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
公民科学或
业余爱好者。
科妄(英语:
crank[1]),或称
民间科学家、
妄人科学家、
科学妄人、
民科[2][3][4],具有偏执倾向,在缺乏科研素养的同时,运用大规模宣传、向有所属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寄送电子邮件、求见权威科研工作者等方法强行推行自己的理论。由于民间科学爱好者所具有的共性,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对象
[5][2]。
在中国大陆,
民间科学家(
民科)也是对极少接受过(或拒绝)正规
科学学习及训练,却又经常热衷于相关领域研究之人士的一种称谓,部分民间科学家潜心学习,通过正当方式发表论文,其科研成果通过
同行评审,确实有一定贡献
[6]。民科一词在台湾是
民间科技工作者之意,为中立词汇。
[来源请求]
目录
语义及判断
虽然民间科学家不完全是贬义,但一般来说,当使用
引号括起,或者使用简称“民科”的时候,就意味着带有贬义。通常,他们的意见不会在任何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因此,有人认为,不带贬义的
民间科学家应当改用
业余科学家一词以资区别。
[谁?]
民间科学家,在带有负面的含义时,与英文的Crank类似,表示一种持有某种独特的、不为主流学术界所接受的理论(不一定是自然科学理论),却孜孜不倦地不断投入精力和时间、金钱进行研究、宣传、拉赞助,并拒不接受相对专业的批评意见的人。例如,他们常常宣称自己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发明了
永动机等等。
中文意与Crank较接近,该词对应的完全贬义的词语为“科学妄人”或“科妄”。
成因
心理因素
民间科学家的产生固然来源于人类本能的探索兴趣。按照
马斯洛需求理论,民间科学家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为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转而研究科学,因此不少民间科学家并非出身于底层。
还有一部分民间科学家纯粹出于沽名钓誉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历史因素
在中国大陆,民科的出现也与“
大跃进”思潮、1980年代中国官方对于科学家的宣传和重视,等历史因素有关。
[7]
在英语语系下的民科一词可追溯到1833年,与其类似的另一个词“胡思乱想的”(英语:cranky)则是1821年创造出来的。该词随后因为
霍勒斯·格里利在总统竞选时被用该词嘲笑而知名。
1906年,《
自然》期刊定义当时的民科为:
评价
正面
肯定业余科学家
一些真正的科学家,没有经过常规的升学途径,或业余进行研究,仍然通过令人可信的研究成果赢得同行的尊重。如数学家
华罗庚,遗传学奠基人
孟德尔, 鱼类研究学者日本
明仁天皇,以及古生物研究者
郑晓廷等。
监督和竞争[编辑]
例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志东认为:民科作为“官科”(体制内科学研究者)的对立面,对官科的工作也是一种促进和鞭策作用。而民科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也是广大官科学习的榜样
[8]。
事实贡献[编辑]
有人认为部分知识确实并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培育养成方式
[9],民间科学家事实上仍然可以在以下领域做出原创性的发现:
负面
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多对民科持否定的态度。
方舟子认为“民间科学家”称为“科学妄想家”更合适,也指出人们常将鼓励民间技术发明和鼓励民间科学研究混为一谈
[10]。
误导公众
近年来有部分自称“民间科学家”者不断在网络上引起激烈争论
[11],由于他们的理论不容于学术界而又极度固执己见,并在媒体上掀起过风波
[12],并引发激烈的争论。对于民间科学家的同情者和对于正统科学的捍卫者也产生了矛盾
[13][14]。
部分在其他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如
廖凯原推出“轩辕反熵体系”
[15])利用自身的名誉和财力,大肆推广其理论,对于公众、学术机构和媒体造成一定困扰。
妨碍科学工作者
缺乏科学素养的民间科学家,往往会寻找科研院所或院校的研究员或者教授,甚至一些
诺贝尔奖获得者
[16],获得一些认同,或者试图让对方指导,乃至于想要驳倒对方。对此,大学、科研院所及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应对方法。除了本人或指派秘书置之不理外,还有设置题目作为关卡,公开发表声明等较为柔性的方法:
资源浪费
部分民间科学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不能与科学共同体甚至与世俗社会达成正常的交流,甚至出现某种妄想的特征。一些民间科学家因执着于错误的追寻理想的路线,进而丧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2]
维基解释,对照着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