总称为「烦恼」,它的来源就是无明,也就是第七识。

(2)第七识的展现---情爱

用现代话来讲,第七识展现出来的力量就叫做「情爱」。佛法把众生叫做「有情」,意思是「有情爱的众生」。因为凡夫心中的无明能够滋润这种冲动、活跃的「情爱」力量,促使他一直不断用行动去追「取」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

「菩萨」刚好跟「有情」相反,因为「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已经觉悟的有情」,不会再受无明和情爱的力量所束缚了。就像我刚才的比喻:「如果你买了股票,就会常常为这个股票而不自在。」背后推动这股「不自在」的力量就是情爱,它的基本成分就是无明。

我们由于无明,就会对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一直想、想个不停,这叫做「意业」。想了以后你会开始有追求的冲动,所以你会用嘴巴来表达内心的欲望,这叫做「口业」。或者你会展开实际的行动,想法子用网络、电话、信件来连络对方,或是去把喜欢的东西买回来,乃至于看到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把它扒走,这叫做「身业」。

你们有没有看到经典里形容众生是「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它把这个「爱」的力量比喻得非常传神,说「爱」就好象心中有一条绳子把你绑住了一样,在你心里打了「结」。所以你只要有喜欢的对象,不管是人也好,东西或事物也好,心里就时时被它系住。

当你工作一做完,或是书本一放下,脑子里立刻就会想到这个人、这样东西、或是喜欢的嗜好。对不对?我们第八识这个大仓库里面收藏的,通通都是这些「爱」跟「取」的符号。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讲解「集圣谛」(苦的原因)时,就只有讲「无明所覆、爱结所系」而已。
「无明」就是在我们心意识的情爱里头充满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些不良的成分。只要是凡夫,心里头就有这些成分。死了以后,生前的种种意识行为(爱跟取)就构成我们的「第八识」,推动我们继续去投胎转世。所以「集圣谛」就是十二因缘里的「无明、爱、取」,或者唯识学里的「第七识」。

(3)情爱的特性与对治方法

我们的第七意识长久以来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已经养成习惯,已经定型了。纵然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缘起的,佛法说这些都是假相」,如果我把你的东西抢走了,你还是会很不高兴。因为在凡夫的思想、见解中,还是直觉地认为:「这是我的!虽然是假相,你还是不可以把它拿走!」

所以第七识展现出来的情爱力量是非常坚韧的,让你有办法锲而不舍,怎么困难都无所谓,非要完成不可。像我们佛光山云居楼的主管妙晋法师就很有韧性。为什么?云居楼刚完工、开始装潢时,她就接下这个主管的工作,天天要跟那些工人接洽。那时候真的很困难,所以她在工作过程中是很有韧性的。

像我出门时,有时候手中才提一件行李,就已经觉得很累。但是我看到那些做太太的,手里已经抱了一个小孩,背上还背了一个。喔!好厉害!但是做妈妈的却觉得照顾孩子是她的责任,所以一点都不觉得累。而且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可爱,心里就觉得非常满足。

这种亲子之间的情爱就是一股非常强韧的力量,斩也斩不断。而且还会一直发展下去,推动父母为了养家活口而卖命,所以我们凡夫才叫做「有情」。如果凡夫的情爱发展不正当,他就会去骗、去偷、去抢。严重一点的,还会去杀人!

如何阻止这些情爱的发展?我们首先要用「持戒」来克制不当的言行。心里很想要,却得不到,那就得修禅定来克制我们那份想要的心念。有了持戒跟修定,在日常生活里头还要不断的用智慧的眼晴(慧眼)来观察一切事物的不真实。

上次跟大家说《般若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要大家观察:「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没有自性)」。所以在日常生活里头,无论是听到的、看到的、或是尝到的,不管你接触到的是什么,一定要有这种回光返照的定力,马上就观察出这是不真实的,是虚假的,这叫做修智慧。

所以原始佛教把修行内容分为「戒定慧」三大项,譬如八正道里面就有持戒(正语、正业、正命)、禅定(正念、正定)和智慧(正见、正思惟)。大乘佛教的六度波罗蜜也有持戒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虽然学佛最终是以智慧得解脱,为什么还要持戒、修定?

因为凡夫在还没修成般若的胜解以前,多半还是会像过去一样,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长期修习禅定可以使我们观察事物或内心的念头时更加敏锐。接触到事物的当下,就可以警觉到:「这是不对的,这是错的,这是不真实的」。有这种警觉,就叫做「开悟」。

虽然开悟了,仍然可以用第七意识那股活跃的情爱力量去办事,但是情爱里头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已经透过智慧的观察而消除了。这就是用「正见、正思惟」来对治「无明」。认识世间的真实相就叫做「觉」,但仍然运用这个情爱来度化众生,不舍弃一人,这才是「菩萨」的真义。

3《金刚经》的智慧

所以要学习大乘佛法,就要先看清世间的真相,然后才来修行。这个世间的真相用几句话来形容,就是无常的、缘起的。因为无常,所以万物都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它的产生是「缘起」的,意思是「由因缘带动而生起」。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有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来带动,才会现起」。

譬如桌子、房子、或任何东西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材料、零件组合而成的。我们喝的水,也是氢跟氧结合成H2O以后,才成为水。我们吃的豆芽菜,也是因为豆子本身就有水份,以前都是用个布袋把它闷住,让袋子产生某种温度以后,豆子就会发芽了。有些人自己会做苜蓿芽,也是运用同样的原理。

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都需要靠关系条件才能生起。没有那一样东西是本来就能自己生出自己的,或是自己本来就存在的。在缘起的理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之下,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

《金刚经》就干脆说「世间一切都是假相」,或者把世间每一样事物的短暂存在称作「幻相」,形容它是梦幻泡影。为什么?因为任何东西生起以后,一定会逐渐坏掉、消失。以苜蓿芽来说,你把它搓、搓、搓,搓到水份没有时,它就消失了,因此它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又像水果,它产生以后到烂掉、消失为止,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形容它是「虚妄」的。

以此类推,人也是这样。有的人可以活到二十岁、三十岁、五十岁,就算长寿到一百岁也是有的,但最后还是消失了。乌龟比较长寿,但最后还是会死掉。所以世间一切都是不断在变化,没有固定的。

你或许会说:「动物的生长、消失比较快速,所以看得出无常变化。像钢铁这一类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很难感受到无常了。」这好比地球一直绕着太阳转,速度是音速的一点四倍,就等于一分钟旋转一千多公里,但是我们坐在这里却完全感受不到,岂不奇怪?整个太阳系绕的是云层,速度比这个还要快,我们也一样没有感觉啊!所以这个「无常」是遍于一切有情、无情的。

(1)用四种情形证明因缘法

龙树菩萨曾经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分析一切万物的产生都不可能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由此来证明万物都必须是特定的因缘(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才能产生,不会无缘无故的生起。

(a)无因生

「无因就有果」意思就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毫无道理地生出一些现象,不需要藉助特定的因和缘。譬如此地起了火灾,别的地方也可以毫无理由的跟着起火。但事实上别处也要有原因才会产生火灾,所以此处起火必然是有它的特殊原因,只是我们尚未找出这个原因罢了。
印度一些外道觉得世间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那里需要什么因果?所以他们认为富贵的就一直会富贵,贫穷的永远贫穷。这样一来,人生的一切努力岂不毫无意义?但如果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个道理并不符合世间的现象,所以「无因生」是一种邪见。

(b)自生

万物既然不是「无因生」,那么就是有因缘而生了。这又可分为三种情形:自生、他生和共生。「自生」就是不需要透过特定的因和缘,自己就能生出自己。既然这样,「还没生起以前」跟「已经生起以后」是完全没有差别的。譬如前一个念头既然生出来了,后面就会跟着生出同样的念头。那么心中必须时时刻刻无穷无尽的生出同样的念头,才能符合「自生」的定义。
但事实上我们的心念不可能前后都是同样的,必然是六根接触六尘以后,不断产生不同的念头。修习禅定的人虽然最初要训练自己的心念时时专注在某一个所缘境,但是修到一念不生时,这个心念又在那里呢?而且前一念的专注并不会自动使后一念也跟着专注,必需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使心念时时系在所缘境上,因此「自生」是讲不通的。

(c)他生

有的人认为「自生」讲不通,那么「他生」就说得通了。所谓「他生」就是指「因」跟「果」不需有殊特的关联,任何一个因都能产生同样的结果。譬如牛会生马、鸡也会生马、狗也会生马。或者木能生火,那么水也能生火,铁也能生火,因为不需要特定的因缘就能生出结果嘛。

有的人怀疑:「咦!你们佛教不是讲因缘生吗?我们都是靠父母生的,所以不是因缘生的!」问题是光只有父亲会生小孩吗?光是母亲会生小孩吗?所以必定要有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小孩子才能生下来。再者,父亲的体性是实在的吗?母亲的体性也是实在的吗?纵然是特殊的因和缘所生,因和缘的本身也是要靠其它因和缘才能产生,所以这个因缘的体性也是不实在的,也是空的。

以此类推,一切万物都是在这样辗转相关,相依相靠的情况下,一直不断在重复「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过程,所以发现没有一样人、事、物有固定不变的实体,都是不断在变化,所以都是空的。佛陀所开悟的就是这个道理。

(d)共生

有的人认为「自生」既然不成,「他生」也不成,那么两个合起来,「共生」就能成立了。这也是不行的,因为一个因不能生,不论再加上多少个因还是不能生。譬如一个瞎子看不到路,再加上三个瞎子还是看不到路的。

既然「自生、他生、共生」都不能成立,可见制造果的「因」必需是特定的因和缘(某种关系条件的组合),才能产生某种结果,这就是因缘法的真义。既然世间万物都必需靠因缘才能产生,不能独自生起,所以只要因或缘一改变,结果也必然跟着改变,不能永久保持某种状态,所以才说万物都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

以我们的身体为例,它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特性组成的。地是坚硬性、稳定性的(例如骨骼、肌肉);水是湿润性、凝聚性的(例如血液、水份、尿液);风是流动性的(例如呼吸);火是熟变性、分离性的(例如体温)。

植物、矿物基本上也都是由这四种特性组合的。譬如物质一旦被火烧了,就会烧得精光,这叫分离性。在烧的过程中,火可以把东西煮熟,所以又有熟变性。水果树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开花、结果,这也叫熟变。如果把它一一分析,每一项元素都由其它因缘组成,都是不断在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实体,这就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的精神体也是一样,在「五蕴」里面,把人的心理作用过程简化成「受、想、行、识」四个阶段。感「受」一定要等接触以后才会有感受;「想」也一定要等接触以后才开始有语言、概念的产生;「行」更是要有「想」以后,才会有种种思虑、决定所要采取的行动。

(「识」相当于唯识学第六、七、八识的作用)。所以心理的种种作用,也都是要依靠因缘才能产生,不能独自生起,所以都没有实在的体性。

唯识学进一步把心识的作用细分为「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四项。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以后,身体里面感觉神经的作用;第六识就是思考推理、判断好恶、决定取舍的心理作用;第七识就是前面说明的「我执」作用;第八识即是我们生生世世身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意念的行为留下来的符号、痕迹。

大家或许会说第八识是生生世世跟随我们去投胎转世,所以它应该是恒久不变的。但仔细一想,它是独立的吗?我们每一世做过、想过、说过的行为所留下来的痕迹,都会不断添入第八识这个大仓库里面,所以它也是不断在变化啊!不论是身心的行为或是外界的变化,都是符合缘起的法则,所以都是空的。

(2)《金刚经》的空观

当我们能够这样子照见自己的五蕴皆空,我们就能照见别人的五蕴也是空的。经文说:「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你如果用一般的逻辑来思考,一定会觉得:「这种说法很颠倒嘛!又要『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又要说『无有一个众生可灭度者』,实在太矛盾了!」

站在菩萨的立场,既然能够照见自己的五蕴皆空,当然我们众生所思考的「你、我、他」这些独立的个体也都是五蕴所构成,也都是「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不异空」。所以我相一旦破除,那么相对的人相也破除了,所以「无我相、无人相」。
乃至所有众生存在的相貌、存在的时间也是不真实的,这叫「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既然四相皆空,自己在度众生的同时,又观察到众生并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以经文才说「确实没有一个众生可以灭度」。

不但人是这样,物质也是由各种关系条件组合起来的,所以也是不真实的。譬如桌上这个闹钟万一不小心摔到地上,立刻就震坏了。里面的零件一个一个散开来,壳归壳,螺丝、弹簧各归各的,没办法组合在一起,就失去闹钟的作用了。可见这个闹钟的存在和功能是很短暂的。
因此观察缘起法,就是思惟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是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所组合。一旦因缘散坏,里面的组成份子又有各自的变化,原先的状态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一切存在状态是短暂的,是没有真实的,也是空的。

经文就把一切「有情、无情」简单归纳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阿含经》也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意思是说要见到空性,就必须观察世间一切万物的形成、消失,都是依照缘起法,进而体悟出它的「生灭、来去、垢净、好坏、善恶」都是无常的、不真实的、虚妄的。

我们禅宗有所谓「见性成佛」,也是要透过这样子思惟来见到佛性。你们有机会进禅堂打禅七时,不要老是妄想着:「那一天打坐时突然『碰』的一声就开悟了!」开悟是要透过思惟的,就像《楞严经》说:「以闻思修入三摩地」。中国禅宗属于真常唯心系,强调「真空妙有」,所以他的修行方法跟这里讲的有点不太一样。

(3)《金刚经》的假观

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都是虚幻不实的假相,这种智慧称为「假观」。《金刚经》的后半部就是在破除我们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对世间的错误认识,以为一切都是实在的。所以它说:「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庄严净土、成熟众生时,心中清楚地了知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对象。为什么?因为一个觉悟的有情已经具备了慧眼(二乘人的空性智慧)跟法眼(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洞悉一切法门之智慧),所以见到一切都无所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知道一切都是缘起的假相,所以不真实。

过去我们以为每一样人事物都是真实的,所以会「心有所住」。譬如这是你的东西,如果你知道别人一直很想占为己有时,你动不动就会想到它,不想给人看到。这叫做心「住在」这个东西上面(时常忆念、牵挂),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无明所覆、爱结所系」。
我们凡夫在还没有开悟之前,对一切东西,特别是自己所喜欢的人物、东西、状况,心就经常住在那个地方,这叫「心有所住」。《金刚经》说「应无所住」,就是要我们对于所有的人、事、物不要心生染着,而应观察任何东西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体?包括我们修行持戒,也不能误以为这些修行有个实在不变的体性。

(4)《金刚经》的中道观

所以在「如是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之后,它要强调:「假如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为菩萨」。「不名为菩萨」就是说他不是一个胜义的菩萨,不能成为一个「如实行者」。

在《大乘起信论》中有所谓「胜解行者」和「如实行者」。「胜解行者」就是已经对空性有了概念,但还没有证悟。「如实行者」就是已经证悟,破除我执,修行时能够「无我相」的大菩萨。以「无我相」的态度来度化众生,让众生也了解空性、涅槃的真义,同时又清楚了知「无有众生可度」,这就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即《金刚经》的中道观。

4《金刚经》的度众方法

前面已解释「应无所住」的意义,接下来要说明「而生其心」。《金刚经》讲的是大乘菩萨的修持,菩萨所生的心就是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我们前面已经用很多篇幅来说明禅定和般若,也用「四正勤」来解释什么是真正的精进,因此以下只介绍布施、持戒和忍辱波罗蜜。

(1)布施波罗蜜

经文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思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认为不只是金钱、财物、医药,甚至连自己的肉体、骨髓,只要是众生需要的通通都可以布施,而且也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虚假不实的,这叫做「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我们行菩萨道,平时就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在日常生活里头,处处就是要用这种无住的心,来观察三轮体空,也就是布施者、布施的对象、和所布施的东西都不真实,都是空的。

以布施的财物来说,同样一张纸印成钞票时,不同国家的制钞厂所印出来的人头、图案就会不一样,币值也就跟着不同。随着景气的好坏,通货也会跟着紧缩或膨胀,同一张钞票的购买力也就时有变化。因此我们布施的钞票是随着世间因缘变化而有不同的价值,所以布施的财物并不真实。

能布施的人和接受布施的对象,比如我拿甘蔗给大象「林旺」吃,两者的五蕴都是空的,这在前面已经详细说明过了。所以在布施时,能同时观察这三种成份都不真实,能够「三轮体空」,就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以这样「无住」的心来布施,福德就会很大。为了让人了解福德究竟有多大?《金刚经》就比喻:「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你能够想象虚空有多大,有多广吗?没办法啊!所以一个菩萨行六度波罗蜜,不住于相而行布施的话,功德也是像虚空一样不可量、不可想象的大。

当然也不是说虚空有多大,我们的功德就有多大。我们以慈悲心修福报时,不管「财布施」或「法布施」,如果能够以空性的智慧来修这个福报,所修的福德都能与空性相契合,这就叫「福慧双修」,也唯有这样子才能成佛。

所以在你布施给人时,心里如果能够无住,你就不会挂碍。否则你如果「有所住」,那你给了某人后,偶而就会想:「他不晓得记不记得我前次给了他三百块?」下次他碰到你,又没有跟你打招呼时,你心里就会很不愉快:「上次我才给了他多少钱,现在连问都不问一声!」

或者你对他那么好,但是对方却还常常批评你,你心里一定耿耿于怀。这是因为你有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心里不舒服。这就是心有所住,所以会有分别,内心就不自在。我们在菩萨道上如果这样度众生,必然有障碍。

用「三轮体空」的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所修的福德,远远胜过凡夫所修的福德。因此《金刚经》里头处处都在比较两者的功德优劣。例如《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不管是受持、读诵,或是为他人解释,都胜过像三千大千世界那样多的七宝布施。甚至一个恒河里头有多少沙?以这么多沙来比喻有那么多世界,然后再以这些世界的微尘数量的七宝来布施,都不如受持、讲说四句偈的功德。

甚至有的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生命,生生世世来行布施,这样的功德当然很大。但所得的功德还不如一个人以四句偈,或以金刚经的义理来为人讲解、受持的千万分之一。为什么?财布施再多,都是有限有量,法布施却可以让人开悟、可以成佛,所以无量无边,功德胜劣由此可见。

(2)持戒波罗蜜

《金刚经》中只是先以布施为例,后面还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也通通要以般若智慧为主体,要我们无住生心。就算是持戒,也不能有所住。如果一个菩萨觉得自己很会持戒,看到别人威仪不好,内心就会生起分别心、傲慢心。

我慢心一生起,别人下次看到你就讨厌:「哦!你有持戒,我没有持戒!」比较顽强一点的人还会说:「就只有你一个人有持戒,我们都没有持戒!」他就会远离你,你也失去度化他的因缘。

众生本来就是要用慈祥、柔和的态度去安慰、鼓励才能度化。若是用傲慢的态度,即使是布施,对方实在是不得已,非拿你的东西不可,心里还是很不舒服。不拿的话,生活又过不下去。他就会暗暗发誓:「下次再也不拿你的东西!」

所以菩萨在持戒方面也要无住,不比较、不计较。自己能够持戒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少功德,看到别人不如法的时候也不会起轻慢心。经典里头说:「一个菩萨该有的理念,就是看到别人犯戒时,反而更加怜愍、同情。」你要知道: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凡夫习气那么重,谁不会犯错?所以起怜愍心,给他安慰、劝导,才是持戒波罗蜜。

(3)忍辱波罗蜜

在做人处世方面,有时候人情世故不通达,也会带来很大的烦恼。所以如果要把这个人脉、关系、人缘弄好,就要注意:指责别人的过失的时候,不要在大众面前讲他。讲别人优点的时候,要尽量在人多的地方。

即使是这样,当我们受到委曲、批评、误会、打击、打压,甚至当众给人家侮辱时,更要用般若智慧来处理,立刻观照「无我相、无人相」,否则一定是很难受的。如果有般若智慧,即使明知对方常在背后设计你、陷害你,给你难堪,你也要装作不知道。凡事不要去辩解,事情过后就可以不在乎,无所谓了。

甚至有时候几个人在一起谈话,你还要在大家的面前说他的好话。想想看,你有这个能耐委曲求全吗?有这么好的风度吗?唯有破除我执的人才有办法!如果还没有破我执,心里一定恨透了他:「没有骂他已经很好了,还要叫我称赞他!免谈!」那我们看看《般若心经》、《金刚经》的道理跟人生有多么密切!若要人际关系能和谐,我执不破是不行的。

这一点很难做到,但真能做到的话,就是真正的菩萨了。举例来说,声音是缘起的,所以声音的好坏并不是绝对的。就像用手拍桌子一样,才听到「碰」的一声,声音已经消失了。所以我们不论听到别人的赞叹或批评,都像听到拍桌子的声音-「碰」的一声稍纵即逝,无法久留。

譬如人家说:「唉呀!你讲得实在是太好了。」然后他又再说:「你这个混蛋」,这两种声音一下子就消失无踪,所以不真实。我们这样一想,心里马上就不在意别人的褒贬了。所以如果没有《金刚经》的智慧,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

假设有个人路过这里,看到你在做事情。他一眼注意到你的头发,随口就说:「怎么那么难看啊!」也许他走过以后,就把这句话拋在脑后了。但是你一定会赶快把脸对着镜子,用手不断地拨弄头发,想法子把它弄得漂亮一点。到最后一想:「唉!反正无我相,算了。」要不然他随便讲你一句话,你就会苦恼个老半天。很不值得,是不是?

星云大师常说:「有佛法,就有办法」,这句话就是从般若智慧来的。平常你可以深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有善念的到最后一定有善报,所以能坚持到底。但从更高层次来说,一切虽然是缘起的,但都是空性的,那一样事物有实体?所以更不会去计较,持戒、忍辱、精进都能够随心所欲,不会在度众生时有所障碍。

《金刚经》还说:「你受持这样的法门,应该不错啊!但还是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虽然受到轻贱,就因为有观照般若,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所以对于一切打击、侮辱,都能够安然忍受,不去反击,也就不会跟人家有争执。这实在是一种大修行!

所以我们从开悟以后就要不断的修行。每天当然要持戒,不侵犯人,一有空就摄心守意,一心专注。除此以外,还要思惟「四相皆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这都是「无我」的意思,都是「照见五蕴皆空」--

.无我相

当人家无缘无故侮辱你的时候,你的智慧要赶快现前啊!要马上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马上想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下你就不会那么难过。这表示你以往的「我执」已经慢慢的在削弱、淡薄。所以般若经典以「破我执」为重点,在《金刚经》来说,就是「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人相」就是指「人」的样子也是不真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走路、思考、讲话,这个叫「人相」。牛都是用四只脚走路,吃草喝水,叫的声音就是「哞...」,这就是牛相。其它动物也都各有各的外相。只要是众生,就是五蕴和合的,所以人相、众生相一样都是空的。

.无寿者相

从第八意识投入母体开始,直到生下来、长大、老病、死亡为止,这段时间我们叫做寿命,《金刚经》叫做「寿者相」。既然本来就无我相了,那里还有一个寿者相呢?所以人生在世时也是假相。那么,了解四相皆空以后,我们就能够忍受一切侮辱、毁谤、打击。

因此《金刚经》本来是讲空性的,为什么还有那一段文字:「假如有人受持这部经典,但是仍然受到别人的轻贱,那是要让这个人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早一点消除,然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文字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遇到一次逆境、挫折、打击时,就是在消除「我执」的时候。

心中有这样的理念,一切的挫折就能忍受下来。但这种忍受不是咬紧牙根,心里想:「算了,我才不理他!」的那种忍受,而是要用般若智慧,照见五蕴是空的。这样一次又一次加强我们的正见,等到正见成就时,就是我空观的成就。你成就了「我空观」的修行,那你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很自在。

所以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够消除我们的习气,特别是我执的习气。禅定的力量就在于控制心念,使那个情爱的力量不致于到处乱窜。而「无四相」的智慧就是不断地慢慢消除第七意识的我痴、我慢、我见、我爱的习气,一直到完全解脱自在为止。

5结论

《金刚经》里头要求我们的就是要「无我相」。你每天念佛多少次,拜佛多少下,这都还是很粗浅的工夫。即使打坐、观空而有真正体验,你要知道这并不值得炫耀。为什么?《金刚经》特别指出:「一个得到初果的须陀洹,他可以说他得到初果吗?」不可以!「二果斯陀含称为『一次往返』,你可以说他证得二果吗?」不可以!「三果称为『不来』,你可以说他是得到三果吗?」不可以!连四果也不可以!

为什么?只要你说:「我已经证到什么果位」?就是还有我执的存在。这不是说一个修行人不必在乎证到什么果位,而是要避免觉得自己很有修行,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跟众生在一起时,自己还能够放下门槛,俗话叫做采取「低姿态」。如果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很了不起,这就是还有我执,《金刚经》说这还是「有所住」,住在于自己所证悟到的境界、果位。

所以《般若心经》是偏重在自我的修行,着重在认清世间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切都是空性的。以空性的智慧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用这样的正见来处理一切的事物,这叫正思惟,大乘佛法叫做观照般若。这种体验、人生观才是正见,所以《般若心经》是人生的佛教。《金刚经》则强调菩萨的修行一定要发大菩提心,行六度四摄法门,特别是要度一切众生入于无余涅槃,这是大悲心的极致。从初发心到证得菩提为止,于其中间清楚知道一切法的真实相,这是菩萨的空性智慧。所以《金刚经》是彻底的人间佛教,是人间菩萨修行的宝典。
 
*没授偈、没传承、没剃度,“正”从何来?
*看图腾就是妖精的把戏,冒用佛教名号是大妄语。
*传播邪教,出离六道轮回遥遥无期。

《楞严经》一一一有楞严经就有正法,没有楞严经就没有正法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19894/

心灵法门的危害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19697/

类邪教-“心灵法门”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05916/

净空法师:我没有承认过"心灵法门"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03542/
 
*没授偈、没传承、没剃度,“正”从何来?
*看图腾就是妖精的把戏,冒用佛教名号是大妄语。
*传播邪教,出离六道轮回遥遥无期。

《楞严经》一一一有楞严经就有正法,没有楞严经就没有正法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19894/

心灵法门的危害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19697/

类邪教-“心灵法门”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05916/

净空法师:我没有承认过"心灵法门"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03542/
 
原形毕露了

邪教会令人癫狂。。。


度人???
妖精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怎么度人?

亲爱的佛友,你真可爱,开个玩笑,学佛要高高兴兴,争议也要快快乐乐,别整天那么紧张.
:tx::tx::tx:
 
最后编辑:
*没授偈、没传承、没剃度,“正”从何来?
*看图腾就是妖精的把戏,冒用佛教名号是大妄语。
*传播邪教,出离六道轮回遥遥无期。

《楞严经》一一一有楞严经就有正法,没有楞严经就没有正法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19894/

心灵法门的危害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19697/

类邪教-“心灵法门”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05916/

净空法师:我没有承认过"心灵法门"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503542/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