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瑞这个人在明清两代官场是一个异数,是个一清见底的官。当时所有官员都要收红包才能维持生活,他是惟一不收红包的人。
明代是官员俸禄最低的时期。按照吴思《潜规则》里的换算,明代一个县太爷的月薪,只有1130元人民币。这点钱,要赡养父母,供养妻儿,周济亲友,置办产业,还要养几个办事人。另外,当时官员朝觐、调差、上任,朝廷是不出路费的,得自己想办法。何况还有请长官门房代为通报的“门敬”,送给长官跟班的“跟敬”,走马上任之前酬谢京官、打发亲朋的“别敬”等等。
支出如此之大,不盘剥百姓,钱从何来?只要在收税收粮时,稍微多收那么一点点就行了,甚至只要对下属睁只眼闭只眼就行了。不用你亲自动手,一切都会有人帮你打理好,不用担心受到指责和处分,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对这样的现状,朝廷心里很清楚。发给官员的那点俸禄连养家糊口都难,不让他们多少盘剥一下百姓,就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中国历代王朝,反腐败反不下去,根本原因是不想反。对贪腐现象,历代王朝帝王大都希望官员不要搞得太过分,连康熙都睁只眼闭只眼。到了雍正,开始反腐,搞高薪养廉,但是社会风气已经坏了,人家拿的灰色收入比你发的薪水(养廉银)高得多,结果这个办法也搞不下去了。到了乾隆,又回到了以前的老样子。
海瑞这个人,与罢官有缘。踏入仕途33年,一半光阴属于罢官状态。奇怪是罢一次升一次,官反倒越做越大。海瑞的官职最后非常高,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官阶二品,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但只是个闲职。实际上他当时已经成了一个政治摆设,被供起来了。他办过好多案子,做了很实在的事情,但是他无力扭转乾坤。
万历皇帝对他有个批示很有意思,万历批示说:海瑞“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意思就是说,用他做实际工作是不合适的,用来做道德表率还是很合适的。海瑞看到皇帝的朱批很伤心,一连七次向皇上递交了辞呈,但每次都为御批所不准。没过多久,他就郁郁寡欢地死在任上。
在腐败横行之时,人们就会想起海瑞。海瑞每隔几十年都会重新热一次。中国人有圣人情结,因为精神需要寄托,人性要凝聚,总要有一个载体。海瑞是一个道德高度自律的人,是清正廉洁的象征,海瑞崇拜是圣人崇拜的产物。海瑞在历史上的功用,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他能够在以后不同的时代,被人反复提及,影响当然大。但是在他的时代,他当时起到什么样的历史作用,扭转什么局面,纠正什么风气,制定什么政策,进而影响这个国家的前进道路,那倒没有。
海瑞作为清官和硬汉而名垂史册,这并非他的初衷。他的本愿,是要清除腐败,重振道德。然而腐败滋生、道德堕落的根源既在制度,即便是一万个海瑞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