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目照片]是不是成都的都进来吧*美食*美女*美景!!!!让你大饱眼福哦~嘻嘻~不进来的会后悔的哦~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翘脚牛肉★★★☆:位于海椒市街。为什么叫“翘脚”呢?店里写了一段典故:在当年的乐山,有一家为贫苦大众开的牛肉店,食客是一只脚放在凳子上另一只脚站着的,谓之“翘脚”。其实吃的就是牛杂火锅,白味的,蘸辣椒吃。 有时间还想去。

还没有吃过

烟袋巷13号八宝粥★★★:其实,牛肉火锅粉更好吃。想吃就要快点了,据说要拆了。

盖浇饭更巴士
 
最初由 Leo2004 发布
石象湖大酒楼★★☆:位于武候祠附近。另一招待客人的地方,主题就是“石象湖”,装修一般,食物一般,没有很多特色,但门口也挂了几块奖牌。

大盆鸡★★★:位于玉林小区。新疆特色菜,28块钱小份的,三个人未能吃完。
华兴煎蛋面★★★★:总店位于玉林小区。不起眼的煎蛋面也可以搞得这么好吃,真是服了成都人的钻研精神。现在在几处地方开了分店,成都的食店就是这样的,只要受欢迎马上开分店。
白家高记肥肠粉★★★★★:脏兮兮的路边大排档,但据说是最好的肥肠粉。7月份开始已经变成了白家高记饮食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连锁经营了,招安了很多加盟店。一环路高升桥附近那家据说是最正宗的。强烈推荐。
板凳抄手★★★★:位于鼓楼北一街,玉带桥附近,百年老字号!我认为是成都最好的抄手,起码比龙抄手要好。门扁由流沙河所写,那字写得还真不错。“板凳抄手”典故,相传在当年的眉山,有一渡口,贺氏开了一抄手店,没有桌子只有板凳,故名。掌柜的说在西门和蜀都大厦还有两家分店。

武侯祠的那家石象湖已经卖给别人了,现在是另外一家餐馆在做,叫什么我记不着了。是2003年夏天改的。
那个大盆鸡是我到加拿大的前几天才去吃的,很有特色,吃完鸡后还可以炒面。
华兴煎蛋面是我目前最怀念的东西之一。还有它那里也卖烧烤,不摆了哈。
这个白家高记肥肠粉也很不错,就是味精味道比较重,在衣冠庙立交桥,玉林小区的边边也开了一家分店了。
板凳抄手在玉林也有分店,也是去年才开的,就在玉林南路和芳草东街的交界处。
 
新老成都

  ( 讲述人:朱林,青年作家,自由摄影师。长期关注西部人文,著有长篇散文图片集《震撼诗魂的记忆》、《遥远佛界》等多部作品。)

  对成都的巨变,我的内心有些茫然。昨天的许多旧城建筑正在不断消失,眼前的城市变得新奇而陌生,这是我们生活的成都吗?昨天我们还向往着变化,今天当不再为生活的起居而犯愁时,也许是太突然的变化牵动了我们内心对成都的情感关注,因为那些消失的古典影像里伴着我们昨天美好的回忆。

水井坊坐落在成都南门府南河边的一条老街上,这一带过去是锦官驿街。因为出了街口便能出城上船,这条街上曾经遍布旅馆驿站。今天无论你从哪一个方向进入,满目都是一片待拆的景象,忙乱的小店、药铺、剧院、民居,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收整家用,等待着搬迁时刻的来临。同昨天告别与昨天说一声再见,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主题。有些人家前脚刚搬走,隆隆的推土机便很快轧了过来。曾经锣鼓喧天的望江剧场外面,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人,因为正在拆除的这个剧院曾经牵动过无数戏迷们的心。多少个有阳光的下午,在剧院的后台,川剧演员们匆匆吃完午饭就开始化妆,在自己脸上敷上底色,然后用红色油彩勾画出人物的线条,完成戏迷喜欢的脸谱。我经常到这家剧院里看戏,每出戏的开场都是用锣鼓敲击出强烈气氛,演员刚一登台亮相,台下便静了下来。突然间鼓声大作,银盔银甲,背披将旗,手握枪器的演员们“哐喳哐喳”踩着鼓点节奏做出各种造型,台下便会发出的如雷掌声……是推土机轰鸣着把人们从曾经的剧情中拉回了现实,这里已不会再有锣鼓的声响。

  而离这座剧院不远的一间老屋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它便是著名的水井坊窑址。在成都像它一样幸运的老房子还有宽巷子、窄巷子边的成都画院。但它周边一带的老房子差不多都变成了人造的现代古董。

  宽巷子和窄巷子处于清代康熙年间所建的“少城”以内。当年少城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42条,少城周边还筑有城墙。这是清朝为巩固政权的需要,由四川提督年羹尧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成都城内新建的“城中城”,当年少城内驻扎着八旗官兵。辛亥革命以后,少城的城墙被拆除了,地处少城中心区域的宽巷子与窄巷子,一下子成了达官贵人建私宅、修公馆的风水宝地。如今这些宝地风水不再,几十年居住在老院子里的人,都愿意搬到新修的楼房里去居住,会宽敞许多,只是希望不要离城太远,几十年在市中心的老少城里住惯了,如果一下子要搬走了,真还有些舍不得。

  宽巷子和窄巷子是老成都的缩影。窄巷子很幽深,因为它高高的围墙,平常路过窄巷子的生意人,一般都要放开嗓子吼它几声。高墙深院里的人听见吆喝,便会出来买东西。卖花姑娘推着花车照样吆喝,她们多半是东郊外山上的花农之女,骑十几里路进城,专在街巷中穿行,她们的吆喝声音要细柔得多。爱花的住户听到声音时早已备好了小钱,也不多讲价钱,挑一束新鲜花朵赶紧返身回家。卖花姑娘又开始了轻柔的叫卖,仿佛那声音里都透着醉人的花香。

  在成都几条残存的老街上,已经有了不少可以上网的酒吧,在雕梁画栋的庭院里多了不少玩电脑的爱好者,还有豪华的茶楼代替了那些透风的老茶馆,密封的空调房间里虽然是冬暖夏凉,但茶味也变了许多。真正能够品味到老街风情的茶客们,则喜欢寻找那种能将茶桌茶椅搬到街沿边的茶馆,迎着成都偶遇的艳阳天,懒懒地摸着手里的麻将。要不然,打个电话约朋友在茶桌边会合,喝着叫“碧潭飘雪”
的花茶,漫无边际地摆些无关紧要的“龙门阵”。

  过去老街上有很多烧“老虎灶”的茶馆,一个灶台上放着十几个细嘴铜茶壶,茶倌一手提着壶,一手还捏着一摞茶碗,不停地在满堂的茶桌间穿梭。茶馆里是清一色的竹椅,清一色的盖碗茶,偶尔还有川剧围鼓表演,到这种茶馆里来喝茶的多是些老人,我很喜欢和这些老人一起泡在茶馆里体会因年久而产生的古老情怀。可惜的是,这种成都老茶馆已经越来越少了。
 
不是嘛
这个都说,说多了,大家都去,我以后去就没有意思了
 
希望成都能保持那张老面孔。而不是一个钢筋混泥土森林。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