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猪☆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2-01-27
- 消息
- 1,097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146
成都的街道
街道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成都大小上千条街道,就像每个成都人一样各具特色,各有魅力。生活在某条街道的人们,走出来都带有那条街道的气味。嗅到这种气味,就知道是哪条街的人,在某条街住久了,也就融入了那条街的阳光、空气和水中。
成都的街道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小巧温柔,有的内涵深蕴,有的浅白直露,有的透着浓浓的女人味,有的散出淡淡的男人气……
我们有直贯东西的蜀都大道,大道两边高楼林立,店铺相接,树木葱葱,姹紫嫣红。最美的是入晚时分,华灯盛放,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光彩迷人。
我们有笔直朝天的人民南路,她从人南立交桥起,直接天府广场,从最远处可以看见广场头屹立的毛主席雕像。她的两边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浓荫蔽日,清幽深邃。人们居住在这里,苑如隐居青山深林,一派出世的桃源风情。
我们还有依依杨柳,古朴典雅的小巷人家。闲时买一份小菜,炒一碟花生米,摆一壶小酒,坐在成都小巷边的酒馆里细细品尝生活的情趣;或要一杯盖碗茶,买一碟瓜子,约几个朋友聚在成都街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摆摆精彩的龙门阵,自然是最好的休闲。当然也忘不了在街边打打麻将,看点录相,吃点麻辣烫,来调剂调剂生活的节奏。
走在大街上,人们匆匆忙忙,为生活、为工作、为事业、为爱情、为家庭而忙碌奔波,人们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老板、打工仔、官员、平民……回到小街内,人们又成了轻轻松松的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女儿……一派自然亲情,弥漫在街头巷尾。我们建设我们的街道,我们生活在我们的街道上,我们热爱我们的街道。
说不清的成都街道
成都的街道是个谜,没有人能够说清它到底有多少。有人说是1000多条,有人说有2000条,就连权威的宏篇巨制《成都大辞典》也没有给它一个明白的说法,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能对它作出什么印证。
水碾河附近80岁的张大爷对成都的街道是很熟悉的,但当记者问他成都目前到底有多少条街道时,张大爷掰着手指头数了好一阵子,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搞不清楚,搞不清楚……成都变化太快了。”
成都的街道稀奇古怪,有的像一条粗短的盲肠,几秒钟的距离,有的则像细细的鹅肠,九曲十八弯;还有的则像一个道士的葫芦,口小肚大,给人一种进得来出不去的恐惧。
街怪,街名更怪:有的街名让一般人难知究理,不好理解,如:和尚街、东城拐街、玉林北支巷、东打铜街、北打金街、楞伽庵街、大福建巷、支矶石街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充满豪气和时代气息的街。如:青年路、共和里、民主路、新生路、群众路。
当然,这些都只是它的一些特征。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街道的飞快变化,就连一些土生土长的老成都,也对如今成都的街道说不出个所以然。而一些年轻人,则更是对现有的街道摸不着头脑。名不符实、名称混淆的街道让人们大伤脑筋,如坠五里云雾中。
家住王建墓附近的张大爷一说起羊西线就不住地笑:“我有个侄儿在南京工作。去年,侄儿到成都来,一下火车就给我打电话,问我路咋个走。我说,你直接到羊西线就是了。侄儿连忙去买了张地图,在上面找羊西线。找啊,找啊,一直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找到羊西线在哪儿。侄儿愣了,怀疑自己听错了,就去问一个卖报纸的大姐。大姐一听,笑着说:‘小伙子,你硬是瓜喔,羊西线就是羊市街西延线嘛’侄儿一听恍然大悟,连忙又去找羊市街西延线。结果还是没有找到。无奈,侄儿只好又给我打电话,我一听都这半天了,还在火车站,就叫干脆坐出租车来就是了。本来我们计划12点钟可以吃午饭,结果他来时,已下午3点多钟了。”
张大爷的侄儿可以说是吃了这地名的亏,因为羊西线压根就只是一个工程名称,而不是街名,地图上是不可能找得到的。但是,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这一名称,羊西线就成了一个代地名。
无独有偶。一个刚到成都打工的彭山农民王五,天天都在建筑工地“改造地球”。一日下雨,包工头给大家放了一天假,几个小伙子一商议,决定到骡马市去买东西。王五一听,立即从床上爬起来,要和大家一起去。
到了骡马市后,几个小伙子都选自己要的东西挑,王五一人什么也不买,只跟着后面走。中午时,该买的都买了,大家准备回去。王五不依,大叫着说,和你们跑了一上午,我还没去骡马市呢?大伙儿一愣,对他说:“刚才去的那儿不就是骡马市吗?”王五不依了:“你们哄我不懂嗦?骡马市那为啥又没得卖牛马的?我还想去看看今年的牛价如何呢……”
王五的笑话虽然可笑,但这又不能全怪王五。因为早在清代,骡马市就有了。成都旧俗,凡畜马者,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必乘马到此一游,此街也因此而得名。50年代初,在原骡马市街基础上扩建为人民路,骡马市作为地片名保留,沿用至今。如今,昔日的骡马市早已是商业密集的闹市,这一别扭的名字却没有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还这样不伦不类地使用着。不管是何人,他都不会将现代商业闹市和骡马市这样的地名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骡马市是过去沿袭已久的地名,要改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现在才有的一些街名就应该规范和名副其实吧。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仍遇到这样一个笑话。一天中午,天正下着小雨,与青年路相邻的交通路上车辆都急于要开过去,但由于街道太窄,车辆拥挤不堪,一时出现堵塞。甚至连过自行车都十分困难。顿时,喇叭声、叫骂声,不绝于耳。一位大姐急于要去学校接孩子回家,久等之后竟破口大骂:“妈哟,连自行车都过不去还叫交通路?”像这类名不符实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成都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古城,许多街道名称都与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氛围的渗透和继承。但是,虽然这种街名能让许多古文化留传下来,但对于人们的生活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说不清的街名虽然给刚到成都的人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有街无名的现状又让一些市民为此大伤脑筋。有的小区修建已多少年了,也没有确切的街名,导致无法通邮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出现。而另外的一些老街道由于在不同的时期不断地变换街名,使得原本好记易找的名字也变得让人捉摸不定,弄不醒豁。
在改革开放的这20年里,成都的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大量增建,机动车辆成倍增加,对外高速公路相继出现,也连带修建起多处道路立交桥。市区在金融贸易、房地产、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成百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加上近几年府南河整治工程的胜利完成,使成都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更大改善。现在除了名胜古迹,文物保护区外,旧成都的城市景象已不易寻得了。
硬件在变,软件也应变,否则,总有一天,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也会叫不出自己家门前的街名。
成都街道趣闻
●梓潼错讹半世纪
成都有3条街均把街名写成“梓木童”,变成了梓木童街、梓木童正街、梓木童桥西街,其实这梓木童的“木童”字,是误笔,应该为“潼”字。
查阅志书地图得知,冠以“梓木童”的街名,在清同治《成都县志》和晚清《成都通览》均记载为“梓潼”,并无所谓“梓木童”的街名。但到了1940年,当时的《成都城区图》上就出现了梓木童街、梓木童桥街,从此,樟潼就误为了梓木童,算起来变讹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梓木童与梓潼的意思迥然不同。梓木童为木名。而梓潼却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郡名。究其变讹之故,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一人写错众人仿效,谁又有空闲和心思来更正呢?街名取为梓木童不可理,梓木童与梓潼意思又相去甚远,这与成都素来“好文”的民俗不无相左,令人遗憾。鉴于此,成都市地名办公室1990年正式把三条街的“梓木童”更名为“梓潼”,恢复了历史本来的面目。
树德巷与树德里分男女
在成都宁夏街西侧,有两条小巷,一条是树德巷,另一条是树德里。
以前小巷西边有两寺,一名欢喜寺(又名喜禅寺,一名西来寺。1929年,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孙震在成都兴办私立学校,先后捐资办了4个小学。1932年第一班毕业,需升初中。为了使莘莘学子能继续读书,于是在三小的基础上开办了树德初级中学,分男女生部,女生部在树德巷、男生部在树德里。欢喜寺和西来寺随之被划入树德中学校园内。解放后,男女生两部合并,1953年改名为成都市第9中学,1989年恢复树德中学校名。由于两条小巷系树德中学男女部所在地而得名,故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两条芙蓉街获新名
成都有不少别名,“芙蓉”城著称至今,历代诗人题咏不少。而且,历史上成都确有两条街道称为芙蓉街。
一条是现在的陕西街。明代时,皇城东侧遍种梨树,两侧种木芙蓉。形成街道后,分别以梨花、芙蓉命街名。1663年,旅川陕人为祀奉祖先哲贤,议事会商,听戏赏玩,便修建了陕西会馆,现蓉城饭店处。他们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凡遇到小孩便给点小钱,教其唤此街为“陕西街”,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陕西街遂因馆得名,而“芙蓉街”之名却鲜为人知了。
另一条街就是现在的帘官公所街。清代,成都知县张人龙比较重视教育,便筹资购民房,建立了成都芙蓉书院,街名也因此而为芙蓉街,暑袜北街附近。芙蓉书院后来迁至青龙街。原院址也改为帘官公所,即乡试监考官和阅卷官的住所。为表示他们不与外界接触,“不开绿灯”,门口垂帘办公,以杜弊端,街名也就改作帘官公所街了。
●“神秘”的五块石
成都有两条异地同名的地名“五块石”,一个在火车北站立交桥附近,一个在青羊宫东南。前一个“五块石”是因五块条石铺成的桥而得名,而后一个则被传为是因古蜀国墓志而著称。
清嘉庆《四川总志・山川》载:“五块石,府城南二里。”今石已不存。成都由内湖变成平原,石头稀少,需从百里以外运来,古蜀交通困难,石头就更显得珍贵。古蜀“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这种墓志石其实就是显贵的象征。也许,这可以为五块石是古墓志作一佐证。据四川省各市县《地名录》来看,省内尚有双流、宜宾、营山、达川等县市存在“五块石”地名,成都的五块石不会是孤立或偶然的现象。
五块石的“五”,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五”字音通“无”字,五、无均有极意,最重、最大数。西周典籍以五为极数,如“五刑”、“五礼”、“五声”等,具有复杂内容和辩证法因素的五数密切相关。古蜀传说中能屙金的“五石牛”、大力士“五丁”,都是神奇之物。可见,墓志石不用四块、六块,而用五块,说明了古蜀人对五字的偏爱,乃至崇拜,从而赋予五块石以神秘的色彩,引起后人对先人的敬仰和思念。
●最古典的街道:宽巷子
进入宽巷子,时光似乎倒退了许多年。平房,两扇或四扇开的大门,斑驳的锈迹陈述着它们的历史,门两侧有石墩,石墩上原本有狮子或石鼓,可惜这些已被当作“四旧”毁掉了。门楣上雕有金瓜、佛手等吉祥物,张牙舞爪的麒麟在屋脊上与飞扬的屋角相映成趣。很多人家的屋檐下都有笼中鸟在歌唱,让人联想起拖长辫、穿长袍、唱小曲、玩鸟斗蟋蟀的清代遗少。四合院内的人家都种着各种植物,有竹有树有花,绿绿的藤蔓爬满低低的矮墙,难怪一片小店取名为“都市村庄”。就连招待所也与外面的灯红酒绿相迥异,两层楼的四合院,门口雕着牡丹、菊花等“富贵平安”图,进大门竖着峨眉山水画的屏风,左边是一幅春燕沐浴春风图,画右边是《牧牛》图,院子中央满是盆景,几名老者正边品茗边对奕,正是“古巷风华幽意远,少城清韵小园多”。夕阳下,一位银发萧疏的婆婆抱着一只胖胖的白猫卧在屋檐下慵懒地打着盹,让人驻足忘返。
有意思的是,这条古典的街上同时容纳着最前卫的东西,一家网吧内的年轻人正在忙碌,某电视台的《电玩俱乐部》也正在其中,仿如全身素白的姑娘头上的一朵红花,典雅而不乏摄人心魂的魅力。
●最繁忙的街道:荷花池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荷花池可以说是声名遐迩,它的崛起和发展给成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吸引了大批外地商人。
在荷花池市场里不能单纯说出哪条街道是最繁忙的。每一个在荷花池做生意的人每月都象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无休止地运转。在肖家村二巷做了多年服装批发的肖小姐对此感慨颇深:“有时候早上四五点就开了门,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吃饭,上厕所都是算着时间来的。” 迎来送往,你买我卖,荷花池天天都是那么拥挤、那么繁忙。
最奢华的街道:琴台路
琴台路街道两旁林立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总让人怀想起“司马相如抚琴、文君当垆”那等浪漫的爱情佳话。不过,朴素而余味悠长的爱情故事已远离了现代的琴台路。如果说还尚存一丝爱情影子的话,那么应算是从这儿卖出的金银玉器了。“明天我到琴台路给你买条金项链。”男人的话足以哄得他的恋人、妻子或情人破啼为笑。
琴台路是成都最富盛名的“珠宝一条街”,此邻毗及的珠宝店内金碧辉煌,“贵”气十足。各式各样的金银首饰玉器古董价格少则数百上千,动辄上万,普通百姓多看两眼会令他们耳热心跳。购买力当然属于那些衣着时髦、雍容华贵的“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优雅地挽着手臂,成双结对地自由出入,一掷千金的大气与阔绰,满不在乎的豪爽与洒脱。
他们连眼睛都不眨就将一叠钱放在柜台上,换回以克为计量单位的奢侈物品,其阵势令人咋舌。
●最前卫的街道:芳草街
“芳草街”,名字好听,让人萌生幸福的遐想――此地处处是芳草。
这里原本是种植花草的,“芳草街”也因此而得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芳草街的地位、品位都发生了变化。茶楼、酒楼、美容院迅速撑起了这条街。
芳草街是条小街,但却被许多白领阶层的消费者认可,在这儿不但能品味到现代生活浪漫的气息,同时也能体验到最前卫的生活的各种滋味。
●最平民化的街道:青石桥南街
早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青石桥南街的“自由市场”便悄悄存在了。
在夜色尚浓的某个凌晨,一位身上打满补丁的郊区农民提着10个用围腰捂得严严实实的鸡蛋,猫着腰在青石桥南街的街檐下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双眼充满惶恐,神色紧张。这时一扇临街的木门“嘎”地打开,探出一张同样紧张惊恐的脸,他与农民在暗淡的晨色里匆匆比划了两下,便交换了手中的鸡蛋与毛票,然后关门的关门,走人的走人,俨然当年地下党接头一般。买鸡蛋的是为了供“月母子”,换毛票的是为了给娃儿看病……这样的事在当年屡见不鲜,作为平民,大家对这个交易“黑市”心照不宣。
当荒唐的年代寿终正寝时,青石桥南街热闹起来,大家挑的挑、担的担、卖的卖、买的买,整条街全是农副产品,城市居民与农民乐呵呵地讨价还价。再往后,这条街自然而然地成了成都最大的生活资料贸易市场,市场内猪肉、蔬菜、海鲜、副食、花鸟样样齐全。每当看见人们提着菜篮子、米袋子不紧不慢地在这条街上转悠时,你会感觉到,这个热闹的场面便是成都平民最真实的全景照。
●最火爆的街道:黉门后街
成都人吃麻辣烫的劲头跟现在排队购买体育彩票的阵势一样让人耳热心跳。“不吃麻辣烫的成都男人一定有阳萎”一位“烫哥”直露的表白着实将记者“烫”了一下。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麻辣烫摊摊儿,但最火爆最热闹最大张旗鼓的还算是黉门后街。华灯初上,黉门后街的街檐边上除了一片桌子就是一片人头,“火锅烫,人气旺”,哥们儿姐们儿背抵背,热气当火炕。你走那儿路过,没准就被哪个熟人揪个正着:“来来来,烫一盘。”“来来来,整两杯。”三朋四友“烫哥烫姐”一上桌子就开始“毛了”,猜拳行令的吼声响彻夜空:“哥俩好,四季财,……”听起来不大好听,但是好耍、人气旺。酒在这条街上是最好卖的,啤酒白酒葡萄酒,到撤退时间酒瓶都是“底朝天”,“怕啥子怕?喝翻了隔壁就是川医∵”这种火爆场面一直要延续到深夜,等那些人嘴巴烫起泡,走路打偏偏了才肯离去。走时还不罢休,丢下话:“明天老子继续烫”
街道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成都大小上千条街道,就像每个成都人一样各具特色,各有魅力。生活在某条街道的人们,走出来都带有那条街道的气味。嗅到这种气味,就知道是哪条街的人,在某条街住久了,也就融入了那条街的阳光、空气和水中。
成都的街道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小巧温柔,有的内涵深蕴,有的浅白直露,有的透着浓浓的女人味,有的散出淡淡的男人气……
我们有直贯东西的蜀都大道,大道两边高楼林立,店铺相接,树木葱葱,姹紫嫣红。最美的是入晚时分,华灯盛放,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光彩迷人。
我们有笔直朝天的人民南路,她从人南立交桥起,直接天府广场,从最远处可以看见广场头屹立的毛主席雕像。她的两边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浓荫蔽日,清幽深邃。人们居住在这里,苑如隐居青山深林,一派出世的桃源风情。
我们还有依依杨柳,古朴典雅的小巷人家。闲时买一份小菜,炒一碟花生米,摆一壶小酒,坐在成都小巷边的酒馆里细细品尝生活的情趣;或要一杯盖碗茶,买一碟瓜子,约几个朋友聚在成都街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摆摆精彩的龙门阵,自然是最好的休闲。当然也忘不了在街边打打麻将,看点录相,吃点麻辣烫,来调剂调剂生活的节奏。
走在大街上,人们匆匆忙忙,为生活、为工作、为事业、为爱情、为家庭而忙碌奔波,人们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老板、打工仔、官员、平民……回到小街内,人们又成了轻轻松松的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女儿……一派自然亲情,弥漫在街头巷尾。我们建设我们的街道,我们生活在我们的街道上,我们热爱我们的街道。
说不清的成都街道
成都的街道是个谜,没有人能够说清它到底有多少。有人说是1000多条,有人说有2000条,就连权威的宏篇巨制《成都大辞典》也没有给它一个明白的说法,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能对它作出什么印证。
水碾河附近80岁的张大爷对成都的街道是很熟悉的,但当记者问他成都目前到底有多少条街道时,张大爷掰着手指头数了好一阵子,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搞不清楚,搞不清楚……成都变化太快了。”
成都的街道稀奇古怪,有的像一条粗短的盲肠,几秒钟的距离,有的则像细细的鹅肠,九曲十八弯;还有的则像一个道士的葫芦,口小肚大,给人一种进得来出不去的恐惧。
街怪,街名更怪:有的街名让一般人难知究理,不好理解,如:和尚街、东城拐街、玉林北支巷、东打铜街、北打金街、楞伽庵街、大福建巷、支矶石街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充满豪气和时代气息的街。如:青年路、共和里、民主路、新生路、群众路。
当然,这些都只是它的一些特征。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街道的飞快变化,就连一些土生土长的老成都,也对如今成都的街道说不出个所以然。而一些年轻人,则更是对现有的街道摸不着头脑。名不符实、名称混淆的街道让人们大伤脑筋,如坠五里云雾中。
家住王建墓附近的张大爷一说起羊西线就不住地笑:“我有个侄儿在南京工作。去年,侄儿到成都来,一下火车就给我打电话,问我路咋个走。我说,你直接到羊西线就是了。侄儿连忙去买了张地图,在上面找羊西线。找啊,找啊,一直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找到羊西线在哪儿。侄儿愣了,怀疑自己听错了,就去问一个卖报纸的大姐。大姐一听,笑着说:‘小伙子,你硬是瓜喔,羊西线就是羊市街西延线嘛’侄儿一听恍然大悟,连忙又去找羊市街西延线。结果还是没有找到。无奈,侄儿只好又给我打电话,我一听都这半天了,还在火车站,就叫干脆坐出租车来就是了。本来我们计划12点钟可以吃午饭,结果他来时,已下午3点多钟了。”
张大爷的侄儿可以说是吃了这地名的亏,因为羊西线压根就只是一个工程名称,而不是街名,地图上是不可能找得到的。但是,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这一名称,羊西线就成了一个代地名。
无独有偶。一个刚到成都打工的彭山农民王五,天天都在建筑工地“改造地球”。一日下雨,包工头给大家放了一天假,几个小伙子一商议,决定到骡马市去买东西。王五一听,立即从床上爬起来,要和大家一起去。
到了骡马市后,几个小伙子都选自己要的东西挑,王五一人什么也不买,只跟着后面走。中午时,该买的都买了,大家准备回去。王五不依,大叫着说,和你们跑了一上午,我还没去骡马市呢?大伙儿一愣,对他说:“刚才去的那儿不就是骡马市吗?”王五不依了:“你们哄我不懂嗦?骡马市那为啥又没得卖牛马的?我还想去看看今年的牛价如何呢……”
王五的笑话虽然可笑,但这又不能全怪王五。因为早在清代,骡马市就有了。成都旧俗,凡畜马者,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必乘马到此一游,此街也因此而得名。50年代初,在原骡马市街基础上扩建为人民路,骡马市作为地片名保留,沿用至今。如今,昔日的骡马市早已是商业密集的闹市,这一别扭的名字却没有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还这样不伦不类地使用着。不管是何人,他都不会将现代商业闹市和骡马市这样的地名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骡马市是过去沿袭已久的地名,要改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现在才有的一些街名就应该规范和名副其实吧。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仍遇到这样一个笑话。一天中午,天正下着小雨,与青年路相邻的交通路上车辆都急于要开过去,但由于街道太窄,车辆拥挤不堪,一时出现堵塞。甚至连过自行车都十分困难。顿时,喇叭声、叫骂声,不绝于耳。一位大姐急于要去学校接孩子回家,久等之后竟破口大骂:“妈哟,连自行车都过不去还叫交通路?”像这类名不符实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成都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古城,许多街道名称都与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氛围的渗透和继承。但是,虽然这种街名能让许多古文化留传下来,但对于人们的生活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说不清的街名虽然给刚到成都的人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有街无名的现状又让一些市民为此大伤脑筋。有的小区修建已多少年了,也没有确切的街名,导致无法通邮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出现。而另外的一些老街道由于在不同的时期不断地变换街名,使得原本好记易找的名字也变得让人捉摸不定,弄不醒豁。
在改革开放的这20年里,成都的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大量增建,机动车辆成倍增加,对外高速公路相继出现,也连带修建起多处道路立交桥。市区在金融贸易、房地产、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成百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加上近几年府南河整治工程的胜利完成,使成都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更大改善。现在除了名胜古迹,文物保护区外,旧成都的城市景象已不易寻得了。
硬件在变,软件也应变,否则,总有一天,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也会叫不出自己家门前的街名。
成都街道趣闻
●梓潼错讹半世纪
成都有3条街均把街名写成“梓木童”,变成了梓木童街、梓木童正街、梓木童桥西街,其实这梓木童的“木童”字,是误笔,应该为“潼”字。
查阅志书地图得知,冠以“梓木童”的街名,在清同治《成都县志》和晚清《成都通览》均记载为“梓潼”,并无所谓“梓木童”的街名。但到了1940年,当时的《成都城区图》上就出现了梓木童街、梓木童桥街,从此,樟潼就误为了梓木童,算起来变讹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梓木童与梓潼的意思迥然不同。梓木童为木名。而梓潼却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郡名。究其变讹之故,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一人写错众人仿效,谁又有空闲和心思来更正呢?街名取为梓木童不可理,梓木童与梓潼意思又相去甚远,这与成都素来“好文”的民俗不无相左,令人遗憾。鉴于此,成都市地名办公室1990年正式把三条街的“梓木童”更名为“梓潼”,恢复了历史本来的面目。
树德巷与树德里分男女
在成都宁夏街西侧,有两条小巷,一条是树德巷,另一条是树德里。
以前小巷西边有两寺,一名欢喜寺(又名喜禅寺,一名西来寺。1929年,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孙震在成都兴办私立学校,先后捐资办了4个小学。1932年第一班毕业,需升初中。为了使莘莘学子能继续读书,于是在三小的基础上开办了树德初级中学,分男女生部,女生部在树德巷、男生部在树德里。欢喜寺和西来寺随之被划入树德中学校园内。解放后,男女生两部合并,1953年改名为成都市第9中学,1989年恢复树德中学校名。由于两条小巷系树德中学男女部所在地而得名,故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两条芙蓉街获新名
成都有不少别名,“芙蓉”城著称至今,历代诗人题咏不少。而且,历史上成都确有两条街道称为芙蓉街。
一条是现在的陕西街。明代时,皇城东侧遍种梨树,两侧种木芙蓉。形成街道后,分别以梨花、芙蓉命街名。1663年,旅川陕人为祀奉祖先哲贤,议事会商,听戏赏玩,便修建了陕西会馆,现蓉城饭店处。他们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凡遇到小孩便给点小钱,教其唤此街为“陕西街”,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陕西街遂因馆得名,而“芙蓉街”之名却鲜为人知了。
另一条街就是现在的帘官公所街。清代,成都知县张人龙比较重视教育,便筹资购民房,建立了成都芙蓉书院,街名也因此而为芙蓉街,暑袜北街附近。芙蓉书院后来迁至青龙街。原院址也改为帘官公所,即乡试监考官和阅卷官的住所。为表示他们不与外界接触,“不开绿灯”,门口垂帘办公,以杜弊端,街名也就改作帘官公所街了。
●“神秘”的五块石
成都有两条异地同名的地名“五块石”,一个在火车北站立交桥附近,一个在青羊宫东南。前一个“五块石”是因五块条石铺成的桥而得名,而后一个则被传为是因古蜀国墓志而著称。
清嘉庆《四川总志・山川》载:“五块石,府城南二里。”今石已不存。成都由内湖变成平原,石头稀少,需从百里以外运来,古蜀交通困难,石头就更显得珍贵。古蜀“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这种墓志石其实就是显贵的象征。也许,这可以为五块石是古墓志作一佐证。据四川省各市县《地名录》来看,省内尚有双流、宜宾、营山、达川等县市存在“五块石”地名,成都的五块石不会是孤立或偶然的现象。
五块石的“五”,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五”字音通“无”字,五、无均有极意,最重、最大数。西周典籍以五为极数,如“五刑”、“五礼”、“五声”等,具有复杂内容和辩证法因素的五数密切相关。古蜀传说中能屙金的“五石牛”、大力士“五丁”,都是神奇之物。可见,墓志石不用四块、六块,而用五块,说明了古蜀人对五字的偏爱,乃至崇拜,从而赋予五块石以神秘的色彩,引起后人对先人的敬仰和思念。
●最古典的街道:宽巷子
进入宽巷子,时光似乎倒退了许多年。平房,两扇或四扇开的大门,斑驳的锈迹陈述着它们的历史,门两侧有石墩,石墩上原本有狮子或石鼓,可惜这些已被当作“四旧”毁掉了。门楣上雕有金瓜、佛手等吉祥物,张牙舞爪的麒麟在屋脊上与飞扬的屋角相映成趣。很多人家的屋檐下都有笼中鸟在歌唱,让人联想起拖长辫、穿长袍、唱小曲、玩鸟斗蟋蟀的清代遗少。四合院内的人家都种着各种植物,有竹有树有花,绿绿的藤蔓爬满低低的矮墙,难怪一片小店取名为“都市村庄”。就连招待所也与外面的灯红酒绿相迥异,两层楼的四合院,门口雕着牡丹、菊花等“富贵平安”图,进大门竖着峨眉山水画的屏风,左边是一幅春燕沐浴春风图,画右边是《牧牛》图,院子中央满是盆景,几名老者正边品茗边对奕,正是“古巷风华幽意远,少城清韵小园多”。夕阳下,一位银发萧疏的婆婆抱着一只胖胖的白猫卧在屋檐下慵懒地打着盹,让人驻足忘返。
有意思的是,这条古典的街上同时容纳着最前卫的东西,一家网吧内的年轻人正在忙碌,某电视台的《电玩俱乐部》也正在其中,仿如全身素白的姑娘头上的一朵红花,典雅而不乏摄人心魂的魅力。
●最繁忙的街道:荷花池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荷花池可以说是声名遐迩,它的崛起和发展给成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吸引了大批外地商人。
在荷花池市场里不能单纯说出哪条街道是最繁忙的。每一个在荷花池做生意的人每月都象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无休止地运转。在肖家村二巷做了多年服装批发的肖小姐对此感慨颇深:“有时候早上四五点就开了门,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吃饭,上厕所都是算着时间来的。” 迎来送往,你买我卖,荷花池天天都是那么拥挤、那么繁忙。
最奢华的街道:琴台路
琴台路街道两旁林立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总让人怀想起“司马相如抚琴、文君当垆”那等浪漫的爱情佳话。不过,朴素而余味悠长的爱情故事已远离了现代的琴台路。如果说还尚存一丝爱情影子的话,那么应算是从这儿卖出的金银玉器了。“明天我到琴台路给你买条金项链。”男人的话足以哄得他的恋人、妻子或情人破啼为笑。
琴台路是成都最富盛名的“珠宝一条街”,此邻毗及的珠宝店内金碧辉煌,“贵”气十足。各式各样的金银首饰玉器古董价格少则数百上千,动辄上万,普通百姓多看两眼会令他们耳热心跳。购买力当然属于那些衣着时髦、雍容华贵的“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优雅地挽着手臂,成双结对地自由出入,一掷千金的大气与阔绰,满不在乎的豪爽与洒脱。
他们连眼睛都不眨就将一叠钱放在柜台上,换回以克为计量单位的奢侈物品,其阵势令人咋舌。
●最前卫的街道:芳草街
“芳草街”,名字好听,让人萌生幸福的遐想――此地处处是芳草。
这里原本是种植花草的,“芳草街”也因此而得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芳草街的地位、品位都发生了变化。茶楼、酒楼、美容院迅速撑起了这条街。
芳草街是条小街,但却被许多白领阶层的消费者认可,在这儿不但能品味到现代生活浪漫的气息,同时也能体验到最前卫的生活的各种滋味。
●最平民化的街道:青石桥南街
早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青石桥南街的“自由市场”便悄悄存在了。
在夜色尚浓的某个凌晨,一位身上打满补丁的郊区农民提着10个用围腰捂得严严实实的鸡蛋,猫着腰在青石桥南街的街檐下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双眼充满惶恐,神色紧张。这时一扇临街的木门“嘎”地打开,探出一张同样紧张惊恐的脸,他与农民在暗淡的晨色里匆匆比划了两下,便交换了手中的鸡蛋与毛票,然后关门的关门,走人的走人,俨然当年地下党接头一般。买鸡蛋的是为了供“月母子”,换毛票的是为了给娃儿看病……这样的事在当年屡见不鲜,作为平民,大家对这个交易“黑市”心照不宣。
当荒唐的年代寿终正寝时,青石桥南街热闹起来,大家挑的挑、担的担、卖的卖、买的买,整条街全是农副产品,城市居民与农民乐呵呵地讨价还价。再往后,这条街自然而然地成了成都最大的生活资料贸易市场,市场内猪肉、蔬菜、海鲜、副食、花鸟样样齐全。每当看见人们提着菜篮子、米袋子不紧不慢地在这条街上转悠时,你会感觉到,这个热闹的场面便是成都平民最真实的全景照。
●最火爆的街道:黉门后街
成都人吃麻辣烫的劲头跟现在排队购买体育彩票的阵势一样让人耳热心跳。“不吃麻辣烫的成都男人一定有阳萎”一位“烫哥”直露的表白着实将记者“烫”了一下。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麻辣烫摊摊儿,但最火爆最热闹最大张旗鼓的还算是黉门后街。华灯初上,黉门后街的街檐边上除了一片桌子就是一片人头,“火锅烫,人气旺”,哥们儿姐们儿背抵背,热气当火炕。你走那儿路过,没准就被哪个熟人揪个正着:“来来来,烫一盘。”“来来来,整两杯。”三朋四友“烫哥烫姐”一上桌子就开始“毛了”,猜拳行令的吼声响彻夜空:“哥俩好,四季财,……”听起来不大好听,但是好耍、人气旺。酒在这条街上是最好卖的,啤酒白酒葡萄酒,到撤退时间酒瓶都是“底朝天”,“怕啥子怕?喝翻了隔壁就是川医∵”这种火爆场面一直要延续到深夜,等那些人嘴巴烫起泡,走路打偏偏了才肯离去。走时还不罢休,丢下话:“明天老子继续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