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还用放弃美国籍嘛?地球地面籍都要快放弃了

你们这样说杨振宁,问过邓稼先吗?
日前,很多媒体都集中推送了一条新闻: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都拥有很大名气的科学家,选择放弃外国国籍!

然而,有些网民却完全理解错了这条新闻的意义……

359b033b5bb5c9ea7185dc74dc39b6003af3b337.jpg


怎么理解错了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网民对于这件事的评论吧:

e7cd7b899e510fb3fc5ca800d033c895d0430ce4.jpg


54fbb2fb43166d220ad1ca034f2309f79152d287.jpg


7a899e510fb30f24b6df3394c195d143ac4b03e4.jpg


b03533fa828ba61e168d17b84834970a314e59c2.jpg


c995d143ad4bd113898868a553afa40f4afb05e4.jpg


很明显,很多人关注点首先就被在中国社会有着很多“争议”的杨振宁先生抢走了,以至于忽略了另外一位名叫姚期智的科学家…   可你知道吗?这位姚期智先生在计算机领域的江湖地位,内行人莫不敬仰,他发明的“加密共享数据方法“更是”世界级重大突破”,还在2000年时获得计算机领域的圣杯——图灵奖!

d833c895d143ad4b286b99578b025aafa50f06e4.jpg



  所以,当这位中国华裔科学家的翘楚,选择放弃外国国籍,扎根中国时,一些人关注的居然是杨振宁的“争议”和“八卦”?这令人觉得挺无语的。
  而如果我们真要好好说说95岁的杨振宁先生的话,那今天对他恶评如潮的人,恐怕要更加惭愧了!
  是的,我们很清楚,今天对于杨振宁先生的恶评,主要来自两个原因:1、他娶了一个与他年龄差距太大的女子为妻;2、当年邓稼先先生回国的时候他没有跟着回来——换言之,他“不爱国”。

241f95cad1c8a7860e4995996e09c93d71cf50c2.jpg


而且,比起关心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果,有些“吃瓜群众”更偏向于关注这些八卦和情绪性的东西——可这却直接导致他们不仅对于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地位和成就一无所知,还让他背负了很多庸俗的标签。
可事实却不是如此,我们今天也必须为他澄清一切!

5ab5c9ea15ce36d3b3725ca733f33a87e950b137.jpg


科学地位

且不说杨先生在国内物理学界的地位,只说他在世界上的地位。
首先,按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这也就是说,在2017年的今天,他是当世物理学界第一人,他的“宇称不守恒”观念颠覆了物理学的一般认识,就连著名的霍金先生,地位可能都比不上他…   另外,杨振宁还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而且是在1957年!

500fd9f9d72a605978a03e8d2134349b023bbaf1.jpg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的科研水平和条件还比较落后,可邓稼先却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而与此同时,杨振宁也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所以,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给了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很大的信心。
实际上,杨振宁自己也曾多次在许多场合表示,他取得诺贝尔奖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一些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cc11728b4710b9121da22969cafdfc03934522c2.jpg


但是,他给年轻一代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信心。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县数学奖”相继成立。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清华大学盖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姚期志,一幢给林家翘,姚和林都是杨振宁劝回来的。而姚期智正是这次新闻里的另一个主角。

5243fbf2b2119313c23520276c380cd791238d37.jpg


杨振宁以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为中国请回多少人才?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怎样的视野?与世界科技前沿拉近了多少距离?   他如今尽管已经90多岁,却依然会给本科生上课,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指引着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人才。   所以,杨振宁不仅科学成绩令世界瞩目,他给我们国家带来的贡献也同样是巨大的。

1b4c510fd9f9d72a3cc2cf8add2a2834359bbb87.jpg


爱国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钱学森被美国军事部门拦阻拘押,历经艰险回国的事,却不知道1971年春中美关系解冻后不久,杨振宁马上就决定回国看一看,是美籍知名学者中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而且,他也曾经遭到美国官方的阻拦,但被他顶了回去!   即便身处美国时,杨振宁也会在美国到处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形,许多美国人恰恰是受他影响,开始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

a044ad345982b2b7ace9e65338adcbef76099b37.jpg


毛主席会杨振宁)
  另外,近年来日本右翼不断挑衅我国钓鱼岛,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就已经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他在那个时代海外华人自发的“保钓运动”中更多次发表演讲,对当时台湾留美学生影响巨大。

8326cffc1e178a82b678a037ff03738da877e8e5.jpg



所以,当我们因为杨振宁当年没有与邓稼先一起回国斥责他不爱国的时候,想过邓稼先会怎么说吗?邓稼先和杨振宁是一生的挚友,杨振宁首次回国,点名要见邓稼先。邓患癌症之后,杨在美国为他找特效药。所以,我们今天不应该用邓稼先来批评杨振宁,如果邓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不安。
杨振宁说,回归对我是什么感受?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争议

围绕杨振宁的争议始于2004年他82岁时与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两人年龄悬殊的“老少恋”触动了一些人,受到他们的讥讽。   名人有点特别的婚姻引起公众一时兴趣,受到一些议论,也属正常。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是严肃的科学家,他的社会活动也主要在科学教育领域展开,他非娱乐名人。舆论将这位老科学家八卦化,在道德上对他吹毛求疵,是很不应该的。
杨振宁对私域生活的选择没有碍着别人什么事,说实话,对他和翁帆的婚姻,外界最有尊严的态度应当是给予他们祝福!

结语

杨振宁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又为中国做了许多事,他应当在互联网舆论场的“正面人物”名单里。   杨姚入籍毫无疑问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他们的选择将引导着更多的海外英才。   我想用我一位好友的评价结束此文:“中长期看,也许这就是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在悄然转移。如果我国国运不易,千秋万代后,在中国的科学史上这件事必有一笔。  还要拽上三钱一邓等先贤说事?如果那几位活到现在,不定会多高兴!  恨他们不能见今日!”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814b65ae4c26eeb759777670&fr=qingtian
 
Wow! 简直是笑话!20 年前就阅读过杨李之争, 海外早就结论有了。海外赢不了,回大陆去打了。不愿多关注他,两杨(杨老头和杨澜)的事我是一概不看。咱们看看懂科学的人如何看。 注:次文行文略粗躁, 但毕竟是懂科学的人写的。

雅美之途:从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说开去

最近杨振宁在95岁高龄时放弃美国国籍,正式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外籍”二字拿掉,让中国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高涨。这其实是民粹主义的表现之一,大量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科学家很难理解这些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的高调做法,因为他们四海为家的同时心是向着以色列的。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杨振宁,因为我这些年零星写过一些关于他和李政道的帖子。但是我在说所有话之前,必须指示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才华横溢,又是尽力去帮助中国的科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谈及中国人不抱团的特性,我想借此讲讲一下我们隔壁州的伊利诺大学的John Bardeen(巴丁)的故事。巴丁是至今唯一的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但从他第二次的获奖,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的师生之间是如何相互提携与互助的。巴丁早年因与人合作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改变世界的晶体管而获诺贝尔奖,没有晶体管你我现在是不可能靠电脑芯片交流而只能是依靠大箱式的传声器。巴丁获奖后依照诺贝尔奖的规则,提名自己在伊利诺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施里弗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大部分诺贝尔奖的提名人为诺贝尔奖得主。但是当诺贝尔委员会在审核巴丁的提名时发现,施里弗和库珀建立的超导BCS理论里面巴丁本人做出了不可分割的贡献,BCS正是他们三位名字的首个字母,所以若授予施里弗诺贝尔物理奖也必须包括巴丁,结果在1972年授了三人。这个故事的确实性应该在2022年可以揭晓,诺贝尔委员会有50年后公布提名人的规定。

反观我们中国人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了功劳之争可以出书把骂架从纽约一直骂到中国。杨振宁可以在李政道为原创的铁证面前显尽人性之丑陋,自己在芝加哥大学当不了费米的学生却以仅年长数岁为理由而以李政道的老师和引路人自居,而李政道恰恰是费米的正宗弟子。杨振宁还在诺贝尔授奖的礼议场合,向李政道要求以年资更深的一方先去与瑞典女国握手。他们的决裂来自《纽约客》的犹太人写的文章,道出的原因是杨振宁强调每次提及宇称不守恒他的名字必须在前面,而原始论文是李政道在前面。以致于全球学术界为纪念他们发现宇称不守恒的五十周年记念会上,两位被邀请罕见同时出席,结果一方在台上讲当时理论突破的细节,另一方在下面听时则大声插话道:“That's not true!"("这不是真的!”),这种德性真是令人汗颜。

我在聚会等场合问过美国物理学家,他们都说Yang-Mills理论相当重要,很多人认为杨振宁应该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Robert Mills去了OSU(俄亥俄州立大学),后来贡献有限,最大的贡献是与杨在1954年的合作,关于合作成果Mills自己都说过大部分功劳归杨振宁,这次不像与李政道的合作, 杨振宁确实是资深和贡献更大的一方。传说沒有授杨振宁第二次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因为Robert Mills在1999就去世了,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沒授诺贝尔奖,授予他的是光电效应。

物理学有个让我们不能理解的现象就是过分崇拜所谓的理论,生物学或医学基本没有人相信理论科学家,很少有人以理论生物学家这个职业为生的。没有实验的理论都是笑话,就像我们密苏里是“Show Me State"一样,生物医学上任何东西你都得设计个实验Show一下。沃森和克里克如果沒有富兰克林的那张51号X射线衍射图也弄不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几次尝试都失败了,只好从剑桥去伦敦“偷看”了一眼那原始资料;达尔文进化论也是源于远洋考察获得的上万件的动植物标本,这是我能想到的生物学里最接近理论的重大发现。生物学家的理论假设和实验证明是不分家的,猜测逆转录的存在或免疫识别系统(TLR)的科学家都自己实验验证了他们的正确。

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成就,李政道开创性理论在先,杨振宁提供了数学帮助。李政道建议同在哥大的吴健雄实验证实了该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诺贝尔居然能不包括吴健雄,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生物学的情况会首先考虑做出实验的后者。世界大部分的东西是对称的,宇称不对称只是一小部分特例,在粒子世界的一个特例。宇称不守恒被神速般地授予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定势,并不是因为发现了相当普遍的规律。这很像生物学中巴尔的摩和Temin发现的从RNA到DNA的逆转录酶,也是迅速获得诺贝尔奖,其重要性当然不及克里克等发现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传递的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Yang-Mills是个理论,还在设百万美元奖去证实它的部分结论,中国人就可以自吹“伽里略,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就是杨振宁“,这是对现代物理史的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将波和粒子统一而为相对论铺路的电磁理论的无知,把玻尔,麦克斯维尔和海森堡都不放在眼里。美国大众科学文化里面,Richard Feynman(弗曼)全美著名,但是杨振宁很少人知道,你可以随便问自己上高中或大学的孩子就知道了。英国物理世界杂志对130位世界顶尖物理学家的调查后,列出了前十位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物理学家排名:(1) 爱因斯坦, (2) 牛顿, (3) 麦克斯维尔, (4) 玻尔, (5) 海森堡, (6) 伽里略, (7) 弗曼, (8) 狄拉克, (9) 薛定谔, 和 (10) 卢瑟福。从对造福人类来看,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线比杨振宁的未被证实的理论大多了,而做放射开创性研究或核弹试验的骨髓都会不同程度受累,居里夫人和邓镓先都沒活过七十。

杨振宁在太太去世后再娶,另一位离婚再嫁,他们没有做错什么,所以我从来不在这事上说什么。科学史料是我感兴趣的,所以阅读了大量李杨双方的攻击词。下面几点比较他们两位的事实,可以让各位去下结论:李政道的学术桃李满天下,家里也教育有方,他的俩儿子本科都是耶鲁毕业,分别是康乃尔得过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化学家和密西根大学社会学讲座教授(现在香港);杨振宁据说一生在美国只培养了几个博士,国内多少不知道,他的儿女分别为计算机程序员和医生。其次,在托福和GRE没对国内开放时,李政道办了十年的CUSPEA物理留美项目总共资助了915人来美国;杨振宁介绍自家亲戚出国。再者,李政道极力建议中国做高能对撞机,杨振宁坚决反对,这个谁是谁非我们无法评说。另外,六四镇压后,我看见李政道在《科学》杂志上参与抗议。当然清华给杨振宁建洋楼的这种事,李政道肯定做不出来的,还有杨振宁于1971年访华时自己主动要求见毛主席。

民间对杨振宁评价低的原因应该涉及他的人品而非他的科学,他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杨振宁出书把纷争带到国内后,李政道被迫集结材料反击。如果你读了李政道出的书,那么多科学家回忆出的史料,从不同史实角度都客观地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杨振宁的人品不敢恭维。杨振宁在95岁抛弃给他带来过巨大荣誉的美国,再次说明很多,爱因斯坦放弃过美国国籍吗?没有,他连以色列总统都不做!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2/61002/25849.html
 
老杨的脑子绝对聪明到极点,智商也是超高
跟GCD玩,不要说单打独斗的知识分子,就是国民党也好,民进党也好,民运团体也好,民主党派也好,谁玩得过共产党?
就是GCD人自己,不要说刘少奇那样的了,就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林彪,彭德怀,跟党斗,也是死路一条
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也是一样,薄熙来,周永康跟党玩,有好果子吃吗?。。。老向老飞鱼四都看不过去,不也是没办法?
只有杨振宁,凭他超群的大脑,把共产党玩的一愣一愣的
杨年轻时在美国为人类贡献他智慧大脑结晶,中年时杨回中国建立渠道为老了铺路,
杨老了,夫人过世,GCD给杨送上如夫人(杨去中国,组织安排翁接待杨是事实吧?怎么安排的任务只有翁知道)
杨老了,GCD给他在清华园盖别墅,而且还要给他养老送终,将来还会照顾好杨夫人一辈子
老杨,厉害呀!

94岁的人生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老杨在那几步,都选择了利益最大化,而且选得很准。
 
杨对李搞对撞机有点吃醋
可能不会。李一直关注国内的高能物理研究和人才培养,80 年代他牵头搞的CUSPEA 帮助一大批科大和北大的学霸到美国学物理。而杨当时就主张天朝急需工程技术人才,不需要那么多的顶尖的人搞物理。 俩人属于观点不同吧。
 
Wow! 简直是笑话!20 年前就阅读过杨李之争, 海外早就结论有了。海外赢不了,回大陆去打了。不愿多关注他,两杨(杨老头和杨澜)的事我是一概不看。咱们看看懂科学的人如何看。 注:次文行文略粗躁, 但毕竟是懂科学的人写的。

雅美之途:从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说开去

最近杨振宁在95岁高龄时放弃美国国籍,正式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外籍”二字拿掉,让中国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高涨。这其实是民粹主义的表现之一,大量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科学家很难理解这些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的高调做法,因为他们四海为家的同时心是向着以色列的。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杨振宁,因为我这些年零星写过一些关于他和李政道的帖子。但是我在说所有话之前,必须指示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才华横溢,又是尽力去帮助中国的科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谈及中国人不抱团的特性,我想借此讲讲一下我们隔壁州的伊利诺大学的John Bardeen(巴丁)的故事。巴丁是至今唯一的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但从他第二次的获奖,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的师生之间是如何相互提携与互助的。巴丁早年因与人合作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改变世界的晶体管而获诺贝尔奖,没有晶体管你我现在是不可能靠电脑芯片交流而只能是依靠大箱式的传声器。巴丁获奖后依照诺贝尔奖的规则,提名自己在伊利诺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施里弗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大部分诺贝尔奖的提名人为诺贝尔奖得主。但是当诺贝尔委员会在审核巴丁的提名时发现,施里弗和库珀建立的超导BCS理论里面巴丁本人做出了不可分割的贡献,BCS正是他们三位名字的首个字母,所以若授予施里弗诺贝尔物理奖也必须包括巴丁,结果在1972年授了三人。这个故事的确实性应该在2022年可以揭晓,诺贝尔委员会有50年后公布提名人的规定。

反观我们中国人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了功劳之争可以出书把骂架从纽约一直骂到中国。杨振宁可以在李政道为原创的铁证面前显尽人性之丑陋,自己在芝加哥大学当不了费米的学生却以仅年长数岁为理由而以李政道的老师和引路人自居,而李政道恰恰是费米的正宗弟子。杨振宁还在诺贝尔授奖的礼议场合,向李政道要求以年资更深的一方先去与瑞典女国握手。他们的决裂来自《纽约客》的犹太人写的文章,道出的原因是杨振宁强调每次提及宇称不守恒他的名字必须在前面,而原始论文是李政道在前面。以致于全球学术界为纪念他们发现宇称不守恒的五十周年记念会上,两位被邀请罕见同时出席,结果一方在台上讲当时理论突破的细节,另一方在下面听时则大声插话道:“That's not true!"("这不是真的!”),这种德性真是令人汗颜。

我在聚会等场合问过美国物理学家,他们都说Yang-Mills理论相当重要,很多人认为杨振宁应该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Robert Mills去了OSU(俄亥俄州立大学),后来贡献有限,最大的贡献是与杨在1954年的合作,关于合作成果Mills自己都说过大部分功劳归杨振宁,这次不像与李政道的合作, 杨振宁确实是资深和贡献更大的一方。传说沒有授杨振宁第二次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因为Robert Mills在1999就去世了,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沒授诺贝尔奖,授予他的是光电效应。

物理学有个让我们不能理解的现象就是过分崇拜所谓的理论,生物学或医学基本没有人相信理论科学家,很少有人以理论生物学家这个职业为生的。没有实验的理论都是笑话,就像我们密苏里是“Show Me State"一样,生物医学上任何东西你都得设计个实验Show一下。沃森和克里克如果沒有富兰克林的那张51号X射线衍射图也弄不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几次尝试都失败了,只好从剑桥去伦敦“偷看”了一眼那原始资料;达尔文进化论也是源于远洋考察获得的上万件的动植物标本,这是我能想到的生物学里最接近理论的重大发现。生物学家的理论假设和实验证明是不分家的,猜测逆转录的存在或免疫识别系统(TLR)的科学家都自己实验验证了他们的正确。

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成就,李政道开创性理论在先,杨振宁提供了数学帮助。李政道建议同在哥大的吴健雄实验证实了该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诺贝尔居然能不包括吴健雄,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生物学的情况会首先考虑做出实验的后者。世界大部分的东西是对称的,宇称不对称只是一小部分特例,在粒子世界的一个特例。宇称不守恒被神速般地授予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定势,并不是因为发现了相当普遍的规律。这很像生物学中巴尔的摩和Temin发现的从RNA到DNA的逆转录酶,也是迅速获得诺贝尔奖,其重要性当然不及克里克等发现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传递的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Yang-Mills是个理论,还在设百万美元奖去证实它的部分结论,中国人就可以自吹“伽里略,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就是杨振宁“,这是对现代物理史的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将波和粒子统一而为相对论铺路的电磁理论的无知,把玻尔,麦克斯维尔和海森堡都不放在眼里。美国大众科学文化里面,Richard Feynman(弗曼)全美著名,但是杨振宁很少人知道,你可以随便问自己上高中或大学的孩子就知道了。英国物理世界杂志对130位世界顶尖物理学家的调查后,列出了前十位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物理学家排名:(1) 爱因斯坦, (2) 牛顿, (3) 麦克斯维尔, (4) 玻尔, (5) 海森堡, (6) 伽里略, (7) 弗曼, (8) 狄拉克, (9) 薛定谔, 和 (10) 卢瑟福。从对造福人类来看,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线比杨振宁的未被证实的理论大多了,而做放射开创性研究或核弹试验的骨髓都会不同程度受累,居里夫人和邓镓先都沒活过七十。

杨振宁在太太去世后再娶,另一位离婚再嫁,他们没有做错什么,所以我从来不在这事上说什么。科学史料是我感兴趣的,所以阅读了大量李杨双方的攻击词。下面几点比较他们两位的事实,可以让各位去下结论:李政道的学术桃李满天下,家里也教育有方,他的俩儿子本科都是耶鲁毕业,分别是康乃尔得过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化学家和密西根大学社会学讲座教授(现在香港);杨振宁据说一生在美国只培养了几个博士,国内多少不知道,他的儿女分别为计算机程序员和医生。其次,在托福和GRE没对国内开放时,李政道办了十年的CUSPEA物理留美项目总共资助了915人来美国;杨振宁介绍自家亲戚出国。再者,李政道极力建议中国做高能对撞机,杨振宁坚决反对,这个谁是谁非我们无法评说。另外,六四镇压后,我看见李政道在《科学》杂志上参与抗议。当然清华给杨振宁建洋楼的这种事,李政道肯定做不出来的,还有杨振宁于1971年访华时自己主动要求见毛主席。

民间对杨振宁评价低的原因应该涉及他的人品而非他的科学,他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杨振宁出书把纷争带到国内后,李政道被迫集结材料反击。如果你读了李政道出的书,那么多科学家回忆出的史料,从不同史实角度都客观地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杨振宁的人品不敢恭维。杨振宁在95岁抛弃给他带来过巨大荣誉的美国,再次说明很多,爱因斯坦放弃过美国国籍吗?没有,他连以色列总统都不做!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2/61002/25849.html
听上去,儿女当了计算机程序员和医生,都不能算教子有方,得让多少父母汗颜。
 
可能不会。李一直关注国内的高能物理研究和人才培养,80 年代他牵头搞的CUSPEA 帮助一大批科大和北大的学霸到美国学物理。而杨当时就主张天朝急需工程技术人才,不需要那么多的顶尖的人搞物理。 俩人属于观点不同吧。
管见
 
杨振宁、姚期智回归或将成为人才归国“风向标”
2017-02-23 20:55:3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网北京2月23日新媒体专电 题:杨振宁、姚期智回归或将成为人才归国“风向标”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魏梦佳 孙琪

  近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另一位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他们为何要寻回“中国身份”为国效力?其背后释放何种信号?又将对海外人才归国产生何种示范效应?

  中科院“立法”迎接院士“归来”

  此事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基于杨姚二人在各自科学领域的“重量级”。

  物理界泰斗杨振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并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姚期智则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成为迄今为止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亚裔计算机科学家。

  去年底,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他们先后提出,希望能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此前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主席团经审慎深入研究,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依据此新办法及《中国科学院章程》,两位科学家于近期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加入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加入信息技术科学部。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54位,外籍院士78位。中科院方面表示,杨振宁、姚期智作为国际著名科学家,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队伍,对提升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欢迎两位著名科学家回归为国出力!”消息传来,在各大网络平台,网友们纷纷为两位科学家点赞。

  “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为何两位蜚声海内外的顶尖科学家愿意放弃外籍,加入中科院院士行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多年来,杨振宁与姚期智一直为培养我国科研人才、促进科研领域交流合作不懈努力,祖国是其魂牵梦萦之地。

  1964年3月,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他坦言,“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对他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过世,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杨振宁这样解释回归的感受。

  如今杨振宁已94岁高龄。他说很欣慰,因为自己“多年来为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

  尽管身在异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杨振宁一直为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孜孜不倦。凭借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在世界各国讲学访问,介绍中国情况。在其影响下,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态度,一些美籍华人学者也纷纷回到中国。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成立高等研究中心。他帮助清华引进顶尖人才,设立基金会募集办学资金。筹资帮助中国研究人员赴美留学、创办基金会及奖学金支持中国培养科研人才、推动中国大学与海外交流合作……杨振宁乐此不疲。

  1998年,杨振宁受聘清华大学教授,此后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校指导学生。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2004年,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杰出学者来校从事研究。这一年,当时57岁的姚期智也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他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出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开启全新学术探索。此前,他已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教授。

  姚期智全职回国被一些人认为是“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在清华,姚期智先后创办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他亲自授课,指导学生论文,引入优秀人才。10多年来,一批批拔尖创新英才从清华大学迈向世界学术舞台。

  “姚期智是很令人尊重的大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唐平中说,“他很爱科研,非常珍惜时间。这些年他教导学生专心学业,学生们都很敬重他”。

  “培养中国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姚期智说,“此次感谢中科院特别立法,让我由外籍院士转为本国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欣慰与骄傲!”

  科学家“回归”能否带动更多海外人才回国?

  巢暖凤来。科学家“回归”的背后,是他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两位顶尖科学家的学术追求及人生选择,或将成为“风向标”,引导更多海外英才回国,助力中国科研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力度。统计显示,自2008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名,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为我国前沿研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我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杨超认为,近年来回国发展的海外人才越来越多,跟国家科研环境越来越好有关。“两位科学家都是我尊敬的前辈,他们放弃外籍转入中科院院士对我国科研界是一件好事,也具有积极作用和示范效应。”

  “这些年国家对科研和人才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内发展空间很大,吸引了许多海外人才回国。”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冯强认为,此次两位科学家“回归”,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越来越认同并感受到中国的强大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

  “他们二人能在中国工作,将有助我国的科研事业发展,吸引更多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引导更多留学人才甚至是外国专家来华研究。”冯强说。

  清华大学学生刘一锋说,两位泰斗级的科学家淡泊名利,虽然已不年轻,但仍坚持指导研究,利用学术威望不断吸引优秀人才。“他们放弃外国国籍,更重要的是示范作用,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人科学家能通过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韩迪说,这也体现出中国对科研人才的重视,“祝愿祖国以包容姿态,迎接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回国发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