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c20038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3-08-25
- 消息
- 355
- 荣誉分数
- 27
- 声望点数
- 138
威信正在急剧下降
据报道,诺贝尔奖在国际科学界的威信正在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一是奖
励的是一些陈旧的发明,二是不该奖励的人却得到了奖励。
诺贝尔奖在度过了100年的时光以后,现正处在关键时刻。瑞典和挪威诺
贝尔委员会过去无可争辨的权威越来越受到质疑。根据阿尔弗勒德・诺贝尔
的遗嘱,这个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奖项由瑞典人和挪威人来颁发。可现在,他
们越来越受到批评。人们当面说他们外行,背地里却骂他们偏心眼,有明显
的亲美倾向。一些说话尖刻的人还断言,如今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实际上不
是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而是在纽约的华尔街召开。因为有好些从阿尔弗
勒德・诺贝尔的继承人那里拿到钱的投资基金会都设在那里。2002年诺贝尔
奖评奖活动不仅没有任何改观,就新诺奖得主所受到的涉嫌剽窃指责而言,
此届典礼可算是丢尽了脸。
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瑞典的百万富翁阿尔弗勒德・诺贝尔被公认为第
一位全球主义者。他出生于瑞典,在俄罗斯挣下一大笔财产,住在法国,却
死在意大利。他死前曾立下遗嘱,要将自己留下的钱去奖励那些“为巩固世
界和平,为科学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去年获得此殊荣的
有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和匈牙利等5个国家的13个位诺奖得主。最年轻
的是日本化学家田中耕一,43岁。最年长的是美国的物理学家雷德蒙・戴维
斯,87岁。每个奖项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法郎,约合100万美元。
总的来说,这次又是美国人占了便宜。13名诺奖得主他们占了7名。自
1967年以来,诺奖得主中有158名美国科学家,欧洲却不到100名。诺贝尔
委员会对此的解释是:科学要发展就得给钱,而且得像美国人那样得有大投
入。因此他们的发明就多,自然获奖的机会也多。只要一谈到近年来80%的
诺奖奖金都让美国科学家拿走时,通常听到的就是这些理由。但是,不是别
人,也正是美国人自己对此逻辑予以批驳,给了诺贝尔委员会毫不留情的批
评。
不再反映科学发展最新水平
让瑞典人颇为痛心的是,美国一家影响最大的《华盛顿邮报》公然号召
“终止诺贝尔奖,因为它已经过时,不再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为了
证实这种说法,报纸还援引了一系列围绕该奖的咄咄怪事,其中最可笑的是
美国病理学家弗朗西斯・佩顿・鲁斯在发现肿瘤病毒55年后才迟迟被授予诺
奖。
去年的物理奖得主是两个美国人――雷蒙德・戴维斯和卡尔多・贾科尼和
日本人小柴昌俊。他们在数十亿英里之外的超新星上发现了宇宙中最小的微
粒――中微子,并对X射线的辐射进行研究。但据俄罗斯媒体称,在国际科
学界中,最该获得该奖项的物理学家无疑应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尤里・
奥加涅相。他带领一组科学家在莫斯科效区的杜布诺成功地合成了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14和第116号元素。但自从发生同奥加涅相一组人展开竞
争的美国科学家发现超重元素的造假丑闻之后,有人便想挖空心思,要让俄
罗斯科学家也拿不到该奖。
同奥加涅相研究小组一样不走运的还有成功地作出去年全球最大发明的瑞
典物理学家。瑞典人借用助推器获得了足够的反物质来对其性能进行基础研
究,为新“逆周期”表元素的合成提供了前提。这样的发明在科学上的意义
绝不亚于克隆羊多莉的问世。然而,正如科学界对此做出的一针见血的讽
刺,要对瑞典科学院这一成果作出鉴定,所需时间绝不少于对爱因斯坦相对
论的承认。当爱因斯坦成为诺奖得主时,早就已经扬名世界。他是在创立相
对论15年后才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在遴选奖金得主时所表现出来的保守思想催生了不少恶
作剧。斯德哥尔摩(除和平奖外,其他奖项的颁奖仪式均在此举行)对待科
学发明的态度,近乎对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变越香醇的白兰地。然而,这
种态度绝不会去考虑当今科学界的全球性和信息技术资源。今天,天才们孤
身奋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如今的发明创造已经不再是在“生产
队”,甚至也不是“车间”,而是在靠智力传送带原理工作的一大批科学
“工厂”里问世。在此情况下,科学家一旦有所发现,总是想第一个公诸于
世,这势必会耗去竞争对手不少于自己去进行科学探索的精力。诺贝尔委员
会对所有这些科技信息是跟踪不上的,而且似乎也不刻意去这么做。其结果
是获奖项目往往不是最新的发现。《华盛顿邮报》对此下的结论一语中的:
“诺贝尔委员会将奖金送给那些半个世纪前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它势必就失
去了客观性。如果诺贝尔委员会有一天终止自己的工作,那对科学界将是一
件幸事。”
其实,说诺贝尔委员会只落后于科技进步,这还算不了什么。更糟糕的
是,经常有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名不副实。类似的丑闻逐年有所增加,这就给
一些批评家批评评委不仅外行,而且表现出公然的偏袒提供了口实。比如
说,俄罗斯科学院光谱学研究所的一些科学家曾对1997年物理奖评奖一事提
出抗议。这是诺贝尔奖的最大丑闻之一。还在1976年,以弗拉季连・列托霍
夫教授为首的几个人联名在Optic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法》的文章。可是21年以后,标题一字不差的另一篇
文章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而在21年前的那篇文章里,就已经有了诺贝尔奖
金价目表达100万美元的那个最关键的公式。奖金结果旁落他人,俄罗斯物
理学家认为这是美国人进行了大量游说活动的结果。
最近一次丑闻是围绕最年轻的诺奖得主、43岁的日本化学家田中耕一展开
的,这次连阿尔弗勒德・诺贝尔的故乡的人也不得不站出来说话了。先是一
通用公式语言相骂的学术辩论,而后这场涉嫌剽窃的丑闻突然对瑞典、丹麦
两国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诺贝尔化学奖社会委员会委员、丹麦南
丹麦大学化学教授彼得・勒普斯托夫就曾表示,他不仅拒绝出席瑞典国王亲
自主持的颁奖仪式,也不参加国王在市政厅大厦举行的盛大宴会。这位丹麦
科学家表示,他此举是对三位化学奖得主之一的日本人田中耕一肆意践踏科
学道德的一种抗议。他因从事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而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
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分享了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位丹麦人坚
持原则,认为田中获奖的研究成果已早由德国著名化学家米夏埃尔・卡拉斯
和弗伦茨・希伦坎普发表在先,他们才是化学奖的最佳人选。虽说围绕著作
权的纠纷在斯德哥尔摩已成家常便饭,但丹麦人所采取的这一公然行动不仅
让颁奖仪式组织者感到难堪,还意味着因诺贝尔奖委员会所犯下的“错误”
而激起的愤怒已接近沸点。
诺贝尔奖得主名不副实
其实,涉嫌剽窃的不仅仅是物理学家,还有此届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
尔泰斯・伊姆雷。剧本《驴拉的套》成了法院审理的对象,向获奖者提出起
诉的是他的同胞和笔友帕尔・邦。他肯定地说,凯尔泰斯还在50年代就侵占
了剧本《驴拉的套》的著作权。邦的律师表示,将提出一大批无可辩驳的证
据,来证明该剧本的版权属于他们所辩护的当事人,还将出示也同样很有分
量的控告凯尔泰斯・伊姆雷涉嫌剽窃的证明。当诺奖得主提出质疑,问为什
么他的这位原先的朋友一直都过了50多年才决定提出著作权问题,帕尔・邦
回答说:凯尔泰斯原作为一个作家造假他尚可原谅,可如今已经是个“高傲
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就不能再沉默了。
诺贝尔和平奖也引起了各界的是非评说。当和平奖新得主吉米・卡特抵达
奥斯陆时,前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弗朗西斯・谢伊耶尔斯捷德表示,委员
会的成员们决定将该奖授予卡特,完全是从狭隘的帮派利益出发。根据阿尔
弗勒德・诺贝尔的遗嘱,每年由五位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选出和平奖得
主,然而这五位委员会委员是由挪威议会任命的。据谢伊耶尔斯捷德所说,
他原担任的职务现已成为政治家们趋之若鹜的肥缺,以此来结束他们的政治
生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国际事务完全是门外汉。就前年而言,在纽约和华
盛顿发生9.11恐怖事件后一个月,他们居然还将和平奖授予了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以表彰他“建立一个稳固的非暴力世界秩序”的功绩,就完全说明了
这一点。
据报道,诺贝尔奖在国际科学界的威信正在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一是奖
励的是一些陈旧的发明,二是不该奖励的人却得到了奖励。
诺贝尔奖在度过了100年的时光以后,现正处在关键时刻。瑞典和挪威诺
贝尔委员会过去无可争辨的权威越来越受到质疑。根据阿尔弗勒德・诺贝尔
的遗嘱,这个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奖项由瑞典人和挪威人来颁发。可现在,他
们越来越受到批评。人们当面说他们外行,背地里却骂他们偏心眼,有明显
的亲美倾向。一些说话尖刻的人还断言,如今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实际上不
是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而是在纽约的华尔街召开。因为有好些从阿尔弗
勒德・诺贝尔的继承人那里拿到钱的投资基金会都设在那里。2002年诺贝尔
奖评奖活动不仅没有任何改观,就新诺奖得主所受到的涉嫌剽窃指责而言,
此届典礼可算是丢尽了脸。
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瑞典的百万富翁阿尔弗勒德・诺贝尔被公认为第
一位全球主义者。他出生于瑞典,在俄罗斯挣下一大笔财产,住在法国,却
死在意大利。他死前曾立下遗嘱,要将自己留下的钱去奖励那些“为巩固世
界和平,为科学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去年获得此殊荣的
有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和匈牙利等5个国家的13个位诺奖得主。最年轻
的是日本化学家田中耕一,43岁。最年长的是美国的物理学家雷德蒙・戴维
斯,87岁。每个奖项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法郎,约合100万美元。
总的来说,这次又是美国人占了便宜。13名诺奖得主他们占了7名。自
1967年以来,诺奖得主中有158名美国科学家,欧洲却不到100名。诺贝尔
委员会对此的解释是:科学要发展就得给钱,而且得像美国人那样得有大投
入。因此他们的发明就多,自然获奖的机会也多。只要一谈到近年来80%的
诺奖奖金都让美国科学家拿走时,通常听到的就是这些理由。但是,不是别
人,也正是美国人自己对此逻辑予以批驳,给了诺贝尔委员会毫不留情的批
评。
不再反映科学发展最新水平
让瑞典人颇为痛心的是,美国一家影响最大的《华盛顿邮报》公然号召
“终止诺贝尔奖,因为它已经过时,不再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为了
证实这种说法,报纸还援引了一系列围绕该奖的咄咄怪事,其中最可笑的是
美国病理学家弗朗西斯・佩顿・鲁斯在发现肿瘤病毒55年后才迟迟被授予诺
奖。
去年的物理奖得主是两个美国人――雷蒙德・戴维斯和卡尔多・贾科尼和
日本人小柴昌俊。他们在数十亿英里之外的超新星上发现了宇宙中最小的微
粒――中微子,并对X射线的辐射进行研究。但据俄罗斯媒体称,在国际科
学界中,最该获得该奖项的物理学家无疑应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尤里・
奥加涅相。他带领一组科学家在莫斯科效区的杜布诺成功地合成了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14和第116号元素。但自从发生同奥加涅相一组人展开竞
争的美国科学家发现超重元素的造假丑闻之后,有人便想挖空心思,要让俄
罗斯科学家也拿不到该奖。
同奥加涅相研究小组一样不走运的还有成功地作出去年全球最大发明的瑞
典物理学家。瑞典人借用助推器获得了足够的反物质来对其性能进行基础研
究,为新“逆周期”表元素的合成提供了前提。这样的发明在科学上的意义
绝不亚于克隆羊多莉的问世。然而,正如科学界对此做出的一针见血的讽
刺,要对瑞典科学院这一成果作出鉴定,所需时间绝不少于对爱因斯坦相对
论的承认。当爱因斯坦成为诺奖得主时,早就已经扬名世界。他是在创立相
对论15年后才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在遴选奖金得主时所表现出来的保守思想催生了不少恶
作剧。斯德哥尔摩(除和平奖外,其他奖项的颁奖仪式均在此举行)对待科
学发明的态度,近乎对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变越香醇的白兰地。然而,这
种态度绝不会去考虑当今科学界的全球性和信息技术资源。今天,天才们孤
身奋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如今的发明创造已经不再是在“生产
队”,甚至也不是“车间”,而是在靠智力传送带原理工作的一大批科学
“工厂”里问世。在此情况下,科学家一旦有所发现,总是想第一个公诸于
世,这势必会耗去竞争对手不少于自己去进行科学探索的精力。诺贝尔委员
会对所有这些科技信息是跟踪不上的,而且似乎也不刻意去这么做。其结果
是获奖项目往往不是最新的发现。《华盛顿邮报》对此下的结论一语中的:
“诺贝尔委员会将奖金送给那些半个世纪前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它势必就失
去了客观性。如果诺贝尔委员会有一天终止自己的工作,那对科学界将是一
件幸事。”
其实,说诺贝尔委员会只落后于科技进步,这还算不了什么。更糟糕的
是,经常有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名不副实。类似的丑闻逐年有所增加,这就给
一些批评家批评评委不仅外行,而且表现出公然的偏袒提供了口实。比如
说,俄罗斯科学院光谱学研究所的一些科学家曾对1997年物理奖评奖一事提
出抗议。这是诺贝尔奖的最大丑闻之一。还在1976年,以弗拉季连・列托霍
夫教授为首的几个人联名在Optic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法》的文章。可是21年以后,标题一字不差的另一篇
文章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而在21年前的那篇文章里,就已经有了诺贝尔奖
金价目表达100万美元的那个最关键的公式。奖金结果旁落他人,俄罗斯物
理学家认为这是美国人进行了大量游说活动的结果。
最近一次丑闻是围绕最年轻的诺奖得主、43岁的日本化学家田中耕一展开
的,这次连阿尔弗勒德・诺贝尔的故乡的人也不得不站出来说话了。先是一
通用公式语言相骂的学术辩论,而后这场涉嫌剽窃的丑闻突然对瑞典、丹麦
两国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诺贝尔化学奖社会委员会委员、丹麦南
丹麦大学化学教授彼得・勒普斯托夫就曾表示,他不仅拒绝出席瑞典国王亲
自主持的颁奖仪式,也不参加国王在市政厅大厦举行的盛大宴会。这位丹麦
科学家表示,他此举是对三位化学奖得主之一的日本人田中耕一肆意践踏科
学道德的一种抗议。他因从事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而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
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分享了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位丹麦人坚
持原则,认为田中获奖的研究成果已早由德国著名化学家米夏埃尔・卡拉斯
和弗伦茨・希伦坎普发表在先,他们才是化学奖的最佳人选。虽说围绕著作
权的纠纷在斯德哥尔摩已成家常便饭,但丹麦人所采取的这一公然行动不仅
让颁奖仪式组织者感到难堪,还意味着因诺贝尔奖委员会所犯下的“错误”
而激起的愤怒已接近沸点。
诺贝尔奖得主名不副实
其实,涉嫌剽窃的不仅仅是物理学家,还有此届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
尔泰斯・伊姆雷。剧本《驴拉的套》成了法院审理的对象,向获奖者提出起
诉的是他的同胞和笔友帕尔・邦。他肯定地说,凯尔泰斯还在50年代就侵占
了剧本《驴拉的套》的著作权。邦的律师表示,将提出一大批无可辩驳的证
据,来证明该剧本的版权属于他们所辩护的当事人,还将出示也同样很有分
量的控告凯尔泰斯・伊姆雷涉嫌剽窃的证明。当诺奖得主提出质疑,问为什
么他的这位原先的朋友一直都过了50多年才决定提出著作权问题,帕尔・邦
回答说:凯尔泰斯原作为一个作家造假他尚可原谅,可如今已经是个“高傲
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就不能再沉默了。
诺贝尔和平奖也引起了各界的是非评说。当和平奖新得主吉米・卡特抵达
奥斯陆时,前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弗朗西斯・谢伊耶尔斯捷德表示,委员
会的成员们决定将该奖授予卡特,完全是从狭隘的帮派利益出发。根据阿尔
弗勒德・诺贝尔的遗嘱,每年由五位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选出和平奖得
主,然而这五位委员会委员是由挪威议会任命的。据谢伊耶尔斯捷德所说,
他原担任的职务现已成为政治家们趋之若鹜的肥缺,以此来结束他们的政治
生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国际事务完全是门外汉。就前年而言,在纽约和华
盛顿发生9.11恐怖事件后一个月,他们居然还将和平奖授予了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以表彰他“建立一个稳固的非暴力世界秩序”的功绩,就完全说明了
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