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软件工程、多大生命科学等华人家长普遍认可的专业

无耻的校长

高级会员
注册
2017-10-19
消息
2,843
荣誉分数
324
声望点数
83
本周四(7月19日),多伦多公校教育局(TDSB)公布本年度“状元榜”。TDSB每年都公布总平均分达99%或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名单(TDSB Top Scholars),这被华人俗称为多伦多“状元榜”。在今年,TDSB一共有16000名高中毕业生,其中七人的平均分在99%或以上,实属万里挑一!

8d0b4efe03df4d5fa348ddf7b3697c76.jpeg


王惠弘(LinkedIn)

今年的头名状元是北约克Victoria Park Collegiate Institute的华裔学生王惠弘(Cindy Wang)。她的高中毕业成绩几乎都是满分,6门课平均99.7%。在今年9月,她将赴攻读滑铁卢大学软件工程学位(software engineering)。

王惠弘的linkedin资料显示,她曾获2017-2018学年度总督学术勋章、U of T National Book Award、IB数学奖、美国未来商界领袖奖第五名(FBLA-PBL)等。学习之余,她还在麦当劳干过前台收银,目前正在渥太华参加SHAD青年拓展训练。

据星岛日报记者采访到王惠弘的家长介绍,王惠弘小学一年级从中国移民加拿大,父母作为新移民忙于学习和找工作,并没有特别关注到她,但是她非常好学、要强。

约克区公校教育局本周三公布了2017-18年度成绩最顶尖的五位学生名单,他们的成绩全部是满分100%,而且全部来自Bayview高中。

6a735f7ab43c45e0a06d672c7eab3d2a.png


他们分别是陈彦(Ian Chan)、候娇颖(Sophia Jiaoying Hou)、李博雅(Jessica Boya Li,音译)、莫伯政(Geroge Bozheng Mo)和Shiv Narayan Kandappah。

其中四位都是华裔。他们在Bayview高中都是修读国际文赁大学预科(IB)课程。

d399607bed1a4d7bad904e0f66655082.jpeg


据明报和星岛日报采访到状元学生的家长介绍,陈彦来自香港,5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即将入读美国哈佛大学。候娇颖在加拿大出生,父母来自北京,以高额奖学金入读安省圭尔夫大学营养学。莫伯政来自广东,6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即将入读剑桥大学攻读数学。

74e03a1529a34d0b9713968d1aa85bfa.jpeg


候娇颖

这些成绩顶尖的学生,课外兴趣爱好也很广泛,陈彦擅长钢琴、小提琴,并活跃于校乐队和合唱团。候娇颖擅长长笛,曾取得安省长笛演奏比赛第一名。莫伯政曾参加加拿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美国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竞赛。

8bdf258754594844bff7aa0221619833.jpeg


莫伯政

该教育局教育总监Louise Sirisko则表示,“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育局的最优先工作,这些杰出的学生代表了约克区十几万在学校和课堂取得成功的学生。”

此外,在约克区天主教教育局,帅气的亚裔学生Theodore Ngo以99.83%的成绩成为该教育局的状元。他毕业于万锦市St. Robert高中,同样也是修读IB课程。

18eaf6816ba7478d8f8b7f9e2312641b.jpeg


Theodore Ngo(YCDSB)

除了成绩优异,他也是校网球队的MVP,今秋将入读多伦多大学生命科学系。

该教育局另外两位华裔学生Vanessa Tang和Yining Liu也以99.33%的高分毕业。

2afa7a881d68402082935e62b981a075.jpeg


Vanessa Tang(YCDSB)

7fb5fbd194b846b2a92d5893062ffc1d.jpeg


Yining Liu(YCDSB)

在皮尔区(Peel)公校教育局,华裔学生Kaitlyn Chou取得99.2%的优异成绩。她毕业于Mayfield高中,今秋将入读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健康科学系。而该教育局的三位状元都是100%满分。

在Dufferin-Peel区天主教教育局,密西沙加市两位华裔生谭耀智(Kyle Tam)和顾安迪(Andi Gu)获Top Scholars提名,两人的成绩均为99.17%。

谭耀智毕业于Loyola天主教高中,今秋将入读滑铁卢大学机电工程(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b5fa77b132754f56b513ea013c7936af.jpeg


谭耀智

顾安迪毕业于St. Francis Xavier高中,将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计算机科学。

aca4202d527a4efa82a55d1c51bc18db.jpeg


顾安迪

每年的高中状元榜上总能看到一长列华人子女的名字,最开心的应该就是家长们吧。顺便八卦一下,华人状元的颜值也是杠杠的。

今年的状元很多都修读了IB课程,据说这种课程竞争更大,好比国内重点高中:

“以IB的淘汰率,能读完就是相当不错的了。生源好(基本上算国内的会考招生),教得深(基本上每年都有预读下学期的课),考得勤(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跟国内重点高中差不多),作业量大(到11 12点是常事),学生注意力基本上在学习上,IB的尖子生学术方面甩普通高中几条街是正常的”

他们也都当仁不让地选择入读顶级名校:哈佛、剑桥、伯克利……或者是滑铁卢软件工程、多大生命科学等华人家长普遍认可的专业。
 
渥太华 IB 学生当仁不让地选择入读 渥太华大学。吼吼。

不过,学习好的IB 学生去外地的很多。
 
本周四(7月19日),多伦多公校教育局(TDSB)公布本年度“状元榜”。TDSB每年都公布总平均分达99%或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名单(TDSB Top Scholars),这被华人俗称为多伦多“状元榜”。在今年,TDSB一共有16000名高中毕业生,其中七人的平均分在99%或以上,实属万里挑一!

8d0b4efe03df4d5fa348ddf7b3697c76.jpeg


王惠弘(LinkedIn)

今年的头名状元是北约克Victoria Park Collegiate Institute的华裔学生王惠弘(Cindy Wang)。她的高中毕业成绩几乎都是满分,6门课平均99.7%。在今年9月,她将赴攻读滑铁卢大学软件工程学位(software engineering)。

王惠弘的linkedin资料显示,她曾获2017-2018学年度总督学术勋章、U of T National Book Award、IB数学奖、美国未来商界领袖奖第五名(FBLA-PBL)等。学习之余,她还在麦当劳干过前台收银,目前正在渥太华参加SHAD青年拓展训练。

据星岛日报记者采访到王惠弘的家长介绍,王惠弘小学一年级从中国移民加拿大,父母作为新移民忙于学习和找工作,并没有特别关注到她,但是她非常好学、要强。

约克区公校教育局本周三公布了2017-18年度成绩最顶尖的五位学生名单,他们的成绩全部是满分100%,而且全部来自Bayview高中。

6a735f7ab43c45e0a06d672c7eab3d2a.png


他们分别是陈彦(Ian Chan)、候娇颖(Sophia Jiaoying Hou)、李博雅(Jessica Boya Li,音译)、莫伯政(Geroge Bozheng Mo)和Shiv Narayan Kandappah。

其中四位都是华裔。他们在Bayview高中都是修读国际文赁大学预科(IB)课程。

d399607bed1a4d7bad904e0f66655082.jpeg


据明报和星岛日报采访到状元学生的家长介绍,陈彦来自香港,5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即将入读美国哈佛大学。候娇颖在加拿大出生,父母来自北京,以高额奖学金入读安省圭尔夫大学营养学。莫伯政来自广东,6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即将入读剑桥大学攻读数学。

74e03a1529a34d0b9713968d1aa85bfa.jpeg


候娇颖

这些成绩顶尖的学生,课外兴趣爱好也很广泛,陈彦擅长钢琴、小提琴,并活跃于校乐队和合唱团。候娇颖擅长长笛,曾取得安省长笛演奏比赛第一名。莫伯政曾参加加拿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美国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竞赛。

8bdf258754594844bff7aa0221619833.jpeg


莫伯政

该教育局教育总监Louise Sirisko则表示,“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育局的最优先工作,这些杰出的学生代表了约克区十几万在学校和课堂取得成功的学生。”

此外,在约克区天主教教育局,帅气的亚裔学生Theodore Ngo以99.83%的成绩成为该教育局的状元。他毕业于万锦市St. Robert高中,同样也是修读IB课程。

18eaf6816ba7478d8f8b7f9e2312641b.jpeg


Theodore Ngo(YCDSB)

除了成绩优异,他也是校网球队的MVP,今秋将入读多伦多大学生命科学系。

该教育局另外两位华裔学生Vanessa Tang和Yining Liu也以99.33%的高分毕业。

2afa7a881d68402082935e62b981a075.jpeg


Vanessa Tang(YCDSB)

7fb5fbd194b846b2a92d5893062ffc1d.jpeg


Yining Liu(YCDSB)

在皮尔区(Peel)公校教育局,华裔学生Kaitlyn Chou取得99.2%的优异成绩。她毕业于Mayfield高中,今秋将入读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健康科学系。而该教育局的三位状元都是100%满分。

在Dufferin-Peel区天主教教育局,密西沙加市两位华裔生谭耀智(Kyle Tam)和顾安迪(Andi Gu)获Top Scholars提名,两人的成绩均为99.17%。

谭耀智毕业于Loyola天主教高中,今秋将入读滑铁卢大学机电工程(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b5fa77b132754f56b513ea013c7936af.jpeg


谭耀智

顾安迪毕业于St. Francis Xavier高中,将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计算机科学。

aca4202d527a4efa82a55d1c51bc18db.jpeg


顾安迪

每年的高中状元榜上总能看到一长列华人子女的名字,最开心的应该就是家长们吧。顺便八卦一下,华人状元的颜值也是杠杠的。

今年的状元很多都修读了IB课程,据说这种课程竞争更大,好比国内重点高中:

“以IB的淘汰率,能读完就是相当不错的了。生源好(基本上算国内的会考招生),教得深(基本上每年都有预读下学期的课),考得勤(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跟国内重点高中差不多),作业量大(到11 12点是常事),学生注意力基本上在学习上,IB的尖子生学术方面甩普通高中几条街是正常的”

他们也都当仁不让地选择入读顶级名校:哈佛、剑桥、伯克利……或者是滑铁卢软件工程、多大生命科学等华人家长普遍认可的专业。


炒冷饭啊?
 
名校确实好,大家要多去IB, 争当市学区状元。:good::zhichi:

我们就多让孩子走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
 
炒冷饭啊?
2018年多伦多高中状元榜:华裔女生王惠弘夺魁 – 约克移动
2018年7月20日 - 本周四(7月19日),多伦多公校教育局(tdsb)公布本年度状元榜”。今年华人在“状元榜”上的比例低于往年,但是第一名仍是被华人获得。 她就是来自北...
 
也只有IB能出99%+的成绩。No offense.
 
2018年多伦多高中状元榜:华裔女生王惠弘夺魁 – 约克移动
2018年7月20日 - 本周四(7月19日),多伦多公校教育局(tdsb)公布本年度状元榜”。今年华人在“状元榜”上的比例低于往年,但是第一名仍是被华人获得。 她就是来自北...

今天是几月几日?

前几天有人贴过。
 
美国最聪明的学生喜欢去读医学院吗?
2017-06-16 13:32:51



d190e13a5114UBMd0fLe.png


最近在群里有个机会讨论美国的医学院教育,特别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在美国最聪明的学生是否热衷去学医?我也参加了发言,回答上面的问题需要有些时代感,但是现在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虽然美国现在从高中生直接入读本医连读的医学院越来越多,但是美国医学教育的主体还是学完本科后才能读医学院,所以我们应该考察顶级大学本科生的志向和职业追求。我在业余时间咨询学生和家长这么多年,学生中入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院(HYPSM) 这五大超级名牌的都全了,很多聪明绝顶的孩子,但是他们却令他们的父母失望:那就是几乎全不学医。诸位朋友的孩子在华大医学院连续完成了几个暑期的科学研究,他们的课题分别赢得过像英特尔或西门子等科学竞赛的全国性大奖,还有那些我们地区产生的美国奥赛队成员,他们在小时候都表现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几位没有人是学医的。

与普林斯顿的一位招生办的人聊天时,她脱口说出,她们会自动把申请材料中表现出要学医的学生以高标准来要求,还可能标以materialistic(趋利)的嫌疑,所以申请时反而应该回避学医的倾向。当然我们可以质问为什么学金融或法学院的轨道就没有趋利的可能?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普大的本科没有纯粹的金融主修,读法学院之前学任何专业都行没有课程限制,医预科在申请材料里有时可以表现得非常明显。

美国最聪明的学生走自己感兴趣的路,钱途也是个很大的考量因素,美国医生的那份相对高但是缩水不少的收入,现在越来越不能满足最为聪明的学生的野心。其实在医生挣很多的年代,不感兴趣的美国青年才俊照样不学医,何况现在时代变了。哈佛的本科毕业生大约50%去华尔街或咨询业挣大钱,或者去硅谷的新型企业,小扎带不少哈佛同学去了脸书。可能令你吃惊的是,哈佛耶鲁的计算机专业在硅谷同样受欢迎。儿子的耶鲁室友读了斯坦福医学院,然后跑去麦肯锡做咨询了,完全不做医生。那些有志做人文与科学学者的名校学生,那些追求intellectual贡献的深邃思考者们,他们才叫真是聪明与自信,耶鲁和普林斯顿都有,他们没有相当的才华根本没法生存,哪里有小诊所的大夫那么容易挣钱。斯坦福则30%以上的学生学计算机等工程类专业,邻居的那位初衷想去那学医的男孩,也在斯坦福的熔炉里变成想开公司去改变世界,加上MIT的理工才俊,这些名牌大学的医预科都很小,与圣路易斯华大的规模比较,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医生是崇高的职业,这无需质疑,只是从我的观察以及美国顶尖大学本科生呈现的职业取向,我很难像某些华裔医生在感觉好后得出美国最聪明的学生喜欢学医的结论。作为整体美国医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定位中上等比较恰当,但是美国绝顶聪明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里追梦。那些语速跟不上脑子运转速度的聪明学生,我们有时需要耐心等他们把意思说清楚,他们学医的真不多。我陪学生父母劝学医失败后,倒是很欣慰地被我那位哈佛学生家长告之:她孩子准备主修历史,将来的目标是去法学院。她孩子摇摆几次才慢慢明朗,美国灵活的教育体系太适合杰出人才的培养了。

医生地位在美国比世界其他地方高的原因应该有这么三个:最重要的是工资高;第二是职业稳定;第三是美国对生命的普遍尊重。第一条工资高现在受到新兴机会的冲击,优秀本科生四年出来每年挣15万美元与读医学院每年付学费和生活费近9万的反差巨大,年轻时赚得多余的钱去早期投资与读医学院背负30多万美元加利息的债务,你让他们怎么选择?成功中国医生的收入现在都挑战美国医生。关于第二条,美国人本身就是喜欢冒险的民族,他们对换工作并不在意。第三条才是他们始终尊重医生的重要原因。我刚来美国时告诉教我英语的美国老太太,中国医生的收入与其他职业沒有太大的区别。她反问我:手术刀划在人或动物身上应该不同吧?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小镇的普通人家出个医生是多么令他们骄傲的事情。

这是美国医生职业现在不太吃香后的择业表现。以前的情况则不同,确实很多相当聪明的人随潮水去了美国医学院,包括一些进去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医生的人。重复的事务性诊疗工作往往令富有想像的创造性人才厌烦,但是他们可以凭借良好的天资改行做医学研究,一些人也变成了大科学家。但是他们很多人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愿意做临床医生,有些人甚至连每年一个月的临床责任都是被动去做的,嘴里还说没有办法需要赚钱养家。

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Axel说他读医学院时分不清心脏的杂音、看不到视网膜并且在手术台上窘态百出,他仅痴迷做实验的科学研究。霍普金斯医学院马上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要求他承诺永不涉及临床的活病人才肯授予他MD学位,美国医学院惜人才而网开一面由此可见一斑。他毕业后履行诺言去病理科当做尸检的医生,后来上级发现死人的标本在他手上也太危险。他还是应该去克隆基因,那是他的专长,他在三十多岁就因将基因片段导入细胞的专利而成为百万富翁,哥大最高峰的一年可以从他的专利获利一亿美元。

我认识的一位台湾裔美国临床Fellow, 四兄妹全在儿科医生父亲的压力下学医。她的小妹妹犹豫和抗争不过,还是去了医学院,结果只能选择精神医生为职业。她自己也对临床无兴趣现在药厂工作,哥哥斯坦福毕业后学医,后来更多的是经营生意,她把这个现象归于第一代移民对美国这个异乡的不自信或恐慌。现在这类故事在大陆人身上还在继续:华裔学生在父母督促学医后,很少人有野心走探索未知的职业医生科学家的道路,反而实验室里有不少印度裔专科医生受训后梦想成为顶天立地的科学家,他们追求的是华裔家长担心或看不起的既少挣钱又淘汰率高的职业,而他们恰恰可能成为推动医学发展的人物。华裔第一代穷怕了可以理解,第二代学医的也这么趋利,实在令人失望。

所以还是应该回到原始的东西,那就是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激情而做出成就来。你如果不信这些,那是因为你沒有见过70多岁的杰出美国人眼里仍然很浓的好奇与兴奋,那份创造性是自由选择而不是父母劝说的结果。至于说做医生高尚,哪个职业不是因对社会贡献而富有成就感?
 
美国医生收入高职业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医生执业资格垄断体系。
而医生执业资格体系中又存在专科医生和家庭医生比例失调的问题。
其它都是洗脑浮云
 
医生是崇高的职业,这无需质疑,


No. 医生是个狠宰病人的职业,病人病得越严重,他们宰得越狠。

医疗行业还是一个如果产品有无效甚至有负作用但是从来不退货不退款的行业。医院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
 
No. 医生是个狠宰病人的职业,病人病得越严重,他们宰得越狠。
医疗行业还是一个如果产品有无效甚至有负作用但是从来不退货不退款的行业。医院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
你们家小孩要是一出校门,家庭背着30万的学贷。。再加上华人这种跨阶文化。。你也得宰。。不宰对不起父母的教育。:monster:
 
No. 医生是个狠宰病人的职业,病人病得越严重,他们宰得越狠。

医疗行业还是一个如果产品有无效甚至有负作用但是从来不退货不退款的行业。医院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
华佗 李时珍
 
施一公:清华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图)

施一公_百度百科

职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生日:1967年5月5日

主要成就: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

简介: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则是把其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大学生缺什么?

缺少对时代的关切,对国家发展命运的思考,对改变这个社会的责任。

1

所有的精英都想干金融

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

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

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我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1287888bb0555b3056bdafd6c95a9eb1.jpg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学不以致用。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我上大学的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大学里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大学多样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

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

2982f761497dee2f66dcc9835cb22af7.jpg


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

我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

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

我可以举个例子,Joseph Leonard Goldstein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LDL受体,获得1985年的诺贝尔奖。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人。

1263b840e52cf04384ea9f2da0df1e8f.jpg



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

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

他列举了他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九位学医的学生做基础研究从而改变了美国医疗制药史的过程,很有意思。

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拔苗助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与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

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重视教育。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

他给我举了原以色列总理Shimon Peres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的以色列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4a121b9afd3596cd13248d8196a38bc4.jpg


但我想说我并不是悲观,其实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过去两年,我真切地看到希望。

现在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这个大潮真正的开始了。

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实事求是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

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2

我们缺什么?

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为什么我要特别提驻马店呢?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具有代表性。

驻马店相对于河南,就像河南相当于中国,就像中国相对于世界。从地理,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都是这样。我恰好是在开始有记忆、对社会有感触的时候成长在驻马店。

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当时的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

大家可能想不到,这句很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从那以后,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

今天,我同样想说:老师您好!我还在为咱驻马店争光。我中学去了郑州,大学到了清华大学。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驻马店的父老乡亲,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乡亲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日子?

1987年的一件事对我冲击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观几乎全部打乱了。在此之前,虽然我受到了传统教育,虽然我的父亲告诉我要做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其实我心里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c6bffc81a57a63b3f5c4148bece5ae4e.jpg


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还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钟62次,血压130/80 。

但是他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

待肇事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思念。

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为什么不救我父亲?

但是后来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真有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2012年的清明节,我回驻马店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很感慨。同班同学中两个已经不在了,一个患心血管疾病,另一个是癌症。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疗,现在也不在了。

我常常想:同样是人,我真幸运,不愁吃、不愁穿,受过高等教育、出过国、留过学,拥有一份钟爱的工作;可是我们中国有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

我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我这么幸运。尽管他们不像我这么幸运,他们却一直很为我自豪,他们为我鼓劲。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哪点不一样?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做研究,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我成长于驻马店,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那里的邻里乡亲也从没有把我当外人,这种亲情常常让我感动;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取得成绩让他们为我骄傲呢。这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报。

不知不觉间,我的观念似乎很落伍了。我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物欲横流,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一致向钱看。

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选择出价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业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趟儿了。我怎么就不理解,连我身边的人,连我一些同事、同学、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

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形式化的社会实践,但很支持他们选择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比如去支教。

在这儿我举一个支教的例子。2008年我全职在清华工作,我的一个本科生从陕西农村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回来。

0fa5240d22f2e577ae33acc28a2e70a4.jpg


在我的办公室,他痛哭流涕。他说:施老师,您知道吗,尽管是希望小学,那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很瘦,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

为啥?没钱!

他们没有肉吃,只能吃饱两顿饭;他们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尽量早点睡,因为要节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之间上课的时间。

但他们都很满足、很开心……

我不晓得,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我受中国传统教育很深,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可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事情,总想有机会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我挺惭愧的,其实我既没有照顾好我的母亲,也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

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你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你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们和乡亲尽一点义务。

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
 
最后编辑:
如果说川朴是对的。。可这帮黄右比黄左强不到哪去。。。一帮人公娼笑私娼,还以为美国离了丫合法的就不灵了。:monster: 我要是川朴,都TMD给我滚,看着人脸听着口音就烦。。。动不动就想上哈佛爬藤校。。。侵占了多少美国劳工自我跨阶的机会。。是美国无产阶级再次伟大的时候了。 :monster:@向问天
侵占了多少 真正有兴趣,但是考不到100%满分,少年的机会?!:evi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