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同桌的你 (2003 回国散记一)

师长

超级会员
注册
2002-02-28
消息
714
荣誉分数
4
声望点数
128
同桌的你 (2003 回国散记一)

回国后免不了和亲朋好友同学会一会。 以前的学校里的同桌们早就不知奔向何处了,能够聚在一起的也就是少数有类似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好友了。在言谈中,各人的事业成败已经不是什么主要话题,吸引我并使我感到震惊的却是他们孩子现在的上学状况。

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界里掀起了一个市场化风云,各个学校根据他们的"资本” (如师资,软硬件等) 开始向学生的家长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择校费,赞助费,奥数费,系统费等) 。收费从一万到二十万不等。有的学校设立所谓的奥数线,不到这个奥数线,如果想上奥数/音乐提高班,缺一分要交1000-10000的赞助费,使得奥数教材有取代正常数学教材的趋势,我有幸浏览了一本奥数辅导教材,我发现我自己也要仔细琢磨,才能得到答案。家属院里充满了琴声和家长的叫骂声。

随着经济的放开和开发中西部的浪潮,大量中小城市的人们开始向中心城市蜂拥而入。这确实对教育系统产生了压力.於是乎,多渠道筹资看上去象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了。不过这个城市的平均工资尚不到一年20000。如此规模的中小学费用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家庭第二大开销。这么规模的费用已经使得中小学成了一个社会利润中心。中央台也三令五申的强调这个教育乱收费已经连续三年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央电视台更报道统计资料,现在每年的中小学乱收费已经达到了3000亿人民币的规模。

很多孩子的家长可以说是勒紧裤腰带供小孩上学,一个理发师给我讲了他的"成功”故事。他凭着他微薄的收入,成功地捐助将他孩子送到了一个大学附小。自己却住在一个简易房中烧着煤球炉子做饭。有个家长因为小孩达不到那奥数线,而要数千元换一分时又气又急,最后不得不走上绝路。我一个中学班主任给我讲了这个凄惨的故事。

看到现在这个教育状况,我不得不庆幸我的童年没有也不可能让家长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快活。即使是那样的松散的,非功利的教育,也没有阻挡我们逐步深造的脚步。

如果说这些收费反映的是所谓市场规律,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制度呢,那些很有天份的农村孩子呢,他们的天份会被扼杀在这个经济杠杆之中。把中小学教育推向市场是对孩子们的犯罪。现在的孩子们还会悠闲的唱"同桌的你”吗? 他们的同桌可能交不上赞助费而退学呢。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是否应该做点什么呢? 希望明年回去探亲时,能听到一些改进的结果。
 
最初由 师长 发布
同桌的你 (2003 回国散记一)

看到现在这个教育状况,我不得不庆幸我的童年没有也不可能让家长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快活。即使是那样的松散的,非功利的教育,也没有阻挡我们逐步深造的脚步。


西方的基础教育也很“松散”,但并“没有阻挡”西方的人文科技的先进。而且西方的基础教育并没有搞成市场经济,中国基础教育的市场化,实际是中国政府将自己的责任推向社会的无耻行径,就好像将不景气的国企包装上市,将包袱推给股民。

本来,希望工程应该是针对无能政府的大耳光,现在倒被政府堂而皇之地用来折磨民众的良心。就象公安局鼓励民众见义勇为一样无耻。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早己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了,而变成了人和人竞争的手段。讲个故事:

一天,riven和panzer一起去Gatineau爬山看红叶,半路听到附近有熊吼,panzer立即把脚上的登山鞋脱下来,换上了带钉子的跑鞋,riven不解地问panzer: “换什么鞋都没有用,你难道能跑得过狗熊?”panzer答到: ”我不用跑得过狗熊,我只需要跑得过你"。
 
因为家庭的缘故,我对当地的中学的情况比较清楚,在这里我想首先澄清几个事实:
1、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是到初中毕业,所以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2、政策规定国家学校的学费由教育局规定;
3、因为小学和初中都属于义务教育,从理论上来说,每人都应该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而谁都知道事实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可能是平均的,师资力量和学校规模都有差别,所以目前采用的分配机制是就近分配,也就是说,按生源居住地来就近划分其接受义务教育的学校。这就引发了一个关键性的矛盾,因为不在“好学校”地段内的学生肯定希望去“好学校”就读,而对于好学校来说,其毕竟是有能力(资源)的限制,不可能无限扩招,这势必会存在一个挑选的机制。于是,择校费和考试招生就产生了,这两个手段的使用各地都有自己的规矩,普遍来说是先考试,名次越靠前则交的择校费越低,当然不排除中国特色的“白条”现象。
4、中小学教师被拖欠工资的现象很严重,这种现象的城乡差别很大,越是边远的乡村,就越严重。
5、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有机会去看看他们的工资单吧,社会的精英们,看看自己的工资单,再去比较一下教导自己老师的工资单吧。

以上的实际情况应该可以部分地解释一些问题。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和评论。
“把中小学教育推向市场是对孩子们的犯罪。”原文的这个论点是我不敢苟同的。相反学校的运作本来就很自然地应该遵循于市场的规律。因为从宏观来看,只要有资源分配不均等的情况,就会有市场的存在,而既然市场客观存在,想用体制的方式去完全支配是不可能长久的。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按地段分配义务教育,自己花钱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机制在目前的环境下是简单而实用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改革的方向应该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完善社会分配体制;
与其降低学费,不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严打贪污腐败。不正常致富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在老百姓眼里,“致富的人都不正常”。教师的拖欠工资决大部分是被挪用,贪污掉的。
2、行政改革,加大国家教育投入。
教育局的职能应该进一步的改革,放掉不该管的事情,教育局作为国家教育投入的代表人,履行董事的职责。在这点上面,确实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


最初由 师长 发布
同桌的你 (2003 回国散记一)

回国后免不了和亲朋好友同学会一会。 以前的学校里的同桌们早就不知奔向何处了,能够聚在一起的也就是少数有类似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好友了。在言谈中,各人的事业成败已经不是什么主要话题,吸引我并使我感到震惊的却是他们孩子现在的上学状况。

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界里掀起了一个市场化风云,各个学校根据他们的"资本” (如师资,软硬件等) 开始向学生的家长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择校费,赞助费,奥数费,系统费等) 。收费从一万到二十万不等。有的学校设立所谓的奥数线,不到这个奥数线,如果想上奥数/音乐提高班,缺一分要交1000-10000的赞助费,使得奥数教材有取代正常数学教材的趋势,我有幸浏览了一本奥数辅导教材,我发现我自己也要仔细琢磨,才能得到答案。家属院里充满了琴声和家长的叫骂声。

随着经济的放开和开发中西部的浪潮,大量中小城市的人们开始向中心城市蜂拥而入。这确实对教育系统产生了压力.於是乎,多渠道筹资看上去象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了。不过这个城市的平均工资尚不到一年20000。如此规模的中小学费用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家庭第二大开销。这么规模的费用已经使得中小学成了一个社会利润中心。中央台也三令五申的强调这个教育乱收费已经连续三年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央电视台更报道统计资料,现在每年的中小学乱收费已经达到了3000亿人民币的规模。

很多孩子的家长可以说是勒紧裤腰带供小孩上学,一个理发师给我讲了他的"成功”故事。他凭着他微薄的收入,成功地捐助将他孩子送到了一个大学附小。自己却住在一个简易房中烧着煤球炉子做饭。有个家长因为小孩达不到那奥数线,而要数千元换一分时又气又急,最后不得不走上绝路。我一个中学班主任给我讲了这个凄惨的故事。

看到现在这个教育状况,我不得不庆幸我的童年没有也不可能让家长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快活。即使是那样的松散的,非功利的教育,也没有阻挡我们逐步深造的脚步。

如果说这些收费反映的是所谓市场规律,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制度呢,那些很有天份的农村孩子呢,他们的天份会被扼杀在这个经济杠杆之中。把中小学教育推向市场是对孩子们的犯罪。现在的孩子们还会悠闲的唱"同桌的你”吗? 他们的同桌可能交不上赞助费而退学呢。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是否应该做点什么呢? 希望明年回去探亲时,能听到一些改进的结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