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目照片]是不是成都的都进来吧*美食*美女*美景!!!!让你大饱眼福哦~嘻嘻~不进来的会后悔的哦~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成都~~~~~~好久没有回切了,看到照片都有点激动了哈~
明年初一定回切一趟~!
到时候就多发点照片上来~~~~~~~~美丽的成都!
 
163.jpg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成了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纪念李冰的活动始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已无从查考。

东汉李冰圆雕石像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说明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灌区人民已经开始纪念李冰了。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望帝词”迁到郸县,以原庙改招李冰,名祟德庙。唐太宗时(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将军”。玄宗幸蜀,迟封李冰为“司空相国”。唐代“春秋设斗牛”纪念李冰。宋太祖赵匡撤治修崇德庙,扩大了庙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龙构也成了纪念李冰的庙宇。陆放翁有《伏龙洞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足以说明李冰在宋代已经封王。宋开宝七年改封李冰“广济王”,定为每年祭招一次。宋代中期改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动,规模宏大。范成大《离堆行》中有“到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的诗句。《独醒记》中说:“水康军祟德庙招李冰父于……词把之盛,每岁用羊四万余头。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

《灌县乡土志》亦说:“唐宗时蜀民以羊把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祭祀规格为“帛一、羊一、系一、登一、删一;箕二、簇二;四、豆四、尊一、爵三、炉一、蹬二”;二郎祭品与冰同。典礼程序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礼,奠帛、读祝;送神、望燎;告礼成,退。祝文为:“维神世德,兴利除‘e。作绷穿江,舟行清宴。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破绵络,至今称美。盐并没开,蜀用以饶。石人镇立,蜀害以消。报祟功德,园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尚给这种祭把规格一 直沿用到明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泽兴济通佑王”,并赐“绩垂保障”额。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显英王”,并赐“功昭蜀道”额。次年加封为“通佑显惠襄护王”,赐“陆海金堤”额。灌区为李冰立庙很多,称为川主庙。“李二郎:于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御赐“二郎神碑”,称二郎为“川主二郎神”,并钦定了祭文。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国封二郎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二郎“承绩广惠显英王”。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加封二郎“显英普济王”,赐“锦江普佑”额,次年加封为“显英普济昭福王”,赐“安流利济”额。清代的祭把规格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准四川巡抚都察院宪德奏请颁定每年“春秋仲月,照吉致祭”。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察捐春秋祭典碑》中定为:“每年仲春仲秋把龙王,次日记(李)王父子。牲用少幸,祭列九品。”每祭由县捐银两,具“猪、羊、烛、富、香、褚以及庶盖”。

1938年,四川省政府颁定《祟祀显英王庙伏龙现典‘礼仪式’》。程序为:举行祟把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护王、承绩广惠显英普济昭福王典礼,全体肃立;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席,献帛;进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位前肃立读祝’;全体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奠爵;焚祝帛;奏乐;设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祭:把时・,先到伏龙观祭李冰,再到二王庙祭二郎。官祭一般清明岁修完毕结合放水庆典二道举行。祭完李冰父子后即到杨泅庙江边祭招后鸣饱放水。

官祭之外,还有民祭。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两日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区人民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把,每日多达万人以上抓《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庙里人山人海,香烟缭绕,虔诚之态,令人感动。

将军庙前江边鸣炮放水。随着三声炮响,两岸顿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堰工们先卸去压盘石和压盘木,将士埂挖至水面,拆去水面以上搪梁,砍断岭子木、再砍断盘杠结点竹线,拉倒撑子木和座兜,最后用大绳绑住“揭脑顶”,拉倒揭搓放水。砍揭搓放水后,主祭官等即离座策马奔成都;祈求人快水多。堰工们要用竹杆打水头,告诉流水:不要好坏朗不要冲毁桥梁,要安通顺轨,为民造福。年轻人沿江用石于迟打“水脑壳”。有的人放下鸭子,年轻人下水争抢水头鸭’。老人们则争舀?头水”敬神,祈祷五谷丰登。

1949年12月中国入民解放军与民工一道抢修都江堰,次年清明举行了解放后第一个清明放水节,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李井泉主持庆典,英国《泰晤士报》为重建新闻予以报道。1957年后,修建了节制闸门,都江堰不用全部断流,砍杩槎放水仪式不再举行。

1990年,都江堰市委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决定恢复都江堰清明模拟放水活动。1991年的清明放水节活动丰富多采。‘节日’期间,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清明艺术节、迎春花会,李冰灯会和物资交流会,恢复了仿古祭祀表演,使中外来宾交口称赞放水节是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天府第一盛会”。 1993年的放水节,增设了祭坛,增加了面具舞等表演,城区举行了盛大的文艺表演,街头装饰一新。入夜,礼花冲天而起,灿烂夺目。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对吸引投资,发展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4是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都江堰管理处,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规模宏大的都江堰国际清明放水节,更是盛况空前。

都江堰是天府源头,李冰是建堰的第一功臣元勋。都江堰将与世长存,永放光彩,李冰将会永远永远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
 
最初由 ^@^铑?小亻亻^@^ 发布


是啊,是啊!!!简直是不能去想啊!!!!:crying: :crying:


这张照片不错哈~~~:D
 
最初由 ^@^铑?小亻亻^@^ 发布
mm5---在美国的;)

搞不清楚了,反正是以前喜欢打篮球的那个.
你把张翔网页上的照片都翻出来了
 
十分喜欢吃川菜
 
最初由 鱼摆摆 发布
成都~~~~~~好久没有回切了,看到照片都有点激动了哈~
明年初一定回切一趟~!
到时候就多发点照片上来~~~~~~~~美丽的成都!

又发觉一个新人:cool:
 
35.jpg


名酒:五粮液

五粮液产于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坐落在金沙江和岷江汇合处,古称“叙州”、“戎州”,北宋时 改称宜宾。这里水质纯净,适宜酿酒,素有“名酒之乡”美名。

相传,早在2000多年以前,宜宾就出现了酿酒,素有“名酒之乡”的美名。自汉代以来,酿酒业迅速发展, 唐宋时期最盛。唐代大诗人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到戎州,在他写的《 宴戎 州相使君东楼》诗中有“重碧拈青酒,轻红臂荔枝。”的诗句。据《叙州府志》记载, 宋朝王公权用三种原料造“荔枝绿”酒,曰:“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三物,三危露 以为味。荔枝绿以为色”。文中“三物”,即稻米、高梁、玉米。宋代大诗人、大书法 家黄庭坚谪居戎州时,在天柱山下劈石成谷,修建“流杯池”。他在《咏绿荔枝与荔枝 绿》诗中写道“王公权家荔枝绿,瘳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 肌……谁能品此胜绝味,惟有老杜东楼诗。”赞美“荔枝绿”酒为“戎州第一”。

明代, 对采用多种谷物酿酒的也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说:“秦、蜀有咂嘛酒,用稻、麦、 黍、秫药曲、小罂封酿而成,以筒吸饮。”1929年,开始改名为“五粮液”。

该酒自问世以来,以“喷香浓郁、清洌甘爽、醇甜余香、回味悠长”的四大特点而饮誉国内外。五粮液酒是选用优质大米、糯米、玉米、高梁、小麦五种粮食,巧妙配方酿制而成。 在全国名酒评比中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名酒,并三次荣获国家金质奖。
 
最初由 ^@^铑?小亻亻^@^ 发布


好的,明天找你拿真的哈!:glowface: :glowface:

你们要打牙祭了啊?
我可能又要miss掉了.
 
最初由 怕 她 发布



就是就是,是觉得叫啥子,xx的.
哈哈
很好
听说你们班有个帅哥好像和你们班的一个女的娃儿都有了
不确定是不是你们班的哈,可能是3班

哦,太狠了,比我大一届就是不一样:eek: :eek:
 
最初由 TheOneAndOnly 发布



这张照片不错哈~~~:D

呵呵!!!!有没有七中的啊,发点上来三!!!:lookaroun :lookaroun
 
93.jpg

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拭豹眼 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如《问病逼宫》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其凶残狠毒。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田汉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柳倩也说:“‘变脸’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变脸”的特技,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采用,目前则存在用得太泛的不良倾向。而且,已经传到国外去了。
 
最初由 TheOneAndOnly 发布



这张照片不错哈~~~:D

呵呵!!有没有七中的照片啊,发点上来三!!!!:blink: :lookaroun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