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Carney说如果他当选,他会给加拿大所有的building都放置卫生棉, on tax payers’ expense,WTF

当年机场厕所,开始放针管篮子,我随手往进扔纸巾,差点儿碰到,吓一大跳 ;)

这个还好点儿,老爷们没顾虑
 
最后编辑:
据说冬天当鞋垫很舒服,还吸汗。
 
“Woke”是一个源自美国非裔社区的政治文化术语,其含义随时代演变而扩展,现已成为描述社会意识觉醒的复杂概念。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 1. **词源与早期含义**
- **起源**:“Woke”最初是“wake”(醒来)的过去式,在非裔美国人社区中被用作“awake”的替代词,特指对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警觉。例如,1930年代抗议歌曲《斯科茨伯勒男孩》中已有相关使用。
- **社会运动推动**:2013年“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中,“#StayWoke”标签流行,呼吁关注警察暴力与种族不公。2014年迈克尔·布朗事件后,该词进一步扩散。

### 2. **含义扩展与泛化**
- **议题延伸**:从种族问题拓展至性别平等、LGBTQ权利、环保等社会议题,形容对多元社会问题的深刻认知与行动意愿。例如,支持女权的男性可被称为“woke”。
- **日常幽默与讽刺**:该词常以戏谑方式用于生活场景。如批评伴侣的性别刻板行为(“粉色牙刷给女性用”)时,反问“I thought you’re woke”。

### 3. **政治化与争议**
- **左翼标签到右翼嘲讽**:2010年代,“觉醒文化”被视为左翼进步运动的代名词,但2020年代后,右翼政客和中间派开始将其贬义化,用以讽刺“过度政治正确”或“虚伪进步”。例如,特朗普称“woke意味着废物”。
- **社会分裂与反弹**:支持者认为其推动平等,反对者则认为其导致群体对立和“取消文化”。欧洲媒体批评“觉醒文化”威胁民主,甚至助长极右翼势力崛起。

### 4. **文化影响与反思**
- **积极推动**:鼓励公众关注社会正义,促进多元包容。例如,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议题,推动对殖民历史、气候问题等的反思。
- **争议与批评**:部分人认为“伪觉醒”泛滥,如表面支持议题但缺乏深度认知,或过度强调身份政治导致其他问题被忽视。

### 5. **全球化与多维度解读**
- **全球传播**:从美国扩散至西方国家,影响欧洲等地对种族、性别政策的讨论,同时面临文化差异的适应问题。
- **词典收录与语义变迁**:2017年牛津词典将其定义为“对不公保持警觉”,但其情感色彩逐渐复杂化,成为兼具褒贬的“文化战争”符号。

### 总结
“Woke”从种族觉醒的号召演变为涵盖广泛社会议题的多面概念,既是进步运动的旗帜,也是政治攻讦的工具。其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平衡对正义的追求与避免道德优越感导致的割裂。理解这一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既看到其推动变革的潜力,也警惕滥用引发的反噬。
 
还是先拼经济吧,其它问题在当下没有那么重要。

加币一旦贬值,所有人的财富都要缩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