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乒乓球的不解之缘:80 岁荣获三个世界冠军和一个世界亚军
——周万方
2019 年是我乒乓球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八月我先是参加了由
国际乒联组织的世界乒乓球元老杯巡回赛首站——中国深圳站的比赛,夺得了80
岁以上组别男子单打冠军,并和上海老将87 岁大哥张镇一先生合作取得男子双打
亚军。在乒乓人才辈出称雄世界的中国本土取得含金量够高的骄人成绩使我倍感高
兴,荣誉感油然而生。倍受鼓舞的我,接着十月在老伴的陪伴下,自费远奔至美国
弗罗里达州参加世界元老杯第三站的比赛,不仅蝉联了男子单打冠军还与83 岁的
深圳李洪英大姐携手夺得混合双打冠军。耄耋之年,一年内取得这些成绩,欣喜之
余禁不住让我在心底里回味起我与乒乓球的不解之缘。
我生于河南省沁阳市(县)的一个普通农村—西荒村。我与乒乓结缘始于我
在农村小学(接马寺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张“球台”是由四张高低不平的课
桌拼起来的。当时,我们农家学生都是抬自己家桌子到学校当课桌用,所以高低不
平。那时,砖头当球网,用石笔写字的矩形“石板”当球拍开始学习打乒乓球。小
学五年级时,考入沁阳县城城关一小,球桌升格为与球台大小一样的一块大木板,
球网也是木板。这种乒乓器材一直享受到初中毕业。
小学6 年级时,我从同学手中花2 角钱买了一副自制的矩形带把柄的木板球
拍,也算是我个人的第一副乒乓球装备。那时同学们都很节俭,乒乓球有裂缝了就
用胶布贴着,不小心踩扁了,就用开水烫起来接着使用,乒乓球的使用率很高。由
于喜欢打球的学生多,台子少,所以经常釆用一局6 分或4 分制轮换(或者说“攻
擂”),还经常用“挂号”(考试)上岗方式進行,即参加打球的同学在球台边挨
着站成一排轮流“挂号”,第一个球赢了,就挂上号了,才能接着打满一局6 分或
4 分。如果输了第一个球就马上下台。童年的乒乓趣事,回味无穷。记得初中时,
同学们为了饭后能抢到台子打球,不仅饭要吃得快,而且还要在下课到食堂来回1
公里多的路上奔跑,得益于我的田径中跑能力较强,邦助我经常第一个占到球台打
球。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正式乒乓球比赛是我1956 年上初二的时候,沁阳县为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