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航展还是以模型为主,其中航空工业二集团照旧搬出了L-15的模型,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次参展的L-15模型不但和去年珠海航展的模型有所区别,而且二集团宣传材料上的L-15构图,又和这个模型不甚相同。找到展台上某个二集团的负责人一问,得到的解答更令人惊讶――L-15在一开始就是沿着两条路发展,和通常理解的“一机两型”不同,那位负责人所说L-15的发展,很像当年的JH-7,是一个编号之下包含两个由任务用途划分出的,气动布局有差异的型号,而且L-15的“两条路”区别比JH-7还要大,不但气动外形有所区别,而且同一个任务用途的型号下,还有使用不同结构发动机的型号!而笔者曾具体的问到了L-15的起飞重量和发动机推力之间的关系,那位负责人回答的也很明确,L-15的起飞重量还可以“大大增加”,至少在宣传材料上写的9.5吨之上,还可以再增加数吨的起飞重量,这亦是一个“两条路”发展的印证。似乎因为是“专业日”,而笔者给那位负责人留下的印象也算比较“专业”,所以聊的也就多了。负责空军专用武装直升机的昌河厂隶属二集团,谈话间自然少不了说说我军的新武直,为避嫌,笔者并未使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几种称谓,只是概略而言新的武装直升机――笔者得悉,一方面我们对于专用武装直升机的使用有自己的一套,一方面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的武直起飞重量没有AH-64那么大,当然也要比Z-9那类直升机的重量大多了。 关于俄国的雅克福列夫和二集团合作的事,已经有了公开的报道,在谈到这一问题时,那位负责人说的话,让人感觉这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双方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并不像通常理解的那样是在搞“技术援助”。说到“雅克”,有一家俄文航空杂志“Air Fleet”也参加了这次航展,在该杂志的广告画上,一架Yak-130教练机通过6个翼下挂点和2个翼件挂点,挂载了8件武器――没有油箱或者是电子设备类的吊舱,8个挂点全装了导弹或者火箭发射巢!作为教练机,Yak-130的挂载能力实在惊人。另外,杂志社提供的样刊里还有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介绍,型号多种类全,技术方面也不必西方的差。除了这么一家杂志社,自然还有很多俄国企业参加本次航展,不过参展单位并不是以往的设计局,而是飞机制造厂,按照某家俄国飞机制造厂的中国代表的话说,有些俄国的航空设计局已经成了纯粹的研究机构,航展这类有一定商业目的活动,就是以飞机制造厂为主了。就是在这家飞机制造厂的展位上,有关人员在介绍其生产的Mi-171系列直升机以及直升机选用的发动机时,说那款发动机曾经装在别的直升机上进行了青藏高原的适航试验,在试验中发动机表现突出,中国飞行员把试验过程说成是“开直升机旅游”,以此来称赞那款发动机。由此看来,中国空军已经有打算,让那几架老“黑鹰”退居二线了。笔者在航展上也看到了一家俄国的设计局,是“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不过并未看到什么值得关注的产品。在俄国“战术导弹武器”公司的展台前,在一张广告上游KH-35反舰导弹的岸防型,是装在一种8连装的发射车上――在一部发射车上装8枚导弹,确实很少见,不知道这代表了什么样的战术运用思想? 乌克兰的参展单位倒是由“安东诺夫”设计局牵头的,在该设计局的展位上,一架An-70的模型采用了透视结构,通过可以透视的模型机身,看到机体货舱内稳稳当当的摆放了3辆BMP系列步兵战车的模型,An-70的运载能力可见一斑。本次航展已经传出了消息,中航二集团已经和安东诺夫集团签订了合作生产An-70的谅解备忘录,看来An-70的引进已成定局――当前俄乌两国在An-70上的合作基本停滞,这对中国来说,如果能借中乌合作之机多掌握一些安东诺夫系列中的大型运输机的气动设计技术和浆扇发动机的技术,那An-70的引进确实是件好事。 前面说到了中航二集团,而一集团自然也上了航展,在一集团展出的ARJ-21支线客机的1:1模型舱段上,笔者从一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ARJ-21的首飞计划是在2006年,之后再过一年半投产,航展上这型飞机已经拿到了订货,前景还算不错。一集团展出的JH-7模型,和以往相比偏于“保守”,除了挂载空空导弹,对地制导武器就是两枚制导炸弹,没有挂载反舰或者对陆的导弹。在一个宽屏幕电视前,笔者也在一集团放映的宣传材料中看到了多翼刀的J-8飞机,可惜没有抓拍下来。
(2003-09-18)
(200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