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分享]行云的武汉、流水的三镇(组图)

汉阳莲花湖公园,龟山电视塔、龟山都在这一池秋水中
 
汉口中山公园秋景

中山公园简介:
中山公园的前身名为西园,上世纪初落成,那是一座仅供少数人赏玩的私家花园。自1928年改为现名。中山公园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始建于二十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饮食、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

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绿地率91%,古树名木140株。景观功能分前、中、后区。其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永的人文景观,惊险有趣的游乐项目一直受到广大游人的赞誉。

二OO一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中山公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工程,奋战十个月,公园旧貌变新颜,园林景点如门楼雄姿、棋盘山色、金龙戏水、四顾春色、素春茹冰、松月凝碧、湖心秋月、胜利之光、虹霓大展、广场鸽哨等令人留连忘返;人文景观如武汉受降堂、受降纪念碑、大门楼、张公亭等令人深沉遐思;大型游乐项目如过山车、峡谷漂流、太空飞棱、豪华碰碰车、勇敢者转盘、儿童城、西游记宫等。
 
遥想公谨当年...

最喜欢学校大门口对面的小饭店(稻香村旁边)里卖的热干面+瓦罐鸡汤,可谓人生一大享受;还有好多可以看英文原版电影+XXX的录像厅。
学校里风景很美,但火车站一带不敢恭维。
 
Re: 遥想公谨当年...

最初由 flyer2003 发布
最喜欢学校大门口对面的小饭店(稻香村旁边)里卖的热干面+瓦罐鸡汤,可谓人生一大享受;还有好多可以看英文原版电影+XXX的录像厅。
学校里风景很美,但火车站一带不敢恭维。
:D 看来我们是校友了
好象瓦罐鸡汤店没有了
不过现在学校食堂伙食好极了,根本不用馋瓦罐鸡汤乐
 
Re: Re: 遥想公谨当年...

最初由 xixixhaha 发布

:D 看来我们是校友了
好象瓦罐鸡汤店没有了
不过现在学校食堂伙食好极了,根本不用馋瓦罐鸡汤乐

听说前一阵子,校长来这边了,你可知道带来什么最高指示?
 
Re: Re: Re: 遥想公谨当年...

最初由 flyer2003 发布


听说前一阵子,校长来这边了,你可知道带来什么最高指示?
传达了一下学校发展和引进人才的措施,发了个新校徽。
没什么重要消息
 
Re: Re: Re: Re: 遥想公谨当年...

哦,俺们校长来过了吗?:rolleyes:

稻香村那一带已经拆除,吃喝的小店搬到旁边的汽发美食城里面了,性价比比较高,呵呵。原来的“环球”和“奥斯卡”也同期拆除。大家集体看录像的景况已随着技术的进步迅速变成美丽的回忆了,有点太快了的感觉……

瓦罐鸡汤在西二食堂二楼就能吃到,4块/碗,还有排骨汤什么的。现在伙食比原来的确强多了,除了偶尔会看到不太卫生的食品比如菜里面有小强什么的,:D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是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备案的定期航班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的航空运输枢纽。目前,国家已初步确定在天河机场建设航空货运、邮政、快运中心和中南地区第二大飞机维修基地。良好的发展机遇、特有的区位优势、齐全的机场功能将会使天河机场成为航空客货集散中心。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我国向国际民航组织备案的定期航班国际机场。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武汉机场场名。武汉机场因座落在武汉市黄陂区天河街境内,故又名“武汉天河机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距武汉长江大桥直线距离26公里,一期工程于1990年12月16日破土动工,1995年4月15日作为国家一级民用机场正式开航启用。天河机场一期工程建设标准为4E级,占地面积4277亩(285公顷),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属于武汉天河机场有限责任公司。

机场现有跑道长3400米,宽45米,两侧道肩各7.5米,一期工程按国际民航组织制定的4E级标准修建,跑道、滑行道等配套设施均能够满足B747-400型飞机起降的技术要求。候机楼设计年吞吐量420万人次,站坪有11个机位,停机坪有16个机位,可同时停靠27架大中型飞机,旅客登机桥6座。机场配有一、二次雷达和仪表着陆系统、全向信标及测距仪等先进的通讯导航设备,建有库容3.33万吨的货运仓库,航油补给实行管线运输。

现在机场正在进行第二航站楼的建设,建成后与深圳机场规模相当.
 
华中科技大学南门

华中科技大学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校园总面积400公顷。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9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63个,硕士学位学科200个,博士学位学科1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000余人(另有附属医院职工5,000余人),其中教师4,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511人,教授751人,副教授1211人。在校学生近60,000人,其中研究生10,000余人,外国留学生340余人。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游泳池、学生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后勤社会化得到国家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引起各方面关注。八所学生食堂全部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标准化食堂”。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图书394万册,还有三家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的附属医院(其中同济、协和医院是全国著名的大医院)和一家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严活结合的方针,校园学术空气浓厚,学风、校风良好。学校重视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实行特优生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及本科、硕士贯通培养等措施。近几年,学校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了国内高校瞩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几十年来,培养了15万高级科技人才。近年来,毕业生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10左右。学校为办成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努力,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异军突起,无论是科研经费,在研项目,获奖成果等均位于全国高校前列。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学术和文化技术交流,已同国外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医院和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已有200多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顾问,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3000余人。

跨入新世纪的华中科技大学,将发扬“团结、务实、创新、进取”的优良校风,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为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奋力前进。
 
国立武汉大学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得天独厚的选址使珞珈校园依山傍水, 素以风景之秀丽、校园之博大、建筑之精美、文化之浓郁而享誉海内外。校区环拥珞珈山,凭临东湖水, 碧波万顷,登楼远眺满目苍翠。宫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仑美奂,是至20世纪四十年 代惟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佳作与典范。其建筑风 格之新颖,设计思想之先进,首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
1928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先生的鼎 力支持下,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蔡元培亲自提议并任命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国立 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武大早期建筑由李四光等亲自选址,规划并筹资,聘请美国 建筑师凯尔斯设计,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建厂分别承建。 1930年3月动工,1936年全部竣工。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 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实验室、工厂、校门牌楼、珞珈山水塔等。校园占 地3200余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珞珈校园于1950年被划为武昌东湖风景区范围,1982 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区的10个游览区之一。
2001年6月25日,武大早期建筑以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 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四光、叶雅各提议选定的武大新校址,具有极高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 新校址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在这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中营造高等学府,郭沫若称 赞是“最为理想”的“物外桃源”。
建筑师凯尔斯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中 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机融合,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珞珈山的校园建筑物 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 化有序,做到“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祟楼”,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 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 次。因此,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
在20世纪初叶,钢架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玻璃中庭、空间共享、 三铰拱等新材料、新技术当时在西方建筑界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之中,就已成功地运用在武大早期建筑的 设计施工上,不仅使珞珈校园的建筑体量保持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比传统建筑更加新颖、宏大、 坚固,并且深刻影响到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珞珈校园的建筑从整体构型风格到装饰部件,建筑装饰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审美情趣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抽象性、象征性的特征。宫殿式斜面墙体、刚劲挺拔的双立柱、 多姿多采的琉璃瓦飞檐等,无不显示出武大作为高等学府庄严肃穆而又开放进步的现代教育意识。 在建筑装饰上,根据建筑物不同的使用功能,乃至不同的学院分类,采用了不同的装饰内容、形式和 手法。
20世纪初叶,东湖一带尽为荒山秃岭,乱石丛生,林木极少。当年, 王世杰校长亲自带领师生从东厂口步行至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如今的武汉大学林木葱茏,鸟语花香,被誉为花园式、园林式的大学,其间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群更 为秀美壮观。
 
国立武汉大学原工学院侧景,建于1936年,属于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 Re: Re: 遥想公谨当年...

最初由 flyer2003 发布


听说前一阵子,校长来这边了,你可知道带来什么最高指示?

你是华工的?哪个系的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