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又淹了!北京發佈暴雨紅色預警!多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以前都是缺水的地方

我完全同意。但这不是历史的积淀么,明初迁都北京是为了汉儿更好的备战蒙古。
哪里哦!说这个我是不信的。

老朱抗蒙古出身,他不也定都南京了嘛。

朱棣纯粹是不敢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北平,更不敢呆在南京,因为他毕竟是篡位。

所以才用天子守国门的借口迁都北京的。
 
不至于吧,自古风水连年转,几年一旱一涝时常发生,河北津京蓄水的河流湖泊又不会仅靠雄安那一块地方。
有的时候都懒得说。
但是北京城区靠北一点儿其实过去是湿地,能缺水么?
直到90年代修北三环外那一片儿。地下挖个1一米就冒水。
市中心大六部口地下是古河道,辽宋战场之一。
 
老朱抗蒙古出身,他不也定都南京了嘛。
老朱定都北京的时候还谈不上有在平原地区与蒙古对战的经验,他此时的军事政治经验是从陈友谅张士诚这帮人身上刷来的。洪武年间对蒙古大规模军事行动十好几次,互有胜负哦。从明中业起,依靠长城的九边防守体系建立以后,北京是指挥中枢,粮食和军队的驻屯地,没有北京的靠前指挥哪来的蓟镇大同辽东延绥各镇的联合作战?
 
有的时候都懒得说。
但是北京城区靠北一点儿其实过去是湿地,能缺水么?
直到90年代修北三环外那一片儿。地下挖个1一米就冒水。
市中心大六部口地下是古河道,辽宋战场之一。
北大西门有个喷泉,以前是天然的,后来水位下降,不能喷水了。靠近西苑都是水乡,苏州街就在西三环外。
 
楼主真是个妄人,基本的地理历史水利知识都没有,拿个手机指点江山还挺爽的,哈哈。

作为一个老北京很负责的告诉你,北京及周边的河北地区在7.8月份暴雨季节受洪水之痛有千百年历史啦,有没有白洋淀泄洪都是浮云。

明清冥国留下的历史资料很多很多,有空你学习学习
你也沒有多老,千百年歷史裡面的水患,那你要這麼說,大禹治水也是。

是的,北京及周邊河北地區在7、8月份的暴雨季節受洪水影響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種說法有一定的依據。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背景和分析:

  1. 地理與氣候因素:北京和河北地處華北平原,地勢較低平,且有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流經,這些河流在夏季雨季(特別是7、8月)容易因暴雨引發洪水。華北地區的季風氣候導致夏季降雨集中,常有強降雨和雷暴天氣,歷史上多次記載洪水災害。
  2. 歷史記載:中國古代文獻中,對北京及周邊地區洪水的記載可追溯千年以上。例如:
    • 《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史書中多次提到永定河(古稱盧溝河或桑乾河)氾濫,影響北京及周邊地區。
    • 明清時期,北京作為都城,夏季暴雨引發的洪水經常威脅城市安全,導致農田被淹、城牆受損等問題。
    • 例如,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永定河洪水導致北京城內外嚴重水患,當時的史料記載了災情之重。
  3. 近代與現代案例
    • 1963年的海河大洪水,影響了河北多地,天津和周邊地區損失慘重,顯示華北地區洪水問題的持續性。
    • 近年來,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和2023年京津冀地區的暴雨洪水,進一步表明這一地區在雨季的洪水風險仍然存在。
  4. 文化與民間認知:在當地民間傳說和文化中,洪水災害也是一個重要的記憶點。例如,北京永定河被稱為“無定河”,就反映了其水流不穩、易氾濫的特點。這種長期與洪水抗爭的歷史,形成了當地居民對7、8月雨季洪水的普遍認知。
總結:說北京及河北地區在7、8月暴雨季節受洪水之痛有千百年歷史,是有歷史和現實依據的
 
北京的缺水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以下是對此問題的簡要分析:

1.​

  • 地理與氣候限制: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雨量季節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年均降雨量約為570-600毫米,遠低於南方城市。同時,蒸發量高,加劇了水資源短缺。
  • 人口與經濟壓力:北京作為中國首都,人口超過2100萬(截至2023年),加上工業和農業用水需求,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均水資源量約為100-150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000立方米缺水警戒線。
  • 地下水超採:長期以來,北京依賴地下水補充供水,但過度開採導致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地面沉降。

2.​

  • 歷史上,北京因地處永定河等河流下游,雖有洪水風險,但水資源總量有限,難以滿足城市發展需求。
  • 近年來,儘管有南水北調工程(2014年中線通水),從長江流域調水至北京,緩解了部分供水壓力,但仍無法完全解決缺水問題。2022年數據顯示,南水北調水已占北京城市供水的70%以上,但總體水資源仍緊張。

3.​

  • 南水北調:這一工程顯著改善了北京的供水狀況,但調水成本高,且依賴外部水源存在一定風險。
  • 節水政策:北京實施嚴格的節水措施,如推廣節水器具、提高水價、限制高耗水產業等。
  • 再生水利用:北京積極推廣再生水(處理後的中水)用於綠化、工業冷卻等,2022年再生水利用量約12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三分之一。
  • 地下水回補:通過河湖生態補水等措施,近年來北京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但仍未完全恢復。

4.​

北京確實存在缺水問題,且問題較為嚴重,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和經濟活動集中的背景下。雖然南水北調、節水措施和再生水利用等手段緩解了部分壓力,但水資源短缺仍是長期挑戰,特別是在乾旱年份或用水高峰期。未來,北京需繼續推進節水技術、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以應對缺水挑戰。
 
老朱定都北京的时候还谈不上有在平原地区与蒙古对战的经验,他此时的军事政治经验是从陈友谅张士诚这帮人身上刷来的。洪武年间对蒙古大规模军事行动十好几次,互有胜负哦。从明中业起,依靠长城的九边防守体系建立以后,北京是指挥中枢,粮食和军队的驻屯地,没有北京的靠前指挥哪来的蓟镇大同辽东延绥各镇的联合作战?
没必要让皇帝靠前指挥,只要派一个类似徐达那样的武勋统兵大将在北京靠前指挥,皇帝在南京。

最后大明不就是因为皇帝在北京无法南撤而灭亡的吗。
 
没必要让皇帝靠前指挥,只要派一个类似徐达那样的武勋统兵大将在北京靠前指挥,皇帝在南京。

最后大明不就是因为皇帝在北京无法南撤而灭亡的吗。
中国古代历史中就没出现过这样的名将,从陕甘到辽东,各镇配属的边军和京营再加支前的壮丁至少百万,涉及军事的财政得有千万之巨,需要配合军事的行政官员总督巡抚级别的要几十人,除了皇帝谁能驾驭?这么有权力还是个名将万一驾驭不了造反怎么弄啊。历史里敢于兴风作浪的骄兵悍将那层出不穷啊。

明亡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总崩溃,崇祯南不南迁对京师影响本不大。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勤王的关宁军不是在路上么。北京城里总崩溃是因为南路闯军截断了南北漕运的消息传到了京师。。。。。。
 
中国古代历史中就没出现过这样的名将,从陕甘到辽东,各镇配属的边军和京营再加支前的壮丁至少百万,涉及军事的财政得有千万之巨,需要配合军事的行政官员总督巡抚级别的要几十人,除了皇帝谁能驾驭?这么有权力还是个名将万一驾驭不了造反怎么弄啊。历史里敢于兴风作浪的骄兵悍将那层出不穷啊。

明亡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总崩溃,崇祯南不南迁对京师影响本不大。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勤王的关宁军不是在路上么。北京城里总崩溃是因为南路闯军截断了南北漕运的消息传到了京师。。。。。。
崇祯早就想南迁了,只不过碍于传统,不好意思自己开口,手下大臣又不愿意开这个口,原因也是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传统。

最后南下之路被截断,还不是因为朝廷迟迟不做决断的缘故。难道让闯军约束自己等皇帝有足够的力量去打破传统?

这个狗屁传统不就是朱棣弄的嘛。老朱的定都本来就在南边,北迁是朱棣的主张。

最后局面不可收拾不就是因为崇祯骤然离世,不但自己没能南下,连继承人都没有指定好。然后南明就崩了。如果烈皇能够南下,骄兵悍将会有,但是统一的朝廷还是不会受到挑战的。会偏安,会苟延,但是局面不会崩。历史上南迁政权划江而治,持续百年的多了去了。

当时南边可以不但粮草补给更容易,而且能接上葡萄牙人与荷兰人,弄到火器以后,重组新军,用热武器步兵打败北方流寇和满洲鞑子也不是不可能。况且撤出北方以后,辽患就是李自成要头痛的事情了,让他们去狗咬狗,自己就能获得时间训练火器营新军。

这一系列的好棋,都被一个stupid的所谓天子收国门给耽误了。而这个传统的始作俑者居然是因为自己篡位,不敢在太祖定下的皇城当皇帝而制定的。
 
楼主真是个妄人,基本的地理历史水利知识都没有,拿个手机指点江山还挺爽的,哈哈。

作为一个老北京很负责的告诉你,北京及周边的河北地区在7.8月份暴雨季节受洪水之痛有千百年历史啦,有没有白洋淀泄洪都是浮云。

明清冥国留下的历史资料很多很多,有空你学习学习
几年前还有立交桥下把车淹了人丧命的悲剧。
 
咱加拿大现在是年年山火,一烧就是半年。
 
1000010753.webp
 
后退
顶部