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苦难″是我们这代人的"专利”?

对楼主所言的几个问题:
1.楼主说,“上山下乡...下岗待业...有了退休工资...”----说明是城镇居民。自然灾害的三年,的确粮食紧缺,但城市人会啃树皮吗?(农村除外)是哪个城市的?
2.“出生在新中国建国前后”,现假设是1949年出生的,7岁入学,59年小学毕业,66年已是高中一,这是普遍情况,也是农村例外。怎说是一生没有读过几年书?况目看你的帖文写的不仅通畅,而且词语得当:“窃喜幸福生活指日可待...豈料...抹黑之意....捶胸顿足...宿命..” 。?
3.你又说“住院费手术费总是让人提心吊胆” 请问你已经是加国移民吧,应该有医疗卡吧。若49年出生,也67岁吧。住院费手术费是0吧!
4.“口袋里没钱...”,这里的中国老人在没拿到加国的养老金之前,都是拿国内的退休金来用。按60几岁来算,现在一般都会有3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当然各地有些差别),两夫妇应有5-6000元/月收入,起码相当于1000元加币。
5.在这里,夫妇中有一人达到60岁就可以申请老人公寓!1000加元除了房租水电,剩下绰绰有余!如果再拿这里的养老金(二人有2000加币以上,当然政府要去一部分中国的退休金。),医疗又免费!晚年生活无后顾之休!绝大部分中国老人都说知足!
6.说“老头老太相聚公园互诉苦衷,捶胸顿足...”。叙叙家务事,婆媳相处难会有,至于捶胸顿足?那就申请老人公寓!真的不想在渥太华,打道回府吧!
上面很多年轻一代都发声了,没见楼主你再吭一声?我们本不想发表意见,但觉得文中有互相矛盾和疑点,提出来请你详细说明。另,你才60多,在这里的老人中只算是小弟弟,怎能说是“人生所剩无几”?
 
对楼主所言的几个问题:
1.楼主说,“上山下乡...下岗待业...有了退休工资...”----说明是城镇居民。自然灾害的三年,的确粮食紧缺,但城市人会啃树皮吗?(农村除外)是哪个城市的?
2.“出生在新中国建国前后”,现假设是1949年出生的,7岁入学,59年小学毕业,66年已是高中一,这是普遍情况,也是农村例外。怎说是一生没有读过几年书?况目看你的帖文写的不仅通畅,而且词语得当:“窃喜幸福生活指日可待...豈料...抹黑之意....捶胸顿足...宿命..” 。?
3.你又说“住院费手术费总是让人提心吊胆” 请问你已经是加国移民吧,应该有医疗卡吧。若49年出生,也67岁吧。住院费手术费是0吧!
4.“口袋里没钱...”,这里的中国老人在没拿到加国的养老金之前,都是拿国内的退休金来用。按60几岁来算,现在一般都会有3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当然各地有些差别),两夫妇应有5-6000元/月收入,起码相当于1000元加币。
5.在这里,夫妇中有一人达到60岁就可以申请老人公寓!1000加元除了房租水电,剩下绰绰有余!如果再拿这里的养老金(二人有2000加币以上,当然政府要去一部分中国的退休金。),医疗又免费!晚年生活无后顾之休!绝大部分中国老人都说知足!
6.说“老头老太相聚公园互诉苦衷,捶胸顿足...”。叙叙家务事,婆媳相处难会有,至于捶胸顿足?那就申请老人公寓!真的不想在渥太华,打道回府吧!
上面很多年轻一代都发声了,没见楼主你再吭一声?我们本不想发表意见,但觉得文中有互相矛盾和疑点,提出来请你详细说明。另,你才60多,在这里的老人中只算是小弟弟,怎能说是“人生所剩无几”?


周末我去公园看看,
看看有没有中国来的老头老太太在公园“互诉苦衷,捶胸顿足”的。
:evil:
 
对楼主所言的几个问题:
1.楼主说,“上山下乡...下岗待业...有了退休工资...”----说明是城镇居民。自然灾害的三年,的确粮食紧缺,但城市人会啃树皮吗?(农村除外)是哪个城市的?
2.“出生在新中国建国前后”,现假设是1949年出生的,7岁入学,59年小学毕业,66年已是高中一,这是普遍情况,也是农村例外。怎说是一生没有读过几年书?况目看你的帖文写的不仅通畅,而且词语得当:“窃喜幸福生活指日可待...豈料...抹黑之意....捶胸顿足...宿命..” 。?
3.你又说“住院费手术费总是让人提心吊胆” 请问你已经是加国移民吧,应该有医疗卡吧。若49年出生,也67岁吧。住院费手术费是0吧!
4.“口袋里没钱...”,这里的中国老人在没拿到加国的养老金之前,都是拿国内的退休金来用。按60几岁来算,现在一般都会有3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当然各地有些差别),两夫妇应有5-6000元/月收入,起码相当于1000元加币。
5.在这里,夫妇中有一人达到60岁就可以申请老人公寓!1000加元除了房租水电,剩下绰绰有余!如果再拿这里的养老金(二人有2000加币以上,当然政府要去一部分中国的退休金。),医疗又免费!晚年生活无后顾之休!绝大部分中国老人都说知足!
6.说“老头老太相聚公园互诉苦衷,捶胸顿足...”。叙叙家务事,婆媳相处难会有,至于捶胸顿足?那就申请老人公寓!真的不想在渥太华,打道回府吧!
上面很多年轻一代都发声了,没见楼主你再吭一声?我们本不想发表意见,但觉得文中有互相矛盾和疑点,提出来请你详细说明。另,你才60多,在这里的老人中只算是小弟弟,怎能说是“人生所剩无几”?
所以我说就是一坑。
 
哪朝哪代都有过的好的, 也有混的差的,不否认有宏观的, 外在的因素, 但是有些苦, 其实是自找的,嘿嘿。
 
看了大家的回帖,很受启示很受教益。感谢诸位的分析、建议。
我前帖所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因为本人不喜欢家长里短,生活中遇到不快基本都闷在心里。与同辈老人闲聊时我也基本上都是倾听,有时劝慰几句。
我对生活要求不高,有吃有睡即可,所以我的不快与经济基本无关。唯有孩子不肯吃苦不求上进甘于平庸让我内心苦楚,矛盾长存。
我在前帖所讲的一些老人的情况都是事实,也没有夸张。我接触有老人因无钱买机票回不去的,也有连退税款都被女儿收缴的等等,当然最多最平常的还是因为同居一处引起的矛盾或苦脑,其中又以婆媳翁婿矛盾居多。年轻人往往扭头即忘,老年人却不能释怀,逢有特定场所聚堆闲聊,即生蝴蝶效应,哭哭啼啼相互感染。但也有例外,印象最深的是曾见一老者独坐湖边公园捶胸大哭,泪流满面,遇我询问立马止哭连说没事没事……(当然也有不少老人在闲聊时幸福满满一脸灿烂)。
我无意也无能力评价是非对错,只想让大家知道,在这里有不少的老人内心有苦衷,或为经济或为家庭琐事。我也想让家有老人共同生活的后生们晓得,人老了往往比较客气,很好很好不等于真的很好,多沟通交流或许真的很好。
我发前帖,除了叹叹自己的郁闷怨气之外,也含上述想法。
记得梁漱(敏)先生说过,做人无非是处理人与物、人与人及人与内心的三个关系。我认为人与内心的关系最难处理也最重要,特别是老年人。这也是我发前帖的原因。
题外话,关于文革浩劫,我们这代人纯属被某人利用。个中内幕,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能悟出多少?当年的上海外滩踩踏,有几人能跳出人流?此类话题,请诸位后生理解。不扯了。
再次感谢各位的关爱。
 
忘了解答一些疑问。本人没有进过高中。吃米糠啃树皮,上山下乡……,都是本人亲历。
老人们的经济状况也属实,对医药费用的担心也属实,不会开车也属实,但非本人。
你们的质疑也正常,很可能是我表达不够清楚,以致你们把所有叙述都归我一人,没注意我写的是"我们、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善意的误会。[emoji4]
 
看了大家的回帖,很受启示很受教益。感谢诸位的分析、建议。
我前帖所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因为本人不喜欢家长里短,生活中遇到不快基本都闷在心里。与同辈老人闲聊时我也基本上都是倾听,有时劝慰几句。
我对生活要求不高,有吃有睡即可,所以我的不快与经济基本无关。唯有孩子不肯吃苦不求上进甘于平庸让我内心苦楚,矛盾长存。
我在前帖所讲的一些老人的情况都是事实,也没有夸张。我接触有老人因无钱买机票回不去的,也有连退税款都被女儿收缴的等等,当然最多最平常的还是因为同居一处引起的矛盾或苦脑,其中又以婆媳翁婿矛盾居多。年轻人往往扭头即忘,老年人却不能释怀,逢有特定场所聚堆闲聊,即生蝴蝶效应,哭哭啼啼相互感染。但也有例外,印象最深的是曾见一老者独坐湖边公园捶胸大哭,泪流满面,遇我询问立马止哭连说没事没事……(当然也有不少老人在闲聊时幸福满满一脸灿烂)。
我无意也无能力评价是非对错,只想让大家知道,在这里有不少的老人内心有苦衷,或为经济或为家庭琐事。我也想让家有老人共同生活的后生们晓得,人老了往往比较客气,很好很好不等于真的很好,多沟通交流或许真的很好。
我发前帖,除了叹叹自己的郁闷怨气之外,也含上述想法。
记得梁漱(敏)先生说过,做人无非是处理人与物、人与人及人与内心的三个关系。我认为人与内心的关系最难处理也最重要,特别是老年人。这也是我发前帖的原因。
题外话,关于文革浩劫,我们这代人纯属被某人利用。个中内幕,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能悟出多少?当年的上海外滩踩踏,有几人能跳出人流?此类话题,请诸位后生理解。不扯了。
再次感谢各位的关爱。

送您几句话吧:
要做逍遥人,
不妨装聋哑,
是非不入脑,
琐事不挂心。
儿女自有儿女福,
我辈多福须自求。
叹气管屌用,
哭泣更无益,
往事莫回首,
明天还没到,
过好今天,
才有明天。
晚上要睡觉,
一切都放下,
没有好睡眠,
哪有好心情。
老人须自强,
夕阳无限好。

入乡随俗 ==》 随遇而安 ===》因地制宜 ===》 绝处逢生。
 
最后编辑:
说一些经历,后辈们都不会相信。
我生在江南小城镇,属著名鱼米之乡。吃商品粮,所以是上山下乡的"起步价″。
当时的米糠算是好东西了,做糕做糊糊吃。
树皮是"苦练树″的皮,很苦,极难咽,但树的数量多,树根的名称叫"白蟹刺根″,深红色,蛮好吃的。不能直接啃,都是变成粉状后变花样吃用。
没有油炒地瓜叶、炒野莱,用的是蜡烛油,蜡烛在热锅里刷几下再炒,你们说涩不涩口?
那时候也没灾害,就是不长庄稼,地瓜光有叶而无根茎,只有根须。这些都是好东西。
一家十多口人围座,不知哪来一条草魚,因年少我只吃到鱼骨头,咬都沒咬碎就吞下去了。
当年九、十岁,亲见集市日抢"大头菜"的,战利品可能没有一块麻将牌大。亲见当时的人走路走走晃晃,叭嗒倒下就挂了,且所见不是一个二个。《墓碑》不虚。
还有许多事情,今天的你们都不会相信,但确确实实发生过,我们这代人经历过。
请勿误会,我不是在抹黑什么什么。[emoji40]
 
说一些经历,后辈们都不会相信。
我生在江南小城镇,属著名鱼米之乡。吃商品粮,所以是上山下乡的"起步价″。
当时的米糠算是好东西了,做糕做糊糊吃。
树皮是"苦练树″的皮,很苦,极难咽,但树的数量多,树根的名称叫"白蟹刺根″,深红色,蛮好吃的。不能直接啃,都是变成粉状后变花样吃用。
没有油炒地瓜叶、炒野莱,用的是蜡烛油,蜡烛在热锅里刷几下再炒,你们说涩不涩口?
那时候也没灾害,就是不长庄稼,地瓜光有叶而无根茎,只有根须。这些都是好东西。
一家十多口人围座,不知哪来一条草魚,因年少我只吃到鱼骨头,咬都沒咬碎就吞下去了。
当年九、十岁,亲见集市日抢"大头菜"的,战利品可能没有一块麻将牌大。亲见当时的人走路走走晃晃,叭嗒倒下就挂了,且所见不是一个二个。《墓碑》不虚。
还有许多事情,今天的你们都不会相信,但确确实实发生过,我们这代人经历过。
请勿误会,我不是在抹黑什么什么。[emoji40]


就是嘛, 那么苦的日子都过来了, 现在还苦恼什么啊? 想开点, 别自己再苦自己了。
 
送您几句话吧:
要做逍遥人,
不妨装聋哑,
是非不入脑,
琐事不挂心。
儿女自有儿女福,
我辈多福须自求。
叹气管屌用,
哭泣更无益,
往事莫回首,
明天还没到,
过好今天,
才有明天。
晚上要睡觉,
一切都放下,
没有好睡眠,
哪有好心情。
老人须自强,
夕阳无限好。

入乡随俗 ==》 随遇而安 ===》因地制宜 ===》 绝处逢生。

终于你让我笑了。慢慢地我会想开的。谢谢!
 
说一些经历,后辈们都不会相信。
我生在江南小城镇,属著名鱼米之乡。吃商品粮,所以是上山下乡的"起步价″。
当时的米糠算是好东西了,做糕做糊糊吃。
树皮是"苦练树″的皮,很苦,极难咽,但树的数量多,树根的名称叫"白蟹刺根″,深红色,蛮好吃的。不能直接啃,都是变成粉状后变花样吃用。
没有油炒地瓜叶、炒野莱,用的是蜡烛油,蜡烛在热锅里刷几下再炒,你们说涩不涩口?
那时候也没灾害,就是不长庄稼,地瓜光有叶而无根茎,只有根须。这些都是好东西。
一家十多口人围座,不知哪来一条草魚,因年少我只吃到鱼骨头,咬都沒咬碎就吞下去了。
当年九、十岁,亲见集市日抢"大头菜"的,战利品可能没有一块麻将牌大。亲见当时的人走路走走晃晃,叭嗒倒下就挂了,且所见不是一个二个。《墓碑》不虚。
还有许多事情,今天的你们都不会相信,但确确实实发生过,我们这代人经历过。
请勿误会,我不是在抹黑什么什么。[emoji40]
多多记录,不能让历史被我党抹掉。
 
你也别觉得你那一代亏。你那一代机会也最多,成功的成本也最少。别人闹革命的时候你稍微学点就可以上大学。哪像后代那样没日没夜地苦读才能上大学。大学毕业工作随便挑。不想干了随便摆个摊子都能发家。现在毕业生找工作多难,摆个摊子也就是糊口,还要躲城管。。。哪一代都有苦难,哪一代都有机会。

你们啊,兔内务,兔辛剖,图哦图森破。不要年轻的时候怪四人帮,中年的时候怪邓小平,到老了又怪下一代。
说得好,Loser 就是抱怨多,和年纪没有关系。
 
看了大家的回帖,很受启示很受教益。感谢诸位的分析、建议。
我前帖所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因为本人不喜欢家长里短,生活中遇到不快基本都闷在心里。与同辈老人闲聊时我也基本上都是倾听,有时劝慰几句。
我对生活要求不高,有吃有睡即可,所以我的不快与经济基本无关。唯有孩子不肯吃苦不求上进甘于平庸让我内心苦楚,矛盾长存。
我在前帖所讲的一些老人的情况都是事实,也没有夸张。我接触有老人因无钱买机票回不去的,也有连退税款都被女儿收缴的等等,当然最多最平常的还是因为同居一处引起的矛盾或苦脑,其中又以婆媳翁婿矛盾居多。年轻人往往扭头即忘,老年人却不能释怀,逢有特定场所聚堆闲聊,即生蝴蝶效应,哭哭啼啼相互感染。但也有例外,印象最深的是曾见一老者独坐湖边公园捶胸大哭,泪流满面,遇我询问立马止哭连说没事没事……(当然也有不少老人在闲聊时幸福满满一脸灿烂)。
我无意也无能力评价是非对错,只想让大家知道,在这里有不少的老人内心有苦衷,或为经济或为家庭琐事。我也想让家有老人共同生活的后生们晓得,人老了往往比较客气,很好很好不等于真的很好,多沟通交流或许真的很好。
我发前帖,除了叹叹自己的郁闷怨气之外,也含上述想法。
记得梁漱(敏)先生说过,做人无非是处理人与物、人与人及人与内心的三个关系。我认为人与内心的关系最难处理也最重要,特别是老年人。这也是我发前帖的原因。
题外话,关于文革浩劫,我们这代人纯属被某人利用。个中内幕,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能悟出多少?当年的上海外滩踩踏,有几人能跳出人流?此类话题,请诸位后生理解。不扯了。
再次感谢各位的关爱。
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内心苦楚也无用。个人限于各种羁绊,也不是说求上进就能上进的。那你以前怎么不“上进”啊?弄个高级干部或者大老板当当,儿孙也借光不是。

至于“退税款”,那看是什么样的退税款,如果是政府支票寄给老人的,应该给老人。如果是因为儿女赡养老人政府把儿女缴的一部分税款退回给儿女,那儿女支配这笔钱也很正常。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