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认的人,人品好不到那去。

您说的跟这贴是啥关系啊?
没有什么关系。你帮我和他打一架?算了算了。他是本站元老。你只是流眼泪的小沟沟。你打不赢他。
 
生病了有人带他们去看医生,他们就满足。你说是不是这样?

如果您住在这里,生病了,子女确实应该带去看医生,这个我支持您。
 
同意楼主看法,不能照顾父母,也别计较父母的金钱财产。
 
如果您住在这里,生病了,子女确实应该带去看医生,这个我支持您。
我在国内经历过。在医院里陪母亲六天,坚持不让兄弟姐妹替换。真的很累。晚上就在一张租的躺椅上睡,还不能睡死,半醒半睡的。以前都是兄弟姐妹照顾。有体会了,就从心底里感激兄弟姐妹长期照顾父母。
 
同意楼主看法,不能照顾父母,也别计较父母的金钱财产。
对我们在加拿大赚钱的人来说,尽力让父母不缺钱不是很难办到。国内生活费用还是小,没有房租地说。毕竟全国还有六亿人才1000/月都可以生活。是不是?
 
本站元老,我说中国和中国人的孝道。你扯什么美国加拿大的差别。加拿大成年老中不容易,我们老年老中也不容易,更不容易。

我跟您说加拿大和美国的老中对比当然和您的话题有关系。

我听说不少类似的老年华人和成年华人子女的矛盾绝大多数是经济问题。各类例子太多了。老年人认为子女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也算是很发达国家。往往很多老年人对成年子女有不切实际的经济期盼。每次您看到您儿女假设有专业工,很多自然就直接按汇率直接乘5,乘6,这里的税率比美国高,这些人可支配的实际只有名义收入的55-60%, 还要付地税,各类杂费。孩子,学区等等,把这些全部去掉,能自由支配的有多少呢? 这还是有稳定专业工的,想过很多家庭是单收入家庭么? 想过很多人相当比例在人生某个阶段被LAY OFF等等? 想过很多有高学历的子女最后并没有找到专业工作,而在做本地的技工技术员或类似的低薪工作?

听过很多家里有兄弟子女有各在美加的,在加拿大的囊中羞涩,而美国的就完全不同。人都有面子,老年华人仔细将心比心看看子女是否有我说的很多难以启齿的困境?您能在这里发言,或者是移民或者是探亲,不管哪种情况,您子女为您有能在这里发言,也是付出不少吧? 即使是探亲,您该不会不知道即使买了保险,如果真碰上特严重的,保险的那点钱根本挡不住,最后要子女兜底?

如果您或朋友的孩子在国内,美国,加拿大,就应该知道,现在的局面已经和30-40年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论净资产,国内的普遍碾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不是40年前,一个留学出国的凭着奖学金或助学金省下的钱放到国内就是大款级别,一张1美元的纸币就能唤起30-40年前大陆年轻人对美国天堂的向往。
 
是老飞爷吧?还好不是老肥爷!:tx:
好像坛子里有只肥猫。不知道到底有多肥。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一头肥猫有一百多磅。估计都滴油了。
 
对我们在加拿大赚钱的人来说,尽力让父母不缺钱不是很难办到。国内生活费用还是小,没有房租地说。毕竟全国还有六亿人才1000/月都可以生活。是不是?
其实很多东西不是钱的问题。就像你讲的,在医院陪夜才知道辛苦。老人真有病的话,操心操不完。
从另外一头讲,有的老人身体还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要跟子女住一起,尽管看起来子女没多少事,其实子女也不容易,生活中大小矛盾也是没完没了。
 
我跟您说加拿大和美国的老中对比当然和您的话题有关系。

我听说不少类似的老年华人和成年华人子女的矛盾绝大多数是经济问题。各类例子太多了。老年人认为子女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也算是很发达国家。往往很多老年人对成年子女有不切实际的经济期盼。每次您看到您儿女假设有专业工,很多自然就直接按汇率直接乘5,乘6,这里的税率比美国高,这些人可支配的实际只有名义收入的55-60%, 还要付地税,各类杂费。孩子,学区等等,把这些全部去掉,能自由支配的有多少呢? 这还是有稳定专业工的,想过很多家庭是单收入家庭么? 想过很多人相当比例在人生某个阶段被LAY OFF等等? 想过很多有高学历的子女最后并没有找到专业工作,而在做本地的技工技术员或类似的低薪工作?

听过很多家里有兄弟子女有各在美加的,在加拿大的囊中羞涩,而美国的就完全不同。人都有面子,老年华人仔细将心比心看看子女是否有我说的很多难以启齿的困境?您能在这里发言,或者是移民或者是探亲,不管哪种情况,您子女为您有能在这里发言,也是付出不少吧? 即使是探亲,您该不会不知道即使买了保险,如果真碰上特严重的,保险的那点钱根本挡不住,最后要子女兜底?

如果您或朋友的孩子在国内,美国,加拿大,就应该知道,现在的局面已经和30-40年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论净资产,国内的普遍碾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不是40年前,一个留学出国的凭着奖学金或助学金省下的钱放到国内就是大款级别,一张1美元的纸币就能唤起30-40年前大陆年轻人对美国天堂的向往。
你说的对。在这里就是聊聊,顺便把Covid19 给砍了。加拿大赚钱也不容易是事实。尤其是像我这样出来没有存底钱的,开始几年只能节省一点。少去餐馆,多在家做。我相信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期望比较高。这种情况我觉得应该和父母实打实的敞开谈,同时和父母确认生活费用和其它费用。这样有个基本框框比较容易协调和计划。
不过,你说的国内资产普遍碾压美国加拿大,我觉得没有统计意义。中国有部分人确实有钱,但人口比列不会超过20%,而且这20%的大多数只有一套房。即使那房子名义上高价值,这些人不一定有富裕的流转资金。也许你接触的同学朋友亲戚富裕的比较多, 感觉国内人钱多。我对国内人的富裕程度的感觉和克强总理接近。和他不接近的是他挥手指引人们冲锋向前(或向后),我挥手只是让公车停下来。
 
其实很多东西不是钱的问题。就像你讲的,在医院陪夜才知道辛苦。老人真有病的话,操心操不完。
从另外一头讲,有的老人身体还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要跟子女住一起,尽管看起来子女没多少事,其实子女也不容易,生活中大小矛盾也是没完没了。
你说的对。真的是这样。我家也有这样的困难。只能将就一些。有事就一起商量一下,找个折中的答案。所以我觉得每天照顾父母的才是付出最多的。
 
久病床前 生活难自理之时才看得出谁是真孝顺
父母里外收拾带小孩的就算一起住也呵呵...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可以写成书,拍成电影,电视剧,等等等等等等,......
 
如果你能办到,就自己在父母身边一起生活两个月,体会一下(这对理解兄弟姐妹的付出有帮助)。如果不能自己回去亲自做,那就只好多想父母的生活细节。尽力。感激国内的兄弟姐妹,是想通了从心底里感激。和兄弟姐妹不要太计较钱(可以算但不计较),他们在国内照顾父母碰到的困难比想象的要多得多,难得多。 孝敬最难的是每天或经常陪父母说几句话,给他们做点他们喜欢吃的。父母其实要求不高,钱够用了,多余的钱对他们就是纸。有人陪着说说话,生病了有人带他们去看医生,他们就满足。你说是不是这样?
你说的很对,要多向你学习

也说说我的理解,
1. 孝是尽心做自己觉得对父母好的事,并不再让他们为自己担心。顺是顺从父母的心意。这两方面都是很个人私人的东西,不存在标准,也不存在比较,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

2. 经济上的东西。各人价值观不同,不能强求。父母身后最好留下遗嘱,尊重他们自己心里的那杆秤。如果没有遗嘱,那就尊重协商,调解,以及法院的意见

3. 现在条件好了,视频语音可以保证每周甚至每天和父母说说话,该回去的时候还是就回去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