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房产是时候转移资产了吗?

北京的房产价值,对于老家的妹妹来说,也是一大笔钱吧。
肯定不会因为你一直给父母养老,妹妹就无权继承了。法律上好像没有这个硬性规定。
不过,家庭内部协商好,就没有法律啥事情了。
老人考虑的出发点是平分的基础上,还要拉扯弱者。
 
老人考虑的出发点是平分的基础上,还要拉扯弱者。
是这样。家里也不是考虑公平不公平的主要场所,只要不伤感情,就好。家和万事兴。
 
就目前这个态势,北京和上海的房产长远看起来还是世界最优质的资产吧。
当然遗产税是个大问题,看得开的话,资产需要提前安排好。
 
老人考虑的出发点是平分的基础上,还要拉扯弱者。

嘿嘿,不好意思地说,加拿大移民就是弱者。妹妹一家虽然很普通,但看我每次回去的花钱小气,很同情 ;) 再说了,父母思路很特殊,他们是按照让每个孩子在目前生活水平上提高相同%来算。小县城的妹妹一家,拿不了多少就比我们好过多了 :)
 
嘿嘿,不好意思地说,加拿大移民就是弱者。妹妹一家虽然很普通,但看我每次回去的花钱小气,很同情 ;) 再说了,父母思路很特殊,他们是按照让每个孩子在目前生活水平上提高相同%来算。小县城的妹妹一家,拿不了多少就比我们好过多了 :)
中国小县城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居然已经比渥太华IT人士高了?妹妹在小县城一定是个大人物。
:monster:
哦,你说妹妹一家很普通,那真是不可思议啊!
 
老人健在的时候把房卖掉,自己留够用的钱,多余的钱分给子女。让税见鬼去吧。:D
 
老人健在的时候把房卖掉,自己留够用的钱,多余的钱分给子女。让税见鬼去吧。:D
老人健在的时候就分钱? 我有点糊涂了。
 
中国小县城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居然已经比渥太华IT人士高了?妹妹在小县城一定是个大人物。
:monster:
哦,你说妹妹一家很普通,那真是不可思议啊!
没说比我这里高,做个生意加一个拿工资的,在当地生活水平前20%不难吧。惭愧我在这里就是50%吧。在父母眼里就是扶贫对象啊
 
老人健在的时候就分钱? 我有点糊涂了。
那样做可以避税,也可以极大化钱的效能,但老人会不舒服、不踏实。还是把老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吧,如果将来有损失,那就损失一点吧。
 
没说比我这里高,做个生意加一个拿工资的,在当地生活水平前20%不难吧。惭愧我在这里就是50%吧。在父母眼里就是扶贫对象啊
这个逻辑我还得琢磨一下,还是不明白啊!
小县城的前20%和渥太华的前50%,不知道你父母咋就会认为你是扶贫对象了?
如果将来你妹妹打算送孩子自费出国留学,不知道是不是还能用很少的钱,就轻松提升和你同样百分比的生活水平。
以在北京的生活体验,我觉得同样的钱,渥太华生活水平更高。
没在小县城生活过,无法体会和评价了:D
 
那样做可以避税,也可以极大化钱的效能,但老人会不舒服、不踏实。还是把老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吧,如果将来有损失,那就损失一点吧。
我家就有这样感受的老人。他说嫌去房产大厅办一次买卖手续太麻烦,让我们以后交税就交税吧。所以,由着他吧。不过,同样的老人,当初要把房产证改成他自己的名字,因为可以报销暖气费,也是一大通手续,就不嫌麻烦了。省的暖气费钱,绝对不能和将来要交的税钱去比啊,那又怎么样?尊重老人的意愿吧。
 
父母都健在的时候,分配事情,法律文件,能办的就办了其实挺好,也是为所有人好。我上次回国办和继承有关的文件,因为父亲过世,还真有点麻烦,最后实在没办法,我出国多年有些东西真的没办法办了,不得不找关系
亲情在物质面前有时候也是脆弱的,这些年看的多了,为此影响感情甚至反目的多了去了,但凡父母想法多点水端的没那么平,但凡任何一方私心重点,就是个麻烦,再说了,除了血缘关系,还有一堆那些没血缘关系的在里面,说起来感慨颇多。。。
国内人觉得讲法讲理伤感情,总要看情分,只要所有人里面碰到有一个不同等讲情份的,实际最后很多却真的是伤了感情伤了和气,事与愿违,哎。。。
情份的深浅,平时普通的嘘寒问暖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真正到了触及利益的时候,才真的看到一个"情"的真假和深浅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