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泡概况[编辑]
主条目:
海兰泡
海兰泡位于
精奇里江口西岸和
黑龙江北岸交界处,与
黑河市隔江相望,其名称源自于“哈喇泊”,意为黑泡子或者黑河。
[2][3][4]早在《瑷珲条约》签订之前,
俄国人便自
贝加尔湖以东一带沿江顺流而下,渗透至黑龙江流域。1856年,沙俄
哥萨克在海兰泡建立了最初的军事哨所和移民据点,名为
乌斯特-结雅斯基(意为结雅河口之村)。次年,升级为一级居民点,称
乌斯特-结雅斯卡亚。《瑷珲条约》签订后,海兰泡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同年12月20日,被指定成为俄罗斯帝国
阿穆尔州首府,成为当地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中心。
[5]1894年,海兰泡人口约2万人,1900年,增至4万人,
[6]其中
中国人占万人以上,
[7]长期居住者几千人,
[8]多数从事经商和为俄国人做工,部分在
后结雅斯克淘金,部分从事农业活动。以
山东黄县(今山东省
龙口市)、
掖县(今山东省
莱州市)人数最多,少数来自于
直隶、
广东等其他省份。
[9]1900年前,海兰泡城中共有中国大小商号有500多家,做工的人有木匠、瓦匠、电工、烧砖工人、油漆匠、铁匠和力工,连挑水、洗菜及俄国人的家务也由中国人承担。
[4]
江东六十四屯概况[编辑]
主条目:
江东六十四屯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精里奇江口南至
孙吴县霍尔默津屯对岸,黑龙江左岸地带,南北约140里,东西约80里,
[注 1]由康熙年间征讨沙俄的
雅克萨之战设立的
军屯点发展而来。此外,史料中还有“二十八屯”、“三十余屯”、“四十三屯”、“四十八屯”等不同记载。
[注 2]因有64个村庄又地处
瑷珲(今
黑龙江省黑河市
爱辉区爱辉镇)江东,故名江东六十四屯。
[16]江东六十四屯开发较早,土地肥沃,每年收成较江右土地多一倍有余。
[1]《瑷珲条约》签订前,该地归属瑷珲
副都统管辖,屯中居民均被编入
八旗。
[9]据1881年俄国当局统计,当地居民共14000人,其中
汉族8600人,
满族4500人,
达斡尔族900人,共1266户。
[17]其中汉族散居于江东六十四屯各处,多数为山东和
山西两省的移民。
[18]满族和达斡尔族居民与汉族居民在语言、服装和风俗习惯上基本相同。
[19]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采金业和商业,与海兰泡和瑷珲联系密切。
[9][20]在惨案发生前,据估计,江东六十四屯居民增加至35000人,其中居民2万人
[注 3],流动人口15000人。
[21]
海兰泡惨案[编辑]
早在1900年6月,海兰泡市内就发生多起针对中国人的流血事件,
[21]而有些与俄国人交往密切的中国人,事先得知了俄国即将展开屠杀的消息,纷纷乘船返回江右岸。
[9]由于局势愈加紧张,海兰泡中方代表请示沙俄阿穆尔军区司令格里布斯基,询问是否要撤离。但格里布斯基保证:“决不允许和平的外国人受到骚扰”。
[8]7月15日,格里布斯基突然下令封锁黑龙江,扣留所有渡船,驱散渡口的中国难民。与此同时,警察局以“在中国人的住宅中发现了武器和炸药”为由,开始大肆搜捕中国人。
[34][8]16日,大搜捕行动继续进行,全副武装的哥萨克、警察和义勇兵将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幼一起押走,共抓捕中国人3000至3500人,
[21]他们先被集中于中国居民区,50至60名逃跑者被当场杀害,
[34]随后被转送往市警察局。由于人数众多,警察局容纳不下,他们当晚被押送至精奇里江边的
莫尔金木材厂大院。
[21]
7月17日,俄军以“送中国人过江”的名义,徒步二十多里,将中国人驱赶至
上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黑龙江边,
[36]沿途行动不便的老幼妇孺遭到杀害。到达江岸时,中国人发现根本没有一条渡江用的船和木筏。俄军从三面将中国人层层包围,用鞭打、刀刺、斧砍、枪击等方法,将中国人驱赶到江中淹死。先跳入江中的人很快被溺毙;不敢下水和反抗的人遭到射杀和砍杀,或是被俄军三、两个将辫子拴在一起,然后推进江里,连怀抱中的婴儿也不能幸免;气息未绝的伤者,被俄军用枪托打死后扔进江里或是抓住衣襟直接踢进江里;少数在江中泅渡的中国人,遭到俄军的射杀。浮尸飘满江面,岸边到处是受害者的鞋、帽子、手提包和其他零碎东西。
[4]随江波漂流至对岸的幸存者80余人,赤身露体,皆昏迷不能说话。
[1]从17日至21日,俄方共进行了四次屠杀,
[26]共有约5000名中国人遭到杀害。
[37]22日,阿穆尔当局宣布:海兰泡市内的中国人已经全部被肃清了。
[21]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编辑]

在江东六十四屯进行屠杀的俄军
在海兰泡大屠杀进行的同时,沙俄另派出军队在江东六十四屯展开扫荡。
[38]格里布斯基亲率骑兵,焚烧
补丁屯,凿沉渡船,将未能逃离的二十八屯居民集中于一间大屋中,纵火焚烧,大部分人被活活烧死。
[1]俄军四处纵火,烧毁房屋,枪杀居民,仅在
博尔多屯一地就杀害了上千人。
[21]最后又将未来得及过江的居民全部驱赶至江中淹死,侥幸生还者仅60至70人,
[39]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又有约2000名中国人遇难。
[37]7月21日,江东六十四屯被俄军全部占领,屯中到处是失去主人的牛、马、猪、鸡等家畜。俄军在废墟上组织了一场“真正的围猎”,当局还为这场围猎发行了特殊的证券。
[21]此外,在伊尔库茨克、
尼布楚、伯力、
海参崴、
斯列田斯克、双城子、
库页岛及黑龙江以北、
乌苏里江以东其他地区,沙俄对当地的中国居民也展开了同样的大屠杀,遇害的中国居民数量不下20万。
[35]
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遇难者的尸体漂浮在黑龙江水面,直到三星期后还有尸体上浮,仅在一个小沙嘴上,就有浮尸150具。
[36]江水上漂浮着一层油,已经不能够饮用。
[9]尸体腐败散发的气体严重地污染了空气,
[36]散发着奇臭。
[1]
8月17日,阿穆尔总督宣布:根据《瑷珲条约》规定,一直归中国当局管辖的前
满洲外结雅地区(江东六十四屯)已归我国当局管辖,凡离开我方河岸的中国居民,不准重返外结雅地区,他们的土地交给我方,供其专用。
[40]
救援与反抗[编辑]

抗俄军民所用带有“吉林”字样的子弹
较早发生的海兰泡大屠杀极大的震动了江东六十四屯的居民,当地居民纷纷逃离,哭号于瑷珲对岸。瑷珲副都统
杨凤翔为保护屯民过江,于7月17日夜间派统领
王良臣等率步、骑、炮兵300渡江,18日辰时与俄军在博尔多屯交战,击伤俄军
连长巴索夫中尉,打死打伤俄军数十人,迫使俄军退守精奇里江江口。
[35]瑷珲水师紧急调集兵船30艘,商船20艘,昼夜接送,营救了大部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
[1]7月20日,在
嘎尔产河西岸的
嘎尔泌屯也发生战斗,200余名防守该屯的居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撤出。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