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t999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07-13
- 消息
- 355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中国贫困女童日记何以被译五国文字热销?(上)
马燕本来是一名生活在中国西北贫困山区的普通女孩,如今她却成为当地的一个传奇人物。因为她的日记被翻译成五国文字出版成书。
法文版《马燕日记》
“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
马燕生活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宁夏西海固,这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9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296毫米,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马燕家里虽然有7亩地,却从1998年以来因为连年大旱而几乎颗粒无收。虽然她和两个弟弟一年一共才需要600元左右的学费,可那对于她的父母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为了生计,她的父亲曾扒上火车到严寒的戈壁滩上挖发菜。可是,日益窘迫的家境还是迫使她退了学,按照她妈妈的话来说,那样才能保证她的两个弟弟继续读书。了解《马燕日记》详细内容请进入>>>>>>>
马燕不服气妈妈为什么要让自己退学,虽然在贫穷的山区,村民们普遍重视男孩,女孩被当作劳动力,有的女孩甚至从来不上学,但是在14岁的少女马燕心中,“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有权读书。”
马燕开始和自己的妈妈谈判,她哭着哀求,一遍遍地讲道理给妈妈听,可是母亲不为所动。母亲心中有一个简单而又无法更改的主意,全力供两个儿子读书,牺牲女儿是无奈的,也是必须的。马燕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有记日记的习惯,身边太多同学因贫困而辍学的事例使她过早地有了一颗敏感的心。因为自己家境也同周围伙伴类似,马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记里一再提到对读书的渴望和害怕离开校园的担心。谈判不成,马燕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安于命运的安排,她把厚厚的四本日记塞给母亲,让自己的妈妈深入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希冀以情打动母亲坚硬的心。
可是母亲是个文盲,根本看不懂女儿写的是什么。马燕又给母亲白菊花写信。让弟弟转交给母亲。妈妈好奇了,自己的女儿就在身边,有什么话都说过了,还写什么信?白菊花让让儿子读信给她听,当听到:“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时,白菊花再也忍不住了,她说,“我的心里苦死了!我就借钱也要让马燕上学。”了解《马燕日记》详细内容请进入>>>>>>>
马燕与法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在一起(摘自中文版《马燕日记》)
中国版“瓶中信”
然而就在这时,命运突然出现了转机。
彼埃尔・阿斯基来到了马燕家居住的小山村--宁夏同心县予旺乡张家树村,他是在宁夏籍记者王征在法国的摄影展中看到这个小村庄的,并且还了解到,这是美国记者爱德加.斯诺在闻名世界的《西行漫记》中曾经描述过的地方。
而马燕和她的妈妈白菊花,正是王征曾展出的一张照片的主角。当时彼埃尔主要是采访王征并实地到王征工作过的地方走走,同来张家村村的共有四位法国人。
当彼埃尔・阿斯基拍完照片动身要离开时,白菊花灵机一动,将女儿那封信和马燕的3本日记(一本被马燕父亲卷了旱烟)和一封信塞到了法国图片编辑萨哈的手里。由于时间紧促,采访组收好日记坐上了返回北京的车。回京后,萨哈被马燕的故事所打动。她将信转给了文字记者彼埃尔说这个中国女孩子值得采访,彼埃尔读完信和日记后也被马燕稚嫩而简单的文字“震撼”了。
马燕日记中的两个片断动人至深:――“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件事……你怕这是最后一次上学了。你们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顾)不过来的啊!'我说,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那我俩(两)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俩(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孩儿能念书,而女孩儿就不能念书呢?妈妈就说:你还小,不懂这些。等你长大了,做了妈妈,你就会明白”。
――“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我就像在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
彼埃尔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说,通过这些东西,他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这个小女孩儿如果不能接受教育,就好比生命也结束了一样的感受。了解《马燕日记》详细内容请进入>>>>>>>
彼埃尔决定专程回到张家树去。
在马燕就读的予旺中学,眼前的场景让彼埃尔惊异。有1200学生的学校,教室竟都是破破烂烂的平房,听教导主任杨正林说:“外面下大雨的时候,教室里面就能漏小雨,即使是在晴天,屋里也是黑乎乎的"。操场也只有巴掌大,里面只有一个篮球架,平常连体育课都没法上……”
14岁的马燕不擅言辞,圆圆的脸上挂着腼腆的笑容,因为她的不断努力,妈妈铁了心,不惜举债,使她又回到了学校,班主任说,小姑娘刻苦极了,好像要把落下的课一下子都补回来,又好像是担心随时会再度离开她所热爱的校园。
马燕来到了彼埃尔面前,她说:"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我家的生活很困难,但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让我的父母下半辈子过得幸福……"
当天夜里,在外打工生了重病刚被送回家的白菊花看到法国人又来到家中,感觉“就像把一个瓶子抛向大海,瓶子到达了目的地”。
从那时起,彼埃尔就决定帮助这家人,他在每个学年寄给马燕1000元学费,每月另寄500元生活费,以保证马燕和她的两个弟弟都能上学,而白菊花和她的丈夫,也再不用到寒冷的异乡打工。
(未完待续)
马燕本来是一名生活在中国西北贫困山区的普通女孩,如今她却成为当地的一个传奇人物。因为她的日记被翻译成五国文字出版成书。
法文版《马燕日记》
“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
马燕生活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宁夏西海固,这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9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296毫米,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马燕家里虽然有7亩地,却从1998年以来因为连年大旱而几乎颗粒无收。虽然她和两个弟弟一年一共才需要600元左右的学费,可那对于她的父母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为了生计,她的父亲曾扒上火车到严寒的戈壁滩上挖发菜。可是,日益窘迫的家境还是迫使她退了学,按照她妈妈的话来说,那样才能保证她的两个弟弟继续读书。了解《马燕日记》详细内容请进入>>>>>>>
马燕不服气妈妈为什么要让自己退学,虽然在贫穷的山区,村民们普遍重视男孩,女孩被当作劳动力,有的女孩甚至从来不上学,但是在14岁的少女马燕心中,“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有权读书。”
马燕开始和自己的妈妈谈判,她哭着哀求,一遍遍地讲道理给妈妈听,可是母亲不为所动。母亲心中有一个简单而又无法更改的主意,全力供两个儿子读书,牺牲女儿是无奈的,也是必须的。马燕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有记日记的习惯,身边太多同学因贫困而辍学的事例使她过早地有了一颗敏感的心。因为自己家境也同周围伙伴类似,马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记里一再提到对读书的渴望和害怕离开校园的担心。谈判不成,马燕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安于命运的安排,她把厚厚的四本日记塞给母亲,让自己的妈妈深入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希冀以情打动母亲坚硬的心。
可是母亲是个文盲,根本看不懂女儿写的是什么。马燕又给母亲白菊花写信。让弟弟转交给母亲。妈妈好奇了,自己的女儿就在身边,有什么话都说过了,还写什么信?白菊花让让儿子读信给她听,当听到:“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时,白菊花再也忍不住了,她说,“我的心里苦死了!我就借钱也要让马燕上学。”了解《马燕日记》详细内容请进入>>>>>>>
马燕与法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在一起(摘自中文版《马燕日记》)
中国版“瓶中信”
然而就在这时,命运突然出现了转机。
彼埃尔・阿斯基来到了马燕家居住的小山村--宁夏同心县予旺乡张家树村,他是在宁夏籍记者王征在法国的摄影展中看到这个小村庄的,并且还了解到,这是美国记者爱德加.斯诺在闻名世界的《西行漫记》中曾经描述过的地方。
而马燕和她的妈妈白菊花,正是王征曾展出的一张照片的主角。当时彼埃尔主要是采访王征并实地到王征工作过的地方走走,同来张家村村的共有四位法国人。
当彼埃尔・阿斯基拍完照片动身要离开时,白菊花灵机一动,将女儿那封信和马燕的3本日记(一本被马燕父亲卷了旱烟)和一封信塞到了法国图片编辑萨哈的手里。由于时间紧促,采访组收好日记坐上了返回北京的车。回京后,萨哈被马燕的故事所打动。她将信转给了文字记者彼埃尔说这个中国女孩子值得采访,彼埃尔读完信和日记后也被马燕稚嫩而简单的文字“震撼”了。
马燕日记中的两个片断动人至深:――“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件事……你怕这是最后一次上学了。你们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顾)不过来的啊!'我说,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那我俩(两)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俩(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孩儿能念书,而女孩儿就不能念书呢?妈妈就说:你还小,不懂这些。等你长大了,做了妈妈,你就会明白”。
――“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我就像在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
彼埃尔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说,通过这些东西,他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这个小女孩儿如果不能接受教育,就好比生命也结束了一样的感受。了解《马燕日记》详细内容请进入>>>>>>>
彼埃尔决定专程回到张家树去。
在马燕就读的予旺中学,眼前的场景让彼埃尔惊异。有1200学生的学校,教室竟都是破破烂烂的平房,听教导主任杨正林说:“外面下大雨的时候,教室里面就能漏小雨,即使是在晴天,屋里也是黑乎乎的"。操场也只有巴掌大,里面只有一个篮球架,平常连体育课都没法上……”
14岁的马燕不擅言辞,圆圆的脸上挂着腼腆的笑容,因为她的不断努力,妈妈铁了心,不惜举债,使她又回到了学校,班主任说,小姑娘刻苦极了,好像要把落下的课一下子都补回来,又好像是担心随时会再度离开她所热爱的校园。
马燕来到了彼埃尔面前,她说:"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我家的生活很困难,但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让我的父母下半辈子过得幸福……"
当天夜里,在外打工生了重病刚被送回家的白菊花看到法国人又来到家中,感觉“就像把一个瓶子抛向大海,瓶子到达了目的地”。
从那时起,彼埃尔就决定帮助这家人,他在每个学年寄给马燕1000元学费,每月另寄500元生活费,以保证马燕和她的两个弟弟都能上学,而白菊花和她的丈夫,也再不用到寒冷的异乡打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