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热大掐及各教育界达人指点,课外体育项目达到啥水平才有用

原生家庭中,穷人,普通人,富人,巨富的想法不同很正常, 他们的孩子眼界不一样也很正常。孩子是藤的料,足够牛,足够优秀,穷人家的娃照样也能凭financial aid进藤校。不是那快料,手里揣着银子,也干着急。:rolleyes:
坚决支持徒手攀岩:zhichi:听着都解气:D@小地主 村民贴出来的海淀米粒妈和顺义后沙峪帮的文章看了吗?我早看过,没敢贴出来:D你村龄长,样本多,给整个大字报,标题:海外自推霸娃帮如何徒手攀岩取得最终胜利:zhichi:
 
最后编辑:
严飞:海淀家长和顺义妈妈的教育焦虑,是当代中产的脆弱
2019-07-11 17:16:32
来源:看理想 作者:严飞
我要评论 点击:201次
摘要
有从偏远农村、小县城来的学生,他们到了北京、到了清华后才发现自己和大城市的孩子,和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毕业的学生“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可能是包含了见识、家境、教育背景……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中。直白一点说,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赢在起跑线”,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起码不能跌落至比自己父母还低的阶层,最好还可以实现阶层的跃升。

教育,阶级分层的一面放大镜

文 | 严飞

(看理想《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主讲人)

  前不久,有两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光看题目《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就可以看出面对教育时候,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不相同,但焦虑是一致的。

  海淀妈妈代表着高知群体,在“给娃打鸡血”(简称“鸡娃”)的路上,主要拼的是智力和学区房。他们的资产没办法媲美富有的顺义家长,手头的财富可能刚好搞定一套海淀的学区房,但有了学区房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那只是前奏,他们需要冲锋陷阵,和海淀的高校教师、IT工程师等高知群体的孩子们一起对决。

  而后者顺义妈妈,是有别于海淀家长的另一个“鸡娃”群体。他们的目标不是清北,而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英美名校,他们的竞争对手是放眼全球的精英孩子。

  如果说“学而思”是海淀孩子的标配,那么,国际学校、欧美夏令营、NASA体验营、高尔夫球、马术训练……看起来普通人家一辈子都摸不到门槛的高大上学习路径就是顺义娃的日常。

  其实,从两者不同的“鸡娃”道路和目标来看,背后代表着不同阶层家长的诉求和目的。

  而教育,则在阶级分层中扮演着一面放大镜的作用。

  1.

  教育的目的,变成了避免阶层跌落的手段

  海淀妈妈代表着中产,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在北京获得一席之地,已经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而顺义妈妈代表着更加精英的阶层,他们较前者有着更强大的人脉网络、更自由的财富支配能力,对孩子的培养也有着更高的眼光和期待。他们卯着世界级名校上,一分钟也不敢松懈,希望孩子的未来继续保持着精英圈层的本色。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本前段时间讨论很多的书,这本书名字就叫《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20190711061752774.jpg


作者:[美]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

译者:许恬宁,中信出版集团

  单从书名上看,很容易以为是一本摆放在机场书店的不入流书,但实际上,这本书的作者是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博士,书里主要描述了作者作为一名纽约妈妈,在育儿过程中如何融入纽约精英社会的文化冲突。

  作者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住在纽约的西区,像“海淀妈妈”一样,有自己固定的中产生活方式。但是当孩子到了幼儿园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带着孩子和老公举家搬到了纽约的上东区——也就是纽约贵族精英们聚集的地区,把自己打造成了类似于“顺义妈妈”的“上东妈妈”,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这其中的第一步,就是要买一只象征身份门槛的铂金包。同时,还要像其他的“上东妈妈”们一样,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智慧和外在美,都时时保持着热烈的追求与强大的自律,开始精致美容、塑身健美、高贵社交……可以说,她彻头彻尾地陷入了“精英育儿战争”之中。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深有感触。美国作为先富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消费主义至上、效率至上,阶层意识也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强烈很多。

  对比中美之间的教育现状,不难发现两国家长的焦虑有异曲同工之处。

  无论是海淀、顺义家长,还是纽约上东区的家长,都是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放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中,直白一点说,他们希望孩子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赢在起跑线,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起码不能跌落至比自己父母还低的阶层,最好是可以实现阶层的跃升。

  如果说教育是不同阶层的一面放大镜,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怎么看待今天教育和阶层之间的关系?

  2.

  寒门再难出贵子

  我在清华大学教书,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都是“人生赢家”,象牙塔中的他们,应该没有什么烦恼了吧。但事实上,这些学霸对于人生迷茫的不在少数,有些学生常跑来和我说,认为“自己不够好”,自我价值感匮乏。

  我接触到形形色色、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有从偏远农村、小县城来的学生,他们到了北京、到了清华后才发现自己和大城市的孩子,和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毕业的学生“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可能是包含了见识、家境、教育背景、对于未来人生的梦想与期待,等等。

  而在信息化时代,有时候并不是依靠拼命学习,就可以在短期里弥补因为家庭背景的差距而造成的落差。

  有意思的是,2017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就说了这样一番话,“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20190711061849396.jpg


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的“阶层论”曾引发热议

  这番听起来真实得有些让人心头一颤的话,被很多网友评论为是大实话。

  一个青涩的18岁少年,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是属于“中产阶级”家庭,有着如此明确而肯定的“中产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可以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为什么来自“中产阶级”的孩子,就可以天然享受到优渥的教育条件,而出身贫寒的孩子,却越来越难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并且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几年,也许你经常听到和阶级或者阶层的各种说法,比如“阶层跨越”、“阶层固化”、“阶层流动”。要了解“阶层”到底是什么?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自我认知?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有必要追根溯源,理解马克思理论中(卡尔·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是社会学里探究阶级不平等的最早理论),关于阶级的定义,以及有关阶级的分析。

  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阶级对立”逐渐消失,“社会分层”可能越加显著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class)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实际上,阶级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在马克思的时代,“阶级”是一个用以观察、描述社会与经济行为的新兴工具,并没有被赋予今天那么多复杂的色彩和含义。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形成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紧密相联系,是由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具体而言,阶级指的是人类生产分工中所出现的垂直分化。

  一个人介入生产活动的方式决定了他/她的“阶级”,而阶级反过来也影响着一个人看待生产活动的角度。

  所以说,不同阶级的人对分工的生产程序以及分工的生产成果的看法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人在生产关系的体系中处在什么位置,便会站在这个角度思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对整套生产关系的主张,这就是“阶级”带来的“阶级意识”。

  从“阶级”和“阶级意识”来看,不同阶级的人会对生产活动持有不同的利益主张,两者无法跨越彼此的阶级立场,找出统一的利益主张或运作模式。

  马克思认为,仅当人们意识到他们和别的阶级的矛盾时,一个阶级才会真实地存在。当人们意识到这种矛盾时,就形成一个真实的阶级,每个阶级都是为了它自身的利益。

  对此,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它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一个阶级。”

  在关于阶级的问题上,后来列宁又在马克思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标准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而到了现代,工人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阶级身份,工人们普遍享有各种福利待遇,享有晋升的可能,同时还有行业工会对他们进行保护,阶级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它们产生了一种合作共生。这也就大大缓和了阶级之间的对立。

  但是世界没这么简单,随着这个社会的分工不断增加,人们从事的职业也不断丰富,阶级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模糊了。这是当年马克思来不及看到的现象,是他的时代局限性。

  今天,你可能跟你的老板或者员工都是朋友关系,大家合作共事,没觉得谁在剥削谁,或者谁在被谁剥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我们虽然没有了太多“阶级对立”,但“社会分层”依旧存在,而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情况可能会愈来愈明显。

  4.

  今天的中国,一个人背负了太多社会性评价

  *注:英文的class翻译成中文,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阶层。接下来在分析今天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阶层的分析框架。

  中国今天的社会结构,又是如何划分阶层的?

  已故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作了说明——

  他发现人们凭借社会经验和主观感受对人群进行分类,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否有钱(收入高低或拥有多少财产);

  二、是否有权(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中的职位高低);

  三、是否有文化(学历文凭高低)。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资源、政治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

  譬如说,高收入人群,和在政府部门占有重要职位的人,他们都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因为他们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更多的人脉以及各种资源,往往可以通过一个精英的人脉圈子,把一些棘手的问题解决。

  但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来自郊县、农村地区的人们,他们就只能依靠自己,在很多事务上都没有发言权,只能以社会的弱势阶层存在。

  因此,我们看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拼命想要在这个竞争的社会、这个残酷的世界上证明自身的价值。他们希望达成的目的就是,超越祖辈、父母辈,在大城市中谋得一席之地。

  为了完成梦想,没有背景的农村大学生选择住地下室或是城中村,就好像前几年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读到的“蚁族”现象。农村大学生想要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20190711061929265.jpg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廉思 主编,理想国 出品

  对阶层的描述和想象,除了现实意义,也是很多文学作家关注的题材。很多科幻语言或者乌托邦、反乌托邦的文学作品,都写过类似的内容。

  离我们比较近的,是2016年郝景芳写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

  在《北京折叠》里,作者用物理空间的方式把北京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主要是权力和经济资源占有最多的人,第二空间可以说是中产阶级,第三空间就是底层的劳动人民,比如书中的主角,一名垃圾工人就是如此。

  虽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不同空间的人却有着严格的几乎不可逾越的划分和隔阂,仿佛生活在不同的物理空间里。从这一角度来说,北京折叠是确实存在的。

20190711062006815.jpg


唐家岭地区,曾经的“蚁族”聚集地,现已被拆迁改造

  5.

  折叠的北京,却有共通的脆弱和危机

  当然这个情况放到许多城市都成立,越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全国的、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蜂拥而至,想在大城市里赚到钱,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大城市生活和生存的人的能力类型和大小本来就是不同的,这也就意味着不同阶层的社会分化就会越加明显。

  而在小县城中,人们占有的资源和各自的能力相对来说差距没有那么大,同质性更加高,也就意味着两极分化相对也不会那么大。

  我们看到在北京最底层的劳动者,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住在哪里呢?其实除了做地下室的蚁族,还有许多人居住在北京的郊区,基本是六环外,许多是地铁的尽头,或者根本只有公交车没有地铁。

  他们到底是谁?他们可能是你早上买煎饼果子时问你要不要多加一个鸡蛋的阿姨,是你下班回家遇到的水果贩,是街上随处可见的穿着黄马甲天不亮就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白天,他们默默的为这个城市奉献着,晚上又远离城区,退回到边缘的地区去居住。

  他们是这个城市发展建设中最不起眼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却因为受教育水平的低下,能力有限,只能从事出卖劳动力的工作,长期处在社会的边缘。

  我曾经和清华建筑学院的老师合作,做过一个北京菜市场治理的跟踪研究。

  在北京“以业控人”人口疏解的大背景之下,某一个大型菜市场于2016年被拆除后,我们对其中卖菜的菜农进行了追踪研究。

  我们发现,市场拆除后,有72%的商户并未离京,仍主要在原菜市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新增的各类社区菜摊、菜站中从事自雇经营,有15%的商户在北京转行打工,真正离开北京的,只有9%的商户。与此同时,这些菜农在脱离原有的大型菜市场后,平均收入下降了20%之多。即便如此,他们依旧选择顽强的生活在北京。

  他们为什么不走?

  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在大城市里微薄而拼命的努力,可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让自己的孩子不用再走“hard模式”,可以有机会实现阶层的流动、上升。

  另一方面,有房有车,看起来生活优渥的中产阶层也对自己的境遇无法停止焦虑,即使在大城市过上了看起来体面的生活,却在内心依然在寻找“心安之处”。

  因为竞争压力巨大,很多行业其实还是在吃“青春饭”,高薪是靠熬夜赶项目换来的。在行业裁员面前,担忧可能被后辈超越,失去自己现有的工作。于是我们看到近两年IT高薪工程师绝望跳楼的新闻。

  很多中产其实是负资产人群,为了结婚,两家父母共同支付了房子首付,而他们自己身上还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劳动产出跟不上被通货膨胀稀释的财富速度。

  因此,中产也是脆弱的,时时有着危机意识,在拼命努力和惶恐之间想要牢牢保卫、守住自己的一切,当然包括阶层。

  中产们今天得来的一切是靠竞争和奋斗一路得来,因此,他们也会用同样的路径来教育孩子。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中产阶级们花钱不手软,从动辄几万的培训补课费,到高价的学区房,他们将期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了“赢在起跑线”,甚至是“赢在子宫里”的极致追求,看到了家长眼里一场又一场输不起的育儿之战。

  在这种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都源于人们对于自身所处阶层的焦虑感以及不满足,源于人们一种想要向上流动、努力超越的欲望。

  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在今天,教育和阶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通过教育,仅仅是为了实现阶层的跃升,是不是脱离了初心?

  北大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

  别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父母寄希望于通过好的教育改变阶层,但其实更好的教育是超越这样的狭隘,看到比高分、名校、财富更重要、更受人尊敬的东西。

  真正的教育不是赢得竞争,也不是让孩子完全顺从父母的心意,抹去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雕刻成为长辈所期望的那样,过上世人眼里千篇一律的理想生活。而是让孩子能够努力在有限的人生里,延展出无限的生命力。

  可悲的是,生活在今天社会中的我们,难以不轻易被社会评价体系裹挟,最终纷纷成为那随波逐流的一份子。

  作者介绍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求学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曾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都市文化与治理,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最佳研究生论文奖。
 
美国家长”狂推娃?庸俗的妈妈经是掺了味精的鸡汤
1000
美国家长陪孩子玩耍。(新华社记者 刘杰/图)

全文共2886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虎妈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著作等身,其犹太丈夫也不同凡响。父母本身博览群书,孩子在她这里有各种深层交流,他们给孩子管教严格,但也资源充沛。可是不少家长只学会了对孩子河东狮吼,只管理不提供资源的人,就好比天天躲在路口查违章,但在漫长的道路上不提供休息点和加油站。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有朋友发来北美一中国妈妈写的推娃一文,此文中的妈妈说她在美国目睹“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比如抢学区房、补课、吼娃,自己是何等慌张。不知她说的盛况发生在哪个美国,我无法肯定它是地球上的美国,总之“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我还真没见识过。总之,那是一篇煽动加迎合的文章,我颇为鄙视,就不谬转谬传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有朋友本来是为了孩子教育移民到了国外的,看到这样的文章估计会大受刺激,怀疑人生。背井离乡跑出来,发觉跟国内一样,岂不崩溃?看这种文章自己吓自己,完全没有必要。我自己看了几行就没看,因为这种论调很熟悉,不需要往下看。过了一天,又有朋友转来同样的文章,向我求证是否如此。我想这应该是刷屏了。我这才去看了一遍,看是不是有真知灼见被我漏过。

看完发现此文连空格和行间距我都不赞同。这种文章本不值一驳,但庸俗的妈妈经是我们这个时代掺了味精的鸡汤,常流毒四方,增加社会焦虑,泼点冷水也好。“推娃”是找不到孩子的动力所致,本属低效甚至无能的表现,如今家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反视为光辉道路。

人总要为自己行为处事找意义,以求独自和解。不少看此文的家长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看人家“美国家长”都这么干,于是放心了,觉得自己做得没什么错,继续回去对娃吼。但这种自我安慰是没有依据的:文中举的例子本来就是自己——在美国的中国家长,另外就是俄罗斯家长、中国邻居家长,标题却说“美国家长”如何推娃,这就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了。

美国华人社区的家长们如何攀比,如何“推”娃,如何抢学区房倒是大有人在。我们离开原来所在的城市,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厌恶当地社区的教育攀比氛围。这几年我常回国,发现国内很多中产父母的思想境界,已经超过了国外一些自以为是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内爸妈,尚有学习心态,比较谦虚,思想有的还比较开放,能吸收新东西。而从国内走出来的父母,却反倒摆脱不了从前教育的模式,潜意识中希望将这些模式搬到美国来。这么做制造自我封闭,也在恶化社会生态。在华人集中的纽约和洛杉矶,家长让孩子补课成风,抢进精英高中和名校,导致学校学生的构成严重失衡。人若不预备好换个活法,当初就不要搬迁。

即便从升学的角度考虑,我也觉得这种做法并不明智:钟型曲线分布的统计方式,总会将学生排出三六九,而好大学入学往往也看班级排名。这么一来,华人集中的地区成绩水涨船高,内部比拼更多,终归是自相残杀。

解决的办法,是你必须离开这些扎堆的地方,摆脱其文化影响,才可以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更舒畅自如地适应新环境。放眼长远,这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断奶,是让他们在新文化中扎根之必需。

现在我自己两个孩子在一个得克萨斯小城,没有那些攀比和强推,成绩照样领先,这不是推出来的。那篇文章中提出的什么Talented and Gifted项目,文章作者称之为“天才班”。我们小孩都曾加入,相关测试是学校能力测试(aptitude test),学校何时开考家长都未必知晓,去推娃加入从何说起?再说测试分能力测试和成就测试(achievement test)。理论上说,能改进的是后者。所谓T&G项目,并非是要培养拔尖,在很多地方是为了“丰富”,所以也称Enrichment classes。我们孩子参加这种班,根本不是学数理化,提高成绩,而是让其接触到其他一些课堂上不讲的知识。若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这种强化可能还是反效率的:小孩需要缺席正常的课去上这种班,平时课程上的时间减少了,而所学并非考试所需。也有一些学校,把T&G 项目融入到平常课程之中,并不另行开课。无论是何种情形,都不是什么“天才班”。

文中父母只会推娃这一套教育方法,所以眼中看到的全是这样,于是拉别人垫背,说美国父母都这样。课后打网球、游泳、钢琴这些,该文作者全都视为对上大学的准备。真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这些项目做得好,并不能导致类似于“高考加分”的结果。大学若是考虑,是希望看到一个潜在的学生时间如何分配,通过什么活动丰富自己。家长让孩子参加这些活动,需取法乎上,培育他们的体魄或审美,不能本末倒置,视为新型的应试举措。若为了“应试”而相互效仿,易造成千人一面,特色尽失,反让拣选的录取人员厌烦,不利于日后升学。

在课外活动上,我儿子对网球感兴趣,我挡都挡不住,和上大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孩子表现出色的领域,比如音乐,我们大人一窍不通,这根本不是推出来的。开不动的车子才需要人去推。更好的办法,是激发他们自己的内在驱动。我们的办法是让孩子参加乐队,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法,和小伙伴们相互激励,结果越学越带劲。我们对孩子的推,是天天让孩子早点睡。

这位网文作者还描述了大家如何高价买学区房的故事。我自己来德克萨斯之前,也调查过这里的学区,我们郊区的某学区,成绩、排名都更好,但入学的多为有钱的白人。我们所在城区的学区更差,人员更混杂,但是课程和课后项目更多。我们一家人后来咨询了当地人,包括一个曾在这里带孩子上学的中国妈妈。这位妈妈非常有智慧,说你让小孩子去郊区白人的那种学校,一来周围人群很单一,挺乏味的。另外孩子和他们毕竟不同,会受排斥,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从小让小孩接触不同种族,混杂一点,对他们的成长有利,毕竟人活着不都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生活的。我们后来选择了城区的学校,五年下来,孩子学得也挺好。若为了学区房而竞争,把房子买在城南,我上班会远很多,接送、学校活动参与等各个方面,都会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上了那郊区的“好学区”,孩子没法参与某些课外活动,没法和附近同事家的孩子多多接触,结成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另外,在现在这个“差”学区,小孩小池塘里做大鱼,出头更容易。即便从升学的角度考虑,班级排名也更容易保持领先。没有了华人社区的暗战,小孩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的一个中国朋友的小孩,平时成绩轻松领先,还写了两本书出版,而且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游说学校废除一次性泡沫饭盒。

文中再次引用虎妈的教育方法。关于虎妈现象,我总的判断是教育本来就是资源和管理的不同组合,最理想的状况,是提供资源也提供管理,就好比人开车,必须有交通规则(管理),但也要有加油站(资源)。虎妈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著作等身,其犹太丈夫也不同凡响。父母本身博览群书,孩子在她这里有各种深层交流,他们给孩子管教严格,但也资源充沛。可是不少家长只学会了对孩子河东狮吼,只管理不提供资源的人,就好比天天躲在路口查违章,但在漫长的道路上不提供休息点和加油站。

推娃也是一种关系暴力。娃们不可能总是对的,但相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是弱势群体,没有办法对抗,愤懑于是转化为逆反,严重地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都是弱者无奈的抵抗。强势的人还要再强,让人无路可走,这不但不该是做父母应有的姿态,甚至可以说是做人缺德。“推”“逼”“抓”这种话语体系,充满暴力色彩和控制欲望,没有对于其他生命个体的起码尊重,而只视其为自己的附庸或延伸。

别人在起哄推娃的时候,你去考虑什么动力可以让他们自我驱动,姑且不说像特斯拉的马斯克那样,制造上天入地的新奇交通工具,好歹要从推板车进化到开机动车吧。如果你信那些荒谬的推娃言论,只会在琢磨怎样让自己的板车推起来更顺手一些。
 
严飞:海淀家长和顺义妈妈的教育焦虑,是当代中产的脆弱
2019-07-11 17:16:32
来源:看理想 作者:严飞
我要评论 点击:201次
摘要
有从偏远农村、小县城来的学生,他们到了北京、到了清华后才发现自己和大城市的孩子,和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毕业的学生“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可能是包含了见识、家境、教育背景……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中。直白一点说,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赢在起跑线”,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起码不能跌落至比自己父母还低的阶层,最好还可以实现阶层的跃升。

教育,阶级分层的一面放大镜

文 | 严飞

(看理想《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主讲人)

  前不久,有两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光看题目《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就可以看出面对教育时候,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不相同,但焦虑是一致的。

  海淀妈妈代表着高知群体,在“给娃打鸡血”(简称“鸡娃”)的路上,主要拼的是智力和学区房。他们的资产没办法媲美富有的顺义家长,手头的财富可能刚好搞定一套海淀的学区房,但有了学区房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那只是前奏,他们需要冲锋陷阵,和海淀的高校教师、IT工程师等高知群体的孩子们一起对决。

  而后者顺义妈妈,是有别于海淀家长的另一个“鸡娃”群体。他们的目标不是清北,而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英美名校,他们的竞争对手是放眼全球的精英孩子。

  如果说“学而思”是海淀孩子的标配,那么,国际学校、欧美夏令营、NASA体验营、高尔夫球、马术训练……看起来普通人家一辈子都摸不到门槛的高大上学习路径就是顺义娃的日常。

  其实,从两者不同的“鸡娃”道路和目标来看,背后代表着不同阶层家长的诉求和目的。

  而教育,则在阶级分层中扮演着一面放大镜的作用。

  1.

  教育的目的,变成了避免阶层跌落的手段

  海淀妈妈代表着中产,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在北京获得一席之地,已经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而顺义妈妈代表着更加精英的阶层,他们较前者有着更强大的人脉网络、更自由的财富支配能力,对孩子的培养也有着更高的眼光和期待。他们卯着世界级名校上,一分钟也不敢松懈,希望孩子的未来继续保持着精英圈层的本色。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本前段时间讨论很多的书,这本书名字就叫《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20190711061752774.jpg


作者:[美]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

译者:许恬宁,中信出版集团

  单从书名上看,很容易以为是一本摆放在机场书店的不入流书,但实际上,这本书的作者是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博士,书里主要描述了作者作为一名纽约妈妈,在育儿过程中如何融入纽约精英社会的文化冲突。

  作者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住在纽约的西区,像“海淀妈妈”一样,有自己固定的中产生活方式。但是当孩子到了幼儿园的年龄,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带着孩子和老公举家搬到了纽约的上东区——也就是纽约贵族精英们聚集的地区,把自己打造成了类似于“顺义妈妈”的“上东妈妈”,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这其中的第一步,就是要买一只象征身份门槛的铂金包。同时,还要像其他的“上东妈妈”们一样,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智慧和外在美,都时时保持着热烈的追求与强大的自律,开始精致美容、塑身健美、高贵社交……可以说,她彻头彻尾地陷入了“精英育儿战争”之中。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深有感触。美国作为先富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消费主义至上、效率至上,阶层意识也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强烈很多。

  对比中美之间的教育现状,不难发现两国家长的焦虑有异曲同工之处。

  无论是海淀、顺义家长,还是纽约上东区的家长,都是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放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中,直白一点说,他们希望孩子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赢在起跑线,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起码不能跌落至比自己父母还低的阶层,最好是可以实现阶层的跃升。

  如果说教育是不同阶层的一面放大镜,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怎么看待今天教育和阶层之间的关系?

  2.

  寒门再难出贵子

  我在清华大学教书,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都是“人生赢家”,象牙塔中的他们,应该没有什么烦恼了吧。但事实上,这些学霸对于人生迷茫的不在少数,有些学生常跑来和我说,认为“自己不够好”,自我价值感匮乏。

  我接触到形形色色、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有从偏远农村、小县城来的学生,他们到了北京、到了清华后才发现自己和大城市的孩子,和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毕业的学生“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可能是包含了见识、家境、教育背景、对于未来人生的梦想与期待,等等。

  而在信息化时代,有时候并不是依靠拼命学习,就可以在短期里弥补因为家庭背景的差距而造成的落差。

  有意思的是,2017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就说了这样一番话,“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20190711061849396.jpg


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的“阶层论”曾引发热议

  这番听起来真实得有些让人心头一颤的话,被很多网友评论为是大实话。

  一个青涩的18岁少年,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是属于“中产阶级”家庭,有着如此明确而肯定的“中产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可以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为什么来自“中产阶级”的孩子,就可以天然享受到优渥的教育条件,而出身贫寒的孩子,却越来越难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并且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几年,也许你经常听到和阶级或者阶层的各种说法,比如“阶层跨越”、“阶层固化”、“阶层流动”。要了解“阶层”到底是什么?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自我认知?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有必要追根溯源,理解马克思理论中(卡尔·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是社会学里探究阶级不平等的最早理论),关于阶级的定义,以及有关阶级的分析。

  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阶级对立”逐渐消失,“社会分层”可能越加显著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class)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实际上,阶级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在马克思的时代,“阶级”是一个用以观察、描述社会与经济行为的新兴工具,并没有被赋予今天那么多复杂的色彩和含义。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形成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紧密相联系,是由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具体而言,阶级指的是人类生产分工中所出现的垂直分化。

  一个人介入生产活动的方式决定了他/她的“阶级”,而阶级反过来也影响着一个人看待生产活动的角度。

  所以说,不同阶级的人对分工的生产程序以及分工的生产成果的看法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人在生产关系的体系中处在什么位置,便会站在这个角度思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对整套生产关系的主张,这就是“阶级”带来的“阶级意识”。

  从“阶级”和“阶级意识”来看,不同阶级的人会对生产活动持有不同的利益主张,两者无法跨越彼此的阶级立场,找出统一的利益主张或运作模式。

  马克思认为,仅当人们意识到他们和别的阶级的矛盾时,一个阶级才会真实地存在。当人们意识到这种矛盾时,就形成一个真实的阶级,每个阶级都是为了它自身的利益。

  对此,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它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一个阶级。”

  在关于阶级的问题上,后来列宁又在马克思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标准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而到了现代,工人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阶级身份,工人们普遍享有各种福利待遇,享有晋升的可能,同时还有行业工会对他们进行保护,阶级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它们产生了一种合作共生。这也就大大缓和了阶级之间的对立。

  但是世界没这么简单,随着这个社会的分工不断增加,人们从事的职业也不断丰富,阶级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模糊了。这是当年马克思来不及看到的现象,是他的时代局限性。

  今天,你可能跟你的老板或者员工都是朋友关系,大家合作共事,没觉得谁在剥削谁,或者谁在被谁剥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我们虽然没有了太多“阶级对立”,但“社会分层”依旧存在,而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情况可能会愈来愈明显。

  4.

  今天的中国,一个人背负了太多社会性评价

  *注:英文的class翻译成中文,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阶层。接下来在分析今天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阶层的分析框架。

  中国今天的社会结构,又是如何划分阶层的?

  已故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作了说明——

  他发现人们凭借社会经验和主观感受对人群进行分类,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否有钱(收入高低或拥有多少财产);

  二、是否有权(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中的职位高低);

  三、是否有文化(学历文凭高低)。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资源、政治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

  譬如说,高收入人群,和在政府部门占有重要职位的人,他们都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因为他们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更多的人脉以及各种资源,往往可以通过一个精英的人脉圈子,把一些棘手的问题解决。

  但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来自郊县、农村地区的人们,他们就只能依靠自己,在很多事务上都没有发言权,只能以社会的弱势阶层存在。

  因此,我们看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拼命想要在这个竞争的社会、这个残酷的世界上证明自身的价值。他们希望达成的目的就是,超越祖辈、父母辈,在大城市中谋得一席之地。

  为了完成梦想,没有背景的农村大学生选择住地下室或是城中村,就好像前几年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读到的“蚁族”现象。农村大学生想要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20190711061929265.jpg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廉思 主编,理想国 出品

  对阶层的描述和想象,除了现实意义,也是很多文学作家关注的题材。很多科幻语言或者乌托邦、反乌托邦的文学作品,都写过类似的内容。

  离我们比较近的,是2016年郝景芳写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

  在《北京折叠》里,作者用物理空间的方式把北京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主要是权力和经济资源占有最多的人,第二空间可以说是中产阶级,第三空间就是底层的劳动人民,比如书中的主角,一名垃圾工人就是如此。

  虽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不同空间的人却有着严格的几乎不可逾越的划分和隔阂,仿佛生活在不同的物理空间里。从这一角度来说,北京折叠是确实存在的。

20190711062006815.jpg


唐家岭地区,曾经的“蚁族”聚集地,现已被拆迁改造

  5.

  折叠的北京,却有共通的脆弱和危机

  当然这个情况放到许多城市都成立,越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全国的、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蜂拥而至,想在大城市里赚到钱,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大城市生活和生存的人的能力类型和大小本来就是不同的,这也就意味着不同阶层的社会分化就会越加明显。

  而在小县城中,人们占有的资源和各自的能力相对来说差距没有那么大,同质性更加高,也就意味着两极分化相对也不会那么大。

  我们看到在北京最底层的劳动者,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住在哪里呢?其实除了做地下室的蚁族,还有许多人居住在北京的郊区,基本是六环外,许多是地铁的尽头,或者根本只有公交车没有地铁。

  他们到底是谁?他们可能是你早上买煎饼果子时问你要不要多加一个鸡蛋的阿姨,是你下班回家遇到的水果贩,是街上随处可见的穿着黄马甲天不亮就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白天,他们默默的为这个城市奉献着,晚上又远离城区,退回到边缘的地区去居住。

  他们是这个城市发展建设中最不起眼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却因为受教育水平的低下,能力有限,只能从事出卖劳动力的工作,长期处在社会的边缘。

  我曾经和清华建筑学院的老师合作,做过一个北京菜市场治理的跟踪研究。

  在北京“以业控人”人口疏解的大背景之下,某一个大型菜市场于2016年被拆除后,我们对其中卖菜的菜农进行了追踪研究。

  我们发现,市场拆除后,有72%的商户并未离京,仍主要在原菜市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新增的各类社区菜摊、菜站中从事自雇经营,有15%的商户在北京转行打工,真正离开北京的,只有9%的商户。与此同时,这些菜农在脱离原有的大型菜市场后,平均收入下降了20%之多。即便如此,他们依旧选择顽强的生活在北京。

  他们为什么不走?

  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在大城市里微薄而拼命的努力,可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让自己的孩子不用再走“hard模式”,可以有机会实现阶层的流动、上升。

  另一方面,有房有车,看起来生活优渥的中产阶层也对自己的境遇无法停止焦虑,即使在大城市过上了看起来体面的生活,却在内心依然在寻找“心安之处”。

  因为竞争压力巨大,很多行业其实还是在吃“青春饭”,高薪是靠熬夜赶项目换来的。在行业裁员面前,担忧可能被后辈超越,失去自己现有的工作。于是我们看到近两年IT高薪工程师绝望跳楼的新闻。

  很多中产其实是负资产人群,为了结婚,两家父母共同支付了房子首付,而他们自己身上还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劳动产出跟不上被通货膨胀稀释的财富速度。

  因此,中产也是脆弱的,时时有着危机意识,在拼命努力和惶恐之间想要牢牢保卫、守住自己的一切,当然包括阶层。

  中产们今天得来的一切是靠竞争和奋斗一路得来,因此,他们也会用同样的路径来教育孩子。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中产阶级们花钱不手软,从动辄几万的培训补课费,到高价的学区房,他们将期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了“赢在起跑线”,甚至是“赢在子宫里”的极致追求,看到了家长眼里一场又一场输不起的育儿之战。

  在这种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都源于人们对于自身所处阶层的焦虑感以及不满足,源于人们一种想要向上流动、努力超越的欲望。

  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在今天,教育和阶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通过教育,仅仅是为了实现阶层的跃升,是不是脱离了初心?

  北大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

  别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父母寄希望于通过好的教育改变阶层,但其实更好的教育是超越这样的狭隘,看到比高分、名校、财富更重要、更受人尊敬的东西。

  真正的教育不是赢得竞争,也不是让孩子完全顺从父母的心意,抹去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雕刻成为长辈所期望的那样,过上世人眼里千篇一律的理想生活。而是让孩子能够努力在有限的人生里,延展出无限的生命力。

  可悲的是,生活在今天社会中的我们,难以不轻易被社会评价体系裹挟,最终纷纷成为那随波逐流的一份子。

  作者介绍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求学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曾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都市文化与治理,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最佳研究生论文奖。
丽处,文章太长没看全。。基本上搁到村里,坎屯就是海淀,Rockcliffe是顺义。。你们八屯小饭桌群多一些,算是。。是香河吧,馅饼做的好:buttrock::buttrock::buttrock:

都怪坎黑闲哥挑事儿:(。。丽处你拉他一起搬家吧:zhichi:
 
丽处,文章太长没看全。。基本上搁到村里,坎屯就是海淀,Rockcliffe是顺义。。你们八屯小饭桌群多一些,算是。。是香河吧,馅饼做的好:buttrock::buttrock::buttrock:

都怪坎黑闲哥挑事儿:(。。丽处你拉他一起搬家吧:zhichi:
搬,绝对绕开海淀和后沙峪,目标大别山,我们自己种菜去
 
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

https://new.qq.com/rain/a/20191009A03UCF
各位是哪一种,还是佛系妈妈?
整个加拿大,当然还是“海淀妈妈”多,基本只考虑加拿大的好大学。渥村和土狼屯和蚊哭窝夫人成堆的地方(当然穷人也不少)相比,“海淀妈妈”多些,“顺义妈妈”少些。

庆幸的是,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如果孩子学业好的话,我们加拿大居民/公民也不用5000万才有资格做“顺义妈妈”。虽然我们普通工薪家庭上藤校经济上吃紧,但是娃拿了通知书硬要上的话,亦无不可。好在加拿大在小藤及以下学校有很多性价比很高的等值替代,加拿大华娃也有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

不过啊,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无论海淀还是顺义妈妈,我真的不觉得他们这么推,有多值。最主要看孩子,有的孩子值得推,有的真不值得。感觉代价还真不是一般大。我们这些普通工薪家庭就可以和“顺义妈妈”一样培养娃。
 
最后编辑:
別扯那么远,能搬河北就算你狠
你别得瑟,你们河北的有中组部的,商务部下来的。还有个把土豪,老老实实转圈拉磨,小心一出门被崩一脸血:monster:
 
整个加拿大,当然还是“海淀妈妈”多,基本只考虑加拿大的好大学。渥村和土狼屯和蚊哭窝夫人成堆的地方(当然穷人也不少)相比,“海淀妈妈”多些,“顺义妈妈”少些。

庆幸的是,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如果孩子学业好的话,我们加拿大居民/公民也不用5000万才有资格做“顺义妈妈”。虽然我们普通工薪家庭上藤校经济上吃紧,但是娃拿了通知书硬要上的话,亦无不可。好在加拿大在小藤及以下学校有很多性价比很高的等值替代,加拿大华娃也有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

不过啊,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无论海淀还是顺义妈妈,我真的不觉得他们这么推,有多值。最主要看孩子,有的孩子值得推,有的真不值得。感觉代价还真不是一般大。我们这些普通工薪家庭就可以和“顺义妈妈”一样培养娃。
不少顺义妈逃荒出来挺进大别山的,赶脚海淀妈顺义妈都变态!加拿大老外群体没这样的,主要是竞争不激烈。咱工薪阶层娃要是霸最好,不好照样能过个滋润的小日子。理解她们,国内就是不上则下,你死我活,没办法。目前看加拿大华裔群体,其实就是小型版海淀顺义,不跟她们凑热闹。
 
你别得瑟,你们河北的有中组部的,商务部下来的。还有个把土豪,老老实实转圈拉磨,小心一出门被崩一脸血:monster:
不可能,CFC上共识河北都是没工作吃低保的。卖热狗在河北是高端工作:p
 
不少顺义妈逃荒出来挺进大别山的,赶脚海淀妈顺义妈都变态!加拿大老外群体没这样的,主要是竞争不激烈。咱工薪阶层娃要是霸最好,不好照样能过个滋润的小日子。理解她们,国内就是不上则下,你死我活,没办法。目前看加拿大华裔群体,其实就是小型版海淀顺义,不跟她们凑热闹。
老外群体没这样的?那是你跟热老师犯了同样的错误,sample取样人群的问题:(
冰球七八岁开始卡位,每一个tier四五轮的tryout,一轮一刷,家长比中国高考还受煎熬。。小小地主两年前的队友中今年两个去了Peak Academy,私立体校,学费跟Ashbury一样。。目标就是再过两年能打上AAA。。

所以别张口就说AAA啥也不是:crying:AAA是同龄孩子里的佼佼者,cool kids..在学校肯定比穿阿玛尼的更cool:evil:
 
最后编辑:
不可能,CFC上共识河北都是没工作吃低保的。卖热狗在河北是高端工作:p
难怪河北收不上税来,历年都是given province。。阿土讲话,大首都地区,都是我们坎屯giving的:buttrock::wall::wal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