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Mak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10-09
- 消息
- 53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
※ ★ ★ ※
※ ≤×≥ 西 线 观 察 ≤×≥ ※
※ ≤\‖/≥ 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版 ≤\‖/≥ ※
※ ≤≤\‖/≥≥ ≤≤\‖/≥≥ ※
※ ‖ ‖ ※
※ 《西线观察》 总第十四期 ※
※ 《枫华园》杂志社 《新纪元国际事务学会》 联合主办 ※
※ 《枫华园》编辑部主编 ※
※ ※
※※※※※※※※※※※※※※※※※※※※※※※※※※※※※※※※※※
从韬光养晦到以战求和(上)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黄光锐-
中国九十年代初拍摄的“大片”《大决战》当中,有好几场诸如“辽西会战”
、“总攻碾庄”这样震天动地的“武戏”。每场都动用了数万官兵,场面之大不逊
好莱坞。相比《辽沈》、《淮海》,《平津》里的枪炮声少了,而“文戏”却多了
,对台词的印象就深一些。其中东野司令部里的一段对话就很有意思:
东总首长林、罗、刘匆匆下车走进司令部。勤务兵仍然在忙着布置,墙上的大
比例军用地图还没贴全。罗荣桓和刘亚楼在布置工作,林彪则一言不发的凝视着地
图。林彪要刘亚楼报告各部进展情况。刘亚楼熟练的用教鞭在地图上指示出各军的
位置。报告完毕,林彪略作思考,从刘亚楼手里接过教鞭。
林彪果断的命令:“后续部队不必再绕行热河承德了。直接走这,山海关。”
教鞭“啪”的打在地图尚未贴好的一角,参谋们连忙把山海关地图贴到墙上--林
彪所指的位置丝毫不差,正是山海关。
刘亚楼提醒道:“林总,军委的指示,是要我们秘密入关的。”
林彪平静的回答道:“我们已经在敌前展开,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林彪不愧是军事天才。东野八十万大军绕行山区小路,一路夜行晓住,在沈阳
大开庆功会的烟幕之下秘密进抵平津城下,成功完成了入关的第一阶段。而此时,
程子华和肖劲光两员大将已经先后交战。要合围已被惊动的傅作义,速度便成为第
一要素。直取山海关,在正路上依法进兵,既能争取宝贵的时间,迅速抢占要点,
又能制造最大限度的心理震撼效应,形成瓮中捉鳖关门打狗的声势。攻防要素从机
密转换为速度的临界点,被林彪精确地把握住了。
韬光养晦的自我否定
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发展也同样正在经历临界点。在加入世贸、城市化、军力
建设、市场发育、金融改革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标志性的事物。二十一世纪初的
十至十五年对中国的复兴将是决定性的起飞阶段。在此期间,国家总体战略必然要
经历重大的调整,出现一系列攻防要素的转换。我们对韬光养晦的讨论,就是在这
个大背景之下展开的。
韬光养晦是把才华与实力隐藏起来,使敌手放松警惕,来达到退则存身安命,
进则出其不意的效果。刘备在曹操手下寄寓之际,不惜以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浇田种
菜来示无大志,乃是韬光养晦最经典的例子。可以说,韬光养晦是孙子兵法“不若
则能避之”的具体实施策略,而这个实施策略往往也就是装孙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内外交困之下,韬光养晦表现为:不出头--反正也出
不起,不扛旗--反正也扛不动,不惹事--惹了真是吃不消,不搞对抗--根本
没有对抗的本钱;致力于和各国家改善关系,以便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用市场牌、
联合国、多边外交等手段来打破孤立。这个策略避免了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
激烈的冲突,并充份
利用了全球化浪潮在经济上喂养自己。在这个历史阶段,韬光养晦是完全正确的策
略,而且其效果是非常成功的。其最大的成果就是二○○一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
组织和一九九七年顺利收回香港。如果不是执行韬光养晦的策略,过去十几年中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但正是因为“韬光养晦”的成功,却导致了韬光养晦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
自相矛盾,越来越不切实际,越来越受到公众舆论的质疑。韬光养晦的出发点是为
中国的发展创造外部环境,可恰恰就是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韬光养晦失去了最基本
的条件--战略家们再也没有理由相信中国真的“无大志”了。
“中国威胁论”是不可能消除的
韬光养晦要想成功,前提是把对手真的蒙在鼓里。曹操看到刘备筷子都吓得掉
在地上,嘴上虽然没说,心里已经相信“天下英雄唯操耳”。煮酒论英雄的结果是
曹操轻视刘备,放松了警惕,以至干出了放虎归山的傻事。而韬光养晦十几年下来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全球列强和周边邻国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戒备,“中国威胁论
”此起彼伏,难以消除。
事实上,只要外国人长着眼睛和大脑,“中国威胁论”就根本不可能消除。十
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总量以举世瞩目的高速度扩张。一九八○年中国的国内生产
总值(GDP)只有四千五百一十七亿人民币,一九九○年增加到一万八千五百亿
,二○○○年突破一万亿美元(八万九千亿人民币),二○○二年突破十万亿人民
币大关。去年中国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FDI)达五百三十亿美元,高居世界第
一;外汇储备超过三千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已日
益明显,对美日欧老牌经济强国构成了沉重的压力。
富国奠定了强兵的基础。中国的国防预算已突破一千五百亿。中国已批量部署
高机动长射程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正在发展类似“战斧”的远程巡航导弹;新式
战机在成都投产,大型驱逐舰在上海下水,人们期待着新式潜艇在台湾海峡和南中
国海出现;庞大的陆军正在摸索一条机械化与数字化相结合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
移,中南海决策者的军事选择将日益增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保罗肯尼迪在《大国
的兴衰》中所预言的“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邻居们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中国
的军队了”已经开始成为现实。面对这种形势,外国人感到不安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们没有理由把未来的安全寄托在中国人的善意上。在大国,对外用兵往往意味着
在政治上得分,只要到网络军事论坛上转一转就能看出这种可能性。
在这种背景下,韬光养晦被看作烟幕弹,看作为进攻争取时间的权宜之计,就
是很难避免的事情了。而为了维持“韬光养晦”策略,决策者又常常不得不在国内
做出解释:我们现在还不够强,等我们将来强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如何如何。这些
公开的言论很快就为外国人所知。两头讲话不一致的韬光养晦使得人家更加认定你
说话不诚实,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阴险可怕的玩意,因此必须在中国强大起来之前
就打破韬光养晦策略。
而要打破韬光养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挑衅。
韬光养晦已陷入两难困境
针对高壁坚垒固守不出的策略,对症下药就是激怒对方。刘备为了激陆逊出战
,甚至到了“蜀军赤身辱骂,或睡或坐”的地步;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也以
要对手面涂红粉身穿女衣相辱。陆逊和司马懿不得不祭出了“众将复有敢言出战者
斩”的手段,才把群情激愤的将领们强压下去。类似的场面,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已
经并不陌生。九三年“银河号”事件、九五年李登辉访美、九九年炸馆事件以及南
海撞机事件,都可以理解成针对韬光养晦的挑衅策略。至于小规模的摩擦,那就更
是数不过来啦。
挑衅策略一出台,韬光养晦便不可避免的陷入两难困境。对挑衅实施反击便意
味着韬光养晦的终结,而对挑衅妥协退让不仅会导致实利的损失,而且会挫伤民众
的锐气,损及国家的声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装孙子的结果是真的让中
国人一次次当了灰孙子。在压力之下没完没了的妥协,就会形成软弱可欺的名声,
施加压力就会被认定是可以奏效的。因此妥协退让只会导致更多的压力,直到形势
完全失控。十几年的弱势积累下来,连菲律宾、越南、新加坡和北朝鲜都纷纷不把
中国放在眼里,政府的国际威望和公众权威被严重透支。倘若再这样下去,有朝一
日台独势力错误判断中国人民的决心,其结果就是韬光养晦导致我们在不利的环境
下陷入大规模战争。面对气势汹汹的“两国论”、“一边一国论”、“正名运动”
,我们不能不问一句:韬光养晦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既然已经在敌前展开,也就无秘密可言。既然已经忍无可忍,也就无需再忍。
※ ★ ★ ※
※ ≤×≥ 西 线 观 察 ≤×≥ ※
※ ≤\‖/≥ 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版 ≤\‖/≥ ※
※ ≤≤\‖/≥≥ ≤≤\‖/≥≥ ※
※ ‖ ‖ ※
※ 《西线观察》 总第十四期 ※
※ 《枫华园》杂志社 《新纪元国际事务学会》 联合主办 ※
※ 《枫华园》编辑部主编 ※
※ ※
※※※※※※※※※※※※※※※※※※※※※※※※※※※※※※※※※※
从韬光养晦到以战求和(上)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黄光锐-
中国九十年代初拍摄的“大片”《大决战》当中,有好几场诸如“辽西会战”
、“总攻碾庄”这样震天动地的“武戏”。每场都动用了数万官兵,场面之大不逊
好莱坞。相比《辽沈》、《淮海》,《平津》里的枪炮声少了,而“文戏”却多了
,对台词的印象就深一些。其中东野司令部里的一段对话就很有意思:
东总首长林、罗、刘匆匆下车走进司令部。勤务兵仍然在忙着布置,墙上的大
比例军用地图还没贴全。罗荣桓和刘亚楼在布置工作,林彪则一言不发的凝视着地
图。林彪要刘亚楼报告各部进展情况。刘亚楼熟练的用教鞭在地图上指示出各军的
位置。报告完毕,林彪略作思考,从刘亚楼手里接过教鞭。
林彪果断的命令:“后续部队不必再绕行热河承德了。直接走这,山海关。”
教鞭“啪”的打在地图尚未贴好的一角,参谋们连忙把山海关地图贴到墙上--林
彪所指的位置丝毫不差,正是山海关。
刘亚楼提醒道:“林总,军委的指示,是要我们秘密入关的。”
林彪平静的回答道:“我们已经在敌前展开,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林彪不愧是军事天才。东野八十万大军绕行山区小路,一路夜行晓住,在沈阳
大开庆功会的烟幕之下秘密进抵平津城下,成功完成了入关的第一阶段。而此时,
程子华和肖劲光两员大将已经先后交战。要合围已被惊动的傅作义,速度便成为第
一要素。直取山海关,在正路上依法进兵,既能争取宝贵的时间,迅速抢占要点,
又能制造最大限度的心理震撼效应,形成瓮中捉鳖关门打狗的声势。攻防要素从机
密转换为速度的临界点,被林彪精确地把握住了。
韬光养晦的自我否定
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发展也同样正在经历临界点。在加入世贸、城市化、军力
建设、市场发育、金融改革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标志性的事物。二十一世纪初的
十至十五年对中国的复兴将是决定性的起飞阶段。在此期间,国家总体战略必然要
经历重大的调整,出现一系列攻防要素的转换。我们对韬光养晦的讨论,就是在这
个大背景之下展开的。
韬光养晦是把才华与实力隐藏起来,使敌手放松警惕,来达到退则存身安命,
进则出其不意的效果。刘备在曹操手下寄寓之际,不惜以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浇田种
菜来示无大志,乃是韬光养晦最经典的例子。可以说,韬光养晦是孙子兵法“不若
则能避之”的具体实施策略,而这个实施策略往往也就是装孙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内外交困之下,韬光养晦表现为:不出头--反正也出
不起,不扛旗--反正也扛不动,不惹事--惹了真是吃不消,不搞对抗--根本
没有对抗的本钱;致力于和各国家改善关系,以便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用市场牌、
联合国、多边外交等手段来打破孤立。这个策略避免了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
激烈的冲突,并充份
利用了全球化浪潮在经济上喂养自己。在这个历史阶段,韬光养晦是完全正确的策
略,而且其效果是非常成功的。其最大的成果就是二○○一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
组织和一九九七年顺利收回香港。如果不是执行韬光养晦的策略,过去十几年中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但正是因为“韬光养晦”的成功,却导致了韬光养晦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
自相矛盾,越来越不切实际,越来越受到公众舆论的质疑。韬光养晦的出发点是为
中国的发展创造外部环境,可恰恰就是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韬光养晦失去了最基本
的条件--战略家们再也没有理由相信中国真的“无大志”了。
“中国威胁论”是不可能消除的
韬光养晦要想成功,前提是把对手真的蒙在鼓里。曹操看到刘备筷子都吓得掉
在地上,嘴上虽然没说,心里已经相信“天下英雄唯操耳”。煮酒论英雄的结果是
曹操轻视刘备,放松了警惕,以至干出了放虎归山的傻事。而韬光养晦十几年下来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全球列强和周边邻国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戒备,“中国威胁论
”此起彼伏,难以消除。
事实上,只要外国人长着眼睛和大脑,“中国威胁论”就根本不可能消除。十
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总量以举世瞩目的高速度扩张。一九八○年中国的国内生产
总值(GDP)只有四千五百一十七亿人民币,一九九○年增加到一万八千五百亿
,二○○○年突破一万亿美元(八万九千亿人民币),二○○二年突破十万亿人民
币大关。去年中国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FDI)达五百三十亿美元,高居世界第
一;外汇储备超过三千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已日
益明显,对美日欧老牌经济强国构成了沉重的压力。
富国奠定了强兵的基础。中国的国防预算已突破一千五百亿。中国已批量部署
高机动长射程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正在发展类似“战斧”的远程巡航导弹;新式
战机在成都投产,大型驱逐舰在上海下水,人们期待着新式潜艇在台湾海峡和南中
国海出现;庞大的陆军正在摸索一条机械化与数字化相结合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
移,中南海决策者的军事选择将日益增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保罗肯尼迪在《大国
的兴衰》中所预言的“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邻居们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中国
的军队了”已经开始成为现实。面对这种形势,外国人感到不安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们没有理由把未来的安全寄托在中国人的善意上。在大国,对外用兵往往意味着
在政治上得分,只要到网络军事论坛上转一转就能看出这种可能性。
在这种背景下,韬光养晦被看作烟幕弹,看作为进攻争取时间的权宜之计,就
是很难避免的事情了。而为了维持“韬光养晦”策略,决策者又常常不得不在国内
做出解释:我们现在还不够强,等我们将来强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如何如何。这些
公开的言论很快就为外国人所知。两头讲话不一致的韬光养晦使得人家更加认定你
说话不诚实,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阴险可怕的玩意,因此必须在中国强大起来之前
就打破韬光养晦策略。
而要打破韬光养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挑衅。
韬光养晦已陷入两难困境
针对高壁坚垒固守不出的策略,对症下药就是激怒对方。刘备为了激陆逊出战
,甚至到了“蜀军赤身辱骂,或睡或坐”的地步;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也以
要对手面涂红粉身穿女衣相辱。陆逊和司马懿不得不祭出了“众将复有敢言出战者
斩”的手段,才把群情激愤的将领们强压下去。类似的场面,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已
经并不陌生。九三年“银河号”事件、九五年李登辉访美、九九年炸馆事件以及南
海撞机事件,都可以理解成针对韬光养晦的挑衅策略。至于小规模的摩擦,那就更
是数不过来啦。
挑衅策略一出台,韬光养晦便不可避免的陷入两难困境。对挑衅实施反击便意
味着韬光养晦的终结,而对挑衅妥协退让不仅会导致实利的损失,而且会挫伤民众
的锐气,损及国家的声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装孙子的结果是真的让中
国人一次次当了灰孙子。在压力之下没完没了的妥协,就会形成软弱可欺的名声,
施加压力就会被认定是可以奏效的。因此妥协退让只会导致更多的压力,直到形势
完全失控。十几年的弱势积累下来,连菲律宾、越南、新加坡和北朝鲜都纷纷不把
中国放在眼里,政府的国际威望和公众权威被严重透支。倘若再这样下去,有朝一
日台独势力错误判断中国人民的决心,其结果就是韬光养晦导致我们在不利的环境
下陷入大规模战争。面对气势汹汹的“两国论”、“一边一国论”、“正名运动”
,我们不能不问一句:韬光养晦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既然已经在敌前展开,也就无秘密可言。既然已经忍无可忍,也就无需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