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来稿:「让加拿大不再是艰难大」孝不能等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snow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snow1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1-03
消息
36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 网友来稿:「让加拿大不再是艰难大」孝不能等
【多伦多在线】这是网友电邮来稿,欢迎投稿您抒怀畅言的网上社区--多
伦多在线。

《让加拿大不再是艰难大》之三: 孝不能等

锡 慧

“孝不能等”,是我八年前从我的三叔那里听来的一句至深感慨的肺腑之
言,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

我父亲的家族算是书香门弟的大家族,但由于历史、政治上的种种原因,
亲情之间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我爷爷是清末民初时中国的第一批留美学
生。学成回国后,做过张学良的家教,后来帮助张作霖创办东北大学,并
在张学良之后做了十年的校长。抗战胜利后,爷爷被委任为东北三省教育
接收大专员,天津市代市长,江苏无锡区行政督察专员等职。四八年我爷爷
带着当时还年幼的两个叔叔,两个姑姑去了台湾,而把长子也就是我的父
亲留在了大陆。当时,我父亲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爷爷不想让他中断学
业,只想等拿到了学位再和家人团聚。哪曾想到,这一分离竟成了永别。
直到爷爷在台湾过世,奶奶在美国过世,我父亲再也没见过他的父母。

跟在美国的叔叔姑姑们再相认,是在七九年邓小平访美之后。当时我二叔
在美国华裔侨界很有影响,邓小平访美时他做过翻译。因此,他有机会把
想回国找大哥的事情讲给邓小平。这样,在国内经过几番周折,有关机构
才在一间不满十五平方米的小黑屋里,找到了还在顽强生存着的我们一家
五口。在经过将近三十年之后,爸爸这才开始了跟他在海外的弟弟妹妹们
的联系。

但由于他几十年的磨难,身体一直欠佳,至到八九年才去美国探亲。爸爸
去美国时,刚好赶上我前面提到的三叔用全部资产投入了一个新的生意,
结果全面失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期。所以,他没能邀请爸爸去他的家
里。他只是从旧金山到芝加哥来看了一下爸爸。他那时想,等下次吧,经
济好过来时一定加倍偿还。哪曾想,爸爸却只有这一次机会在美国与亲人
相聚。回国后不久,爸爸就病逝在了北京。当时我的哥哥在美国读博士,
还没有绿卡回不来;姐姐在加拿大由于工作种种原因也回不了国。只有我
和妈妈送走了带着一肚子学识、却一辈子不得志的爸爸。

我来到加拿大后,三叔三婶特地从美国来看我们。他感慨地说,很后悔当
年没有把爸爸接到家去住几天,当时以为,等到条件好一些能做得更好。
但有时,亲人的身体等不得,却成了终身遗憾,真是“孝不能等”.

经历了亲人之间的种种悲欢离合,我对生命,对亲情有了更深的体验。生
命可以是最坚强,也可以是最软弱,却常常不在我们所能掌握的范围之
内。

之所以引出这个话题,是由于我们新移民父母来探亲的种种现象和故事所
产生的一些感慨。

大陆移民中的大多数是第一代移民。由于加拿大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技术移
民、投资移民的机会,我们的家族史中才开始有了海外关系。所以子女过
来之后,只要生活基本安定了,或是又怀孕要生小孩了,最大的愿望都是
尽快让父母来探亲,同时让父母也有机会体会一下出国的感受,在亲戚朋
友、邻里面前也有个交待。

问题是父母过来之后,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并不都是兴奋而来,满
意而归。许多老人家是兴奋而来,伤心扫兴而归。

有一对叔叔阿姨经常散步时经过我家,常停下来跟我公公婆婆聊天,进家
里来坐坐。他们是来看女儿、女婿的。一次,他们跟我先生说,加拿大这
地方真的是很难生活吧。他们的女儿、女婿年薪九万,可看他们的样子还
是很节俭。女儿跟在国内时判若俩人,每月的菜钱给的有限,如果老两口
想要改善伙食,还要自己掏腰包补钱进去。几个月后那位叔叔不得不找了
个工厂去打黑工。他说,要不然国内带过来的那点钱根本不够花,又不会
主动开口跟女儿、女婿要钱。住了六个月,临走时过来对我们说,除非他
们将来有了小孩需要帮忙,否则不会来了,不愿给孩子们增添负担。真是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有一位老婆婆的女儿,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申请她过来探亲帮忙。在这
里的一年里,她有一肚子的苦水,经常到我家来跟我公公婆婆连说带哭。
每次见到我,她都用我听不太懂的广东话说:“你这个儿媳妇,好人
呀。” 她女儿家的经济条件也并不差,女婿在美国工作,年薪有七、八万
美金。可她在加拿大的一年里,却哪也没去玩过,连中国城都没去过,也
就别提CN塔、大瀑布了。后来,还是我公公婆婆带她去了趟中国城,走
时买了些礼物。她说平常吃饭时都很紧张,怕菜不够吃。给草浇水,女儿
都会提醒别浇多了,水费太贵。本来女儿想给她办移民,留下来帮忙。可
她说,还是回自己的家好,这加拿大真没什么好的,连自己的女儿也只认
钱了。

另一位阿姨是我报税时认识的。聊起天来,我说公公婆婆来加拿大五年,
已经是第三次回国了;差不多每年安排他们上外边玩一次,加拿大,美国
都玩过了。因为国内还有一大堆孙子、子女、亲戚、想回去当然我能理
解。能这么做并不是我的经济能力没问题,而是我把自己的假期全取消
了。阿姨听了要掉眼泪,说来了八年,帮助女儿带大了两个孩子,可每次
提回国的事,女儿总是不支持。她说快六十五岁的人了,很想回去看看亲
朋好友,因为不知道哪个人也许就没有机会再见了。我听了很为她心里发
酸,可又爱莫能助.

前一段时间,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问我们有没有时间帮忙送他父母去机
场。我很惊讶地问:老人家不是刚来两个月吗,怎么就走了呢?他说,他
们一定要走,没有办法。我想了想,一定是这里的生存环境太不开心,要
不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办下来的出国机会,老人家不会这么轻易地就放
弃。

如果说这边的子女是因为经济能力差而不能善待老人,那我想,中国的大
多数父母都是从苦和穷中走过来的,他们一定可以做到与子女同甘共苦。
《星星生活周报》发表的那篇“探亲老人的叹息” ,叹息之后,老人家还
是给了子女最多的理解。但问题是,很多情况都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有
些人出国后心态变了。

仔细想想,我们为父母办探亲也好,移民也好,手续费再加上机票,至少
要花二、三千元。如果父母只是来探亲半年,我们对他们招待得好坏,也
许每月的差别只在一百元左右。多一百元就可以让他们更满意,更开心。
我们只用几百元,换来的不仅是老人家对子女海外生活的放心,更是对加
拿大的好印象。

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重要事情,有些事情是不能等的,否则将来
你会后悔。对父母的孝心,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方法是,那怕房屋贷款慢
点付,孩子的教育基金少买点,先把老人家招待好。因为老人们拥有的只
是今天。你不能保证,今天的老人们走了,下次等你发财了,他们还能健
康地回来看你。而我们和子女拥有的,不仅是现在,还有未来。我们的需
求,我们的计划,我们的梦想,只要自己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还可以有机会去实现。

这种选择不仅是为了让老人家开心,更是让自己人生中少留遗憾。不要再
象我三叔那样发出同样的感慨和感叹了。有些感受,有些道理,有些财富
不跨出去是体会不到的,而人们往往是要等失去或无法换回的时候才悟出
它的珍贵。

我有一位保险客户也是我们家非常好的朋友,给我和先生讲过他一生中最
大的遗憾-寻找他亲生母亲的故事,这故事曾深深感动过我。在他四岁的
时候,父母离婚了,他和哥哥被法院判给了父亲。从此以后,倔?的父亲
再没让母亲看过孩子。母亲伤心之余,也就离开了那座城市。 在他成长的
过程中,思念母亲的心情伴随他一起成长。等到他自己成了家,生意有
成,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的时候,想找到母亲慢慢成了他的心病。他终于说
服了父亲,发动了所有的亲朋好友追综母亲的线索。在经历了无数感人曲
折的故事之后,终于查出了母亲的下落。结果是,母亲刚刚在两个月前病
逝。只要是一提到这件事,他总是唠叨着说:真遗憾呵,我怎么不早点找
我妈。现在他所能做的只是,在母亲的墓地,为母亲献上一年四季不断的
躜花和他心里那永存的思念。

我想起了席幕容诗集里的一段话:“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
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
而在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绳结之中,其实都有一个秘密的记号,当时的我
们茫然不知,却在回首时,慕然间发现一切脉络历历在目, 方才微笑地领
悟了痛苦和忧伤的来处。”问题是,平凡的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微笑
地领悟和面对?

我曾写过这样一句广告词:并不是每一个梦想都有机会去实现,并不是每
一句话语都来得及去说出。所以人生才会有风雨,所以人生才会有遗憾。
为了我们的至亲所爱,为了我们今生少留遗憾,让我们把今天过得最好。

(受此文章启发,先生高飞将在明年的春节联欢会上要说的相声就是<孝
不能等>。作品已完成,现在正在寻找合作表演伙伴。如果有这方面特长
的朋友可以跟他联系,416-565-2299。 希望大家都能带着父母去听相声,相
信你们一定会兴奋而来,开心而归。)

文/锡 慧
 
The author of this essay is that kind of wife I dreamed to marry...
 
你和那些cheap的人说这个等于对牛弹琴,白费功夫.心态变只能说其本性就这样,只不过以前没机会显露出来罢了.
 
读完之后,有一种圣洁清新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已经离开我很久了,猛然又回来了,是那么的强烈和清晰。
让我们互相告诫:孝不能等。
 
我邻居办父母探亲,因为夏天非典耽误,现在签证下来,可是父亲却发现已经身患绝症,不能成行。
 
加拿大移民局好像在使坏

最初由 Sophia 发布
我邻居办父母探亲,因为夏天非典耽误,现在签证下来,可是父亲却发现已经身患绝症,不能成行。
担保父母移民,现在拖的很慢,估计移民局希望这些老人家病死故土来不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