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IT业的至尊?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byt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bytes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12-04
消息
14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如果有人问谁是中国IT业的至尊,或者说哪家企业在中国IT界最具影响力与竞争力,掰起指头一算,十有八九的人可能会回答联想集团、北大方正、华为技术、用友软件,甚至新浪网。从销售额、利润额、市场占有率、技术发展后劲、用户基础等各方面因素考虑,以上每个企业都可称得上是业内的大腕。但是,深度研究其影响力与竞争力,却似乎又不尽然。

  IT企业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首先,一家优势企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其举手投足都会对业界的竞争格局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正如多年前IBM在北京双安商场对面的大幅广告所描述:“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是带动世界的脚步。”事实上,IBM、微软、Intel、思科、甲骨文、SAP等企业在美国,乃至世界IT业的领导地位,已经使得其任何一个战略动作都会引起业界的密切关注:IBM开创PC时代、微软IE-Windows捆绑计划、Intel摩尔定律、思科“互联网奠基人”(“Empowering the Internet Generation!”)、甲骨文“软件赋予互联网动力”(“Software powers the Internet!”)等等,无一不掀起IT界的沸腾潮。

  反观中国本土IT企业,能够形成如此“优势影响力”的简直寥寥无几。联想PC卖得不错,但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没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联想发起各种市场或技术攻势,事实上很难对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此外,联想IT服务、手机均处于起步阶段根本谈不上领先优势。印刷排版技术让北大方正辉煌了十年,但仅仅是十年,而且只是局限于印刷排版行业。用友集团的财务软件尽管在国内占据了最大份额,在高端ERP等领域距离世界IT巨子SAP却仍然不仅仅是一步之遥。互联网新贵新浪网在中文互联网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但其地位并非不可撼动,尤其是后面有搜狐、网易、Tom等穷追不舍。

  其次,优势企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有赖于其日积月累形成的相对竞争优势。垄断是相对竞争优势的最高境界:微软在操作系统、Intel在中央处理器、IBM在大型机、思科在路由器、甲骨文在数据库、SAP在管理软件领域均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由此可以演绎的是垄断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标准。即,当企业的产品已经被业界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时候,用户如果想更换这种标准,将要付出很大的机会成本,如:学习成本、关联设备成本、客户成本等等。关于标准成本的最典型例子就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在全球拥有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用户一旦要更换电脑操作系统,他要更换的绝不仅仅是Windows本身,还包括办公软件等一系列应用软件。此外,用户引入新的操作系统的时候,还要有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他还必须考虑采用新操作系统编辑出的文件或程序,是否可以和过去的系统无缝连接等等。

  相对国际IT巨子的领先竞争优势,中国本土IT企业甚至在国内都没有形成明显的“垄断优势”。联想仍然主要是一个设备制造商,用户从联想PC转投其它厂商无需付出什么机会成本,甚至还可能获得性价比更高的优惠。北大方正的印刷排版业务已经日薄西山,并在事实上造成香港上市公司方正控股多年巨额亏损。用友ERP、新浪网是否领先还有待时日考验。

  再次,真正经受得住考验,并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中国IT企业,不仅仅要在中国本土笑傲江湖,也要能在全球市场与国际巨子展开强悍竞争。中国主流IT厂商,包括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其搏杀的市场均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国际市场对于它们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可望不可及。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IT企业尚很弱小,实力欠缺。但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IT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优势点”尚未形成,而没有明显竞争优势,也就没法强势进入国际市场。

  最后,战略竞争优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点:成本与产品差异化。我国本土IT企业在谈竞争优势,尤其是在谈与海外厂商进行竞争的时候也往往落于这两点。成本方面,显然,中国劳动力成本比欧美发达国家低得很多;产品差异化方面,中国本土企业相对更了解中国国情,从而能更清楚、更准确地满足中国本土客户的需求。理论上,要形成战略竞争优势必须如此。但在这两方面或其中一方面,真正形成明显竞争优势的中国IT企业可谓少之又少。联想、方正、同方、实达等中国大众熟悉的IT品牌在产品销售成本方面,是否占据明显优势值得商榷,而在技术驱动的产品差异化方面,其领先优势更是无确凿证据。既然无论比拼产品成本还是比拼产品差异化,中国本土IT企业普遍都没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其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大打折扣自然也不甚奇怪。

  因此,就战略竞争优势而言,很难说中国本土IT企业已经普遍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并可以和国际IT巨子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市场展开强悍竞争。也正因如此,说哪家IT企业在中国最具影响力或竞争力尚为时过早。尽管如此,以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土狼”现象表明,在混沌市场环境下成长的部分中国IT企业已经积累了雄厚实力,逐渐形成领先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的行业领导者。

  华为与比亚迪现象

  “巨大中华”排名之末的华为技术,在中国通信设备领域是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在中低端网络通信产品领域,华为产品不但在性能方面不逊于思科、北电、朗讯等国际品牌;价格方面,华为产品更胜于海外厂商。不但如此,华为产品还远销到德国、西班牙、巴西、俄罗斯、韩国、泰国、沙特阿拉伯、埃及、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额占到华为总销售额的20%。无论从市场影响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还是从产品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华为已经打造了国际性的竞争优势,华为竞争力逐渐形成。

  与华为技术同处一隅的比亚迪缔造了另一个中国制造的神话。1995年成立的比亚迪,在王传福的领导下,利用“小米加步枪”的半自动化模式,成功推出高品质、低价格的二次充电电池产品,与三洋、日立等国际厂商展开强悍竞争,其客户囊括了飞利浦、松下、索尼、通用、摩托罗拉等国际大牌厂商。到2002年底,比亚迪已经一跃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了全球近15%的市场。在全球二次充电电池市场,比亚迪遥控玩具电池占有38%的市场份额;电动工具占39%的份额,无绳电话占72%的市场份额,移动电话充电电池占了23%……

  王传福说,他最崇尚的企业是华为,最敬重的企业家是任正非。王传福对华为和任正非的崇尚和敬重没有白费。比亚迪以高品质、低价位的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取胜,与华为如出一辙。比亚迪竞争力亦源于此。

  中国IT企业竞争力

  当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WTO的时候,家家企业都在谈WTO对中国企业的挑战。然而,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些因为中国要加入WTO才谈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是那些自始至终把打造国际竞争力悬挂于头顶的精英企业。华为与比亚迪的成功之所以令人崇尚,不仅仅因为其爆炸式的增长速度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中国IT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竞争”战略法则――同质产品,价格取胜。

  妄谈企业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无任何意义。在市场竞争格局愈发明朗的时候,中国IT厂商欲成为世界级的企业,不是一味依赖市场化运作就可成功,更重要的是确立并打造长期战略竞争优势。换而言之,中国IT企业不仅要考虑销售额与利润额等财务指标,同时要考虑如何突破中国市场的地域限制,从国际舞台的角度,在成本控制与技术驱动的产品差异化方面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IT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国际性的竞争,并且实质上已成为核心能力的竞争。如此,企业方可基业常青!

张鑫华/(ChinaByte)
 
就中国程序员英语的那个烂,在国际上根本不可能有竞争力
 
晕,编程咋就不能用汉语!开发汉语代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