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大上海 (2003 回国散记二)
国际航班的飞机徐徐地在跑道上滑行,透过飞机?窗,看到的是两个大扇贝坐落在海陆的交接处。延伸出去的是一条条弯进大陆的高速公路。这就是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上海的新大门。
从走出机舱,到海关,入境检查,上机场巴士。听到的大部分是普通话。从工作人员的口音中听得出他们是上海人,但是他们在服务时,首先说的就是普通话。是啊,上海现在已经不是以前外地人蜂拥到南京路购物而被上海人讥笑的年代,上海现在是中国的大上海了。
巴士在浦东大道上行驶,两边是一幢幢新起的别墅,工业开发区和巨幅的广告。忽然我的潜意识驱使我沿着路边寻找着什么,对了,那些碉堡呢?我翻起童年的回忆,那时我亲戚问我,想不想去看汤司令的碉堡?我干脆地说“去”,“汤司令到,热水瓶爆”。现在哪里还可以找到这些遗迹?我的潜意识真是可笑。
机场快车从南浦大桥绕圈下来时,看到的是现代高楼建筑和历尽风霜的弄堂相交杂。沿街的弄堂小屋晾台上,晾出的飘逸的衣裤俨然想让行人记住这地方的过去。不过空气比想象中的要好,已经没有那些以前记忆中的药厂的化学品味道。飘到鼻粘膜的只是上海黄浦江特有的气味。
以前的同事在酒店等到了我,很老练地和服务员说着什么,那神情和样式已经不象记忆中的软件虫子了。在混杂着普通话和上海话的饭店里,他聊起了他来上海的创业过程,有点象十年前的南国特区。不同的是什么呢?这里没有边界,没有二线。任何国人都可以来这里一试身手。
在返程时又一次来到了上海。这一次时间较短,听亲戚们介绍,坐在高架的地铁上,你可以看到大半个上海的变化。於是我专门推掉了一些应酬,自己安排一个“高架”游。我便带上摄像机来到了高架路的中点----中山公园站(也是和二号地铁的交汇点),走进了北去的地铁车厢。车厢内非常整洁明亮,没有脏物和痰迹,使我产生错觉,好象是进了香港的地铁车厢。车厢在高楼大厦中穿行,隐隐约约看到了高楼大厦中的一些绿化区和学校。人们在车厢中平静的进出,偶尔有一些西人夹杂其中,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这和香港太相似了。所不同的在这里可以看到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上海最高建筑“金茂大厦”。那不只是上海的明珠和金箭,它们更是中国迈向新世纪的标志。上海在基础建设的发展确实大大改观了城市交通,现在上海市内非地铁公交已经明显不如5年前拥挤。
我赶紧拿摄像机透过玻璃窗,抓住这些镜头。独自拿着摄像机或相机在外面游荡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和乐趣,这种感觉可以使人慢慢淡忘对自己的感受,而是去感受这个世界。若干年前我也是这样,不过那时是走出去,现在是走回来。给自己一个心情去放松吧. 车内的人并没有给这个摄像人多余的关注,而24年前当一个美国游客拿着一次成像的相机来到我们的小学时,几乎全小学的学生都沸腾的围上去了。
偶尔也听见一些上海在拆迁老区和社会统筹医疗保险改革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这无法抑制我对上海发展的欣喜。我所能期望和祈祷的是,希望这些社会问题能得到重视,希望上海能更上一层楼,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现代化的世纪。
国际航班的飞机徐徐地在跑道上滑行,透过飞机?窗,看到的是两个大扇贝坐落在海陆的交接处。延伸出去的是一条条弯进大陆的高速公路。这就是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上海的新大门。
从走出机舱,到海关,入境检查,上机场巴士。听到的大部分是普通话。从工作人员的口音中听得出他们是上海人,但是他们在服务时,首先说的就是普通话。是啊,上海现在已经不是以前外地人蜂拥到南京路购物而被上海人讥笑的年代,上海现在是中国的大上海了。
巴士在浦东大道上行驶,两边是一幢幢新起的别墅,工业开发区和巨幅的广告。忽然我的潜意识驱使我沿着路边寻找着什么,对了,那些碉堡呢?我翻起童年的回忆,那时我亲戚问我,想不想去看汤司令的碉堡?我干脆地说“去”,“汤司令到,热水瓶爆”。现在哪里还可以找到这些遗迹?我的潜意识真是可笑。
机场快车从南浦大桥绕圈下来时,看到的是现代高楼建筑和历尽风霜的弄堂相交杂。沿街的弄堂小屋晾台上,晾出的飘逸的衣裤俨然想让行人记住这地方的过去。不过空气比想象中的要好,已经没有那些以前记忆中的药厂的化学品味道。飘到鼻粘膜的只是上海黄浦江特有的气味。
以前的同事在酒店等到了我,很老练地和服务员说着什么,那神情和样式已经不象记忆中的软件虫子了。在混杂着普通话和上海话的饭店里,他聊起了他来上海的创业过程,有点象十年前的南国特区。不同的是什么呢?这里没有边界,没有二线。任何国人都可以来这里一试身手。
在返程时又一次来到了上海。这一次时间较短,听亲戚们介绍,坐在高架的地铁上,你可以看到大半个上海的变化。於是我专门推掉了一些应酬,自己安排一个“高架”游。我便带上摄像机来到了高架路的中点----中山公园站(也是和二号地铁的交汇点),走进了北去的地铁车厢。车厢内非常整洁明亮,没有脏物和痰迹,使我产生错觉,好象是进了香港的地铁车厢。车厢在高楼大厦中穿行,隐隐约约看到了高楼大厦中的一些绿化区和学校。人们在车厢中平静的进出,偶尔有一些西人夹杂其中,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这和香港太相似了。所不同的在这里可以看到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上海最高建筑“金茂大厦”。那不只是上海的明珠和金箭,它们更是中国迈向新世纪的标志。上海在基础建设的发展确实大大改观了城市交通,现在上海市内非地铁公交已经明显不如5年前拥挤。
我赶紧拿摄像机透过玻璃窗,抓住这些镜头。独自拿着摄像机或相机在外面游荡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和乐趣,这种感觉可以使人慢慢淡忘对自己的感受,而是去感受这个世界。若干年前我也是这样,不过那时是走出去,现在是走回来。给自己一个心情去放松吧. 车内的人并没有给这个摄像人多余的关注,而24年前当一个美国游客拿着一次成像的相机来到我们的小学时,几乎全小学的学生都沸腾的围上去了。
偶尔也听见一些上海在拆迁老区和社会统筹医疗保险改革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这无法抑制我对上海发展的欣喜。我所能期望和祈祷的是,希望这些社会问题能得到重视,希望上海能更上一层楼,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现代化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