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大跃进”还是“大跃退”
2003年10月31日13:14 文教专栏作家-刘海明 来源:[ 搜狐教育 ]_
不久前,和西部某高校一位主管研究生招生的老师聊天。当谈及该校的研究生教育前景时,这位负责人给笔者描绘了一幅非常“可观”的前景:在一两年内,要建立自己的研究生院,要把在校研究生人数保证在多少,每年至少要招收多少研究生。正当他谈得绘声绘色之际,我插了一句话问道:“招生速度增长这么快,研究生的质量有保证吗?”哪知这位老师不屑一顾:“咱们西部的高校质量赶不上国内名牌大学,再不趁着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先把研究生招生的规模搞上去,岂不是就更没有建树了吗?”
好一个“先把招生规模搞上去”!虽然这只是西部一家高校研究生招生主管老师的“个人观点”,但这种观点在全国何尝不具有普遍意义?抱着“先把招生规模搞上去”的办学思路,不产生一种研究生教育的“大跃进”才怪呢。
以刚才提到的那所高校为例:2000年,招收研究生300余名;2001年,招生规模超过600名;2002年,招生数量达到800名;2003年,招生人数逾千人。尽管如此,该高校提出的口号是,在不远的将来,准备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持平,甚至超过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假如这只是一所高校的“雄心壮志”也就罢了。事实上,现在能够招收研究生的高校没有一家不在摩拳擦掌扩大各自的研究生教育“炉灶”,并且不约而同地执行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招生原则。难怪有人发出研究生教育出现“大跃进”的局面。此言不无道理。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出现新的“大跃进”,也许确实能让人看到暂时的研究生教育的热火朝天和某种异常的“繁荣”。其实,这种不正常的“繁荣”景象我们已经历历在目了。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快速膨胀。
研究生规模要扩大,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说它有点难,不是说学校的教室不够、宿舍不足等硬件,关键是导师的数量如何。一些高校为了抢占研究生教育的地盘,抑或说为了从其中分取一杯羹,不遗余力地先“包装”自己的导师队伍。既然是“包装”,当然是一种“行政行为”,只要是多少沾点边的教师,鼓励申报,单位替你活动。所以,有不少明明是很少建树的普通高校教师,转眼间就变成了研究生导师,煞有介事地带起了自己的研究生。我就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导师(2003年刚当的导师)。他曾给我们讲授过音韵学。这位出过音韵学专著的导师,讲了一个学期,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说他讲课水平行,因为他自己连教材上的例子都解释不清,就会问“明白吗?”学生如实说“不明白”,他则嘿嘿一笑了之。这位导师还给研究生上专业英语课,他自己不会朗读课文,也不讲授,惟一的拿手好戏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上他的课让学生们害怕不已。以至于今年上半年被研究生们集体“罢免”了。即便这样,人家因为搜集、整理过一本音韵学方面的词典,还请北大一位教授作了序,就评上了教授,现在堂而皇之地成了“导师”。全国像这样的研究生导师恐怕不止一人。如果导师的水平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培养的研究生又能好到什么程度。“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话一点不假。研究生教育同样如此。
研究生文凭的快速贬值。
这是造成目前研究生教育“大跃进”的最好例证。据说,某些省级单位内,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已经很显得落伍,正在普及博士学历了。要说也没见这些干部脱产三年钻到学校苦读,怎么几年地工夫一个个把自己学历都提高了几个档次呢。原来,“奥妙”就在走读上。研究生教育缩水,主要缩在走读研究生身上。别的不清楚,就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在职研究生的人数丝毫不亚于统招研究生的比例。每到周末,是这些在职研究生集中上课的时间。清早,学校大门口便车水马龙起来,这些攻读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来头,往往比导师还牛气,公检法司的特殊牌照车辆云集校园各个教学楼前,有的是领导听课,司机在车内听音乐。这么多另一种公费读研大军,对“普及”研究生学历的“贡献”大矣,反正文评上又没写着是在职还是专职读的研。没有这支半地下研究生队伍,研究生招生想“大跃进”还真有点难。
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产业化?不,是创收的重点组成部分。各个高校之所以对研究生教育这块特别看好,未必是办学者对培养高学历人才特别重视,而是嗅到了其中诱人的利润。高校产业化,有几所高校能够像北大、清华那样,靠办高科技公司赚钱?但是,虽然办公司不行,并不等于就没有办法赚钱。于是,靠着高昂的收费,养着高校。学费、住宿费、饮食费,这些钱对高校来说,都是自己的收益。多招研究生多赚钱,干吗要自命清高,把能自己的钱扔给别人?何况,这也是显示一所高校实力的地方,一箭双雕的这等好事,不办成个样子还叫高校吗?
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大跃进”所造成的危害,则是地地道道的研究生教育“大跃退”。
学校 ― 做足表面文章
超量招生研究生,从表面上能够给学校领导带来一点政绩,能够为学校赚取一点银子,但是,这对于一所高校的招牌来说却是致命性的打击。高校是靠教育质量吃饭的,一所高校的品牌如何,直接决定着其在教育市场有无立足之地的问题。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研究生教育的数量搞上去,无疑于自砸招牌。别的不说,用人单位接受了某所高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当发现研究生的素质和自己所期望的有较大距离的时候,也就是高校名誉扫地的时候。那个时候,距离造成研究生滞销的时候已经不远了。“销售”困难,势必会破坏培养研究生的教学链条,对学校来说是福是祸,还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学生 ― 徒有学历虚名
学生抱着雄心壮志求学,为的是学到一技之长,学到吃饭的能力。如果一所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水准很差(这主要体现在导师水平较差、研究生数量过多,即便导师有水平也难以保证对每个研究生的精心培养),那么,他们还能学到货真价实的知识吗?如果学不到多少真功夫,出来后岂不是徒有研究生的虚名?徒有虚名,到最后害得只能是拥有研究生学历者本人,处处受人耻笑。这样一来,不要说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恐怕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利。相反,如果这些人没有去沽名钓誉弄这个高学历,也许早已功成名就了。看来,学历对一个人来说,同样需要量体裁衣,不般配苦得只能是自己。
市场 ― 拒绝注水人才
研究生数量的“大跃进”,最终受牵连的是人才市场。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特别看重高学历人才,这样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没有谁愿意购买些“豆腐渣研究生”回去使用。一个单位拥有多少研究生,固然是件值得炫耀的事,问题是如果这个单位在若干年的时间里仍然发展不大,则说明这些高学历人才没有为该单位创造相应的价值。如果这样的单位多了,显然是对整个社会、真个人才市场的危害。空有那么多文凭,就是出不了效益,这样一来,高学历贬值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教育界掀起大跃进,要在硕士、博士数量上赶超英美。可是,超越英美需要时间,需要实干。如果只是在数量当跃上去了,但质量当跳下去,会不会将“大跃进”演变成“大跃退”。那个时候,做述职报告时,该如何解释是好?
2003年10月31日13:14 文教专栏作家-刘海明 来源:[ 搜狐教育 ]_
不久前,和西部某高校一位主管研究生招生的老师聊天。当谈及该校的研究生教育前景时,这位负责人给笔者描绘了一幅非常“可观”的前景:在一两年内,要建立自己的研究生院,要把在校研究生人数保证在多少,每年至少要招收多少研究生。正当他谈得绘声绘色之际,我插了一句话问道:“招生速度增长这么快,研究生的质量有保证吗?”哪知这位老师不屑一顾:“咱们西部的高校质量赶不上国内名牌大学,再不趁着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先把研究生招生的规模搞上去,岂不是就更没有建树了吗?”
好一个“先把招生规模搞上去”!虽然这只是西部一家高校研究生招生主管老师的“个人观点”,但这种观点在全国何尝不具有普遍意义?抱着“先把招生规模搞上去”的办学思路,不产生一种研究生教育的“大跃进”才怪呢。
以刚才提到的那所高校为例:2000年,招收研究生300余名;2001年,招生规模超过600名;2002年,招生数量达到800名;2003年,招生人数逾千人。尽管如此,该高校提出的口号是,在不远的将来,准备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持平,甚至超过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假如这只是一所高校的“雄心壮志”也就罢了。事实上,现在能够招收研究生的高校没有一家不在摩拳擦掌扩大各自的研究生教育“炉灶”,并且不约而同地执行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招生原则。难怪有人发出研究生教育出现“大跃进”的局面。此言不无道理。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出现新的“大跃进”,也许确实能让人看到暂时的研究生教育的热火朝天和某种异常的“繁荣”。其实,这种不正常的“繁荣”景象我们已经历历在目了。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快速膨胀。
研究生规模要扩大,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说它有点难,不是说学校的教室不够、宿舍不足等硬件,关键是导师的数量如何。一些高校为了抢占研究生教育的地盘,抑或说为了从其中分取一杯羹,不遗余力地先“包装”自己的导师队伍。既然是“包装”,当然是一种“行政行为”,只要是多少沾点边的教师,鼓励申报,单位替你活动。所以,有不少明明是很少建树的普通高校教师,转眼间就变成了研究生导师,煞有介事地带起了自己的研究生。我就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导师(2003年刚当的导师)。他曾给我们讲授过音韵学。这位出过音韵学专著的导师,讲了一个学期,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说他讲课水平行,因为他自己连教材上的例子都解释不清,就会问“明白吗?”学生如实说“不明白”,他则嘿嘿一笑了之。这位导师还给研究生上专业英语课,他自己不会朗读课文,也不讲授,惟一的拿手好戏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上他的课让学生们害怕不已。以至于今年上半年被研究生们集体“罢免”了。即便这样,人家因为搜集、整理过一本音韵学方面的词典,还请北大一位教授作了序,就评上了教授,现在堂而皇之地成了“导师”。全国像这样的研究生导师恐怕不止一人。如果导师的水平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培养的研究生又能好到什么程度。“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话一点不假。研究生教育同样如此。
研究生文凭的快速贬值。
这是造成目前研究生教育“大跃进”的最好例证。据说,某些省级单位内,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已经很显得落伍,正在普及博士学历了。要说也没见这些干部脱产三年钻到学校苦读,怎么几年地工夫一个个把自己学历都提高了几个档次呢。原来,“奥妙”就在走读上。研究生教育缩水,主要缩在走读研究生身上。别的不清楚,就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在职研究生的人数丝毫不亚于统招研究生的比例。每到周末,是这些在职研究生集中上课的时间。清早,学校大门口便车水马龙起来,这些攻读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来头,往往比导师还牛气,公检法司的特殊牌照车辆云集校园各个教学楼前,有的是领导听课,司机在车内听音乐。这么多另一种公费读研大军,对“普及”研究生学历的“贡献”大矣,反正文评上又没写着是在职还是专职读的研。没有这支半地下研究生队伍,研究生招生想“大跃进”还真有点难。
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产业化?不,是创收的重点组成部分。各个高校之所以对研究生教育这块特别看好,未必是办学者对培养高学历人才特别重视,而是嗅到了其中诱人的利润。高校产业化,有几所高校能够像北大、清华那样,靠办高科技公司赚钱?但是,虽然办公司不行,并不等于就没有办法赚钱。于是,靠着高昂的收费,养着高校。学费、住宿费、饮食费,这些钱对高校来说,都是自己的收益。多招研究生多赚钱,干吗要自命清高,把能自己的钱扔给别人?何况,这也是显示一所高校实力的地方,一箭双雕的这等好事,不办成个样子还叫高校吗?
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大跃进”所造成的危害,则是地地道道的研究生教育“大跃退”。
学校 ― 做足表面文章
超量招生研究生,从表面上能够给学校领导带来一点政绩,能够为学校赚取一点银子,但是,这对于一所高校的招牌来说却是致命性的打击。高校是靠教育质量吃饭的,一所高校的品牌如何,直接决定着其在教育市场有无立足之地的问题。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研究生教育的数量搞上去,无疑于自砸招牌。别的不说,用人单位接受了某所高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当发现研究生的素质和自己所期望的有较大距离的时候,也就是高校名誉扫地的时候。那个时候,距离造成研究生滞销的时候已经不远了。“销售”困难,势必会破坏培养研究生的教学链条,对学校来说是福是祸,还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学生 ― 徒有学历虚名
学生抱着雄心壮志求学,为的是学到一技之长,学到吃饭的能力。如果一所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水准很差(这主要体现在导师水平较差、研究生数量过多,即便导师有水平也难以保证对每个研究生的精心培养),那么,他们还能学到货真价实的知识吗?如果学不到多少真功夫,出来后岂不是徒有研究生的虚名?徒有虚名,到最后害得只能是拥有研究生学历者本人,处处受人耻笑。这样一来,不要说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恐怕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利。相反,如果这些人没有去沽名钓誉弄这个高学历,也许早已功成名就了。看来,学历对一个人来说,同样需要量体裁衣,不般配苦得只能是自己。
市场 ― 拒绝注水人才
研究生数量的“大跃进”,最终受牵连的是人才市场。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特别看重高学历人才,这样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没有谁愿意购买些“豆腐渣研究生”回去使用。一个单位拥有多少研究生,固然是件值得炫耀的事,问题是如果这个单位在若干年的时间里仍然发展不大,则说明这些高学历人才没有为该单位创造相应的价值。如果这样的单位多了,显然是对整个社会、真个人才市场的危害。空有那么多文凭,就是出不了效益,这样一来,高学历贬值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教育界掀起大跃进,要在硕士、博士数量上赶超英美。可是,超越英美需要时间,需要实干。如果只是在数量当跃上去了,但质量当跳下去,会不会将“大跃进”演变成“大跃退”。那个时候,做述职报告时,该如何解释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