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t999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07-13
- 消息
- 355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香港文汇报17日报道,神舟五号飞船昨天顺利回收,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亦已平安回家。然而,对於这次飞天之旅,好奇的人们心中仍存有不少疑问。对此,该报采访了有关专家,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悬疑1:出舱後为何抬着走
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昨天出舱後,搜救人员上前扶他并将他抬起。是杨利伟力不能支吗?但他看起来状况不错,自行出舱,并自主走了一段路。
航天医学专家解释说,将杨利伟扶着并抬起来是一种保护性措施。因为人在太空中处於失重状态,人体骨质丢失,钙质排泻,骨质疏松,出舱後正常直立行走,容易导致骨折。
医学专家说,杨利伟身体状况之好令人吃惊,他行走、说话自如,看不出异样。当搜救人员打开舱门,记者看见杨利伟坐在舱内的椅子上。记者站在舱外对杨利伟说:「你好!欢迎你回来!」记者请杨利伟做个姿势以便拍照,杨利伟随即潇洒地做了一个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
悬疑2:为什麽一顿午餐那麽贵
太空人杨利伟在太空一边看书,一边用午餐,那是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曾叁次进入太空的美国太空人林能汉听说中国的太空人能够在外太空吃上麻婆豆腐,十分羡慕。
别小看这些家常菜,它们的价格比地球上的大餐都要贵。专家说,太空人一天餐费要达一万到两万美元,总食量则在一到二公斤内。
为了节省发射成本,太空人携带的航天食品必须尽可能地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而且不含残渣。食品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太空人生理改变的要求。
尽管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任务时间不长,太空人生理状态变化对食品成分的要求不太高,但此次杨利伟的太空餐都按长时间飞行做了设计。
悬疑3:为什麽杨利伟未入轨道舱
杨利伟在天上二十一小时拥有「一室一厅」的活动空间,但此次他只呆在「室」,未有入「厅」工作,原来「厅」是轨道舱,主要是进行实验,本次飞行并未安排这项内容。
「神舟」五号飞船是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叁个舱段依次连接在一起组成的,人称「一室一厅」。专家称,我国神舟飞船这种「一室一厅」的结构,最大的优势在於多出的这「一厅」轨道舱。因为此前美苏两国的飞船,大多只有「一室」,少了「一厅」,即便有,大多也无法留轨继续使用。可神舟飞船完成载人任务返回地球时,轨道舱在与飞船分离後,还能留在天上,可继续进行科学实验或对地观测,将来条件成熟,甚至还可与空间站对接呢。
悬疑4:太空人为何姿态古怪
从电视画面上看,太空人杨利伟与家人对话、看书、拍摄时的姿态怪怪的,「坐不像坐」、「躺不像躺」,就像胎儿蜷曲在母亲的子宫里。
专家说,杨利伟在这种特制的太空椅的特殊姿态,最能帮助太空人承受巨大过载对身体的冲击。在飞船升空和返回阶段时,由於要承受巨大压力,太空人往往感到自己「重如泰山」,如果是普通人,会因此感到呼吸困难、四肢麻木、两眼失明、意识丧失,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太空人躺在特制的太空椅上,像胎儿在母亲子宫里那样,侧身蜷曲成一团,这样就可以承受较大过载,而不致受到伤害。
悬疑5:为什麽航天服堪比航天器
不打听不知道,杨利伟身上的宇航服可不是一般装束。专家说,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服可以说是一具小型载人航天器!
载人航天专家介绍说,我国的太空人首次太空旅行将不出舱活动,所以只配备了舱内航天服。但据一位专家称,杨利伟身上的航天服具一定出舱功能,但还不是舱外航天服。据介绍,舱外航天服是一个能被太空人操作活动的小型载人航天器,它既有太空人生命保障系统,还可为太空人在舱外活动提供动力,虽然一套舱外航天服系统重达上百公斤,但在太空中却能保证太空人在舱外活动自如。
此外,太空人的头盔也经过特别设计,不仅隔音、隔热、防碰撞,还具有减震好、重量轻的特点。
专家还专门为太空人头盔设计了特殊的气流或防雾涂层,防止头盔面窗上结雾结霜。
悬疑6:太空人为何满脸通红
通过电视,在飞船中的太空人杨利伟看上去「满脸通红」,好像比上天时脸盘要大。专家解释说,那是由於太空中引力消失,血液会流向头部,人会感觉到脸「胀大」。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院专家说,杨利伟在太空中,体液重新分配,叁分之二的体液将流向上身和头部,而下肢会供血不足。
据介绍,太空人太空活动时间过长,老是飘来飘去,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会逐渐萎缩,骨骼会脱钙,平衡机制也会失调,太空人返回地球往往四肢乏力。为克服这些问题,太空人必须在太空锻炼身体。一种专门设计的负压裤子算是准锻炼器材,穿上後将空气抽掉,造成下身负压,达到血液下流锻炼目的。
悬疑7:为什麽上厕所要从头学起
神舟五号飞船上还安装了类似吸尘器的残渣收集器。对便溺物的处理,飞船上采用专门的收集处理装置来进行有效处理。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院专家说,神舟五号飞船上设计的尿液收集处理系统很特殊,尿液将处理成晶体。
在太空搞日常卫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想刮胡子?剃须刀要既能剃须又能吸渣,否则会须渣乱飞;想刷牙?最好用洁齿纸抹抹,要不然牙膏沫子满处跑;想洗脸?只能用湿毛巾擦擦,否则会水珠四溅。
太空人的大小便,也是一个不得不让科学家们严肃对待的大问题。早期的航天员们曾采取将便袋用胶布粘在臀部的方法「出恭」,如果不小心便袋脱落,粪便乱飞,就会尴尬至极。
悬疑8:为什麽睡觉时胳膊会「飞」
此前,曾有太空人一觉醒来,发现一个「不明物体」正向自己靠近,顿时大惊失色,再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正「活动」着的胳膊。而在这次飞行中,太空人杨利伟共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杨利伟表示他的太空休息不错。
胳膊为什麽不由自主会飞起来?专家说,由於失重,人对自身肢体和器官的感觉会随之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头和四肢与躯体分离,像是「身外之物」。尽管想怎麽睡就怎麽睡,但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太空中睡觉,身体放松,自然弯曲成弓状,是一种最为舒服的睡姿,至少比伸直平躺着舒服得多。
悬疑9:为什麽太空食物要脱水
杨利伟吃的太空食品经过脱水,进餐时还要复水,原因是为了减轻负荷,节约成本。
专家举例说,一个水灵灵的菠萝,脱水处理後,变得像块黄饼乾,薄薄一片。带入太空後,在食用前再由太空人进行复水处理。这样,不大一会儿「黄饼乾」又变成了水灵灵的菠萝,只不过吃起来味道有点怪。
悬疑10:返回舱为什麽放置绣球
细心的人们可能会在电视画面上看到,一根小绳拴着一只五彩小绣球,在返回舱顶部飘来荡去,当飞船加速或调整姿态时,小球也会随之变化。
专家介绍,之所以设置这只小绣球,是为了表明地面接收的图像确实是从太空传回的,同时,也说明图像传输畅通无阻。
通过测控和通信分系统,太空人与地面指挥控制中心保持着「热线」联系,一方面太空人要随时接受地面调遣,另一方面,座舱里安装的摄像头,可将太空人的一举一动传给地面。当然,为保护太空人的隐私,摄像头可以调节方向,这样就不至於让太空人的所有生活细节都暴露在全世界人们面前。
杨利伟:太空一日如隔叁秋
香港文汇报驻内蒙古记者郭建丽、卢俊波16日电,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於15日在内蒙古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升空後,历时21小时23分钟,飞行60万公里,圆满完成各项预定任务,於16日凌晨6点23分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顺利着陆,航天员杨利伟安然无恙。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此次飞船返回地面总指挥部设在距四子王旗旗政府70馀公里的红格尔苏木。当时地面临时集合点位於阿莫吾素嘎查,距飞船实际点约20公里。
从凌晨3、4点钟起搜救人员就已在该地集合待命,数架直升飞机及近百辆接应车辆整装待发。6点05分,飞船在漆黑的天际划过。6点零07分,地面收到飞船返回舱发出的返回信号,顿时人们欢呼雀跃。随後,5架直升机、14台特种车辆迅速开往回收地点,整个草原一片沸腾,车鸣人喊,灯光如昼,长长的车队宛若一条火龙在千里草原上腾跃游走。「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返回着陆後,与温家宝总理通话时,杨利伟回应说:「我很有力。」
不久,搜索队在预定着陆点外4.8公里处找到了着陆的返回舱。这较俄国太空船着陆误差30公里的纪录是一大进步。搜索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6时45分,飞行员杨利伟从返回舱缓缓走出。从外表看,其身体状况良好。虽然离开地球只有短短一天,38岁的杨利伟却兴奋得像一个久历飘泊後终於重返故乡的游子,他挥动着双手,向身边狂欢的人们兴奋地致意。当他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迎接人群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太空旅行中,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行程达60万公里。这意味着他成了中国日行最远的人。而仅仅在前天,「日行8万里」还彷佛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谈起「天宫一日游」的感受,他说:「妙极了!」
随後,杨利伟被接上救援车。附近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牧民闻讯後纷纷赶来,争相一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大约7时50分,杨利伟走下救援车,顿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众人齐声为这位航天英雄喝彩。一位蒙古族姑娘,向杨利伟敬献洁白的哈达,送上了草原人民的祝福。
随後,杨利伟登上LH94742号直升飞机,大约8时许离开现场飞往北京。
同时,专家对返回舱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之後在24小时内将运回北京做深入研究。返回舱完好无损,舱体外表在穿越大气层时变成了深褐色,伸手触摸,馀热尚存。
落地首件私事:如厕
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16日电,中国飞天第一人返回地面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洗手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姜世杰在接受央视访问时说,事实上,杨利伟返回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切断降落伞,而他个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手间。
姜世杰说,宇航员在空间飞行的21小时中,宇航员本身有一定控制能力,因为他脑子想的多是操作的程序,同时,宇航员在空间飞行中饮水量也会减少。但是宇航员在返回後,肾脏功能加强,就容易很快产生要小便的感觉。姜世杰说,专家在训练时对於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有掌握,并做足保证措施。
文汇报记者特许进禁区
文汇报驻内蒙古记者郭建丽、卢俊波16日电,「神五」牵动众人心,全国各地媒体纷至「神五」回归地。由於诸多原因,国家军部总装和地方有关单位拒绝采访,更不允许进入警戒区,除央视现场直播,地方特批准入的只有文汇报记者和新华社等极少媒体。心急如焚的「老记」们看着文汇报采访车上鲜红的「55」排序号,羡慕与无奈显现脸上。在数百辆车中大多是越野车,文汇报采访车虽是轿车,却不甘示弱,当「神五」划破漆黑的天幕,即将落地,崎岖的戈壁滩一望无际,文汇报采访车虽历经磨难,却即时到达。
在四子王旗,徐冠峰成了众人皆知的名人,因为他曾有幸看到叁次神舟飞船返回的情况。於是很多牧民在羡慕徐冠峰经历的同时,心中更是满怀美好的希冀亲眼目睹「神五」的回收盛况。因此一些牧民几天前就开始四处打听有关於神五的一切消息,并开上卡车、骑上摩托,到自认为有可能着陆的地方,转了一遍又一遍。
此次最幸运的人莫过於宝力希格了。这位50多岁的淳朴牧民妇女第一个看到了飞船的降落。当记者见到她时,她正眉飞色舞地向周围的人讲述她看到的一切,喜悦之情溢於言表。她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我真的太幸运了,我终於看到了飞船!」
迎接「神五」的车队定於16日凌晨4点左右从红格尔出发,进入预降点阿莫吾素。为抢抓新闻,记者未随大队人马,而是请当地政府派向导带路,於15日晚8点出发,星夜兼程,驱车前往茫茫草原和戈壁滩上,相距数十公里才会有一户牧民。我们来到距「神五」降落点十几公里的一户王姓牧民家,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安静的羊群、偶尔的狗吠、微弱的灯光、梦游般的苍凉。王姓牧民一家的淳朴、热情以致把火炕烧得让人无法入眠。
悬疑1:出舱後为何抬着走
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昨天出舱後,搜救人员上前扶他并将他抬起。是杨利伟力不能支吗?但他看起来状况不错,自行出舱,并自主走了一段路。
航天医学专家解释说,将杨利伟扶着并抬起来是一种保护性措施。因为人在太空中处於失重状态,人体骨质丢失,钙质排泻,骨质疏松,出舱後正常直立行走,容易导致骨折。
医学专家说,杨利伟身体状况之好令人吃惊,他行走、说话自如,看不出异样。当搜救人员打开舱门,记者看见杨利伟坐在舱内的椅子上。记者站在舱外对杨利伟说:「你好!欢迎你回来!」记者请杨利伟做个姿势以便拍照,杨利伟随即潇洒地做了一个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
悬疑2:为什麽一顿午餐那麽贵
太空人杨利伟在太空一边看书,一边用午餐,那是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曾叁次进入太空的美国太空人林能汉听说中国的太空人能够在外太空吃上麻婆豆腐,十分羡慕。
别小看这些家常菜,它们的价格比地球上的大餐都要贵。专家说,太空人一天餐费要达一万到两万美元,总食量则在一到二公斤内。
为了节省发射成本,太空人携带的航天食品必须尽可能地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而且不含残渣。食品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太空人生理改变的要求。
尽管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任务时间不长,太空人生理状态变化对食品成分的要求不太高,但此次杨利伟的太空餐都按长时间飞行做了设计。
悬疑3:为什麽杨利伟未入轨道舱
杨利伟在天上二十一小时拥有「一室一厅」的活动空间,但此次他只呆在「室」,未有入「厅」工作,原来「厅」是轨道舱,主要是进行实验,本次飞行并未安排这项内容。
「神舟」五号飞船是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叁个舱段依次连接在一起组成的,人称「一室一厅」。专家称,我国神舟飞船这种「一室一厅」的结构,最大的优势在於多出的这「一厅」轨道舱。因为此前美苏两国的飞船,大多只有「一室」,少了「一厅」,即便有,大多也无法留轨继续使用。可神舟飞船完成载人任务返回地球时,轨道舱在与飞船分离後,还能留在天上,可继续进行科学实验或对地观测,将来条件成熟,甚至还可与空间站对接呢。
悬疑4:太空人为何姿态古怪
从电视画面上看,太空人杨利伟与家人对话、看书、拍摄时的姿态怪怪的,「坐不像坐」、「躺不像躺」,就像胎儿蜷曲在母亲的子宫里。
专家说,杨利伟在这种特制的太空椅的特殊姿态,最能帮助太空人承受巨大过载对身体的冲击。在飞船升空和返回阶段时,由於要承受巨大压力,太空人往往感到自己「重如泰山」,如果是普通人,会因此感到呼吸困难、四肢麻木、两眼失明、意识丧失,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太空人躺在特制的太空椅上,像胎儿在母亲子宫里那样,侧身蜷曲成一团,这样就可以承受较大过载,而不致受到伤害。
悬疑5:为什麽航天服堪比航天器
不打听不知道,杨利伟身上的宇航服可不是一般装束。专家说,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服可以说是一具小型载人航天器!
载人航天专家介绍说,我国的太空人首次太空旅行将不出舱活动,所以只配备了舱内航天服。但据一位专家称,杨利伟身上的航天服具一定出舱功能,但还不是舱外航天服。据介绍,舱外航天服是一个能被太空人操作活动的小型载人航天器,它既有太空人生命保障系统,还可为太空人在舱外活动提供动力,虽然一套舱外航天服系统重达上百公斤,但在太空中却能保证太空人在舱外活动自如。
此外,太空人的头盔也经过特别设计,不仅隔音、隔热、防碰撞,还具有减震好、重量轻的特点。
专家还专门为太空人头盔设计了特殊的气流或防雾涂层,防止头盔面窗上结雾结霜。
悬疑6:太空人为何满脸通红
通过电视,在飞船中的太空人杨利伟看上去「满脸通红」,好像比上天时脸盘要大。专家解释说,那是由於太空中引力消失,血液会流向头部,人会感觉到脸「胀大」。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院专家说,杨利伟在太空中,体液重新分配,叁分之二的体液将流向上身和头部,而下肢会供血不足。
据介绍,太空人太空活动时间过长,老是飘来飘去,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会逐渐萎缩,骨骼会脱钙,平衡机制也会失调,太空人返回地球往往四肢乏力。为克服这些问题,太空人必须在太空锻炼身体。一种专门设计的负压裤子算是准锻炼器材,穿上後将空气抽掉,造成下身负压,达到血液下流锻炼目的。
悬疑7:为什麽上厕所要从头学起
神舟五号飞船上还安装了类似吸尘器的残渣收集器。对便溺物的处理,飞船上采用专门的收集处理装置来进行有效处理。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院专家说,神舟五号飞船上设计的尿液收集处理系统很特殊,尿液将处理成晶体。
在太空搞日常卫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想刮胡子?剃须刀要既能剃须又能吸渣,否则会须渣乱飞;想刷牙?最好用洁齿纸抹抹,要不然牙膏沫子满处跑;想洗脸?只能用湿毛巾擦擦,否则会水珠四溅。
太空人的大小便,也是一个不得不让科学家们严肃对待的大问题。早期的航天员们曾采取将便袋用胶布粘在臀部的方法「出恭」,如果不小心便袋脱落,粪便乱飞,就会尴尬至极。
悬疑8:为什麽睡觉时胳膊会「飞」
此前,曾有太空人一觉醒来,发现一个「不明物体」正向自己靠近,顿时大惊失色,再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正「活动」着的胳膊。而在这次飞行中,太空人杨利伟共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杨利伟表示他的太空休息不错。
胳膊为什麽不由自主会飞起来?专家说,由於失重,人对自身肢体和器官的感觉会随之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头和四肢与躯体分离,像是「身外之物」。尽管想怎麽睡就怎麽睡,但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太空中睡觉,身体放松,自然弯曲成弓状,是一种最为舒服的睡姿,至少比伸直平躺着舒服得多。
悬疑9:为什麽太空食物要脱水
杨利伟吃的太空食品经过脱水,进餐时还要复水,原因是为了减轻负荷,节约成本。
专家举例说,一个水灵灵的菠萝,脱水处理後,变得像块黄饼乾,薄薄一片。带入太空後,在食用前再由太空人进行复水处理。这样,不大一会儿「黄饼乾」又变成了水灵灵的菠萝,只不过吃起来味道有点怪。
悬疑10:返回舱为什麽放置绣球
细心的人们可能会在电视画面上看到,一根小绳拴着一只五彩小绣球,在返回舱顶部飘来荡去,当飞船加速或调整姿态时,小球也会随之变化。
专家介绍,之所以设置这只小绣球,是为了表明地面接收的图像确实是从太空传回的,同时,也说明图像传输畅通无阻。
通过测控和通信分系统,太空人与地面指挥控制中心保持着「热线」联系,一方面太空人要随时接受地面调遣,另一方面,座舱里安装的摄像头,可将太空人的一举一动传给地面。当然,为保护太空人的隐私,摄像头可以调节方向,这样就不至於让太空人的所有生活细节都暴露在全世界人们面前。
杨利伟:太空一日如隔叁秋
香港文汇报驻内蒙古记者郭建丽、卢俊波16日电,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於15日在内蒙古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升空後,历时21小时23分钟,飞行60万公里,圆满完成各项预定任务,於16日凌晨6点23分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顺利着陆,航天员杨利伟安然无恙。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此次飞船返回地面总指挥部设在距四子王旗旗政府70馀公里的红格尔苏木。当时地面临时集合点位於阿莫吾素嘎查,距飞船实际点约20公里。
从凌晨3、4点钟起搜救人员就已在该地集合待命,数架直升飞机及近百辆接应车辆整装待发。6点05分,飞船在漆黑的天际划过。6点零07分,地面收到飞船返回舱发出的返回信号,顿时人们欢呼雀跃。随後,5架直升机、14台特种车辆迅速开往回收地点,整个草原一片沸腾,车鸣人喊,灯光如昼,长长的车队宛若一条火龙在千里草原上腾跃游走。「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返回着陆後,与温家宝总理通话时,杨利伟回应说:「我很有力。」
不久,搜索队在预定着陆点外4.8公里处找到了着陆的返回舱。这较俄国太空船着陆误差30公里的纪录是一大进步。搜索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6时45分,飞行员杨利伟从返回舱缓缓走出。从外表看,其身体状况良好。虽然离开地球只有短短一天,38岁的杨利伟却兴奋得像一个久历飘泊後终於重返故乡的游子,他挥动着双手,向身边狂欢的人们兴奋地致意。当他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迎接人群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太空旅行中,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行程达60万公里。这意味着他成了中国日行最远的人。而仅仅在前天,「日行8万里」还彷佛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谈起「天宫一日游」的感受,他说:「妙极了!」
随後,杨利伟被接上救援车。附近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牧民闻讯後纷纷赶来,争相一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大约7时50分,杨利伟走下救援车,顿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众人齐声为这位航天英雄喝彩。一位蒙古族姑娘,向杨利伟敬献洁白的哈达,送上了草原人民的祝福。
随後,杨利伟登上LH94742号直升飞机,大约8时许离开现场飞往北京。
同时,专家对返回舱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之後在24小时内将运回北京做深入研究。返回舱完好无损,舱体外表在穿越大气层时变成了深褐色,伸手触摸,馀热尚存。
落地首件私事:如厕
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16日电,中国飞天第一人返回地面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洗手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姜世杰在接受央视访问时说,事实上,杨利伟返回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切断降落伞,而他个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手间。
姜世杰说,宇航员在空间飞行的21小时中,宇航员本身有一定控制能力,因为他脑子想的多是操作的程序,同时,宇航员在空间飞行中饮水量也会减少。但是宇航员在返回後,肾脏功能加强,就容易很快产生要小便的感觉。姜世杰说,专家在训练时对於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有掌握,并做足保证措施。
文汇报记者特许进禁区
文汇报驻内蒙古记者郭建丽、卢俊波16日电,「神五」牵动众人心,全国各地媒体纷至「神五」回归地。由於诸多原因,国家军部总装和地方有关单位拒绝采访,更不允许进入警戒区,除央视现场直播,地方特批准入的只有文汇报记者和新华社等极少媒体。心急如焚的「老记」们看着文汇报采访车上鲜红的「55」排序号,羡慕与无奈显现脸上。在数百辆车中大多是越野车,文汇报采访车虽是轿车,却不甘示弱,当「神五」划破漆黑的天幕,即将落地,崎岖的戈壁滩一望无际,文汇报采访车虽历经磨难,却即时到达。
在四子王旗,徐冠峰成了众人皆知的名人,因为他曾有幸看到叁次神舟飞船返回的情况。於是很多牧民在羡慕徐冠峰经历的同时,心中更是满怀美好的希冀亲眼目睹「神五」的回收盛况。因此一些牧民几天前就开始四处打听有关於神五的一切消息,并开上卡车、骑上摩托,到自认为有可能着陆的地方,转了一遍又一遍。
此次最幸运的人莫过於宝力希格了。这位50多岁的淳朴牧民妇女第一个看到了飞船的降落。当记者见到她时,她正眉飞色舞地向周围的人讲述她看到的一切,喜悦之情溢於言表。她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我真的太幸运了,我终於看到了飞船!」
迎接「神五」的车队定於16日凌晨4点左右从红格尔出发,进入预降点阿莫吾素。为抢抓新闻,记者未随大队人马,而是请当地政府派向导带路,於15日晚8点出发,星夜兼程,驱车前往茫茫草原和戈壁滩上,相距数十公里才会有一户牧民。我们来到距「神五」降落点十几公里的一户王姓牧民家,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安静的羊群、偶尔的狗吠、微弱的灯光、梦游般的苍凉。王姓牧民一家的淳朴、热情以致把火炕烧得让人无法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